海南銅鼓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海南銅鼓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銅鼓嶺自然保護區位於海南省文昌市東郊,距文昌市文城鎮直距約30km。銅鼓嶺自然保護區的地理坐標為E:110°58′30″~111°03′00″,N:19°36′54″~19°41′21″,總面積為44平方千米,其中陸地面積13.33 平方千米,海域面積30.67平方千米。

景區發展


1983年6月經原文昌縣(現文昌市)政府批准其為縣級自然保護區。
1988年,海南建省辦特區后,海南省人民政府將銅鼓嶺自然保護區列為省級重點自然保護區。
2003年1月23日,國務院辦公廳批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生物種類


銅鼓嶺自然保護區位於南海之濱的瓊東北沖積—海相堆積階地平原之上,因銅鼓嶺地形和水熱氣候因素等生態條件的差異。1987年開展的銅鼓嶺自然保護區綜合考察,發現植物種類有908種,分屬162科587屬。有蕨類植物16科26屬32種,裸子植物2科2屬2種,被子植物154科559屬874種。其中有9種國家珍稀瀕危植物:蕉木土沉香海南大風子粘木野生荔枝龍眼白桂木苦梓小花龍血樹等,此外,還有4種海南特有種:海南蘇鐵瓊刺欖草豆蔻林仔竹(山竹仔),3種海南新分種:沙漠馬齒莧、水蕪花海南青牛膽。動物有獸類10種、鳥類20餘種及爬行類、兩棲類、昆蟲等。在這些動物中,蟒蛇屬於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獼猴穿山甲海南兔褐翅鴉鵑原雞貓頭鷹海龜等屬於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2004年,開展銅鼓嶺自然保護區植物資源核查,發現銅鼓嶺自然保護區植物種類有984種,隸屬168科,629屬。其中蕨類植物41種,隸屬20科,31屬;裸子植物2種,隸屬2科,2屬;被子植物941種,隸屬146科,596屬,在被子植物中,雙子葉植物799種,隸屬119科,502屬,單子葉植物142種,隸屬27科,94屬。在984種植物中海南特有種:海南蘇鐵、茶槁楠古山龍、海南青牛膽、瓊刺欖、草豆蔻、林仔竹(山竹仔)等35種,約佔海南特有植物的5.7%左右;瀕危植物種類和保護植物種類:金毛狗、蕉木、白木香、海南蘇鐵、海南大風子、紅花天料木(母生)、白桂木、海南石梓、野生荔枝、野生龍眼、毛茶、粘木等12種。銅鼓嶺自然保護區植物經過二十多年的有效保護,比1987年多記錄了69種維管束植物。森林面積得到擴大,原先的灌木林已經演替成次生林,竹林面積在變小,森林樹種在增加,生物多樣性在增加;熱帶低地季雨林種群與樹高結構更加合理,生態系統日趨成熟與穩定。
保護區範圍內珊瑚礁資源尤為豐富,本區域的淺海珊瑚礁為典型的岸礁類型,主要有造礁石珊瑚、珊瑚藻軟體動物及其它造礁生物,種類有100多種,其中優勢種為各種鹿角珊瑚珊瑚的豐富度為2-3級。非造礁珊瑚軟珊瑚,魚類、藻類、其它與珊瑚礁有關的底棲生物的種類也較豐富。重要水產資源還包括鮑魚麒麟菜等。

科研價值


銅鼓嶺自然保護區北部出露有王五——文教深大斷裂構造遺跡,同時受新構造運動地殼間歇性上升作用的影響,岩漿岩節理髮育,經風化和海蝕作用,形成海蝕崖、海蝕穴、海蝕龕、海蝕柱、海蝕槽、海蝕磨菇、海蝕平台等海蝕地貌。這些地質地貌資源,在國內實屬罕見,是地質科研和教學的活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