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黃芩

京黃芩

京黃芩,又名筋骨草、丹參,唇形目唇形科黃芩屬植物。

生於海拔600-1800米間的石坡、潮濕谷地或林下。吉林,河北,山東,河南,陝西,浙江等地均有分佈。

主治溫熱病,具有清熱燥濕、涼血安胎的功效。

產地分佈


產吉林,河北,山東,河南,陝西,浙江等地;模式標本采自河北。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根莖細長。莖高24-40厘米,直立,四棱形,粗0.8-1.5毫米,綠色,基部通常帶紫色,不分枝或分枝,疏被上曲的白色小柔毛,以莖上部者較密。葉草質,卵圓形或三角狀卵圓形,長1.4-4.7厘米,寬1.2-3.5厘米,先端銳尖至鈍,有時圓形,基部截形,截狀楔形至近圓形,邊緣具淺而鈍的2-10對牙齒,兩面疏被伏貼的小柔毛,下面以沿各脈上較密,側脈3-4對,斜上升,與中脈在上面不明顯下面突出;葉柄長(0.3)0.5-2厘米,疏被上曲的小柔毛。花對生,排列成頂生長4.5-11.5厘米的總狀花序;花長約2.5毫米,與序軸密被上曲的白色小柔毛;苞片除花序上最下一對較大且葉狀外余均細小,狹披針形,長3-7毫米,寬1-2毫米,全緣,疏被短柔毛。花萼開花時長約3毫米,果時增大,長4毫米,密被小柔毛,盾片開花時高1.5毫米,果時高4毫米。花冠藍紫色,長1.7-1.8厘米,外被具腺小柔毛,內面無毛;冠筒前方基部略膝曲狀,中部寬1.5毫米,向上漸寬,至喉部寬達5毫米;冠檐2唇形,上唇盔狀,內凹,頂端微缺,下唇中裂片寬卵圓形,兩側中部微內縊,頂端微缺,兩側裂片卵圓形。雄蕊4,二強;花絲扁平,中部以下被纖毛。花盤肥厚,前方隆起;子房柄短。花柱細長。子房光滑,無毛。成熟小堅果栗色或黑栗色,卵形,直徑約1毫米,具瘤,腹面中下部具一果臍。花期6-8月,果期7-10月。
京黃芩
京黃芩

生境分佈


生長於石礫質或黏土質山坡、山頂草原、丘陵坡地、草原,也常見於較乾旱的荒山坡、土崗以及草原型石礫質山地陽坡。喜溫和氣候和光照,耐旱且耐寒,適宜於中性或偏鹼性,土質疏鬆,肥沃的土壤生長。

種植技術


選地

栽培京黃芩以排水良好,肥沃的腐殖質土壤和沙質壤土為最好,表土宜深厚膨軟,下層土含有沙礫。低濕地排水,不良及黏性強而堅硬的土壤,不適宜栽種。氣候宜於溫暖而稍微寒冷的溫帶北部與中部地方,降雨量適中的地域。

採種育苗

選擇發育良好健壯的2~3年生植株作為採種母株。通常7月開花,9月果實逐漸成熟,就可採收,待乾燥后儲藏;或與土沙混合,埋藏在土中。選氣候溫暖,陽光照射良好的地方設置苗床。將土地翻耕,打碎土塊,同時施以腐熟堆肥、人糞尿及草木灰作基肥,以土壤充分混合,再整理寬100~200厘米的畦,畦長可視地形而定。播種期3月下旬至4月中旬,播種採用撒播或條播均可。撒播時注意疏密要均勻,條播距離7~10厘米,播后覆薄土一層,土面再蓋稻草,以防畦面乾燥板結,使種子發芽整齊良好。發芽后除去覆草,在幼苗生長茂密的部分,要拔除弱小的幼苗,如見有雜草發生,也須隨時拔掉。在育苗期宜施入糞尿1~2次,到幼苗生長13~17厘米時,可進行定植。
京黃芩
京黃芩

移栽

定植移栽期在秋季的9月,或在春天的4~5月。植前先將土地作畦,寬67厘米,株距23~26厘米。選發育良好的壯苗,每穴載1株,覆土輕壓,使根部與土壤密結。

分株繁殖

4月上旬於京黃芩根莖萌發新芽以前,挖出3年生的京黃芩全株,選擇無病蟲害且根莖比較完整者,將主根切除供藥用,然後依根莖自然形狀用刀劈開,按行距30~40厘米,株距10~12厘米栽植即可。

栽培管理

1、鬆土除草:幼苗栽植成活后,隨時注意除草,並鬆土與培土2~3次。鬆土宜淺,注意勿傷根部,以免腐爛。
2、施肥:基肥用堆肥、大豆餅、草木灰等。追肥用人糞尿與硫酸銨等。在生長期間分期施用追肥2~3次。
3、摘除花蕾:當花蕾發生時,及時摘除,以促進根部發育生長。
4、病蟲害防治:主要是葉枯病,危害葉片,高溫多雨季節發病嚴重。防治方法:少量發生時,可挖出病株燒掉,消滅越冬菌源。發病初期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者1:1:120波爾多液噴霧,每7~14天1次,連續2~3次。
【收穫與加工】春秋兩季採收。挖取根部,除去地上部分及泥土,曬至半干,撞去外皮,再曬至全乾。
京黃芩
京黃芩

主要價值


清熱燥濕

黃芩用於濕溫發熱、胸悶、口渴不欲飲,以及濕熱瀉痢、黃疸等症,因此具有清熱燥濕的功效。對濕溫發熱,與滑石、白蔻仁茯苓等配合應用;對濕熱瀉痢、腹痛,與白芍葛根甘草等同用;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黃疸,可與茵陳梔子淡竹葉等同用。

涼血安胎

黃芩治療孕婦的胎動不安,涼血安胎。常與白朮、竹茹等配合應用,起到保胎的作用。

主治溫熱病

黃芩主治溫熱病,溫熱病特殊性表現為發病急、變化快、變證多 ,除必具發熱外,大多熱勢較高。服用黃芩,能夠緩解病情。

鑒別方式


植物形態鑒別

多年生草本。根圓錐形,粗壯,斷面鮮黃色。莖四棱形,高30~120cm,自基部分枝多而細,基部稍木化。葉對生,近無柄;葉片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長15~45mm,寬3~12mm,全緣,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密被下陷的腺點。總狀花序在莖及枝上頂生,常再於莖頂聚成圓錐花序;苞片下部者似葉,上部者遠較小;花萼二唇形,上唇背部有盾狀附屬物;花冠紫色、紫紅色至藍色,冠檐二唇形,上唇盔狀,下唇寬,花冠管細,基部明顯膝曲;雄蕊4,稍露出,葯室裂口有白色髯毛;子房4深裂,具極短子房柄,生於環狀花盤上,花柱基生,先端2淺裂。小堅果卵球形,黑褐色,具瘤,包圍於增大的宿萼中。花期7~8月,果期8~10月。

藥材性狀鑒別

本品呈圓錐形,扭曲,長8~25cm,直徑1~3cm。表面棕黃色或深黃色,有稀疏的疣狀細根痕,上部較粗糙,有扭曲的縱皺或不規則的網紋,下部有順紋和細皺。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黃色,中間紅棕色;老根中間呈暗棕色或棕黑色,枯朽狀或已成空洞。氣微,味苦。

藥材顯微鑒別

本品粉末黃色。韌皮纖維單個散在或數個成束,梭形,長60~250μm,直徑9~33μm,壁厚,孔溝細。石細胞類圓形、類方形或長方形,壁較厚或甚厚。木栓細胞棕黃色,多角形。網紋導管多見,直徑24~72μm。木纖維多碎斷,直徑約12μm,有稀疏斜紋孔。澱粉粒甚多,單粒類球形,直徑2~10μm,臍點明顯,復粒由2~3分粒組成。

藥材理化鑒別

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20ml,加熱迴流15分鐘,濾過。取濾液Iml,加醋酸鉛試液2~3滴,即生成橘黃色沉澱;另取濾液1ml,加鎂粉少量與鹽酸3~4滴,顯紅色。

植物文化


傳說故事

李時珍生於明朝嘉靖年間,自幼聰明伶俐,好學上進,小小年紀就立志考取功名。光耀門庭。可是天有不測風雲,在李時珍十、六歲時,他突患急病,咳嗽不止,並且久冶不愈。隨著病情加劇,他每日吐痰碗余,煩、渴引飲,骨蒸勞熱,六脈浮洪,雖服用柴胡麥冬荊芥竹瀝等解表退熱、潤肺清心、清熱化痰之劑卻並無效果。方圓百里的名醫都束手無策,認為其已無藥可救。眼看小時珍生命危在旦夕。
正在李時珍的父母悲傷絕望之際,村子里來了一位從遠方雲遊到此的道士,這位道人白髮長髯,頗有一種仙風道骨的味道。聞言道人專治疑難雜症,小時珍的父母急忙把道人請到家中給他看病。道士給小時珍號了脈象后,捋捋長髯說: “不妨,不妨,此病只需服用黃芩30克,加水兩盅,煎至一盅,服用半月即可痊癒。“時珍的父母半信半疑地按方煎藥。奇迹出現了。半月之後,小時珍身熱全退,痰多咳嗽的癥狀也消失了,身體逐漸恢復健康。一味黃芩居然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治療效果。
李時珍深感中國醫學的神奇,更對這位身懷絕技的道士欽佩不已,從此,便跟隨道人刻苦鑽研醫學,讀遍歷代醫書,踏遍高山大川。功夫不負有心人,李時珍終於在醫學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為醫林一代宗師。在他編著的《本草綱目》中,李時珍對救了他性命的黃芩這味中藥推崇備加,稱之為葯中肯綮,如鼓應桴,醫中之妙,有如此哉!

歷史考證

黃芩的始載本草為《神農本草經》。《吳普本草》云:“二月生,赤黃葉,兩兩四四相值,莖空中,或方圓,高三四尺,四月花紫紅赤。五月實黑,根黃。”《名醫別錄》云:“生秭歸川穀及冤句。”秭歸,即今湖北秭歸縣。冤句即今山東菏澤縣。《本草經集注》云:“秭歸屬建平郡。今第一出彭城,郁州亦有之。圓者名子芩,為勝。破者名宿芩,其腹中皆爛,故名腐腸。”彭城即今江蘇銅山縣。郁州即今江蘇灌雲縣。《新修本草》云:“葉細長,兩葉相對,作叢生;亦有獨莖者。”《本草圖經》曰:“今川蜀、河東、陝西近郡皆有之。苗長尺余,莖幹粗如箸,葉從地四面作叢生,類紫草,高一尺許,亦有獨莖者,葉細長,青色,兩兩相對,六月開紫花,根黃,如知母粗細,長四五寸。”《本草綱目》曰:“宿芩乃舊根,多中空,外黃內黑,即今所謂片芩。故又有腐腸、妒婦諸名。妒婦心黯,故以比之。子芩乃新根,多內實,即今所謂條芩。或雲西芩多中空而色黔,北芩多內實而深黃。”根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古代所用黃芩原植物與現今所用黃芩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