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癰

肝癰

肝癰是因邪熱蟲毒等淤積於肝,致氣血腐敗,釀成癰膿。以急起發熱,右脅痛,右脅下腫塊等為主要表現的內臟癰病類疾病。本病主要指西醫學所說的肝膿腫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亦可歸屬本病範疇。

解釋


癰生於肝臟的稱為「肝癰」。本病多因肝鬱化火,肝膽不和或膏粱厚味,濕熱蟲積,壅結於肝;也有因閃挫跌仆等外傷而致血絡瘀阻鬱結而成。初起有右側脅肋隱痛,並逐漸加劇,甚至不能向右側卧,影響呼吸。起病急慢不定,常有惡寒發熱等全身癥狀;如因痰火而成的則起病較緩,大多無全身癥狀,脈弦滑;由瘀血而成的,則疼痛較甚,無寒熱,脈多弦澀。以後肝臟逐漸腫大,腹滿攣急,患者明顯消瘦,最後肝臟局部化膿而變軟,如不及時治療,則膿腫潰破,膿呈咖啡色而帶臭穢,或併發咳吐膿血,或併發劇烈腹痛,下痢膿血及虛脫等證,都是病重的表現。本病類於現代醫學的肝膿瘍。

出處


《素問·大奇論》曰:“肝癰,兩膚滿,卧則驚,不得小便。”

診斷依據


1.好發於中年男性。起病多急。
2.可突起寒戰發熱,或為不規則的長期發熱。肝區鈍痛,放射至右肩部,深呼吸及,體位改變時可加重。常伴噁心嘔吐,納呆,腹脹,腹瀉等症。
3.肝臟腫大,觸痛明顯,或可見黃疸。
4.白細胞總數增高,中性粒細胞嗜酸粒細胞增加較明顯。血沉可增快。肝功能檢查見膽酶活性降低,麝絮試驗陽性。B超可見肝臟腫大,並可發現膿腫液平段,或見膽管壁增厚,管內不清晰。X線檢查見右側膈肌升高或局限性隆起,活動受限。肝臟放射性核素掃描可見局限性放射性缺損或密度減低。糞便檢查若發現阿米巴滋養體或包囊,可知為阿米巴肝膿腫。大膿腫可作肝臟穿刺抽膿,膿液呈棕褐色者多為阿米巴肝膿腫,呈淡黃色者多為細菌性肝膿腫

鑒別診斷


1.肝癆:有低熱,盜汗等癆病病候,X線右上腹檢查或可見鈣化點,結核菌素試驗陽性。
2.肝癌:一般非突發,甲胎蛋白陽性並持續增高,B超、CT檢查可作鑒別。
3.膽癉:嘔吐明顯,膽囊觸痛明顯,B超等檢查有助鑒別。

辨證論治


1.肝膽濕熱證:急起發熱,右脅脹痛,右脅下腫塊,身目黃染,口渴口苦,噁心欲嘔,大便秘結,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膩,脈弦數。清利肝膽濕熱
2.熱毒淤肝證:右脅肋脹痛,局部微腫起,或皮色微紅,壓痛,惡寒發熱或寒熱往來,呼吸不利,口苦咽干,頭暈目眩,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清肝瀉火、解毒化瘀。
3.熱毒釀膿證:右脅痛增劇,右上腹出現包塊,手不可近,包塊逐漸變軟,高熱口渴,大汗出,便秘尿黃,舌苔黃燥,脈弦滑數。清熱解毒、化瘀排膿。
4.正虛邪戀證:右脅下腫痛,日久不愈,消瘦納差,神疲短氣,四肢乏力,口渴欲飲,五心煩熱,尿短黃,舌紅苔少,脈細數。養陰益氣、清熱解毒。
5.氣陰虧虛證:身熱漸退,右脅微痛,五心煩熱,心煩口渴,神疲乏力,自汗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益氣滋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