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餐桌

2012年上映的紀錄片

《行走的餐桌》是2012年北京能量影視傳播股份有限公司、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CCTV-9)共同製作的紀錄片。

基本信息


集數:10集(第1季);10集(第2季)
製作:北京能量影視傳播股份有限公司、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CCTV-9)

簡介


第一季

《行走的餐桌》(第1季)的一個獨具匠心之處是拍攝地選擇沿京杭大運河為拍攝路線。通過一道道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美食,展現每個城市獨特的精神風貌。拍攝地分別選在北京、天津、滄州、臨清、濟寧、徐州、蘇州、揚州、湖州和杭州十個歷史名城。
《行走的餐桌》(第1季)的另一個亮點是,貫穿10集節目中的主持人是由外國人擔任的,她一位來自波蘭的姑娘名叫翠花。作為介紹中國最經典的傳統美食節目,卻選用一位外國人作主持不但是節目視角、風格的創意,更是具有特別寓意的。翠花就讀於北京某著名大學播音專業,她不但有個地道的中國名字,還能說得一口地道的中文,她曾在多次外國人講中文的比賽中脫穎而出。因此翠花在用流利的中文介紹中國美食時,不但不會令觀眾有交流隔閡感,反而會令觀眾感到耳目一新,從一種全新的國際視角重新解讀和品位中國美食,了解中西方飲食文化的知識和差異。從片中畫面和主持人的解說中深刻感受到中國文化對當今世界的影響,尤其是中國飲食文化強大的多元性和感染力。

第二季

《行走的餐桌》(第2季)圍繞湘江兩岸的美味展開了一次“香辣”的美食之旅。不僅表現中華美食的歷史厚重感,還通過在湖南分佈眾多的少數民族土家、苗、侗、瑤等族展現地域飲食文化的異彩紛呈,講述當下中國人的真實生活,表達他們的真實情感。

分集劇情


第一季

第一集:杭州篇——美哉,杭幫菜
中國的萬里長城和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最宏偉的兩大工程,京杭大運河跨越4個省2個直轄市,溝通中國五大水系,成為縱貫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大運河開通后,貨物往來日益頻繁,南北方的不斷融合造就了獨特的運河飲食文化,波蘭姑娘翠花將從運河的最南端杭州開始,一路北上,品味各地美食,感受不一樣的風土人情。
第二集:人生只食在湖州
波蘭姑娘翠花沿運河北上來了湖州,這兒的湖筆湖絲湖竹聞名天下,但來到這裡,最不能錯過的還是湖州美食,鵝卵石烹制的竹林雞,柴火燒的大鍋羊肉,香氣四溢,干塘時吃的魚塘飯究竟是什麼?豆腐皮竟然也能包包子,本集翠花將一一揭開湖州美食的神秘面紗。
第三集:蘇州篇——精緻蘇幫菜
蘇州位於太湖之濱,長江南岸的入海口處,宋代《吳郡志》中用“天上天堂地下蘇杭”來形容蘇州杭州的美麗、繁榮與富庶。今天的蘇州之美不僅在於旖旎的古典園林,還在於花樣繁多的精緻美食。陽澄湖大閘蟹怎麼做成了雪花?豬蹄膀為什麼吸引了法國總統?茨菰為什麼嫌貧愛富?䰾肺湯到底吃的是肝還是肺?在這一集里,翠花將帶領大家細細品味蘇州的精緻生活和蘇幫美食。
第四集:揚州篇——品慢城揚州
波蘭姑娘翠花沿運河一路北上,來到古城揚州。揚州是古運河上誕生的第一座城市,這裡的美食也與運河息息相關,沒有餡的包子還叫包子?嫩豆腐也能切得千絲萬縷?吃魚頭為什麼要拆掉骨頭?本集翠花將帶你一起體驗揚州的美食文化。
第五集:徐州篇——新鮮徐州味
波蘭姑娘翠花今天來到了運河中段,曾經出了11位帝王的徐州,南來的北往的人們在這裡匯合,會創造出什麼特別的美食呢?甜油為什麼會取代醬油?臭死了的鹽豆子為什麼卻使人流口水?流傳了三千年的菜肴又是什麼樣子?

第二季

第一集:總論——湘菜與辣椒
第二集:長沙篇——熱鬧是長沙
第三集:湘潭篇——湘潭山水人
第四集:新化篇——淳樸新化味
第五集:邵陽篇——邵陽的古香古味
第六集:懷化篇——懷化的山水滋味
第七集:湘西篇——湘西味道
第八集:張家界篇——山野尋珍
第九集:常德篇——常德味道
第十集:岳陽篇——三味岳陽

美食列表


第一季
美哉,杭幫菜(第1集)
• 龍井雞
• 定勝糕:有甜味,色呈淡紅,鬆軟清香,入口甜糯。具有春季養生調理,術后調理的功效。傳說是南宋時百姓為韓家軍出征鼓舞將士而特製的,糕上有“定勝”兩字,后就被稱“定勝糕”。
• 西湖大田螺
• 叫花雞:杭州樓外樓名菜。
• 蝦爆鱔
• 杭州油冬兒
• 鐵觀音排骨湯
• 西施團圓餅
• 八寶魚頭:以淳牌千島湖有機魚為主料,以河蝦等八種原料為配料燉制而成是魚味館的金牌菜。
• 西湖蒓菜魚圓湯
• 金牌扣肉:浙江地區漢族傳統名菜之一,酥面不爛、油而不膩,造型別緻,用薄餅夾食風味更佳。
人生只食在湖州(第2集)
• 竹林雞
• 酥餅
• 柴火羊肉:精選當地湖羊而制。
• 魚湯飯:漁家慶豐收所做的宴席菜,包括紅燒魚、白燒魚、飯圓、土雞、大蹄髈等。
• 千張包子:漢族小吃,主要原料為麵粉、豬肉、開洋、乾貝等。
精緻蘇幫菜(第3集)
• 陽澄湖大閘蟹
• 雪花蟹斗:是在芙蓉蟹的基礎上創製的一款名菜。
• 桂花鴛鴦糖粥
• 梅花糕:江南地區最著名的特色糕類小吃。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時見其形如梅花,色澤誘人,故作品嘗,入口甜而不膩、軟脆適中、回味無窮,勝過宮廷御點,拍手稱快。因其形如梅花,便賜名梅花糕,流傳至今。
海棠糕:創製於清代,因糕形似海棠花而行名。
• 富貴鹽焗蹄髈
• 茨菰燒肉
• 䰾肺湯:江蘇地區漢族傳統名菜,屬於蘇菜系,魚肝肥嫩,魚肉細膩,湯清味美,是夏秋季節的時菜。
•松鶴樓邊的薺菜餛飩
• 黃天源的松糕
• 綠楊村的餛飩
• 松鼠桂魚:江蘇蘇州地區的漢族傳統名菜。
品慢城揚州(第4集)
• 揚州灌湯包
• 臭大元
• 文思豆腐:悠久歷史的江蘇淮揚地區漢族傳統名菜,屬於蘇菜系。
揚州老鵝:揚州鹽水鵝,揚州人俗稱其為“老鵝”。
拆燴鰱魚頭:江蘇地區漢族傳統名菜,屬於江蘇菜系。
清燉獅子頭:江蘇地區漢族傳統名菜,屬於淮揚菜系。
扒燒整豬頭:江蘇地區漢族傳統名菜,屬於淮揚菜系。
新鮮徐州味(第5集)
• 芝麻餅
• 甜油
• 鹽豆:俗稱“老鹽豆”“臭鹽豆”“臭豆子”“咸豆”等,是徐州地區的家常小菜。
• 烤梨
• 蛙魚:類同陝西風味的“面魚子”,是徐州地區漢族小吃,原料大多選用山芋澱粉。
地鍋雞:江蘇的漢族名菜,口味鮮醇,餅借菜味,菜借餅香。
羊方藏魚:蘇菜系,在中國漢族古典菜中被稱為第一名菜,至今已有4300年歷史。
匯通南北 濟寧美食(第6集)
• 糝湯:又名“肉粥”,一種傳統名吃。
甏肉乾飯:山東濟寧地區漢族傳統名小吃。
• 揚帆運河
• 乾隆魚面
• 乾隆御餅
• 脆皮白魚
老臨清的舊食風(第7集)
• 徐家豆沫
• 布袋海參
• 梨膏糖
• 托板豆腐:臨清傳統名吃,因賣主總是切好放在一塊特製的長方形木板上出售,故稱“托板豆腐”。
清真八大碗:穆斯林傳統的民間宴客形式,指的是八種裝在大碗里的燉菜。
• 金錢牛肚
• 圈巧閣
• 松花羊肉
• 宛家烤肉
• 什香面:臨清名吃,也稱“十香面”。金瓶梅宴中的溫面和本地民間小吃撈麵綜合改進、演變創新而來。
水陸畢陳 滄州美食(第8集)
• 河間羊腸湯:滄州小吃,羊腸湯,俗稱羊腸子,滄州方言發音是”樣嘗――咋”。
• 羊骨頭張
• 奇美香腸
• 吳橋宮面
• 炸老虎
• 嘎巴豆娃
• 青蟹:又名“切蟹”。
• 糟梭魚
這是天津味(第9集)
• 嘎巴菜:又叫“鍋巴菜”,是天津獨有的風味小吃,由山東煎餅演變而來。
•狗不理包子:天津地區地方傳統風味小吃,“天津三絕”,是中華老字號之一。
十八街麻花:天津的一家百年老字號麻花店,“天津三絕”。
耳朵眼炸糕:清真美食,津門特產,“天津三絕”。
• 茶湯
• 熟梨糕:獨具天津特色的一種民間小吃。
• 八大餷
• 公館菜:扒肉條、肉丸子、燴鴨條、清燉牛肉
• 罾蹦鯉魚:一味傳統名餚,以帶鱗活鯉魚炸溜而成。
魚鱗凍:一種菜品,富含膠原蛋白,與其他膠原蛋白比,其蛋白質易分解,容易被消化、吸收。
京城五味(第10集)
• 咯吱盒:又名咯吱合、咯炸盒、餎餷餄。它是一種比老北京城還老的北京特色食品。
蔥燒海參芙蓉雞片、燴烏魚蛋湯:北京地區盛行的魯菜。
• 宮廷菜:蛤蟆鮑魚、十六攢盒、桃花泛、四乾果、四蜜餞。
爆肚馮:北京著名小吃,開創於清光緒年間,是百年老字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