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尚偉

四川大學教授

蔡尚偉,1970年出生,四川大學博士,教授,傳播學博士后導師。

人物簡歷


蔡尚偉
蔡尚偉
蔡尚偉,1970年出生,1988年考入四川大學新聞系,1992年分配到四川省廣播電視廳工作,製作了百餘部(集)電視專題片,創作了大量的廣告作品、報刊文學以及電視新聞作品,並參加了重大科研項目《新聞傳播百科全書》等的編撰工作。
·1997年考入四川大學攻讀碩士學位,2000年9月考入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攻讀文化與傳媒方向博士,2000年12月調入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2001年7月破格晉陞為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副教授,2002年任碩士生導師,2003年任四川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所長。
·2004年獲博士學位,並獲准特批為教授,指導博士生,成為“中國最年輕的傳媒博導”;同年任四川大學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赴美考察美國政治傳播制度。
·2007年,入選第三屆“全國十佳百優廣播電視理論工作者”。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率先開展金融危機背景下文化產業發展問題與對策的系統研究,先後發表有關金融危機與文化產業的論文多達30篇,向中央部委、有關政府部門陸續遞交多份研究報告,並提出“文化十條”、“文化產業進入國家後續產業調整與振興規劃”等多條政策建議,在全國引起廣泛反響。最終,在全國政、學、業界相關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獲國務院正式通過。
·2009年,被國家文化部機關報《中國文化報》授予中國“2009文化產業年度人物”的榮譽稱號,成為當年唯一獲此殊榮的理論界人士。
·2010年5月,所創作的十九首歌詞在成都市文化產權交易所掛牌銷售,引起媒體廣泛關注,人民網新華網鳳凰網新浪網等主流媒體紛紛報道與轉載,並稱其為“麻辣教授”。2010年6月下旬,再創歌詞十九首,引發媒體的持續關注和網民的熱烈評論。8月,趁勢推出四首已譜曲目,並在網路上引起不小轟動。
2012年,率先帶領團隊研究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等國家戰略問題。2012年12月,在人民網權威發布中國第一份《“美麗中國”省區建設水平研究報告》(2012)和《“美麗中國”省會及副省級城市建設水平研究報告》(2012),被新華網、鳳凰網等多家權威媒體轉載,引起各地政府及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2012年底,推動成立全國唯一的“美麗中國”學術機構——四川大學“美麗中國”研究所。
2014年2月蔡尚偉帶領團隊參加中組部農業部國土資源部、環保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水利部、文化部、國家林業局等國家八部委組織的《建設美麗中國》全國幹部學習培訓教材的編寫工作。
2014年,帶領團隊深入研究美麗鄉村建設,推動成立了中國美麗鄉村研究中心(四川大學),並深入開展與農業部的合作共建。

人物標識


“藍海水手”蔡尚偉
“藍海水手”蔡尚偉
2009年末,《中國文化報》出爐了中國“2009文化產業年度人物”。在這份榜單中,“中國最年輕的傳媒博導”蔡尚偉,與中影集團董事長韓三平新浪總裁曹國偉等業界重量級人物同享殊榮,並成為了當年文化產業理論界的唯一獲獎人選。他的背後沒有一個閃閃發光的產品或者實力雄厚的公司,而是堅持以“最徹底的理論性,最徹底的實踐性”為原則,充分發揮跨學科、跨領域、跨國別理論分析的優勢,提出構建“比較文化產業學”的學術主張,並完成了《文化產業導論》、《文化產業比較案例》等學術著作及百餘篇與文化產業相關的學術論文,為中國文化產業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做出了獨到的理論貢獻,為未來中國文化產業乃至世界文化產業的穩定發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支持。
此後,他以“藍海水手”的姿態繼續遨遊在文化產業這片浩瀚海域,通過不斷探索理論前沿,不斷開闢理論研究新“藍海”,豐富著自己的文化產業理論體系,並開始深入探尋理論與實踐環節的對接路徑,通過打造“文化產業藍海實戰攻略”,全面滲入文化產業實戰領域,堪稱文化產業理論界的實戰先鋒。2010年5月下旬,他創作的十九首歌詞,成為了成都市文化產權交易所第一批掛牌交易的項目之一。第一次將自創歌詞推向市場,就一次性推出了十九首,顯示出他對文化產業市場極大的信心。他認為,文化產業是一個人人都可以參與的產業,尤其是歌詞創作,更易推動文化產業,形成“文化創意、全民共享”的良性發展格局。原因有三點:一是歌詞本身篇幅短小,易於濃縮精華,厚積薄發;二是作為當代鮮活的文學形態之一,歌詞有其特有的呈現與表達方式,其短小精悍的格式、兼容並包的內容、情感鮮明的格調、平仄相宜的節奏,易於與音律曲調有機融合,形成大眾喜聞樂見的音樂文化;三是歌詞巨大的輻射強度。歌詞載體雖小,但卻承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調動民眾對於歌詞創作的積極性,有助於提升全民素養,豐富文化內涵,形成良好的文學創作氛圍,從而催生“全民創作、全民鑒賞”的新型文學時代來臨。試想一下,全民創作潛力一旦被激發,激活的將是整個音樂市場,對文化產業的拉動性發展也就可想而知。因此,“藍海水手”率先發力,主動進入音樂產業鏈製作的最前端即歌詞創作,並親身參與到後來的策劃創意、渠道營銷等產業鏈各環節,向人們展示了學者跨行做音樂的全過程,也拉出了一條全新的音樂產業製作鏈條。他通過親身實踐,向世人證實了文化產業的包容性與廣泛性,展示了人人都可參與到文化產業實際運作中的可操作性,他以一種產學研相結合的研究方式,充分挖掘文化產業的巨大潛力,對未來我國文化產業的創新性發展,將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人物理念


“大文化、大傳播、大產業”這一理念脫胎於四川大學“望江學派”“入乎其內、出乎其外、不即不離、若即若離、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的文化境界,是蔡尚偉依據四川大學的學校定位、文化背景以及學科發展的歷史經驗、現實狀況以及未來需要擬定的基本原則與大體方向而提出的進行學術研究與產業實踐的基本理念。所謂“大文化”,一方面表現為一種能入能出、能進能退、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大氣的人生境界;另一方面表現為一種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氣度,這也是四川大學自創立以來一直秉承的辦學理念。“大文化”首先強調的是博學,四川大學作為一所綜合性大學,博學乃是其光榮傳統。“大文化”理念就源於四川大學以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為根基的學科傳統,並在此基礎上融會貫通文學、歷史、哲學、法律、經濟五大基礎學科形成。“大文化”強調通過經濟學、法學來理性認識社會、認清現實、認知世界,繼而改造世界;通過歷史、哲學來對人生問題和社會現象進行深刻思辨;通過文學藝術來創造並升華主觀世界。蔡尚偉認為,歷史本身就是理性的思辨,是對社會的把握,但同時又極具人文情懷,對歷史的解讀一般是從人文出發,經過社會分析,又回到人文。哲學是一種境界,一種站在高處俯瞰宇宙,與宇宙同生同在的氣概,通過哲學對人生和社會進行理性思辨,有助於人們宏觀把握現實世界,做到“不迷惑、不盲從”。而文學藝術的主要功能在於培養生命的體悟能力、記憶能力、理解能力、表達能力以及想像力,是一種超越現實的情懷,是創造主觀世界的有利工具,也是改造客觀世界的助推器。
“大傳播”,是衍生於“大文化”的一種文化存在形式,是人的一種基本存在方式,也是所有物種的存在方式。蔡尚偉的“大傳播”之道首先講究傳播的廣泛性,認為傳播貫穿於所有物質運動領域之內,貫穿於人與人、人與物、甚至物與物之間所有的溝通行為之中。例如,我們可以在動物領域觀照螞蟻、飛鳥的傳播活動與傳播路徑,在人類活動領域觀照人類自我傳播、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及大眾傳播的傳播特點與傳播效度,以驗證傳播是否能作為維繫社會正常運轉和個人日常生活的紐帶。其次,“大傳播”之道講究以傳播為目的、媒體為工具的基本理念。在媒介化生存時代,人人都是媒體,都要靠傳播來實現自己既定的目標與價值。如何利用好這個工具,提升自身的傳播能力以適應媒介化生存時代的需要,這是大傳播提出的根本問題所在。另外,在實際應用領域,提倡將傳播運用於公共關係、形象塑造、營銷等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發揮大傳播的實際效用,是蔡尚偉“大傳播”理念的最終指向,也是他所提倡的“大傳播學”的最終目的所在。
針對“大產業”,蔡尚偉認為,在大產業視野下現實存在的每一個產業,都不是孤芳自賞、自話自說的產業,而是產業集群中的產業,是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大格局下,在競爭性、關聯性的產業集群中間去尋求定位的產業。具體到文化產業、傳媒產業,要將它看做是城市發展、區域發展中的產業,要與城市規劃、區域規劃聯繫起來,而不是就產業談產業,孤立地研究產業。
大文化、大傳播、大產業三者概念看似各異,其實又都相互聯繫,它們的關係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從文化的視角考察傳播與產業,傳播是文化,產業也是文化;從傳播的視角觀照文化與產業,要有文化效應必靠傳播,要有產業品牌也必靠傳播;從產業的角度看,文化提供產品、版權,傳播提供品牌,版權加品牌再加產業鏈最終形成產業,大文化、大傳播、大產業三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相互貫通,又不僅僅局限於自身領域,最終形成蔡尚偉秉持的基本理念,歸結為一句話,那就是“在文化創造中研究文化,在傳播實戰中研究傳播,在產業實踐中研究產業”。

大文化

浸唐風宋韻愛吟詩作文
蔡尚偉的散文《東坡月》,曾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其中寫道:“東坡相信:‘非才之難,所以自用者實難。’賈誼這個書生呢,著實可惜。‘志大而量小,才有餘而
力不足也’。中國這樣的書生也太多了,他們的理想都十分的好,卻不太在意‘中國國情’,感情真摯而熱烈,但不懂韜晦之術,不善於搞好和領導與群眾的關係,不願意遵循世代相傳的遊戲規則,不理睬人們心領神會的種種禁忌,結果只能齎志以歿……蘇軾屈原、賈誼這樣的書生襯托下,確乎顯得十分地成熟。”在細膩的筆調下,蔡尚偉借古諷今、借今論古,試圖通過解讀前人心靈,去探究歷史與現代的相通之處,意境深遠又耐人尋味。他將文學、歷史、哲學等基礎學科相互貫通、相互融合,通過歷史、哲學對當今社會問題進行深刻思辨,並通過文學這一藝術形式加以呈現,傳達給世人一種理性認識世界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另一方面,也體現出了其能入能出,能進能退,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大氣的人生境界,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大文化”的基本內涵。
借古典文化做學術創新
與《東坡月》不同,《“超女奇觀”與“傳媒帝國”》、《傳媒低俗論》等學術論文更多的是在表現手法上對“大文化”理念進行了彰顯。如2005年發表在人民網上的論文《“超女奇觀”與“傳媒帝國”》,他通篇採用古典韻文的體式,對傳媒低俗化現狀進行了論述與剖析,趣味十足又不失深刻,蘊含豐富哲理。“或曰:二零零五,‘超女’之年。自春歷夏徂秋,每逢超級女聲播出之日,‘萬人空巷’之語,難狀其盛況。四億觀眾,超歐盟之人數,過億之金,入湖南衛視囊中。塵埃未定,而‘PK’被搶注,光碟早橫飛。街談巷議,無非‘超級’,車中室內,儘是‘女聲’。流言與新聞共生,彩旗與靚影齊飛。‘超女’標誌,遍於天下。熱烈之輩,趨之若鶩,清高之士,避無可避。吾家五月之兒,聞‘超女’而止啼,六旬之嫗,觀‘超女’而廢寢。朋友問候,必有‘玉米’、‘涼粉’之詰,媒體相訪,反覆‘雅俗’、‘是非’之詢。天下美女英雄,聞‘超女’之風而影從,各宗其愛,俱矯首望湖湘之地,若斯情形,儼然一‘傳媒帝國’:觀眾與‘粉絲’為民,‘超女’公主,湖南衛視為王庭。何其盛也……詩以紀之:‘一唱能回萬古春,漢姬唐娃皆含韻。驚天妙曲有女聲,動地電光張靚影’”。這種半文半白的寫作手法在學術論文中很少呈現,蔡尚偉主動結合時代熱點,對傳統文化進行學術創新,彰顯出他力圖打破現有學術建制、探索性靈學術創作的創新意識,而這種古典與現代的創意結合,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大文化”的兼容並包。
作創意歌詞透文化底蘊
2010年5月開始,蔡尚偉以“歌詞十九首”為一個單位,先後推出兩套歌詞作品面世,總共三十八首,幾乎每首都蘊含了豐富的創意元素。縱觀這些歌詞,有以古典文化為切口的《愛情考古·金沙》:“誰也猜不出/那層層疊疊的土/埋藏了我們的情路/是誰不小心一挖/愛情已出土/沒有你們熟悉的文和圖/是誰找到青銅掛/北緯三十度/相擁一處等待愛情考古”;也有現代氣息濃厚的《這個年代的愛》:“女人不愛財就有點呆/男人不壞才有人覺得怪/只要是真的就沒有好和壞/要來的讓它們通通來/說愛就象喝一碗涼白開/真情誰也說不清楚存在不存在……”;有古韻十足且內藏玄機的《詩·三百零六》:“夏之日/冬之夜,夜未央/有美一人,婉如清揚/鼓琴吹笙,載飛載揚/維以不永傷”;也有反應社會熱點的《獸獸不是野獸》:“寧可居無竹 不可食無肉/黑白好壞美與丑 通通都是那馬燈走/山外青山樓外樓 西湖歌舞何曾休/昨日之日不可留 今天還是有奔頭……”從談古到論今,從感性到思辨,從唐風宋韻,到時尚小詞,從古典文學,再到大眾文化,蔡尚偉創作的這些歌詞,風格迥異,領域跨度巨大,透出“大文化”的基本內涵,也契合了“大文化”理念在實踐環節上的根本指向。

大傳播

“大傳播”理念 貫穿於整個實戰經歷
採訪鄧小平之妹鄧先群
採訪鄧小平之妹鄧先群
早在大學時代,蔡尚偉就對電視片的策劃與製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親身實踐,拍攝了四川大學新聞系系慶專題片《咱們的新聞系》。在四川省廣播電視廳工作期間,其參與製作的電視系列片《毛澤東在四川》獲中國電視獎、四川電視獎;大型電視系列片《巴蜀四帥》獲四川電視獎一等獎、四川省廣播電視廳“五個一工程獎”。2001年調入川大后,蔡尚偉作為一名文化學者,仍然活躍在實戰的前沿。他發起、策劃了大型電視系列片《鄧小平與四川》,多次參與大型媒體活動,積極為國家有關管理部門出謀獻策,主持了包括《我國文化產業政策研究》在內的國家級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並多次向中宣部、文化部等中央部委提交內部調研報告,並提出“文化十條”、“文化產業進入國家後續產業調整與振興規劃”等多條政策建議,對《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的正式出台做出了一定的理論貢獻。除國家戰略層面的重大課題外,蔡尚偉還與各地政府部門以及文化單位、學術機構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戰略合作,通過承接各級政府與業界委託的橫向課題,為合作單位提供智力支持,並為部分地區及機構有關形象宣傳或經營戰略做了諮詢顧問工作。除此之外,蔡尚偉還積極投身歌詞創作、劇本寫作的隊伍,拉動了一條學者經濟鏈,同時也將“大傳播”理念貫穿始終,為傳播理論提供了實踐範本,也為其理論的進一步深化奠定了實踐基礎。傳播是社會存在與維繫的基本方式,也是人與人溝通機制形成的基本保障。蔡尚偉巧妙地將傳播運用於自身實戰經歷的各個層面,摒棄就傳播談傳播的狹隘專業主義,將大傳播觀與學術研究、產業實踐相結合,注重學理性與實踐性的互聯互通,對現有的傳播理論啟發甚大。
“大傳播”理念 貫穿於整個授業過程
蔡尚偉主張“免疫教學”的理念,努力將知識傳授、職業指導與人生激勵結合起來,揭示傳媒行業乃至社會的複雜性與多樣性,告訴學生應該如何去適應中國國情,如何遵守法律、紀律的約束以及如何面對行業內的複雜情況,就如給嬰兒注射疫苗,使之產生“抗體”,增強“免疫力”一樣,使學生對行業和社會的各種複雜情況做到心中有數,在實際工作中能夠從容不迫、正確應對。蔡尚偉還堅持以“傳播為目標,媒體為工具,通過傳播提升人生”的教學理念,鼓勵學生順應“大傳播”趨勢大膽創新,在實踐中體會傳播的樂趣。很多新聞傳媒相關專業的年輕學生喜歡將實踐與生活相剝離,以進不了電視台等媒體實習作為缺乏實踐的託辭。對此,蔡尚偉強調“生活中處處有實踐”。新聞傳媒作為大眾傳播的一種形態,與其他傳播形態的本質基本一致。媒體傳播實際上是一種自我傳播基礎上的傳播,它為人際傳播提供了一種平台。自我傳播能力較強的人,也一定具有很強的人際傳播能力。可以說,一個人就是一個媒體。生活本身就是對媒體傳播的實踐,只是在日常化的實踐中我們要努力去接近更專業化的要求,用專業眼光、專業標準來訓練自己的觀察和思維方式,而不僅僅局限於技術層面的實踐,那樣,我們才能更加深刻地領悟到“大傳播”的涵義。

大產業

大產業,突出的是一種宏大的產業觀念。在大產業的視野下做產業研究,要求要把產業放在產業集群中去考察,放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的產業格局與產業空間中去考慮,從而探索出產業發展的基本規律,為未來產業規劃與發展鋪平道路、指明方向。具體到文化產業、傳媒產業,就是要將它看做是城市發展、區域發展中的產業,要與城市規劃、區域規劃聯繫起來,而不是就產業談產業,孤立地研究產業。所有與大文化、大傳播相關的產業都要在“大產業”理念的觀照範圍之內,要善於去找尋各個產業之間的邏輯連接點與理論結合點,如果僅僅局限於傳媒產業、文化產業,將不利於產業思維的開闊與長遠戰略眼光的培養。
因此,在具有理論獨創性的“大產業”理念觀照下,蔡尚偉將其落腳在城市發展與區域發展下的版權產業,與成都市版權局合作開展版權課題,以版權為切入點與核心點,將版權產業定位於城市發展下的版權產業,通過發展版權產業,探索成都“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發展路徑,為成都未來城市發展出謀劃策。課題從2009年7月開始至2010年結項,成果集結為一本具有開創性與啟發性的版權學科書目《版權興市:世界現代田園城市路徑探索》,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該書從成都的發展歷程起步,結合成都版權相關產業發展狀況、部類研究及個案分析,借鑒國外版權業發展的成功經驗,開展“版權興市”課題研究,探索版權興市的可能。這不僅是對版權產業理論的大膽創新,也與城市發展理論主旨相契合,不僅符合蔡尚偉在五位一體產業格局下,在區域發展、城市發展空間下去觀照版權產業的“大產業”理念,也為城市及國家產業結構調整與相關產業聯動發展提供了一些有價值的理論借鑒。
該書並不局限於就版權談版權,就版權產業談版權產業,而是重點突出“大文化、大版權、大產業”,合理引入“大版權”概念,與大文化、大產業理念深度融合,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的歷史格局下去解析版權,觀照產業。它既包括“產業”的支撐,但又遠非“產業”那麼簡單。“大文化”即人類在社會發展歷程中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是支撐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四位一體大系統之文化。“大產業”是對具體產業概念的超越,是定位在城市發展中的產業集群。而“大版權”則強調的是版權因素在知識經濟舉足輕重的時代,對第一、二、三產業的全面服務與滲透,對社會各部門創新精神與創造活力的制度性激發,是對“大產業”理念的具象化與微觀化,是以版權為切入要素,從而倒推其他產業,形成各個產業相互滲透、相互融合、互促互進、共同發展的產業格局的版權創新概念,它起承“大文化”理念,轉合“大產業”,為版權產業及城市經濟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也為城市未來的定位與走向奠定了初步的理論基調。
除此之外,蔡尚偉強調的大產業觀,也是一種產學研相結合的新型產業運作理念。通過學、研界與產業界的密切合作,為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指導,為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指明道路,同時也奠定了學術研究與產業實踐融會貫通、同謀發展的基礎。蔡尚偉長期以來與業界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係,並通過親身參與產業實踐環節,與理論研究緊密結合,這也是對“大產業”理念的充分彰顯。

人物的學術觀及其學術影響


何為學術?什麼才能稱之為學術?學術的功能又是什麼?對這個詞的概念界定與意義闡釋,蔡尚偉有著自己獨有的一套觀念體系。他認為,學術是認識世界從而謀求改造世界的重要環節,是一種主觀活動,它既包括運思的程序與主觀分析的過程,同時又是一種客觀活動,存在貫穿於社會實踐的各個行業及領域。做學術必須堅守以下幾大標準與原則,這也是蔡尚偉多年在學術領域凝聚的精華。
一是學術態度與學術意識。做學術要具備能面向世界的大胸襟與大氣魄,要樹立跨學科意識,多借鑒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與工具,並與自身的學科相聯繫,達到為我所用的悠然境界。
二是學術眼光。做學術不能有狹隘的文理學科界限,要有廣闊的學術眼光。如果以學科的名義宰割人類經驗與知識體系,易形成門戶之見和狹隘的專業主義,造成自我單面化、碎片化,這對於學術領域的啟髮式發展是極為不利的。因此,蔡尚偉提出要在文理打通的前提下,將文和理相互融合,再將其吸收的精華運用到自身的專業領域,實現專業領域的精密化、精細化耕作。整個世界是一個整體,學科的分工、專業的劃分,是為了使人類的文明更加細膩,但實際上卻束縛了不少人的思想,造成鼠目寸光。真學術是用真心去靠近某個問題,而不是去明確界定這個問題是不是屬於我這個學科範疇,如果是這樣一種思維路徑,只會束縛了自己的手腳,寸步難行。
三是“以問題為中心”這一學術原則。在進入一個學術領域進行研究的時候,我們應當摒除就研究去研究的表面化意識,積極樹立問題意識,以問題為核心,帶著問題去研究,發現問題的本質,關注問題背後更宏觀層面的本質。所有研究都是問題研究。我們的問題研究、反思研究、起疑研究,不是為否定而否定,而是始終圍繞著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展開,進行善意的思考,盡量思考怎樣去解決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所有研究只要秉持這樣一個運思程序,研究才會得以順利進行。
四是“版本比較法”這一學術方法。版本比較法,是蔡尚偉根據多年學術研究經驗總結而成的一個學術研究方法論,也是其獨創的基本學術研究方法。所謂做學術,最終形成的學術成果往往是以文本的形式給以呈現,而版本比較,就是建立在此基礎上的文本比較研究。在推進成果最終形成的過程中,每一個版本的凝結都具有其差異性,“版本比較法”要求在宏觀上對思路和框架的變化予以概括總結,在微觀上對遞進過程中具體的細節,包括遣詞造句等方面的變化予以呈現,從而形成從原始版到終極版的完整修改鏈,同時也拉出一條貫穿工作始末清晰的思維程序。這樣的一個總結方法,有助於我們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提升全方位做學術的能力。
正因為有了對學術這個概念的深刻認識,蔡尚偉將學術定位於“大學術”,將自己的學科領域置立於宏觀的學科視野下,置立於社會進步、國家發展、產業騰飛時代背景下,強調學術研究的廣域性與時代性。他致力於文化產業、新聞傳播、廣播電視研究等多個領域,從電視層面、新聞學層面乃至整個文化領域層面進行學術研究,出版著作《文化產業導論》、《文化產業比較案例》、《電視文化戰略》、《影視傳播與大眾文化》、《百年“雙城記”——成都、重慶的城市文化與傳媒》、《廣播電視新聞學》、《媒體競爭論》、《版權興市:“世界現代田園城市”路徑探索》、《電視專題》等,在新聞學科領域開闢了多個可以進行學術探究的視角,提出多個具有開創性的學術觀點,在學術界影響廣泛。
2002年,蔡尚偉著手開展“接著西方人說”而不是“跟著西方人說”的研究,打造自認為更有價值的“建設學派”。當然,這個“建設學派”的基礎仍然是批判,是基於對“批判學派”的批判與超越,但又不止於批判,其批判的目的是為了最終引向建設。“建設學派”堅持在批判的基礎上進行善意的建設性的方法論的探討,以有助於實際問題的解決與學術的真正深化。正是在這樣一種學術思路的引導下,蔡尚偉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學科開創性的學術觀點。在傳播學領域,蔡尚偉率先提出“區域傳播學”的學術主張,將區域分析的方法引入傳播學的研究之中,以具體傳播區域內的傳播活動和傳播規律為研究對象,進行個性研究、特殊性的研究;在文化產業領域,蔡尚偉率先提出構建“比較文化產業學”的學術主張,並於2009年12月推出全國首部文化產業比較案例圖書《文化產業比較案例》,開始了對文化產業比較案例的全面整理與系統研究,詳細比較了國際、區域、部類等文化產業的理論與實踐發展的經驗與教訓,提出了較多的新看法、新觀點,進一步推動了“比較文化產業學”的理論建構,對文化產業研究開闢了一個獨特的視角。書中從最初的100多對案例中精選24對最為鮮活、具有典型性和可比性的案例加以比較,其中不乏曾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與爭議的案例,如《牆裡開“花”牆外香——中、美對“花木蘭”文化資源的開發比較》《相似的創意,不同的結局——成都、深圳世界主題公園成敗對比》《“人造景觀”是一宗罪?——“中華祖龍”與“無錫靈山大佛”之比較》等,讓人直面問題,在爭議中深思。另外,首倡“文化產業特區”論、“文化遷都”論、“動網文化產業”論、“中國—南亞—東盟文化貿易體系”論等,引起學界廣泛討論。
08年,他敏銳地發覺到金融危機對文化產業的發展契機,提出“將一切變化當作機遇”的觀點,發表金融危機與文化產業、傳媒產業、廣播電視產業、出版產業、文化產業園區等論文近30篇,相繼得到文化部、中宣部等中央部委的充分肯定。隨後,四川大學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受邀向文化部遞交的研究報告《金融危機背景下的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向中宣部遞交的研究報告《積極進取,化危為機,推進建設“現代文明強國”——對文化領域應對金融危機的戰略措施的初步建議》、《國際金融危機下的中國文化產業機遇》、《文化產業進入國家後續產業調整與振興規劃之必要性、可行性與初步建議》,向光明日報社提供的調查報告《金融危機下的中國文化產業》(2009年1月15日光明日報整版刊發)等等,引起了中央有關領導、中宣部、文化部、新聞出版總署等的高度關注和肯定,部分建議得到了採納。最終,在有關領導及全國學界與業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促成了《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的出台。
2009年下半年,蔡尚偉又率先開展了“十二五”文化產業規劃的研究,連續發表《關於“十二五”文化產業規劃編製若干問題的思考》、《對國家文化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的初步思考》等文章,向中宣部提交調研報告《站在時代高起點上,高規格高水平編製“十二五”文化產業規劃》,提出“十二五”時期有必要出台國家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規劃,與《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相對接,鞏固《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的政策效果,以建立應對金融危機的長效機制。同時在這一過程中,也對文化產業政策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並向中宣部提交了《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的機遇、挑戰與對策》等相關研究報告,《光明日報》再次整版刊登蔡尚偉的相關文章《文化產業:破冰揚帆正逢春》,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並對“十二五”文化產業規劃編製的出台起到了一定的理論指導作用。

主要學術成果


重要課題

1、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我國文化產業政策研究》(批准號09AZD032),任負責人
2、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電視創新與西部文化的現代化》(批准號03CXW004),任負責人
3、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我國中心城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與軟實力競爭》分課題《成都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與軟實力競爭》(批准號06&ZD011),任負責人
4、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提升輿論引導力研究—以汶川大地震等西部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為切入點》子課題《西部重大突發公共事件輿論引導環境的典型性研究》(批准號:08&ZD060),任負責人
5、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國文化軟實力發展戰略研究》子課題《文化產業與文化軟實力》(07AXW003),任負責人
6、教育部省屬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研究基地四川師範大學巴蜀文化研究中心重大項目《對成都、重慶城市文化與傳媒關係的百年考察》(2003年度),任負責人
7、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廣播學院廣播電視研究中心課題(批准號:2000ZDXM860001)《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廣播電視發展戰略研究》,主要承擔《四川廣播電視發展戰略研究》與《成都廣播電視發展戰略研究》的調研與撰寫工作
8、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5.12”地震后四川的形象修復與文化產業發展》(批准號:SC08A04),負責人
9、四川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項目《文化產業比較案例研究》,任負責人
10、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普及讀物項目(2012年度)《文化產業通俗讀本》,任負責人
11、四川省“十三五”規劃前期重大研究課題《四川省“十三五“建設美麗四川,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總體思路研究》,任負責人
12、2013年8月,《“中國夢”的實現與“美麗中國”建設瓶頸的突破》獲全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立項。

主要獲獎專著及論文

1《金融危機背景下的中國文化產業對策:“文化十條”》2009年1月,在河南省新聞工作者協會主辦、《新聞愛好者》雜誌承辦的“改革開放三十年與新聞事業發展”徵文評選中,被評為特等獎
2《媒體競爭論》(四川省第十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新聞傳播類)2003年3月《媒體競爭論》(第四屆中國廣播電視學術專著評選一等獎)2003年10月
3、《紀錄片的“真實”之夢》2003年中國電視金鷹獎(論文)二等獎
4、《從國家文化安全的視角看廣播電視集團化》(2001年8月獲中國廣播電視學會獎二等獎)
5、《當前推進廣播電視集團化改革的現實路徑》,《聲屏世界》12/2000[2001年6月獲中國記協舉辦的首屆全國新聞專業期刊優秀論文、優秀欄目大賽銀獎]
6、《深度報道的革命》(2001年11月獲第七屆中國廣播電視學術論文獎三等獎)
7、《對東西部傳播不平衡現象的幾點思考》[2001年9月獲四川省廣播電視學術論文獎二等獎(省級政府獎)](2001年11月獲第七屆中國廣播電視學術論文獎二等獎)
8、《對四川廣播電視集團化改革的幾點思考》[2001年9月獲四川省廣播電視學術論文獎一等獎(省級政府獎)]

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1、《人大複印資料》(2009年第2期)全文轉載《金融危機下的中國文化產業》(調研報告),原載《光明日報》,2009年1月15日整版刊發,並得到多位中央領導同志的肯定,部分政策建議被國家有關部門採納
2、《人大複印資料》(2009年第3期)全文轉載《臨“危”不懼求“機”遇——金融危機背景下的中國電影產業發展》,原載《中國電影報》,2009年2月6日
3、《人大複印資料》(2010年第1期)全文轉載《全球金融危機下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原載《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3期
4、《新聞與傳播》2001年第3期轉載《自上而下:當前推進廣播電視集團化改革的必要路徑》,原載《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2001

內部研究報告

1、《文化因素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凸顯》,中宣部,2010年1月
2、《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中宣部,2010年4月
3、《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的機遇、挑戰與政策建議》,中宣部,2009年11月
4、《站在時代的高起點上,科學編製“十二五”文化產業規劃》,中宣部,2009年6月
5、《應對複雜經濟形勢,推動文化產業繁榮發展》,中宣部,2009年4月
6、《文化產業進入國家後續產業調整與振興規劃之必要性、可行性與初步建議》,中宣部,2009年4月
7、《國外文化產業集群發展的經驗與教訓》,文化部,2009年3月
8、《國際金融危機下的中國文化產業機遇》,中宣部,2009年2月
9、《積極進取,化危為機,推進建設現代文明強國——文化領域應對金融危機的戰略措施建議》,中宣部,2008年12月
10、《金融危機背景下的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文化部,2008年11月

專著與教材

1、《百年“雙城記”——成都、重慶的城市文化與傳媒》,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
2、《電視專題》,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年
3、《版權興市:“世界現代田園城市”路徑探索》,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年
4、《文化產業比較案例》,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年
5、《電視文化戰略》,中國市場出版社,2007年
6、《廣播電視新聞學》,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
7、 《文化產業導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
8、《影視傳播與大眾文化》,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年
9、《媒體競爭論》,四川民族出版社,2001年5月

權威核心期刊文章

1、《哲學解釋學與新聞傳播》,《新聞與傳播研究》2/2000
2、《媒體合作:媒體競爭的明智策略》,《新聞與傳播研究》4/1999
3、《深度報道的革命》,《新聞與傳播研究》1/1999

重要報紙與學術期刊文章

1、《突破美麗中國建設的瓶頸》 ,《人民日報》理論版,2014年01月16日 07 版
2、《美麗中國,夢想還有多遠?——關於美麗中國建設情況的調研報告》 ,《光明日報》整版刊發,2013年04月02日
3、《文化產業:破冰揚帆正逢春——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的機遇、挑戰與政策建議》,《光明日報》整版刊發,2010年1月7日
4、《金融危機下的中國文化產業》 ,《光明日報》整版刊發,2009年1月15日
5、《城市文化建設與創意產業的發展》, 《光明日報》,2006年8月12日
6、 《開啟中國文化產業國際化時代》,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0年5月
7、 《城市特質與(文化)創意產業路線選擇》, 《中國文化產業評論》第六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8、《論新中國文化經濟及文化產業政策的演變》,《思想戰線》,2010年第1期
9、《論金融危機背景下的中國文化產業發展》, 《思想戰線》,2009年第2期
10、 《1929-2009:金融危機與傳媒業發展》,《現代傳播》,2009年第1期
11、 《新聞學與傳播學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統計分析》, 《現代傳播》,2008年第2期
12、 《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的中國廣播電視業發展》,《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9年第3期
13、 《金融危機對國際出版的影響和中國出版業的潛在機遇》, 《中國出版》,2009年第2期

人物成就


蔡尚偉,中國“2009文化產業年度人物”,全國十佳百優廣播電視理論工作者之一,中國新聞獎評委,長江韜奮獎評委;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傳播學博士后導師,現任四川大學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四川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所長,四川大學“美麗中國”研究所所長,中國美麗鄉村研究中心(四川大學)主任,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文化產業導師,中國傳媒大學兼職教授,國家社科基金通訊評委,中央電視台節目評估專家。34歲開始指導博士生,被稱為“中國最年輕的傳媒博導”,后因在文化產業領域的突出表現,被媒體冠以“藍海水手”“麻辣教授”等一系列標識性頭銜。2010年,創作歌詞38首並在成都市文化產權交易所掛牌銷售,引起媒體廣泛關注,人民網、新華網、鳳凰網、新浪網等主流媒體紛紛報道與轉載。2012-2014年,帶領團隊在人民網權威發布美麗中國研究報告:《“美麗中國”省區建設水平研究報告》 (2012、2013、2014),被新華網、鳳凰網等多家權威媒體轉載,引起各地政府及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人物評價


《中國文化報》以此評價蔡尚偉:“尊重傳統又勇於創新,不斷開闢文化產業研究的‘藍海’,堪稱一名表現突出的‘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