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小橋鎮的結果 展開

小橋鎮

福建建甌市小橋鎮

小橋鎮位於建甌市東南部,位於東經118°18′~118°32′、北緯26°49′~27°03′之間;東與玉山鎮相連,西臨建溪,南與迪口鎮交界,北與東峰鎮、城關毗鄰;總面積298.72平方千米;轄13個自治村,1個居委會,91個自然村,183個村民小組。2005年,全鎮10908戶,39447人。

鄉鎮情況


小橋鎮位於建甌市東南部,集鎮距建甌城關29公里,全鎮土地面積298.72平方公里,轄13個建制村和1個居委會,有91個自然村,183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94萬人。小橋鎮歷史悠久,人傑地靈,1978年出土了西周青銅甬鍾,2009年1月又出土春秋青銅短劍。環境優美,氣候適宜,森林覆蓋率達78.96%。資源充足,物產豐富,有用材林9萬畝,木材蓄積量80萬立方米,年產木材4萬立方米;毛竹林11.7萬畝,年產鮮筍2萬多噸,提供竹材110萬根;茶園1.7萬畝,年產毛茶1600噸,高山茶“百丈岩茶”可稱上茶中珍品,多次獲得殊榮,南平市茶王賽中,連續三年被評為茶王;果園面積3.4萬畝,年產水果2.2萬噸,“紐核爾”、“朋娜”臍橙享譽省內外;食用菌種植面積2000畝,“百丈岩”牌竹蓀獲“綠色食品”標誌使用權。已形成食品加工、竹木加工、磨料磨具、電力能源等產業,其中竹木加工、食品加工等傳統企業正在不斷改建工藝、設備和產品質量,市場佔有率不斷上升;有大小電站11座,裝機容量5700千瓦;磨料磨具產業有企業4家,年產值達3千萬元。
該鎮黨委、政府以科學觀為指導,充分利用區位、交通、資源、經濟等優勢,以改革為動力,以科技進步為先導,以加快基礎設施和支柱產業為重點,大力發展工業企業和第三產業,把小橋建設成為經濟快速發展,產業結構合理,基礎設施健全,社會事業協調發展的生態經濟強鎮。
發展戰略布局。村鎮擊規劃布局結合地形條件、交通戰略、鎮域產業及資源分佈、現狀村莊布局及發展趨勢,形成“一區、一平台、二線、數點”。“一區”即是鎮區,包括小橋、郭步、胡台、外嵩坑等4個自然村,規劃為鎮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第三產業主要發展區,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進一步改變鎮區鎮貌。“一平台”即是霞陽工業平台,距離鎮區近,分佈在省道303線小橋至霞抱段,並可與即將建設的京台高速霞抱互通口相銜接,可以作為主要工業發展方向。“兩線”即省道303線和縣道建小線,這兩條線是小橋與周邊縣市、鄉鎮連接的重要通道,是小橋鎮今後主要發展軸線。“數點”即各中心村,各村根據自身情況和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經濟。產業發展方向。小橋鎮將以“一村一品”的生態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龍頭,以商貿為紐帶,以流通服務為補充,發展形成工、農、貿和流通服務為一體的現代小城鎮。農業發展方向。以發展高科技特色農業,在“一村一品”特色農業基礎上,加強農業綜合開發,重點發展特色種植及反季節、綠色蔬菜、良種禽畜的生產,並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工業發展方向。在現有的筍製品加工、竹製品加工、木材加工、茶葉加工、磨料磨具五大支柱產業基礎上,做大做強現有企業,加快霞陽工業平台建設,培養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興產業。第三產業發展方向。鎮區作為鎮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集中布置文化娛樂和休閑設施,作為全鎮的教育、文化、休閑中心。並充分利用集鎮中心及經濟交通等優勢,大力發展物流服務業,發展商貿、農貿服務業。

歷史沿革


小橋鎮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是出土西周青銅甬鐘的故地,系南宋史學家袁樞的故鄉。建甌小橋有個“百官村”
福建省建甌市小橋鎮陽澤村龍池自然村2號,古代名為“龍池養蒙書院”,內有陳列清朝時所畫龍池村古代歷史上擔任官員鄭氏人士彩色畫像,現存畫像80人。龍池村鄭氏後裔介紹,該處官人畫像原更多,至少一百多人,因歷史原因被毀部分。據鄭氏家譜史料記載,該村鄭氏人士最早為官始自唐朝,最後年代為清朝,官位最高為鄭珏。鄭珏是南宋時期輔佐宋高宗的朝廷重臣,其為維護鞏固宋高宗帝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上有著濃墨的一筆。相傳“龍池養蒙書院”是古代龍池人讀書的學堂。鄭氏傳世家譜內還有親筆詔書:“忠穆後裔,官林世家”字跡留存,相傳是古代皇帝所賜。歷史上皇家與該書院有否真正什麼樣的聯繫還有待進一步考證。一個小山村古代出了眾多官員這是一個有史料記載的真正事實。山鄉的一個小村古代走出了如此之多的官員實為罕見,可堪稱"閩北為官第一村"。該書院目前被龍池村人重點保護,供後人瞻仰。

自然條件


小橋鎮屬中低丘陵地帶,水系發達,境內大小河流9條,大致為“八山一水一分田”。小橋鎮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20℃左右,無霜期在270天以上,平均年降雨量1650毫米,適宜農、林、牧、漁業生產。小橋鎮資源充足,物產豐富,農業發達,建立了糧食、用材林、毛竹茶果、蔬菜、食用菌、畜牧、水產等八大農業基地。

鄉鎮資源


國家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一級:
熊猴、虎、雲豹、豹、黑梅花鹿、蟒蛇(黑蛇)白鸛、黑鸛、中華秋沙鴨、黃腹角雉(山雞)
白頸長尾稚 金斑啄鳳蝶。
二級:
短尾猴獼猴(猴子)、黑熊狗熊)、大靈貓小靈貓金貓水鹿斑羚、穿山甲、水獺、豺。
鴛鴦、天鵝、白額雁、鷹類、紅隼、燕隼、白鷳灰鶴原雞勺雞錦雞、姬田雞、花田雞、黃嘴白鷺
虎紋蛙(田雞)
八九十年代我市植樹造林樹種多為針葉樹種,2000年以後轉向闊葉樹種,還種植一些小徑竹。由於近幾年生態林受到保護,限制砍伐,同時我市工業迅速發展,我市急需速生豐產並可作為工業原料的樹種。2002年又提出營造大徑材、速生豐產林、毛竹林、工業原料林、花卉五大基地。近年又營造了“歐美楊”和“耐寒桉樹”等。
工業原料林基地,這次種植的“光皮樺”和“乳源木蓮”也是速生豐產並可作為工業原料的樹種,同時又是鄉土珍稀樹種。
我市鄉土珍稀樹種約十幾種,包括觀光木、沉水樟、香樟、福建含笑等。
到2005年3月我市名木古樹(50年以上,如紅豆杉)有980株。3
工農資源
環境優美,氣候適宜,森林覆蓋率達79.94%。資源充足,物質豐富,工農業發達,建立了糧食、用材林、毛竹、茶果、蔬菜、食用菌、畜牧、水產等八大農業基地,其中用材林13.6萬畝,木材蓄積量100多萬立方米,年產木材2.7萬立方米;毛竹林11.7萬畝,年外銷鮮筍3.2萬多噸,提供商品竹134萬根;茶園1.7萬畝,年產毛茶1432噸,武夷肉桂茶系茶中珍品;果園面積3.2萬畝,年產水果2.4萬噸,“紐核爾”、“朋娜”臍橙享譽省內外;食用菌種植面積2720畝,“百丈岩”牌竹蓀獲“綠色食品”標誌使用權。已形成食品加工、竹木加工、磨料磨具、電力能源等企業群體,其中竹木加工、食品加工等傳統企業正在不斷改建工藝、設備和產品質量,市場佔有率不斷上升;有大小電站10座,裝機容量5260千瓦,年發電量3600萬千瓦,已與省市電網聯網。全鎮社會總產值5.82億元,工農業總產值3.04億元,財政收入935.73萬元,村財收入84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956元。
建甌市小橋鎮舉辦百丈岩杯“茶王”評選。全鎮18家茶葉種植加工戶、企業參賽。
經評選小橋鎮百丈岩茶廠生產的肉桂茶當選“茶王”,比賽同時評選出金獎一名,銀獎3名。榮獲“茶王”桂冠的300克肉桂茶當場拍賣,賣出1萬元高價,榮獲金獎、銀獎的茶葉也成為在場的客商、來賓爭相競標購買的追逐對象。組委會為奪得“茶王”、金獎、銀獎的茶葉選送戶頒發獎品和獲獎證書。賽場上茶藝小姐還表演了茶藝。各界人士100多人參加和觀看比賽。東峰、東遊等鄉鎮茶協、茶王生產戶也應邀觀摩了比賽。

經濟情況


(一)農業
小橋自然條件優越,農業發達,尤以盛產糧食、竹木、茶果而聞名。霞抱、陽澤一帶被譽為建甌南區“第一良田美地”。1989年,全鎮有山地13584.93 公頃,其中有林地9555.73公頃,森林覆蓋率達70.34%;水田 2346.7公頃,年產糧食22876 噸;百丈自治村試種5.33公頃“武夷肉桂”茶,獲得成功。
1992年,開始發展種植錐栗,種植面積133.3公頃;龍峰、富井自治村引種20公頃廣西無核柿、20公頃日本甜柿,獲得成功。1995年12月,上屯村引種臍橙紐核爾、朋娜等新品種17.33公頃。1997年4月,小橋鎮首次在霞抱、陽澤、富井等自治村引種26.67公頃“雷竹”(小徑竹),獲得成功。2000年,完成霞陽片733.33公頃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建設、上屯200公頃噸糧田改造工程以及霞抱片400公頃中低產田改造工程;“百丈岩”牌竹蓀獲得“綠色食品”標誌;投資100多萬元,建設富霞片400公頃農業園區工程,與霞塘片形成733.33公頃集糧、經、牧、林為一體的機械化、半機械化程度較高的生態、半生態型現代農業樣板示範園區;小橋鎮與省水產廳合作的山海協作項目,即俄羅斯鱘養殖落戶大丘坤村,佔地1公頃,投放俄羅斯鱘苗3萬尾,創產值400萬元。2003年,開始進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調整大田糧食、經濟作物種植結構比例,發展烤煙訂單生產項目,全鎮種植烤煙40公頃。
2005年,錐栗種植面積530公頃,年產量550噸;食用菌種植面積2000多公頃,年產量520噸;“百丈岩”牌竹蓀獲“綠色食品標誌”使用權;茶園面積1136.7公頃,產量1560噸,主要有水仙、烏龍茶、福雲6號、武夷肉桂等品種;蔬菜面積1010.3公頃,產量16899噸。全鎮擁有山地22643公頃,其中有林地21786.2公頃,森林覆蓋率達79.94%,毛竹林7600公頃;水田2387.3公頃、年產糧食15180噸以上;果園面積2461.9公頃,產量達18643噸,主要水果品種有:柑桔、楊梅、油奈、葡萄、桃子、瓜、栗、柿、梨等,小橋上屯村的“紐核爾”、“朋娜”臍橙享譽省內外。農業總產值23048萬元。
(二)企業
1989年,小橋鄉鎮企業開始加快發展步伐。霞抱村與建甌鐘山經濟開發公司聯營興建了霞抱機磚廠,上屯、富井興辦了精製茶廠,陽澤興辦食品飲料廠。
1992年9月,創辦小橋食用菌開發公司、小橋印刷廠,小橋村民聯合投資25萬元,以股份制形式興辦小橋膠合板廠。1993年,小橋造紙廠引進外資興辦“興源盛(建甌)造紙製品有限公司”,鎮政府投資1263萬元在西邊鳳山興建鳳山電站,裝機容量2000千瓦,際上村民聯合投資20萬元興辦際上罐頭廠。由民政室牽頭,富井、上屯村民投資興辦2家磨料廠。小橋、霞抱、西邊、龍峰、百丈、高門等村創辦竹木製品廠16家。小橋、大丘兩個村分別投資興建精製茶廠。1993年,興辦企業67家,引進外資2200萬元。1994年,后塘村民與市蚊香廠聯營興辦后塘蚊香廠。同年7月,從福清引進資金、技術在小橋鎮大丘、南田、上屯(2家)興辦4家養鰻場。此外,還興辦竹製品加工廠生產竹筷、竹涼席、竹香芯等。
2005年,工農業總產值5.27億元,投資達300萬元以上的規模企業有7家,產值達5908萬元;鄉鎮企業已發展到750家,企業類型從原有的加工自有資源(即茶葉、竹木等)到來料精深加工,形成了以食品加工、竹木加工、磨料磨具、電力能源為主,造紙、印刷、建材、建築、鑄造業全面發展的企業發展格局,企業總產值達29700萬元。

基礎設施


(一)交通
小橋鎮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西接205國道,省道福汾公路貫穿全鎮,沿福汾線可直達古田、福州等地,橫南鐵路途經本鎮西南端,並在境內洋沙設有火車站及10萬噸級貨場,21條公路密布鎮境內,形成了發達的交通網路。1989年,小橋鄉政府自籌資金60萬元,將甌古公路小橋到建甌路段改鋪柏油路面。
1992年11月全面鋪設完工。1996年,鎮政府自籌資金120萬元,鋪設小橋橋北開發區24米寬(包括人行道),308米長的水泥路面,並將橋樑寬由7米擴建為11.8米。
2005年,小橋、富井、高門、洽歷、際上、上屯、陽澤、后塘、龍峰、百丈、霞抱、西邊等自治村的主幹道都鋪設水泥路面。
(二)水利
1989年,小橋鎮境內主要河流有3條,小河密布,水利資源豐富。主要水庫有:鐲坑水庫,庫容30萬立方米;蘆林水庫,庫容12.5萬立方米;西邦水庫,庫容17.5萬立方米。2000年3月至6月,陽澤村門前洋管灌工程建成,投資8.5萬元。2000年3月至12月,下抱引水渠改造工程建成,投資15萬元。2004年10月至12月,對陽澤村鐲坑水庫進行除險加固,投資15萬元。2003年,侖后、龍源二座電站建成。2005年,百丈電站動工建設。
(三)郵政電信
1989年,小橋郵電支局主要設備有交換機1部100門,中繼線小橋至建甌城關3條,其中載波電路2條。
1993年,小橋郵電支局開通500門程式控制電話;1997年,程式控制容量1千門。1998年3月,郵政、電信分開但仍合署辦公,程式控制容量2千門。1999年3月,新增華為08程式控制數字交換機;同年10月,后塘村開接入網512門,程式控制容量1萬門,實際用戶6100戶。2001年12月,郵政、電信分開營業,在小橋市場旁設立中國電信小橋客戶服務中心;2003年,小橋開通小靈通服務項目,IP公用電話3部。
2005年,全鎮已安裝程式控制電話6100部,建有數字行動電話基站17個,其中聯通C網4個,G網3個,移動基站10個,行動電話信號覆蓋面達90%以上。
(四)廣播
1989年,廣播是農村開展宣傳的重要途徑,13個行政村都有廣播室,150瓦擴大機一台,廣播員13人,維護員8人。廣播網普及至各村各院。為滿足農村有線廣播建設需要,廣播站自辦廣電服務部,銷售廣播電器材料。1992年,開辦自創廣播節目《小橋之音》。1993年,廣播站投資4000元裝修廣播錄音室,1994年,小橋鎮投資1萬元整修廣播線路,新架設廣播專線3千米。2005年,隨著電視錄像的普及,廣播在宣傳方面不再佔主導地位。
(五)電視
1989年,全鎮只有電視機5400台。1990年,鄉政府投資12萬元在鄉所在地建立地面衛星接收站2座,有線電視於6月30日開通,當年,發展有線電視用戶50戶。1991年6月,廣電站遷至鄉文化站大樓2樓,地面衛星接收站增至4座,有線電視用戶增至690戶。1992年,增至1000戶,可收看電視頻道7套。1996年,小橋有線電視已與市級聯網,開通電視頻道16套。2005年,收看有線電視節目頻道達34個,建成的光纖有線電視工程為建甌鄉村之先例。
(六)集鎮建設
1989年,鎮、村住宅以土木結構為主。隨後,集鎮建設上了一個新的台階,新建房屋由土木結構轉為磚木或磚混結構,並進入單元配套化,全鎮共建新房1160幢,50%的行政村已完成了高標準要求的村主街道拓寬工程,鋪設了水泥路面。1996年,全鎮新鋪設水泥街道1228米,計17352平方米,投資260萬元。小橋橋北新區開闢一條長308米,寬24米的商貿街道。村民自籌資金2000多萬元在集鎮興建住房300多幢,鎮容村貌得到改觀。1999年3月,小橋鎮動工興建日供水1500噸的一體化水廠,同年12月建成,投資67.15萬元。2004年際上、大丘、西邊新建村級自來水廠。2005年高門、后塘、洽歷新建村級自來水廠。
五、社會事業
(一)文化
1989年,鄉村文化基礎設施簡陋。1991年,鄉財政撥款3000元為文化站添置旋轉球、射燈、壁燈,配齊音響設備,辦起舞廳。1991年4月,西邊折歷自然村由周日高牽頭,成立一支有4-5人組成的文藝演出隊;西邊村自籌資金500元,鄉財政撥款500元,添置三用機一台、話筒2個、音箱2個。文藝演出隊具有濃厚的地方氣息,自編自演《封建思想害死人》、《相親》、《老子與小子》等小品。演出隊參加縣第二屆群眾藝術節匯演榮獲第三名。群眾的文化生活,除鎮文化站利用節假日組織大型的文娛,體育活動外,還積極發展農村中的農民俱樂部,開展經常性的活動。1997年,全鎮有10個村建起了農民俱樂部,添置圖書、彩電及其他文化娛樂設備。2005年,文化基礎設施完善,村民休閑之時可參加各項文娛活動。
(二)教育
古代陽澤是建甌南區文化重鎮,文化發展歷史悠久,文化名人輩出。解放后,文化事業日新月異,教育事業蓬勃發展。
1989年,加快幼兒教育發展,有幼兒園29所,幼兒入園率44.16%;有小學學校60所。1996年,幼兒園33所(均未包括個體幼兒園),入園率72.01%。1998年,小學實行撤點並校。2005年,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入學率進一步加大,幼兒入園率達99%以上;小學學校為25所,小學入學率達99.94%,畢業率100%;中學1所,初中入學率98%,畢業率97%;創辦鎮黨校1所,中學業餘黨校1所,村級黨校13所。鎮、村共投資1000多萬元,新建中、小學教學樓,教工宿舍,學生宿舍,膳廳等26座,總建築面積29000多平方米。
(三)衛生
1989年,小橋衛生所有26個床位,工作人員34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32人(醫生15人、護理人員10人、助產士2人)、管理人員1人、勤雜人員1人;農村仍實行合作醫療制度。20世紀90年代初,鄉村辦醫形式各異。1991年,小橋衛生所為村辦鄉管衛生所,實際上村仍保持合醫不合葯的合作醫療制度。1993年5月30日,建甌市精神病院開業,院址設在小橋衛生院內。2004年,投資130萬元新建衛生院接種門診綜合樓,衛生院開設戒毒科。2005年,小橋鎮有較為齊備的衛生保健設施和衛生保健網路,全鎮有中心衛生院1所,精神病院1所,村衛生所14個,個體衛生所11個,基本解決農村看病難問題。

行政區劃


南鄉、西邊村、富井村、高門村、百丈村、龍峰村、上屯村、際上村、洽歷村、霞抱村、陽澤村、小橋村、后塘村、大丘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