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朱謙之的結果 展開
- 著名歷史學家、哲學家和東方學家
- 南朝齊人物
朱謙之
著名歷史學家、哲學家和東方學家
朱謙之(1899年-1972年),福建人。中國當代著名的哲學家、哲學史家、東方學家、文化學家、宗教學家、中外思想文化比較學家。生於世代業醫家庭,幼時父母雙亡,由姑母撫養成人。民國初,入省立第一中學學習,熟讀經史,曾自編《中國上古史》,並發表《英雄崇拜論》等小冊子,因而知名於鄉里。1929年東渡日本,從事歷史哲學研究。回國後任暨南大學教授。從1932年起在中山大學工作,曾經擔任了中山大學歷史系主任、哲學系主任、文學院長等職。1950年院系調整中,被調往北京大學哲學系任教授,1964年調往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世界宗教研究所任研究員。
朱謙之(1899年-1972年),字情牽,福建福州市人。我國當代著名的歷史學家、哲學家和東方學家。1916年入讀北京大學哲學系。1921年在杭州兜率寺修佛學。1923年任廈門大學講師。1924年-1928年客居杭州西湖,潛心著述。1929年東赴日本,研究哲學。1932年回國。1932年-1951年,歷任廣州中山大學教授、中山大學哲學系主任、歷史系主任、文學院院長、文學研究院院長。1952年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1964年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研究員。
![朱謙之[著名歷史學家、哲學家和東方學家]](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e/f/mef9d3dfb20ed16ba264453a3ad55562d.jpg)
朱謙之[著名歷史學家、哲學家和東方學家]
17歲中學畢業,以全省第一名考取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北京師範大學前身)。朱謙之到京后,改入北京大學法預科學習,凡二年,又轉入北大哲學系攻讀,直至畢業。當時北京大學由蔡元培主持,學術氣氛比較自由,朱謙之深受熏陶。他思想活躍,關心國家前途,勤奮學習.打下深厚功底。他聽名師授課外,飽讀中外哲學文化書籍,以至當時圖書館主任李大釗擔心館內的社科書籍會被朱謙之讀完。斯諾在《西行漫記》中記述毛澤東在北京大學當圖書館助理員時曾說到:“我常常和一個北大學生,名叫朱謙之的,討論無政府主義和它在中國的可能性。”朱在法預料的發表《周秦諸子學統述》、《太極新圖說》等。
![朱謙之](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3/3/m3383e51cb878bbeb176416bb906b549c.jpg)
朱謙之
他的理想在現實中多次碰壁后,設想通過改造人心的途徑改造社會,因而求助於佛教。1921年朱謙之離京南下,至杭州兜串寺從太虛大師出家;以後又去南京支那內學院,向著名名佛學家歐陽竟無求教。經過出家體驗后,他認為佛教不能實現自己的夙願,遂發表《反教》詩,宣布與佛門斷絕關係。以後他往返於京、滬、杭各地,遁跡於江湖之間,過著“飄零身世托輕飄,浪漫生涯亦自豪”的生活。此時他發表了《無元哲學》和《周易哲學》等,拋棄過去虛無主義思想,宣稱宇宙人生都是渾—的真情之流,真生命在人世間即可實現。1934年,朱謙之應廈門大學之邀.出任教職。他在廈大撰寫了《音樂的文學小史》,后擴充為《中國音樂文學史》,獲祖國內外好評;此書出版后,日本中村嗣次把它譯成日文(1989年北京大學出版社重印此書)。1925年,朱謙之辭去廈大教職,隱居於西湖葛嶺山下:門對宋代詩人林甫(和靖)故居,潛心著書立說。他發表了著名的《歷史哲學》;撰寫了《大同共產主義》、《國民革命與世界大同》、《到大同之路》等等,以托古改制方式,宣揚儒教烏托邦式的政治和社會理想,寄希望於孫中山為首的國民黨左派身上。他赴廣州,在黃埔軍校任政治教官,又從事工農革命運動,多次發表講演,號召“農工大聯合”,倡導革命。
1928年,朱回杭州不久,妻子楊沒累病逝,對他打擊沉重,再赴廣州、上海,與胡也頻、丁玲、沈從文等談詩論賦,寄情筆墨.1929年.朱謙之獲中央研究院資助赴日本進修兩年,潛心於歷史哲學的研究。在日本,他首次接觸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難物主義,他把馬克思主義作為社會學說加以研究。1931年歸國後任暨南大學教授。他在暨大主編《歷史哲學》叢書,並為叢書撰寫了《黑格爾主義與孔德主義》、《歷史哲學大綱》等文。1932年起至廣州解放止.朱謙之一直在中山大學任教授.歷任歷史系主任、哲學系主任、文學院院長、研究院文科研究所主任、歷史學部主任等職。這一時期是其學術生涯的高峰期,撰寫了大量著作,重要的有:《歷史哲學大綱》、《文化哲學》、《孔德的歷史哲學》、《黑格爾的歷史哲學》、《中國思想對於歐洲文化之影響》、《扶桑國考證》、《太平天國革命文化史》等等。1935年,他與學生何絳雲結婚。抗日時期,他歷盡艱險.始終勤於職守。為適應抗戰需要,他大力提倡“南方文化運動”和‘現代文學運動’;自己出資籌辦《現代史學》,推動歷史研究中的“考今”工作。 1949年l0月廣州解放。他在中山大學積極參加各種政治和教學活動。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后,他回到母校北大哲學系任教授,從事中國哲學史的教學和研究。1952年至1964年,他先後完成《辯證唯物論與歷史難物論教學大綱》、《中國哲學史簡編》、《中國哲學史史料學》、《老子哲學》、《老子校釋》、《李賀》、《中國哲學於歐洲之影響》、《中國古代樂律對於希臘之影響》、《王充著作考》、《新輯本職確鑲》等一大批專著以及論文數十篇。
1958年後.轉入東方哲學的研究,培養研究生和青年學者。此後陸續發表《日本哲學史》、《日本的朱子學》、《日本古學及陽明學》、《新編朱舜水集》、日本哲學史資料選編(古代和德川之部)》等著作,另外.還發表了《空海與漢文學》等重要論文多用。1964—1970年,朱謙之調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世界宗教所研究員,致力於宗教學研究,這時他已得重病,卧床不起,但仍奮力完成《中國景教》一書,並翻譯了《中國禪學思想史》和《韓國禪教史》等。 1972年,他突發腦溢血症逝世,享年73歲。
![朱謙之](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e/0/me0c1bd8efb25381836b444400c1e6835.jpg)
朱謙之
朱先生是一位個性獨立的人物,因此他對哲學追求的就是“虛空粉粹,大地平沉”的虛無主義理想。在中山大學的20年,是朱謙之先生最輝煌的時期。這時他已經能用比較理性的思考來看待整個世界,思想進入了一個成熟的階段。他出資創辦的《現代史學》,就是以“考今”為目的,即將過去的歷史用現代的思想來看待,除了解釋古代社會與人物是什麼外,還要看它今天有什麼意義。九·一八事變發生,使他深感到“以為欲救中國,鬚根本上從文化著手。……深感於民族之不能復興,乃由於文化之不能復興。”他提出了“南方文化運動”,強調“南方文化的本質,實際就是民族的無產階級文化,對於帝國主義,不消說又是革命的文化了。”他說:“南方文化雖未成熟,然實為未來中國興亡存續的一大關鍵,如南方無望,則中國亦無望,生存的努力,都等於無意義了。”
朱謙之先生對文化的類型和作用有獨到的見解。他認為文化的根本類型,在知識生活上表現為四種:即宗教、哲學、科學、藝術。世界文化的體系,不屬於宗教型就屬於哲學型或科學型。就文化的傳播而言,不是為印度文化所傳播,就是為中國文化或西洋文化所傳播。印度文化為宗教文化,中國文化為哲學文化,西洋文化為科學文化。朱謙之先生明確提出了文化在世界歷史中的重要性,強調世界戰爭即是文化戰爭。他說:“須知此次世界大戰最後的效果,無疑的歸結為於文化。所以此次戰爭,亦可說是文化戰爭。歐美三百五十年民族主義與社會主義的成敗與興亡,皆在此一役。中國五千年悠久的文化及其道德精神之興廢,亦以此役為試金石。此戰者不失敗於侵略主義者魔手,則人類文明即將括垢,而中國文化,亦必將發揚光大。務望我學術界真能了解,實為我中國文化繼往開來存亡絕續最大關頭。”朱先生提出的“文化戰爭”的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前瞻性。幾十年後,美國學者亨廷頓提出的未來世界的衝突即為各種“文明”的衝突,實為朱先生思想的繼承,可惜當時人們並未意識到朱先生這一思想的重要性。
2010年5月7日,國際著名出版發行公司“General Books LLC”編輯出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學家》(英文版,英文書名《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istorians》,國際書號總號13:9781155788609,分號10:1155788605),內收黃現璠(Huang Xianfan)、郭沫若(Guo Moruo)、季羨林(Ji Xianlin)、顧頡剛(Gu Jiegang)、翦伯贊(Jian Bozan)、朱謙之(Zhu Qianzhi)、楊繼繩(Yang Jisheng)、薛宗正(Xue Zongzheng)(按書封面英文名和收入內容先後順序排名)等一批馳名世界的史學大家。除封面列名之外,書中還收有柳詒徵、白壽彝、李文海、孟憲實、易中天、王立群等人傳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