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
日本茶道
日本茶道是在日本一種儀式化的、為客人奉茶之事。原稱為“茶湯”。日本茶道和其他東亞茶儀式一樣,都是一種以品茶為主而發展出來的特殊文化,但內容和形式則有別。
日本茶道源自中國。現在的日本茶道分為抹茶道與煎茶道兩種,但茶道一詞所指的是較早發展出來的抹茶道。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飯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將日常生活行為與宗教、哲學、倫理和美學熔為一爐,成為一門綜合性的文化藝術活動。它不僅僅是物質享受,而且通過茶會,學習茶禮,陶冶性情,培養人的審美觀和道德觀念。
現代的茶道,由主人準備茶與點心,還有水果招待客人,而主人與客人都按照固定的規矩與步驟行事。除了飲食之外,茶道的精神還延伸到茶室內外的布置;品鑒茶室的書畫布置、庭園的園藝及飲茶的陶器都是茶道的重點。
茶道有繁瑣的規程,茶葉要碾得精細,茶具要擦得乾淨,主持人的動作要規範,既要有舞蹈般的節奏感和飄逸感,又要準確到位。
茶道品茶很講究場所,一般均在茶室中進行。接待賓客時,待客人入座后,由主持儀式的茶師按規定動作點炭火、煮開水、沖茶或抹茶,然後依次獻給賓客。客人按規定須恭敬地雙手接茶,先致謝,爾後三轉茶碗,輕品、慢飲、奉還。點茶、煮茶、沖茶、獻茶,是茶道儀式的主要部分,需要專門的技術和訓練。飲茶完畢,按照習慣,客人要對各種茶具進行鑒賞,讚美一番。最後,客人向主人跪拜告別,主人熱情相送。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飯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將日常生活與宗教、哲學、倫理和美學聯繫起來,成為一門綜合性的文化藝術活動。它不僅僅是物質享受,主要是通過茶會和學習茶禮來達到陶冶性情、培養人的審美觀和道德觀念的目的。
正如桑田中親說的:“茶道已從單純的趣味、娛樂,前進為表現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規範和理想。”
十六世紀末,千利休繼承歷代茶道精神,創立了日本正宗茶道。他提出的“和敬清寂”,用字簡潔而內涵豐富。“清寂”是指冷峻、恬淡、閑寂的審美觀;“和敬”表示對來賓的尊重。整個茶會期間,從主客對話到杯箸放置都有嚴格規定,甚至點茶者伸哪只手、先邁哪只腳、每一步要踩在榻榻米的哪個格子里也有定式,正是定式不同,才使現代日本茶道分成了二十來個流派。
十六世紀前的日本茶道還要繁瑣得多,現代茶道是經過千利休刪繁就簡的改革才成為現在的樣子。
日本的茶道起源於中國,具有東方文化之韻味。它有自己的形成、發展過程和特有的內蘊。
正如桑田中親說的:“茶道已從單純的趣味、娛樂,前進成為表現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規範和理想。”
千利休
這種美意識的產生,有社會歷史原因和思想根源:平安末期至鎌倉時代,是日本社會動蕩、改組時期,原來占統治地位的貴族失勢,新興的武士階層走上了政治舞台。失去天堂的貴族感到世事無常而悲觀厭世,因此佛教凈土宗應運而生。失意的僧人把當時社會看成穢土,號召人們“厭離穢土,欣求凈土”。在這種思想影響下,很多貴族文人離家出走,或隱居山林,或流浪荒野,在深山野外建造草庵,過著隱逸的生活,創作所謂“草庵文學”,以抒發他們思古之幽情,排遣胸中積憤。這種文學色調陰鬱,文風“幽玄”。
室町時代
茶道之茶稱為“侘茶”,“侘”有“幽寂”、“閑寂”的含義。邀來幾個朋友,坐在幽寂的茶室里,邊品茶邊閑談,不問世事,無牽無掛,無憂無慮,修身養性,心靈凈化,別有一番美的意境。千利休的“茶禪一味”、“茶即禪”觀點,可以視為茶道的真諦所在。
而“和敬”這一倫理觀念,是唐物佔有熱時期中衍生的道德觀念。自鎌倉以來,大量唐物宋品運銷日本。特別是茶具、藝術品,為日本茶會增輝。但也因此出現了豪奢之風,一味崇尚唐物茶會,輕視倭物。熱心於茶道藝術的村田珠光、武野紹鷗等人,反對奢侈華麗之風,提倡清貧簡樸,認為本國產的黑色陶器,幽暗的色彩,自有它樸素、清寂之美。用這種質樸的茶具,真心實意地待客,既有審美情趣,也利於道德情操的修養。
日本的茶道有煩瑣的規程,如茶葉要碾得精細,茶具要擦得乾淨,插花要根據季節和來賓的名望、地位、輩份、年齡和文化教養等來選擇。主持人的動作要規範敏捷,既要有舞蹈般的節奏感和飄逸感,又要準確到位。凡此種種都表示對來賓的尊重,體現“和、敬”的精神。
日本茶道,以“和、敬、清、寂”四字,成為融宗教、哲學、倫理、美學為一體的文化藝術活動。
千利休居士曾經說過“和敬清寂”這四個字就是茶道的根本。
和代表平和的和,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和,當我們進入茶室之中品嘗一碗茶時,無論是客是主,“請先”,“請慢用”以及種種的言詞,都代表了茶道中所蘊含的“和”之意。在現代人的價值觀中,總是認為茶道是十分繁瑣以及複雜的事情,很都人認為“就算是在自己家裡,就算是一個人也可以喝茶。”但是,在茶道的本質中,和所代表的真諦為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關係,只要隨時隨地的從內心去體認茶道里的「和」,必定可以了解到和的真諦。
古代的習俗,經過了多少世代而流傳了下來,保存了數百年來的美感。對於自然的愛好,以及隨著四季的變遷,以古老的習俗來做內心與內心的相互溝通,這就是“和”的感覺。的確,現代人的我們對於自然的感受是被動的,但是人們卻擁有對於美的極纖細的感受性。然而將此心性再加以提煉,就是所為的“茶の味”,也就是茶道的精神。隱藏在茶道具中間的藝術性,以及種種布置,擺設以及茶之湯,果子等,仿如帶有生命力的纖細感,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是以“和”的精神為基礎。
說到 敬,則是對於長輩的尊敬,同時也代表了對於友人與同儕間的敬愛。以和而敬,從此開始便展開了茶道的真髓。
而 清,則是清凈,清潔的意思,也是茶道的種種禮儀,做法中十分強調的部分。
許多人認為茶之湯中,一定要使用古老的器物,注重是那個時代的哪個大師所做,以及是否是那個時代的那個名人所用過,總是把古老擺在所有事物之前,事實上這是錯誤的觀念,其實最注重的應該是清潔,在利休百首中也詠道“水與湯可洗凈茶巾與茶筅,而炳杓則可以洗凈內心”。
由清而靜,也就是所謂的“靜寂”,就如在不受外界干擾的寂靜空間里,內心深深的加以沉澱的感覺。
而 寂乃是茶道中的美的最高理念,在求取“靜”的同時,能觀察自己知足的內心,在深沉的思索中讓自己內心沉澱,此乃是禪學中所生之思想,也乃是對於人生的最佳解答。
四個時代:
中國是茶的祖國,是茶文化的發源地,起源於中國的茶文化在向世界各地傳播時較早地傳入日本列島。中日茶文化交流的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一千多年來綿延不斷。漢魏兩晉南北朝以迄隋,飲茶風俗從巴蜀地區向中原廣大地區傳播,茶文化由萌芽進而逐漸發展,作為中日文化交流關係的紐帶,一直起著重要作用。
下面分四個時期來敘述日本茶道的形成和發展。
一 奈良、平安時代
據日本文獻《奧儀抄》記載,日本天平元年(唐玄宗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四月,朝廷召集百僧到禁廷講《大般若經》時,曾有賜茶之事,則日本人飲茶始於奈良時代(公元710-794)初期。
據《日吉神道密記》記載,公元805年,從中國留學歸來的最澄帶回了茶籽,種在了日吉神社的旁邊,成為日本最古老的茶園。至今在京都比睿山的東麓還立有《日吉茶園之碑》,其周圍仍生長著一些茶樹。
與傳教大師最澄從中國同船回國的弘法大師空海,在日本弘仁五年(公元814)閏七月二十八日上獻《梵字悉曇子母並釋義》等書所撰的《空海奉獻表》中,有“茶湯坐來”等字樣。
《日本後記》弘仁六年(公元815)夏四月癸卯記事中,記有嵯峨天皇巡幸近江國,過崇福寺,大僧都永忠親自煎茶供奉的事。永忠在寶龜初(公元770年左右)入唐,到延歷二十四年(公元805年)才回國的,在中國生活了三十多年。嵯峨天皇又令在畿內、近江、丹波、播磨各國種植茶樹,每年都要上貢。《拾芥抄》中更近一步說,在當時的首都,一條、正親町、豬熊和大宮的萬一町等地也設有官營的茶園,種植茶樹以供朝廷之用。
日本當時是如何飲茶的?從與永忠同時代的幾部漢詩集中可以發現,日本當時的飲茶法與中國唐代流行的餅茶煎飲法完全一樣。《經國集》有一首題為《和出雲巨太守茶歌》描寫了將茶餅放在火上炙烤乾燥(獨對金爐炙令燥),然後碾成末,汲取清流,點燃獸炭(獸炭須臾炎氣盛),待水沸騰起來(盆浮沸浪花),加入茶末,放點吳鹽,味道就更美了(吳鹽和味味更美)。煎好的茶,芳香四溢(煎罷余香處處薰)。這是典型的餅茶煎飲法。
日本茶道
弘仁茶風隨嵯峨天皇的退位而衰退,特別是由於宇多天皇在寬平六年(894),永久停止譴唐使的派遣,加上僧界領袖天台座主良源禁止在六月和十一月的法會中調缽煎茶,於是中日茶文化交流一度中斷。但在十世紀初的《延喜式》中,有獻瀨戶燒、備前燒和長門燒茶碗等事的記載,這說明飲茶的風氣開始在日本流傳。
總之,奈良、平安時期,日本接受、發展中國的茶文化,開始了本國茶文化的發展。飲茶首先在宮廷貴族、僧侶和上層社會中傳播併流行,也開始種茶、制茶、在飲茶方法上則仿效唐代的煎茶法。日本雖於九世紀初形成“弘仁茶風”,但以後一度衰退。日本平安時代的茶文化,無論從形式上還是精神上,可以說是完全照搬《茶經》。
二 鎌倉、室町、安土、桃山時代
(一)鎌倉時代
鎌倉時代(公元1192—1333年)初期,處於歷史轉折點的劃時代人物榮西撰寫了日本第一部茶書——《吃茶養身記》。榮西兩度入宋,第二次入宋,在宋四年零四個月,1191年回國。榮西得禪宗臨濟宗黃龍派單傳心印,他不僅潛心鑽研禪學,而且親身體驗了宋朝的飲茶文化及其功效。榮西回國時,在他登陸的第一站——九州平戶島上的富春院,撒下茶籽。榮西在九州的背振山也種了茶,不久繁衍了一山,出現了名為“石上苑”的茶園。他還在九州的聖福寺種了茶。榮西還送給京都拇尾高山寺明惠上人5粒茶籽,明惠將其種植在寺旁。那裡的自然條件十分有利於茶的生長,所產茶的味道純正,由此被後人珍重,人們將拇尾高山茶稱作“本茶”,將這之外的茶稱為“非茶”。
榮西回國的第二年,日本第一個幕府政權——鎌倉幕府成立。掌握最高權力的不再是天皇,而是武士集團首領——源氏。政治的中心,也由京都轉移到鎌倉。建保二年(公元1214年),幕府將軍源實朝醉酒,榮西為之獻茶一盞,並另獻一本譽茶德之書《吃茶養生記》。《吃茶養生記》分上下兩卷,用漢文寫成,開篇便寫道:“茶也,末代養生之仙藥,人倫延齡之妙術也”。榮西根據自己在中國的體驗和見聞,記敘了當時的末茶點飲法。由於此書的問世,日本的飲茶文化不斷普及擴大,導致三百年後日本茶道的成立。榮西既是日本的禪宗之祖,也是日本的“茶祖”。自榮西渡宋回國再次輸入中國茶、茶具和點茶法,茶又風靡了僧界、貴族、武士階級而及於平民。茶園不斷擴充,名產地不斷增加。
榮西之後,日本茶文化的普及分為兩大系統,一是禪宗系流,一是律宗系流。禪宗系統包括榮西及其後的拇尾高山寺的明惠上人,律宗系統則有西大寺的叡尊、極樂寺的忍性。飲茶活動以寺院為中心,並且是由寺院普及到民間,這是鎌倉時代茶文化的主流。
日本文永四年(公元1267年),筑前崇福寺開山者南浦紹明禪師,自宋歸國,獲贈徑山寺茶道具“檯子”(茶具架)一式並茶典七部。“檯子”後傳入大德寺,夢窗疏石國師率先在茶事中使用了檯子,開點茶禮儀之先河。此後,檯子茶式在日本普及起來。
鎌倉時代末期,上層武家社會的新趣味、新娛樂“鬥茶”開始流行,通過品茶區分茶的產地的鬥茶會後來成為室町茶的主流。
(二)室町時代
室町時代(公元1333—1573,受宋元點茶道的影響,模仿宋朝的“鬥茶”,出現具有遊藝性的鬥茶熱潮。特別是在室町時代前期,豪華的“鬥茶”成為日本茶文化的主流。但是,與宋代文人們高雅的鬥茶不同,日本鬥茶的主角是武士階層,鬥茶是擴大交際、炫耀從中國進口貨物、大吃大喝的聚會。到了室町時代的中後期,鬥茶內容是更複雜、獎品種類也更多,據記載有茶碗、陶器、扇子、硯台、檀香、蠟燭、鳥器、刀、錢等。比起中國宋代的鬥茶來,室町時代的鬥茶更富有遊藝性,這是由日本文化具有遊藝性的的特點決定的。擺弄進口貨,模仿宋朝人飲茶,是一件風雅之事。當然,在室町時代的鬥茶會裡,也有一些高雅的茶會。室町時代的鬥茶經過形成、鼎盛之後,逐漸向高級化發展,為東山時代的書院茶準備了條件。
公元1396年,38歲的室町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讓位於兒子義持。次年,他在在京都的北邊興建了金閣寺。以此為中心,展開了“北山文化”。在他的指令、支持下,小笠原長秀、今川氏賴、伊勢滿忠協主持完成了武家禮法的古典著述《三義一統大雙紙》,這一武家禮法是後來日本茶道禮法的基礎,而觀阿彌、世阿彌父子草創了能樂。公元1489年,室町幕府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隱居京都的東山,在此修建了銀閣寺,以此為中心,展開了東山文化。東山文化是繼北山文化之後室町文化的又一個繁榮期,是日本中世文化的代表。由娛樂型的鬥茶會發展為宗教性的茶道,是在東山時代初步形成的。在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建造的東山殿建築群中,除代表性的銀閣寺外,還有一個著名的同仁齋。同仁齋的地面是用塌塌米鋪滿的,一共用了四張半。這個四張半塌塌米的面積,成為後來日本茶室的標準面積。全室塌塌米的建築設計,為日本茶道的茶禮形成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日本把這種建築設計稱作“書院式建築”,把在這樣的“書院式建築”里進行的茶文化活動稱作“書院茶”。書院茶是在書院式建築里進行、主客都跪坐,主人在客人前莊重地為客人點茶的茶會。沒有品茶比賽的內容,也沒有獎品,茶室里絕對安靜,主客問茶簡明扼要,一掃室町鬥茶的雜亂、拜物的風氣。日本茶道的點茶程序在“書院茶”時代基本確定下來。書院式建築的產生使進口的唐宋藝術品與日本式房室融合在一起,並且使立式的禪院茶禮變成了純日本式的跪坐茶禮。書院茶將外來的中國文化與日本文化結合在一起,在日本茶道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在以東山文化為中心的室町書院茶文化里,起主導作用的是足利義政的文化侍從能阿彌(1397—1471年),他是一位傑出的藝術家,通曉書、畫、茶。在能阿彌的指導下,當時所進行的點茶法是一種“極真檯子”的茶法。點茶時要穿武士的禮服——狩衣,點茶用具放在極真檯子上面,茶具的位置、拿發,動作的順序,移動的路線,進出茶室的步數都有嚴格的規定,現行的日本茶道的點茶程序基本上在那時就已經形成了。能阿彌不愧是室町時代的一位劃時代的大藝術家,他一生侍奉將軍義教、義勝、義政三代,一掃鬥茶會的奢靡嘈雜,創造了“書院飾”“檯子飾”的新茶風,對茶道的形成有重大影響。他推薦村田珠光作足利義政的茶道老師,使得後者得以有機會接觸“東山名物”等高水準的藝術品,達成了民間茶風與貴族文化接觸的契機,使日本茶道正式成立之前的書院貴族茶和奈良的庶民茶得到了融會、交流,為村田珠光成為日本茶道的開山之祖提供了前提。如果說村田珠光是日本茶道的鼻祖,那麼能阿彌就是日本茶道的先驅。
應永二十四年(1417年)六月五日,一種由一般百姓主辦參加“雲腳茶會”誕生,雲腳茶會使用粗茶、伴隨酒宴活動,是日本民間茶活動的肇始。雲腳茶會自由、開放、輕鬆、愉快,受到歡迎,在室町時代後期,逐漸取代了煩瑣的鬥茶會。
在飲茶文化大眾化的潮流中,奈良的“淋汗茶”引人注目。文明元年(1469年)五月二十三日,奈良興福寺信徒古市播磨澄胤在其館邸舉辦大型“淋汗茶會”,邀請安位寺經覺大僧正為首席客人。淋汗茶會是雲腳茶會的典型,古市播磨本人後來成為珠光的高徒。淋汗茶的茶室建築採用了草庵風格,這種古樸的鄉村建築風格,成為後來日本茶室的風格。
日本茶道的鼻祖村田珠光(1423—1502),珠光11歲時進了屬於凈土宗的奈良稱名寺做了沙彌,由於怠慢了寺役,被趕出了稱名寺。之後,他來到京都,19歲時進了大德寺酬恩庵(今稱一休庵),大德寺是著名的臨濟禪宗的寺院。珠光跟一體宗純(1394—1481年)參禪,獲得一休的印可。他將禪宗思想引入茶道,形成了獨特的草庵茶風。珠光通過禪的思想,把茶道由一種飲茶娛樂形式提高為一種藝術、一種哲學、一種宗教。珠光完成了茶與禪、民間茶與貴族茶的結合,為日本茶文化注入了內核、夯實了基礎、完善了形式,從而將日本茶文化真正上升到了“道”的地位。
日本茶道宗師武野紹鷗(1502—1555年)承先啟後。大永五年(1525年),武野紹鷗從界町來到京都,師從當時第一的古典學者、和歌界最高權威、朝臣三條西實隆學習和歌道。同時,師從下京的藤田宗理、十四屋宗悟、十四屋宗陳(三人皆珠光門徒)修習茶道。他將日本的歌道理論中表現日本民族特有的素淡、純凈、典雅的思想導入茶道,對珠光的茶道進行了補充和完善,為日本茶道的進一步民族化、正規化作出了巨大貢獻。武野紹鷗的另一個功績是對弟子千利休的教育和影響。
室町時代末期,茶道在日本獲得了異常迅速的發展。
(三)安土、桃山時代
室町幕府解體,武士集團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日本進入戰國時代,群雄中最強一派為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系統。群雄爭戰,社會動亂,卻帶來了市民文化的發達,融藝術、娛樂、飲食為一體的茶道便受到空前的矚目。寧靜的茶室可以慰藉武士們的心靈,使他們得以忘卻戰場的廝殺,拋開生死的煩惱,所以,靜下心來點一碗茶成了武士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戰國時代,茶道是武士的必修課。
千利休(1522-1592年)少時便熱心茶道,先拜北向道陳為師學習書院茶,后經北向道陳介紹拜武野紹鷗為師學習草庵茶。天正二年(1574年)作了織田信長的茶道侍從,後來又成了豐臣秀吉的茶道侍從。他在繼承村田珠光、武野紹鷗的基礎上,使草庵茶更深化了一步,並使茶道擺脫了物質因素的束縛,還原到了淡泊尋常的本來面目上。利休是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是一位偉大的茶道藝術家,他對日本文化藝術的影響是無可比擬的。
鎌倉時代,日本接受了中國的點茶道文化,以鎌倉初期為起點,日本文化進入了對中國文化的獨立反芻消化時期,茶文化也不例外。鎌倉末期,茶文化以寺院茶院為中心,普及到了日本各地,各地都出現了茶的名產地。寺院茶禮確立。
總之,鎌倉、室町、安土、桃山時期,日本學習和發揚中華茶文化,民族特色形成,日本茶道完成了草創。
三 江戶時代
由織田信長、豐臣秀吉開創的統一全國的事業,到了其繼承者德川家康那裡終於大功告成。公元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戶建立幕府,至1868年明治維新,持續了260多年。
千利休被迫自殺后,其第二子少庵繼續復興利休的茶道。少庵之子千宗旦繼承其父,終生不仕,專心茶道。宗旦去世后,他的第三子江岑宗左承襲了他的茶室不審庵,開闢了表千家流派;他的第四子仙叟宗室承襲了他退隱時代的茶室今日庵,開闢了里千家流派;他的第二子一翁宗守在京都的武者小路建立了官休庵,開闢了武士者路流派茶道。此稱三千家,四百年來,三千家是日本茶道的棟樑與中樞。
除了三千家之外,繼承利休茶道的還有利休的七個大弟子。他們是:蒲生化鄉、細川三齋、瀨田掃部、芝山監物、高山右近、牧村具部、古田織部,被稱為“利休七哲”。其中的古田織部(1544-1615)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大茶人,他將利休的市井平民茶法改造成武士風格的茶法。古田織部的弟子很多,其中最傑出的是小掘遠州(1579-1647)。小掘遠州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茶人,他一生設計建築了許多茶室,其中便有被稱為日本庭園藝術的最高代表——桂離宮。
片桐石州(1605-1673年)接替小掘遠州作了江戶幕府第四代將軍秀綱的茶道師範,他對武士茶道作了具體的規定。石州流派的茶道在當時十分流行,後繼者很多。其中著名的有松平不昧(1751-1818年)、井伊直弼(1815-1860年)。
千利休去世后,由他的子孫和弟子們分別繼承了他的茶道,400年來形成了許多流派。主要有:里千家流派、表千家流派、武者小路流派、遠州流派、藪內流派、宗偏流派、松尾流派、織部流派、庸軒流派、不昧流派等。
由村田珠光奠其基,中經武野紹鷗的發展,至千利休而集大成的日本茶道又稱抹茶道,他是日本茶道的主流。抹茶茶道是在宋元點茶道的影響下形成的。在日本抹茶道形成的之時,也正是中國的泡茶道形成併流行之時。在中國明清泡茶道的影響下,日本茶人又參考抹茶道的一些禮儀規範,形成了日本人所稱之的煎茶道。公認的“煎茶道始祖”是中國去日僧隱元隆琦(1592-1673),他把中國當時流行的壺泡茶藝傳入日本。經過“煎茶道中興之祖”賣碳翁柴山元昭(1675-1763)的努力,煎茶道在日本立住了腳。后又經田中鶴翁、小川可進兩人使得煎茶確立茶道的地位。
江戶時期,是日本茶道的燦爛輝煌時期,日本吸收、消化中國茶文化后終於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日本抹茶道、煎茶道。日本茶道源於中國茶道,但是發揚光大了中國茶道。
四 現代時期
日本的現代是指1868年明治維新以來。日本的茶在安土、桃山、江戶盛極一時之後,於明治維新初期一度衰落,但不久又進入穩定的發展期。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中日間的茶文化交流頻繁,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日本茶文化向中國的回傳。日本茶道的許多流派均到中國進行交流,日本里千家流派茶道家千宗室多次帶領日本茶道代表團到中國訪問,第100次訪問中國時,江澤民總書記在人民大會堂接見了千宗室。千宗室以論文《<茶經>與日本茶道的歷史意義》獲南開大學哲學博士。日本茶道丹月流家元丹下明月多次到中國訪問並表演。日本當代著名的茶文化學者布目潮風、滄澤行洋不僅對中華茶文化有著精深的研究,並且到中國進行實地考察。2001年4月,日本中國茶協會會長王亞雷,秘書長藤井真紀子等一行到安徽農業大學中華茶文化研究所進行茶文化交流。
與此同時,國際茶業科學文化研究會會長陳彬藩、浙江大學教授童啟慶、台灣中華茶文化學會會長范增平、天仁集團總裁李瑞河、浙江湖州的蔻丹、安徽農業大學中華茶文化研究所顧問王鎮恆、安徽農業大學副校長宛曉春等紛紛前往日本訪問交流。北京大學的滕軍博士在日本專習茶道並獲博士學位,出版了《日本茶道文化概論》一書。
日本茶道是必須遵照規則來進行喝茶活動,而茶道的精神,就是蘊含在這些看起來繁瑣的喝茶程序之中。進入茶道部,有身穿樸素和服,舉止文雅的女茶師禮貌地迎上前來,簡短地解說:進入茶室前,必須經過一小段自然景觀區。這是為了使茶客在進入茶室前,先靜下心來,除去一切凡塵雜念,使身心完全融入自然。開宗明義的一番話,就能領略到了正宗茶道的不凡。
然後在茶室門外的一個水缸里用一長柄的水瓢盛水,洗手,然後將水徐徐送入口中漱口,目的是將體內外的凡塵洗凈,然後,把一個乾淨的手絹,放入前胸衣襟內,再取一把小摺扇,插在身後的腰帶上,稍靜下心后,便進入茶室。日本的茶室,面積一般以置放四疊半“榻榻米”為度,小巧雅緻,結構緊湊,以便於賓主傾心交談。茶室分為床間﹑客﹑點前﹑爐踏等專門區域。室內設置壁龕﹑ 地爐和各式木窗,右側布“水屋”,供備放煮水﹑沏茶﹑品茶的器具和清潔用具。床間挂名人字畫,其旁懸竹制花瓶﹐瓶中插花,插花品種和旁邊的飾物,視四季而有不同,但必須和季節時令相配。每次茶道舉行時,主人必先在茶室的活動格子門外跪迎賓客,雖然進入茶室后,強調不分尊卑,但頭一位進茶室的必然是來賓中的一位首席賓客(稱為正客),其他客人則隨後入室。來賓入室后,賓主相互鞠躬致禮,主客面對而坐,而正客須坐於主人上手(即左邊)。這時主人即去“水屋”取風爐﹑茶釜﹑水注﹑白炭等器物,而客人可欣賞茶室內的陳設布置及字畫﹑鮮花等裝飾。主人取器物回茶室后,跪於榻榻米上生火煮水,並從香盒中取出少許香點燃。在風爐上煮水期間﹐主人要再次至水屋忙碌,這時眾賓客則可自由在茶室前的花園中散步。待主人備齊所有茶道器具時,這時水也將要煮沸了﹐賓客們再重新進入茶室﹐茶道儀式才正式開始。主人一般在敬茶前,要先品嘗一下甜點心,大概是為避免空肚喝茶傷胃,而且抹茶可能會比較苦,所以先品嘗一下點心,可以避免抹茶的苦澀。敬茶時,主人用左手掌托碗﹐右手五指持碗邊﹐跪地后舉起茶碗,恭送至正客前。待正客飲茶后,餘下賓客才能一一依次傳飲。飲時可每人一口輪流品飲,也可各人飲一碗,飲畢將茶碗遞迴給主人。主人隨後可從里側門內退出,煮茶,或讓客人自由交談。在正宗日本茶道里,是絕不允許談論金錢、政治等世俗話題的,更不能用來談生意,多是些有關自然的話題。
日本的茶道品茶是很講究場所的,一般均在茶室中進行,茶室多起名為“某某庵”的雅號,有廣間和小間之分。茶居室一般以“四疊半”(約為9平方米)為標準,大於“四疊半”的稱為廣間;小於“四疊半”的稱為小間。茶居室的中間設有陶制炭爐和茶釜,爐前擺放著茶碗和各種用具,周圍設主、賓席位以及供主人小憩用的床等。
接待賓客時,由專門的茶師按照規定的程序和規則依次點炭火、煮開水、沖茶或抹茶,然後依次獻給賓客。點茶、煮茶、沖茶、獻茶,是茶道儀式的主要部分,都要經過專門的訓練。茶師將茶獻給賓客時,賓客要恭敬地雙手接茶,致謝,而後三轉茶碗,輕品,慢飲,奉還,動作輕盈優雅。飲茶完畢,按照習慣和禮儀,客人要對各種茶具進行鑒賞和讚美。最後,客人離開時需向主人跪拜告別,主人則熱情相送。
茶道品茶還分為“輪飲”和“單飲”兩種形式。輪飲是客人輪流品嘗一碗茶,單飲是賓客每人單獨一碗茶。茶道還講究遵循"四規","七則".四規指"和、敬、清、寂",乃茶道之精髓。“和、敬”是指主人與客人之間應具備的精神、態度和禮儀。“清、寂”則是要求茶室和飲茶庭園應保持清靜典雅的環境和氣氛。七則指的是:提前備好茶,提前放好炭,茶室應保持冬暖夏涼,室內要插花保持自然清新的美,遵守時間,備好雨具,時刻把客人放在心上等等。
日本人相當注重形式,茶道便是這樣的一種體現。他們喜歡當著客人的面準備食物,像鐵板燒,讓客人不僅能吃到食物,還能學習到烹飪的方法,茶道也是如此。
日本茶人在舉行茶會時均抱有“一期一會”的心態。這一詞語出自江戶幕府末期的大茶人井伊直弼所著的《茶湯一會集》。書中這樣寫到:“追其本源,茶事之會,為一期一會,即使同主同客可反覆多次舉行茶事,也不能再現此時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會,實為我一生一度之會。由此,主人要千方百計,盡深情實意,不能有半點疏忽。客人也須以此世不再相逢之情赴會,熱心領受主人的每一個細小的匠心,以誠相交。此便是:一期一會。”這種“一期一會”的觀念,實質上就是佛教“無常”觀的體現。佛教的無常觀督促人們重視一分一秒,認真對待一時一事。當茶事舉行時,主客均極為珍視,彼此懷著“一生一次”的信念,體味到人生如同茶的泡沫一般在世間轉瞬即逝,並由此產生共鳴。於是與會者感到彼此緊緊相連,產生一種互相依存的感覺和生命的充實感。這是茶會之外的其他場合無法體驗到的一種感覺。
茶事的種類繁多,古代有“三時茶”之說,即按三頓飯的時間分為早茶)、午茶、晚茶;現在則有“茶事七事”之說,即:早晨的茶事、拂曉的茶事、正午的茶事、夜晚的茶事、飯後的茶事、專題茶事和臨時茶事。除此之外還有開封茶壇的茶事、惜別的茶事、賞雪的茶事、一主一客的茶事、賞花的茶事、賞月的茶事等等。每次的茶事都要有主題,比如某人新婚、喬遷之喜、紀念誕辰、或者為得到了一件珍貴茶具而慶賀等等。
茶會之前,主人要首先確定主客,即主要的客人,一般為身份較尊貴者,像千利休之於豐臣秀吉。確定了主客之後再確定陪客,這些陪客既要和主客比較熟悉又要和主客有一定的關係。決定客人之後便要開始忙碌的準備茶會了,這期間客人們會來道謝,因為準備工作的繁忙主人只需要在門前接待一下即可。一般茶會的時間為四個小時,太長容易導致客人疲憊,太短又可能無法領會到茶會的真諦。茶會有淡茶會(簡單茶會)和正式茶會兩種,正式茶會還分為“初座”和“後座”兩部分。為了辦好茶會,主人要東奔西跑的選購好茶、好水、茶花、做茶點心及茶食的材料等。茶會之前還要把茶室、茶庭打掃的乾乾淨淨,客人提前到達之後,在茶庭的草棚中坐下來觀賞茶庭並體會主人的用心,然後入茶室就座,這叫“初座”。主人便開始表演添炭技法,因為整個茶會中要添。
茶會通常有紀錄,紀錄的內容包括與會眾、壁龕裝飾、茶具、飯菜、點心等情況,有時還加入與會眾的談話摘要和紀錄者的評論。這種紀錄叫“會記”。古代有很多著名茶會的會記流傳下來,成為現代珍貴的資料,如《松屋會記》、《天王寺屋會記》、《今井宗久茶道記書拔》、《宗湛日記》等被稱為四大會記。
由於寺院禪宗的影響,人們常常過分注意禪和佛教的聯繫。其實禪具有中國文化的背景,比之佛教,禪與儒家思想的關係更深。世界本來也許是有一個終極真理的,如果人能夠完全理解這個真理,那麼人世就是天堂。可惜人壽有限,我們短暫的一生不足以完全領悟所有的道,這個矛盾是人類所有哲學的根源問題。佛講輪迴,基督講末日審判,陰陽家講長生登仙,馬克思講共產主義。儒家的解決辦法是薪盡火傳,也就是前人根據自己的經驗制定規則,後人通過遵循這些規則,可以從比前人更高的起點,去領悟人生,從而更加接近真理。然而後人怎能理解前人制定的準則呢?這些準則如何不成為對人的束縛呢?孔子也說,自己到了晚年才能隨心所欲而不越矩。儒家在此與禪匯合,人必須先遵循一些規矩,修鍊自己的本質,遏制慾望的目的是使慾望不必遏制,當人達到隨心所欲而不越矩時,規矩就不存在了。人只有通過不斷地拂拭內心,才能最終令塵埃無可染之處。所以茶道里禪的內涵,不在於什麼“直心就是禪”,什麼“喝茶去”,而是通過繁瑣的規則來磨練人心,當這些定規不再令飲茶者厭煩,當飲茶人信手而為就符合茶道禮法時,才算領會了茶的真諦,才能喝到一杯好茶。繁複而熟練的禮法是為了使人超然物外,濃如苦藥的茶湯正如人生,別出心裁的插花顯示有限的生命背後人類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棒喝的偈語告訴人處處是真理。日本茶道,是用一種儀式來向人講述禪的思想,正如參禪需要頓悟一樣,其中蘊涵的那些人生的經驗,需要飲茶者用生命的一段時光來領悟。
地爐:位於地板里的火爐,利用炭火煮釜中的水。
風爐:放置在地板上的火爐,功能與爐相同;用於五月至十月之間氣溫較高的季節。
柄杓:竹制的水杓,用來取出釜中的熱水;用於爐與用於風爐的柄杓在型制上略有不同。
蓋置:用來放置釜蓋或柄杓的器具,有金屬、陶瓷、竹等各種材質;用於爐與用於風爐的蓋置在型制上略有不同。
水指:備用水的儲水器皿,有蓋。
建水:廢水的儲水器皿。
棗:薄茶用的茶罐。
茶入:濃茶用的茶罐。
仕覆:用來包覆茶入的布袋。
茶杓:從茶罐(棗或茶入)取茶的用具。
茶碗:飲茶所用的器皿。
樂茶碗:以樂燒(手捏成型而後低溫燒制)成的茶碗。
茶筅:圓筒竹刷,乃是將竹切成細刷狀所製成。
為了茶道所建的建築。大小以四疊(塌塌米)半為標準,大於四疊半稱做“廣間”,小於四疊半者稱作“小間”。
水屋:位於茶室旁的空間,用來準備及清洗茶道具。
更衣 觀賞茶庭 初茶 茶食 中立 濃茶 后炭 薄茶 退出 銜接
安樂庵流
怡溪派
上田宗個流
有樂流
里千家流
江戸千家流
遠州流
大口派
表千家流
織部流
萱野流
古石州流
小堀流
堺流
三齋流
清水派
新石州流
石州流
宗旦流
宗徧流
宗和流
鎮信流
奈良流
南坊流
野村派
速水流
普齋流
久田流
藤林流
不白流
不昧流
古市流
細川三齋流
堀內流
松尾流
三谷流
武者小路千家流
利休流
藪內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