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學派
建設學派
學派的概念界定
學派:同一學科中由於學說、觀點不同而形成的派別。(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1296)
學派:指一門學問中由於學說師承不同而形成的派別。(振興、高明:《當代國語大辭典》,台北:百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4,360)
學派:一門學問中由於學說師承不同,由學術觀點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一批科學家所形成的派別。例如,法國布爾巴基學派,量子力學中的哥本哈根學派,遺傳學中的摩爾根學派和米丘林學派等。科學上不同學派的爭論,可以促進科學的發展。(陳文林、鄒甲申:《自然辯證法詞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8.184)
英文將學派解釋為:School:a group of People with the same merhods,opinions,(ofartisrs)Styte, ef.(朗文:現代英語雙解詞典。北京:現代出版社,一958·1270)
學派的共同特徵與發展淵源
對於學派的解釋雖然各不相同,但卻有一些共同特徵:一是學派大多限於同一學科領域;二是學派是學者共同體;三是師承關係是學派形成的主要原因;四是同一學派對某一學科的基本問題有共同的學術觀點。學派不可能離開社會而存在,學派的形成與發展都會受到社會思潮的影響,而學派本身也反映了社會思潮的某些方面。世界近現代史上產生的幾大思潮對學派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人文主義思潮(14到16世紀):
主要觀點:主張個性解放,反對中世紀的禁慾主義和宗教觀;提倡科學文化,反對蒙昧主義,擺脫教會對人們思想的束縛;肯定人權,反對神權,摒棄作為神學和經院哲學基礎的一切權威和傳統教條;擁護中央集權,反對封建割據。
典型代表人物:彼特拉克,義大利詩人。1304年7月20日生於阿雷佐城,1374年7月19日卒於阿爾誇。父親是佛羅倫薩的望族、律師。他自幼隨父親流亡法國,後攻讀法學。父親逝世后專心從事文學活動,並周遊歐洲各國。他還當過神甫,有機會出入教會、宮廷,觀察生活,追求知識,最早提出以“人學”對抗“神學”,被稱為"人文主義之父"。
自由主義思潮(17世紀到20世紀):分為古典自由主義和新自由主義
古典自由主義又稱傳統自由主義,形成於17 世紀。自由主義提出“自由放任”的口號,宣揚“自然秩序”的思想,反對國家干預經濟生活。其代表人物有:孟德斯鳩、亞當·斯密、洛克等。亞當·斯密倡導自由放任和排除政府干預經濟事務,主張用“看不見的手”來調節市場。孟德斯鳩在繼承洛克思想上,提出“三權分立”,將國家權力分為三種: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
新自由主義。新自由主義首先在英國興起,流行於19 世紀末20 世紀初,又被稱為“修正自由主義”、“社會自由主義”。這一時期,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生產社會化同資本主義私有制之間的矛盾空前激烈,大多數資產階級經濟學家開始反思自由主義,紛紛放棄自由放任的自由主義經濟政策,提出“新自由主義”,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古典自由主義純粹的“自由放任”,但核心思想仍是強調個人自由,尊重個人價值,並沒有放棄自由主義的基本主張。格林是英國新自由主義的代表人物,最先提出國家干預理論,主張拋棄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提倡國家對經濟、社會生活進行適度干預。
“新”自由主義。這裡的“新”自由主義是20 世紀70 年代后形成的,是古典自由主義的現代版本。70 年代中期,由於西方遭遇了二戰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傳統的凱恩斯主義對經濟危機無能為力,“新”自由主義開始被接受成為經濟綱領。哈耶克被公認為是“新”自由主義的主要代表人之一,他反對一切形式的國家干預,倡導實行競爭性私人貨幣制度下的自由市場經濟,把國家干涉主義和壟斷資本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統稱為計劃主義,認為國家對經濟干預,是“通往奴役的道路”。
科學主義思潮(19世紀到20世紀)
《韋氏英語大詞典》對科學主義的定義是:“認為自然科學的方法應該被應用於包括哲學、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在內的一切研究領域的理論觀點,斷定只有這樣的方法才能富有成果地應用於知識追求。”科學主義主張以自然科學技術為整個哲學的基礎,並確信它能解決一切問題。它盛行於現代西方,並把自然科學奉為哲學的標準,自覺或不自覺地把自然科學的方法論和研究成果簡單地推論到社會生活中來。如美國新實在論者要求哲學家效仿科學家,美國哲學家W.奎因則說,認識論就是生物學對自身的運用。
後現代思潮(20世紀60年代)
後現代思潮是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國家廣泛出現的並具有重大影響的社會文化思潮,它涉及文學、藝術(包括建築的風格等)、語言、歷史、哲學等社會文化和意識形態的諸多領域。雖然這一思潮至今仍處於一種紛繁複雜、多元化發展的狀態,但從總體上看,後現代主義思潮的目的性是非常明確的,就是要對現代文明發展的根基、傳統等各個方面,進行全方位的批判性反思,就是要通過否定古典西方哲學和現代西方哲學,以建立新的現代文化理論。因此,後現代主義思潮的興起,可以說是為觀照現代性提供了一面新的鏡子,既折射出現代性與傳統性的矛盾,又折射出現代性自身矛盾的方方面面。後現代主義的本質可以用三句話來形容:世界是破碎的,歷史是中斷的,語言是遊戲的。
後現代主義有四種代表理論:哈貝馬斯的後現代批判理論,代表作《論現代性》、《現代性對抗後現代性》;丹尼爾·貝爾的后工業社會論與保守主義,代表作《后工業社會的來臨》、《資本主義文化矛盾》;利奧塔的後現代知識論與文化觀,代表作《後現代狀態》;傑姆遜的晚期資本主義文化邏輯說,代表作《後現代主義的文化精神》、《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
歷史上除這幾大社會思潮以外,其間還湧現了像理性主義、實證主義等不同的社會思潮,它們為建設學派的宏大出場奠定了歷史性與學術性基礎。
理性主義(rationalism)
理性主義是建立在承認人的推理可以作為知識來源的理論基礎上的一種哲學方法,隨著笛卡爾的理論而產生,17-18世紀間主要在歐洲大陸上傳播,本質上體現資產階級的科學和民主,是啟蒙運動的旗幟。笛卡爾認為,只有一些永恆真理(包括數學以及科學的認知及形而上學基礎)可以單純靠推理得到,其餘的知識通通需要藉助生活經驗以及必要的科學手段,更準確地說笛卡爾是一位重視形而上學的理性主義者,也是一位重視科學的經驗主義者。
實證主義(positivism)
實證主義是強調感覺經驗、排斥形而上學傳統的西方哲學派別,又稱實證哲學。它產生於19世紀30—40年代的法國和英國,由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始祖孔德等提出。1830年開始陸續出版的孔德的6卷本《實證哲學教程》是實證主義形成的標誌。以孔德為代表的實證主義稱為老實證主義,20世紀盛極一時的邏輯實證主義稱為新實證主義。實證主義的基本特徵是將哲學的任務歸結為現象研究,以現象論觀點為出發點,拒絕通過理性把握感覺材料,認為通過對現象的歸納就可以得到科學定律。它把處理哲學與科學的關係作為其理論的中心問題,并力圖將哲學溶解於科學之中。
廣義上的建設學派
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學派發展歷史背景下,建設學派作為一股新興的學術力量開始悄然興起。它吸取各家所長,在前人學派發展的基礎上,創新學術理念,以“建設”為內核,旨在通過善意的方法論的提出,從而改良社會,提升人生,這樣一種新興的學術觀念,在如今較沉悶的學術氛圍下,顯得新鮮而有靈氣。對於建設學派的概念,目前各領域莫衷一是,對其定義也較為籠統,但將其置身於人類文明史的發展長河中,廣義上的建設學派可定義為:
以促進社會改良或發展為學術目標,以合目的、合理性的建設性方法論的得出為學術重心與落腳點的學術共同體。建設學派是以辯證唯物主義為哲學基礎,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歷史與邏輯相結合、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的學術理念,以高級思辯統領下的觀察、比較、體驗、實驗等實證方法為主要研究方法,針對真問題展開全面、深入、持續、徹底的研究,從而達到認識、解決社會問題、推動社會進步等建設性目標的知識分子群體或學術共同體。建設學派擁護者不僅用自己的理論和理念來進行學術研究,還親身參與社會實踐,積極做到學術研究“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其實踐活動也“受理論指導,為理論開路”,從而達到理論與實踐不即不離、融會貫通的圓融境界。
建設學派作為正在建設中的一類學術流派,發展歷程雖然短暫,但如今已經形成了比較全面和具有學術價值的理論體系。它依託於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價值取向,一貫秉承善於發現、精於探索、勇於擔當的學術理念,強調運用觀察法、實證法、比較法、體驗法、田野調查法等研究工具,通過提出理性且具有可行性的系統解決方案,來推動世界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追求最終極的人文關懷與真善美的理想狀態。建設學派善於發現、精於探索、勇於擔當,以貫通、包容、務實、創新為基本學術價值觀,是對批判學派及各大學術流派的繼承與超越,是對國家、社會、個人有啟迪性與建設性意義的學術共同體,因此,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構建建設學派正當其時。
狹義上的建設學派
廣義上的建設學派涵蓋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多個領域,如法學、經濟學、社會學、文學、美學、心理學、歷史學等,幾乎每個學科領域都在談學術改良、談學科建設,然而卻未有人針對建設學派構建一個較完整和系統的學術理論體系。唯獨新聞傳播學領域,有此一人開創了先河。中國“2009文化產業年度人物”、四川大學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蔡尚偉,於2002年提出建構建設學派的理論構想,著手打造自認為更有價值的“建設學派”,在這一點上,他當屬建設學派理論的首創者與體系的構建者。
基於當時的學術發展與學派走向,蔡尚偉著手開展“接著西方人說”而不是“跟著西方人說”的研究,開始打造更有價值的建設學派。他構建的建設學派,脫胎於川大“望江學派”,得益“入乎其內,出乎其外,不即不離,若即若離”之精華,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為根基,旨在通過科學方法論的構建,以有助於實際問題的解決和學術理論的逐漸深化。
他認為,對傳媒的批判可以是文化批判,可以是政治批判,可以是道德批判,也可以是技術(方法論)批判,當然,最理想的應該是幾者的結合。雖然幾種批判路數有較大差異,但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得出的關於傳媒及傳媒行為的批判理應重在技術批判,而理想的批判形態就是吸納了文化批判、政治批判、道德批判因素具有深厚文化(理當包括“大眾文化”)底蘊的建設性技術批判。這樣的批判才可能是完全的“學術”,既有“學”,又有“術”,而不會淪為僅僅是一種階段性情緒與個體性情緒的理論化表達。建設學派的基礎是批判,但卻是對批判學派的批判與超越,這種批判的指向是建設,落腳在建設,是“預測”與“控制”在規則的建立與規律的發現,這樣才更靠近“科學”,詩意的“科學”,也是建設學派的終極目標。
做一個建設學派不僅要對人類、國家、民族的發展進步有益,還要對個人的發展指明可預見性方向。蔡尚偉提出,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需要批判學派,但更需要建設學派。2005年6月,蔡尚偉新書《影視傳播與大眾文化》出版,其建構的建設學派理論思想第一次以紙質出版的形式公之於眾,屆時,建設學派理論體系正式形成。
建設學派的理論來源
說到建設學派的理論來源就不得不提及同建設學派精神內涵相似或相異的學派,無論是相似或者不同,這些學派都是建設學派學習借鑒的寶貴資源。
同建設學派精神內涵相似的學派
1.哲學領域:亞里斯多德學派
亞里斯多德學派對西方文化基本傾向以及內容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其代表人物便是亞里士多德。他與柏拉圖一起,被稱為對西方思維方式產生重要影響力的兩人之一。同柏拉圖一樣,亞里士多德認為理性方案和目的是一切自然過程的指導原理。而相比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更重視從感觀獲得知識,而且將相對更多地獲得經驗主義者的現代標籤。因此亞里士多德為之後最終進入科學方法的世紀做好了準備。在研究方法上,亞里士多德學派習慣於對過去和同時代的理論持批判態度,提出並探討理論上的盲點,使用演繹法推理,用三段論的形式給予論證。
劍橋學派(Cambridgeschool)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創建的一個學派,由於馬歇爾和他的忠實門生庇古、羅伯遜等長期在英國劍橋大學任教,所以被稱為劍橋學派。這個學派所傳播的經濟學說,主要體現在馬歇爾在1890年出版的《經濟學原理》一書中。該書繼承19世紀初以來的英國經濟學傳統,兼收並蓄,用折衷主義的方法把供求論、生產費用論、邊際效用論、邊際生產力論等融合在一起,建立了一個以完全競爭為前提,以“均衡價格論”為核心的完整的庸俗經濟學體系。該書一出版,就被吹捧為政治經濟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與斯密的《國富論》和李嘉圖的《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相提並論。因此,該學派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資產階級經濟學界也佔有支配地位。
新制度學派是當代西方經濟學的主要流派之一。該學派形成於20世紀50年代,60年代以後有較大的發展,它的前身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凡勃倫、康蒙斯、米切爾為代表的制度學派。新制度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在美國是加爾布雷思、博爾丁,在瑞典是繆達爾。
3.社會學領域:芝加哥學派、鄉村建設學派
芝加哥學派是20世紀初至30年代,圍繞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形成的社會學學派。1892年美國社會學家A.W.斯莫爾在芝加哥大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學系,開設了第一個社會學研究生班,與G.E.文森特合寫了第一部社會學教科書《社會研究導論》(1894),並於1895年創立了美國第一個社會學刊物《美國社會學雜誌》。文森特、W.I.托馬斯、R.E.帕克、E.W.伯吉斯等人組成了該系強大的師資陣容。到20年代,在帕克等人的努力下,該系日臻完善,每年招收 200餘名研究生,300餘名本科生,開設40多門課程,成為同期美國及世界上最成功的社會學系。以後影響日益擴大,逐步形成了芝加哥學派。芝加哥學派對新興的芝加哥城市社會問題開展了一系列的實證研究,從而使這個學派在總體上具有重視經驗研究和以解決實際社會問題(特別是城市問題)為主的應用研究的特徵。
民國時期的“鄉村建設運動”湧現出了一批“鄉村建設學派”。這場“鄉村建設運動”主要是由一些學術界知識分子提倡、引導與參加的,而其中的核心人物,包括晏陽初、梁漱溟、李景漢等,都是中國社會學派發展史上的知名人物。基於中國現實的社會研究,他們借鑒中外各種社會學理論學說,逐步形成了以指導實際鄉村建設事業的鄉村社會研究體系。
陽明學派
明末清初,經世致用之學大興,形成了一股頗具影響力的社會思潮。代表人物有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李顒。他們學風的特點是:務當世之務,康濟時艱,反對脫離社會實際;勇於任事,不務空談;致力於創新,絕不蹈襲古人;實事求是,注重調查研究等考據方法。並且不僅強調讀書,而且提倡走出書齋、到社會中去考察。顧炎武說“獨學無友,則孤陋而難成。……猶當博學審問。……若既不出戶、又不讀書,則是面牆之士,雖子羔、原憲之賢,終無濟於天下(《文集》卷四)。”他提倡讀書與考察相結合的方法,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方法。
文化建設學派
5.歷史學領域:年鑒學派
在近現代東西方的所有歷史學學派中,“年鑒學派”無疑是最為成功和出色的學派。這不僅因為“年鑒學派”產生了一批一流的歷史大師(如布洛克、費弗爾、布羅代爾等),寫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史學著作,(如《封建社會》、《馬丁·路德———一種命運》、《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十五至十八世紀》等),形成了一整套系統嚴密的史學理論體系(如“問題史學”、“總體史”、“長時段”等),也不單因為“年鑒學派”存在時間長,從30年代至今已達半個多世紀,而是因為“年鑒學派”已經成功把史學變成了一項面向整個社會開放的公共事業。“年鑒學派”成功地在史學與社會之間架起了一座牢固的橋樑,巧妙地將學術功能轉化為社會功能,使歷史研究對現實社會和公眾的日常意識產生了異常深刻的影響。
6.心理學領域:行為主義心理學派
行為主義心理學派是美國現代心理學的主要學派之一,也是對西方心理學影響最大的學派之一。行為主義可以被區分為舊行為主義和新行為主義,舊行為主義的代表人物以華生為首,新行為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則為斯金納等。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主要觀點是心理學不應該研究意識,只應該研究行為,把行為與意識完全對立起來。在研究方法上,行為主義主張採用客觀的實驗方法,而非內省法。行為主義心理學促進了心理學的客觀研究,擴展了心理學的研究領域。
7.新聞傳播學領域:經驗學派
傳播學誕生於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自形成之日起便具有典型的經驗主義的特點。早期的傳播學研究主要集中在傳播效果上。例如拉扎斯菲爾德的“二級傳播理論”,霍夫蘭的“勸服傳播”研究;研究對象也較為微觀,容易落地。研究者的最初動機主要是考察、檢驗和提高教育、宣傳、電信、廣告、公共關係等領域的傳播效果,研究活動始於對社會問題的實際關心。
美國經驗學派的研究目的在於經驗性、實用性以及切實的商業性。其研究成果大多用於商業機構的策劃案和公共政策的制定。拉扎斯菲爾德1940年主持的“伊里調查”便是針對總統競選期間的民意改變而展開,從而提出了“意見領袖”、 “兩級傳播”等概念。
經驗學派的研究方法注重量化方法、實證研究。他們將某些自然科學的實證研究方法用於社會研究中,觀察、實驗、模擬、模型、統計分析、系統分析等是其基本的工具,它的一些重要的方法,如民意測驗、實驗研究、實地調查、資料統計等等對後世影響很大。
.
同建設學派內涵不同或相異的學派
1.哲學領域:畢達哥拉斯學派
畢達哥拉斯學派亦稱“南義大利學派”,是唯心主義的代表學派,是一個集政治、學術、宗教三位於一體的組織。由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所創立。產生於公元前6世紀末,公元前5世紀被迫解散,其成員大多是數學家、天文學家、音樂家。
畢達哥拉斯認為“數是萬物的本原”,“數學的元素就是萬物的元素”,“整個自然界不過是一個和諧的數”。物質世界必須適應他規定的“數”。比如:在他看來1為點.,2為線—,3為面,4為體,土為立方體,火為四方體,氣為八面體,水為二十四面體等等;甚至非物質東西也被賦予“數”的特性,如:理性是1,意見是2,正義是4,婚姻是5,愛情是8等。
2.經濟學領域:新計劃經濟學派
該學派一方面主張改革斯大林模式的舊計劃經濟體制,另一方面又主張利用市場機制而又把市場機制納入計劃經濟的軌道,反對完全由市場調節的市場經濟。
3.社會學領域:法蘭克福學派
20世紀30—40年代,德國法蘭克福社會研究所的理論家們創立了一種跨學科的社會政治觀點。他們借用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個別觀點,同時吸收G.盧卡奇的“物化”概念,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批判理論”。人們把以該研究所成員為主體的持批判理論觀點的學者稱為法蘭克福學派。在社會學領域,法蘭克福學派把對實證主義的理論批判與對自由主義的政治批判結合起來,認為實證主義社會學把人視為無主體的客觀結構和把人的精神物化,不僅扼殺人的精神價值,而且變成為現存制度的合法性提供辯護的政治工具。法蘭克福社會研究所的領導成員在20世紀30~40年代初發展起來,其社會政治觀點集中反映在M.霍克海默、T.W.阿多諾、H.馬爾庫塞、J.哈貝馬斯等人的著作中。法蘭克福學派的觀點在歷史哲學、社會理論和社會認識上都與現代社會學具有緊密關係,它的社會理論觀點被看作是批判的社會學。
4.文化學領域:程朱學派(心學派)
程朱學派,即北宋程顥、程頤和南宋朱熹為代表的理學學派,也稱“程朱理學”。此派融合道學、佛學、儒學思想,建立了一套綜合探討宇宙本原、萬物生成、人性、封建倫常等問題的理論體系,提出“無極而太極”、“性”、“命”、“理”等範疇。此派空談心學命理,秉持唯心主義的哲學觀,認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程朱學派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最大的學派。從南宋後期起,它逐漸受到封建統治者的重視,歷經元、明、清三代,一直居于思想界的統治地位,對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發生過巨大的影響。
5.歷史學領域:乾嘉學派
乾嘉學派是清代乾隆、嘉慶時期思想學術領域逐漸發展成熟的以考據為主要治學方式的學術流派。乾嘉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閻若璩、錢大昕、段玉裁、王念孫、王引之等。學派研究的對象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各朝規章制度的細節,但是總體特點是避免涉及與明、清有直接關係的事物。雖然乾嘉學派對於研究、總結、保存傳統典籍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但它的治學宗旨和特點,決定其治學內容主要是儒家經典和其他封建文化典籍,它研究考證的問題,幾乎全是書本上的問題,缺乏新鮮的、現實的實際內容,確有脫離實際的傾向。到了學派發展的全盛期時,其研究的話題基本已經與當時的社會現實脫節。
6.心理學領域:機能主義心理學派
該學派認為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生活的科學,把生理條件和心理現象都包括在心理學研究對象之中,反對馮特式心理學的把心理現象分解為各種元素,提出意識流的概念。機能主義心理學派認為內省是心理學的一種基本方法,但卻不把內省看作受過專門訓練的心理學者的內省,而把它看作是一個敏銳的觀察者迅速而確定無誤地抓住實際印象的一種能力。
7.新聞傳播領域:批判學派
批判學派是20世紀60年代興起並逐漸發展的,它的學派發展歷程看來很短暫,其實不然。作為一種學術思潮,批判學派不僅淵源有自,而且源遠流長。大略說來,在現代文明的歷史進程中,始終存在著兩股相反相成、魔道相長的強勁思潮。一是尊崇科學——進步——發展這一現實取向的科學主義,一是追求精神——價值——意義這一永恆主題的人文主義。批判學派就脫胎於與人性、人本一脈相承的人文主義思想傳統,在價值理性佔上風的歷史傳統與文化背景之下應運而生。而“批判學派”作為一個詞語的提出,緣於哥倫比亞學派的拉扎斯菲爾德與法蘭克福學派的阿多諾一次不愉快的合作,拉扎斯菲爾德稱自己為“行政管理學派”,因阿多諾對資本主義的文化制度持強烈的批判態度,故拉稱其為“批判學派”。
批判學派作為學科領域內強勢的學術流派,自動蕩、革命、反叛的20世紀60年代興起以來,始終與當代西方各種學術流派交相呼應,形同一體,從中汲取了豐富的、令人耳目一新的批判性學術資源,如符號學、解釋學、結構主義、解構主義、女權主義、後現代主義、女權主義等,在各種思潮與流派的基礎上,通過雜糅翻新,建構了批判學派自身具有獨創性的批判主義理論體系。迄今為止,批判學派的各路言說在人文社科領域百花齊放,各領風騷的學界諸侯在那裡也可謂是俯拾即是。如:批判學派的先驅——歐洲法蘭克福學派的各種批判理論及其後裔哈貝馬斯的結構主義流變;以符號學著稱的羅蘭·巴爾特及以“知識考古學”聞名的福柯;鮑德里亞對後現代主義理論的建構以及斯皮瓦克對文化帝國主義的反思,他們以獨特的視角去觀察社會、研析傳媒,開闢了經驗學派作為正統學派之外的一個全新、開放的視域。
建設學派的基本要素
建設學派的哲學依託:辯證唯物主義
建設學派的學術理念:善於發現、精於探索、勇於擔當
首先是善於發現問題。所有的學術研究都是以問題為中心,建設學派是將問題全面展開,使其充分暴露出來,而不是遮蔽問題。然後再去發現問題背後更宏觀的本質。例如,傳播學奠基人從傳播現象和問題著手,於1927年發表了《世界大戰時期的宣傳技術》,而後,逐步發現問題中宏觀本質,與1948年發表《傳播在社會中的機構與功能》,界定了傳播學的研究範圍、基本內容和方向。
其次是精於探索。建設學派辯證地看待已有的成績,並不斷的修正進步。從傳播學中的皮下注射說到有限效果說再到適度效果說,便體現了精於探索和不斷修正的學術理念。
最後,是用於擔當的精神。建設學派並不是困於書齋,一味空談。而是要把學術的理論價值轉化為社會價值,解決社會的實際問題。例如,法家的主要人物將自身“依法治國”等主張貫徹實施,提出了一整套方法,服務於政治,對後世影響極大。
建設學派的研究工具:觀察法、實證分析法、比較法、體驗法、田野調查法、定量分析法等。
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目的性、計劃性、系統性和可重複性。
實證分析法是社會科學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著眼於當前社會或學科現實,通過事例和經驗等從理論上推理說明。實證分析要運用一系列的分析工具,諸如個量分析與總量分析、均衡分析與非均衡分析、靜態分析與動態分析、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邏輯演繹與經驗歸納等等。
田野調查法又叫實地調查法或現場研究法,其英文名為fieldwork。科學的人類學田野調查方法,是由英國功能學派的代表人物馬林諾夫斯基奠定的,在我國這方面卓有成績的是著名社會學教費孝通先生。其最重要的研究手段之一就是參與觀察。它要求調查者要與被調查對象共同生活一段時間,從中觀察、了解和認識他們的社會與文化。田野調查方法花費時間和精力,花費的成本較高。
定量分析法是對社會現象的數量特徵、數量關係與數量變化進行分析的方法。
建設學派的終極目標:通過全面、深刻的認識世界和社會,尤其是認識到世界和社會的固有缺陷,提出理性且具有可行性的系統解決方案,來推動世界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首先,建設學派要全面深刻的認識世界和社會,尤其是認識到世界和社會的固有缺陷。這一點和批判學派是相通的。只有先發現問題尤其最核心最本質的問題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然後在認識到世界和社會的固有缺陷上,在提出理性、系統且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這就比批判學派又更進了一步。甚至可以結合自身實際參與到建設的過程中去,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修正和完善已有的理論體系。
最後一步是通過建設,推動世界發展。建設學派的終極目標就是人類的終極目標,即追求世界和社會的真善美,追求人類的自由、幸福與解放,從而達到天下大同、和而不同的理想境界,這也是需要通過一步步具體的建設步驟而最終達到的。
經過多年的學術探索,蔡尚偉構建的建設學派已經形成了較為系統化、學理化的理論體系,他的諸多學術主張都是以建設性為內核,凸顯具有建設性的方法論探討,從而為理論開路,指導客觀世界。
學術價值觀:貫通、包容、務實、創新
貫通強調一種境界、一種氣度。文化有多種,不能分隔開來,而要貫通。世間萬物都是相互聯繫的,要找准其聯接點,只有這樣,所有的事情都是一件事情,所有的文化都是一種文化,所有的學問都是一種學問。
包容是指要耐心而毫無偏見地傾聽與自己的觀點或公認的觀點不一致的意見,允許別人自由行動或判斷,了解對方想法的根源,找到他們意見提出的根源與基礎,而不是急切爭辯。要做到建設學派,就應該有勇氣包容一切不能包容我們的人。
務實是指在充分認識到人類固有缺陷、社會缺陷、人類生存的兩難境地基礎之上,講究實際、審時度勢、靈活適應,注重實效地進行學術批判、學術改造與學術創新。批判的目的是為了最終引向建設,改良與創新的內核即為建設。
創新是指要在吸取前人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有所超越,要積極推陳出新,勇於革新求變,大膽嘗試探索。
天下所有的文化,都可以當做建設學派的素材。不管黑格爾還是白格爾,都不是不可逾越的標準。他身處的時代導致了他的局限性,也因此不能站在當下呼應現實,而建設學派,從時代性來講就是一大創新點。而如何利用無數個基點進行理論創新,這就是建設學派需要探討與發現的問題。
學術理念:大文化、大傳播、大產業
在文化創造中研究文化,在傳播實戰中研究傳播,在產業試驗中研究產業。
大文化
所謂“大文化”,一方面表現為一種能入能出,能進能退,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大氣的人生境界;另一方面表現為一種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氣度。大文化之“大”在於融會貫通以文學、歷史、哲學、法律、經濟為基礎的人文社科領域,通過經濟學、法學來理性認識社會、認清現實、認知世界,繼而改造世界;通過歷史、哲學來對人生問題和社會現象進行深刻思辨;通過文學藝術來創造並升華主觀世界。建設學派認為,歷史本身就是理性的思辨,是對社會的把握,但同時又極具人文情懷,對歷史的解讀一般是從人文出發,經過社會分析,又回到人文。哲學是一種境界,一種站在高處俯瞰宇宙,與宇宙同生同在的氣概,通過哲學對人生和社會進行理性思辨,有助於人們宏觀把握現實世界,做到“不迷惑、不盲從”。而文學藝術的主要功能在於培養生命的體悟能力、記憶能力、理解能力、表達能力以及想像力,是一種超越現實的情懷,是創造主觀世界的有利工具,也是改造客觀世界的助推器。
大傳播
“大傳播”是衍生於“大文化”的一種文化存在方式。“大傳播”首先講究傳播的廣泛性,認為傳播貫穿於所有的物質運動領域之內,貫穿於人與人、人與物、甚至物與物之間所有的溝通行為之中;其次講究以傳播為目的、媒體為工具的基本理念,建設學派提倡將傳播運用於公共關係、形象塑造、營銷等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反對就傳播談傳播的狹隘“專業主義”。
大產業
“大產業”突出的是一種宏大的產業觀念。在大產業的視野下做產業研究,要求要把產業放在產業集群中去考察,放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的產業格局與產業空間中去考慮,從而探索出產業發展的基本規律,為未來產業規劃與發展鋪平道路、指明方向。具體到文化產業、傳媒產業,就是要將它看做是城市發展、區域發展中的產業,要與城市規劃、區域規劃聯繫起來,而不是就產業談產業,孤立地研究產業。所有與大文化、大傳播相關的產業都要在“大產業”理念的觀照範圍之內,要善於去找尋各個產業之間的邏輯連接點與理論結合點,如果僅僅局限於傳媒產業、文化產業,將不利於產業思維的開闊與長遠戰略眼光的培養。
大新聞學觀
所謂大新聞學,就是在新聞學課程體系的設計過程中,一定要涉獵其他學科的專業知識,來充實新聞學專業學生的專業素養,從而把新聞學整合成為一個全面的新聞學科體系和科學的新聞教學範式。在某種意義上,大新聞學就是媒體使用學。不管是行業內還是行業外的人都要使用媒體,對於個人來說如何正確利用媒體,在於創造多少人生機會、實現多少社會價值。但是在當前的傳媒教育體制下,很多人是被媒體的陰影所籠罩,變成媒體使用你、選擇你。建設學派倡導要把媒體選擇你,媒體使用你,媒體塑造你,變成你選擇媒體,你使用媒體,你塑造媒體,這才是學術研究與實踐的王道。
大傳播學觀
所謂大傳播學,其內涵為傳播是目的,媒體是工具的傳播理念。建設學派認為,我們之所以要學習傳播技能,在於能夠通過傳播提升人生境界、改變社會。一個人的傳播學學的好不好,一本傳播教材寫的好不好,都在這一個點:能不能提升傳播力,因此傳播力是我們踐行大傳播觀的檢驗標準。而媒介化生存時代,人人都是媒體,都要靠傳播來實現自己既定的目標與價值。如何利用好這個工具,提升自身的傳播能力以適應媒介化生存時代的需要,是大傳播學觀的最終目的所在。另外,除了一般意義的學術領域以外,更重要的是實際應用領域:公共關係、營銷等。營銷即傳播,傳播即營銷,這是一個基本理念。公關關係、營銷、形象,這些詞全部是傳播學的關鍵詞。
實踐觀
生活處處是實踐。現在很多電視專業的年輕學生喜歡將實踐與生活相剝離,以進不了電視台等媒體實習作為缺乏實踐的託辭,這是專業學生的集體誤區。蔡尚偉構建的建設學派認為,好的學術研究一定都需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所有事情都是一件事情
萬事萬物都是普遍聯繫的,所有事情都要找到它的聯接點。通則不痛,通才能大,不通則小。就學術研究來看,只要轉換角度,轉換思維,吃飯逛街可以學術,打牌喝酒也可以學術,而那些不與生活、不與實踐相結合的學術可能僅僅只是堆砌辭藻、自圓其說、自娛自樂。簡而言之,生活中有學術,學術中有生活,進而做到生活學術化,學術生活化。
人生的所有事情都是一件事情,生活中的所有事情也是一件事情,要把所有的事情統籌起來、聯繫起來做。世界上的事情看似很多,要經歷的事情也很多,但我們可以也一定要把所有的事情當作一件事情來做——那就是你心中的夢想、你要達到的目標。所有的事情都圍繞這一終極目標來做,分清輕重緩急,抓住主要矛盾,扭住關鍵問題,找到核心目標,這樣才會忙而不亂、事半功倍。
世界上沒有突發事件
與突發事件伴隨而來的,往往是人們面對突發事件時的手足無措。如果人們以一種非常從容不迫的心態和態度去應對突發事件,這些突發事件對於他來說便成為了偶發的必然事件,一切狀況都在掌握之中。
如何才能達到這樣一種狀態呢?這需要我們充分的發揮自己的預見性,通盤考慮各種各樣的可能性,從而對各種可能發生的狀況成竹在胸。未雨綢繆,講究規劃,講究策劃,凡是預則立,不預則廢。成為這樣一個戰略家,不僅要有戰略觀,並且能做到戰略與戰術並重,準確判斷事物的輕重緩急,提高人生的效率。這需要不斷地學習、積累才能做到。自我培養的核心是“捨得”。既通文史哲法經等基礎型學科,又懂傳媒等應用型學科是最理想的狀態,但若不能兼得,舍前者而取後者。文史哲法經是安身立命之本,掌握不變才能應萬變。
每個人都是一個媒體
在媒介化生存時代,人人都是一個媒體,只有提升自我的傳播能力,才能適應媒介化時代生存的需要,這也正是大傳播學的目標所在。學新聞傳播的人,心心念念所謂實戰、所謂實踐,總是將這與學術對立起來,卻不考慮人生處處皆實戰,每一個人都可以通過自身的媒體,達到理想的傳播效果。自我傳播、運思的能力是傳播的第一重任務。人際傳播日常就有,怎樣將你的意見讓別人認同是傳播的第二重任務。自我、人際、大眾傳播,沒有根本的差異,是一以貫之的。每個人自從出生那天起就以媒體的方式存活在這個世界上,達到傳播的目的。因此,傳播是目標,媒體是工具。尤其在當今以網路為軸心的時代,積極搭建自己的專業傳播平台,是建設學派極力倡導的。
學術方法論
版本比較法
版本比較法是蔡尚偉根據多年學術研究經驗總結而成的一個學術研究方法論,也是其獨創的基本學術研究方法。所謂做學術,最終形成的學術成果往往是以文本的形式給以呈現,而版本比較,就是建立在此基礎上的文本比較研究。在推進成果最終形成的過程中,每一個版本的凝結都具有其差異性,“版本比較法”要求在宏觀上對思路和框架的變化予以概括總結,在微觀上對遞進過程中具體的細節,包括遣詞造句等方面的變化予以呈現,從而形成從原始版到終極版的完整修改鏈,同時也拉出一條貫穿工作始末清晰的思維程序。這樣的一個總結方法,有助於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提升全方位做學術的能力。
體驗式研究
當理論的研究推進到一定程度之後,為了能夠繼續提升研究的水平和質量,就必須加入實踐的鮮活經驗,以激發靈感,提供具有實用價值的研究內容。而當實踐的操作熟練到一定程度之後,為了繼續提升實踐的效率和效益,就必須加入理論的系統分析、抽象思考,以使研究更加深入。好的學術研究,一定都需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因此對實戰中宏觀和微觀問題的理解和把握程度能在科學的學術研究中得到明顯的提高。這在今後的實際工作中會是一個很大的競爭優勢。
問題清單法
在進入一個學術領域進行研究的時候,建設學派提倡,應摒除就研究去研究的表面化意識,積極樹立問題意識,以問題為核心,帶著問題去研究,發現問題的本質,關注問題背後更宏觀層面的本質。所有研究都是問題研究。我們的問題研究、反思研究、起疑研究,不是為否定而否定,而是始終圍繞著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展開,進行善意的思考,盡量思考怎樣去解決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建設學派的所有學術研究,都需先列出問題清單,通過這樣一種運思程序開闊思維與眼界,以保證研究的深度與廣度。
批判學派與建設學派在學理上的共通點
建設學派,不是站在批判學派的對立面,而是站在整個人類文明史與學術史的長河中,以包容豁達的心態去研究學術、剖析社會。建設學派,基於對“批判學派”的批判與超越,是在批判的基礎上進行善意的建設性的方法論探討,以有助於實際問題的解決與學術的真正深化。建設學派的基礎,仍然是批判。兩者的基本價值取向是一致的,都是為了習得終極關懷的人文理念,在世人皆醉時保留一份清醒,從而追求真善美的理想狀態,這也是學習建設學派與批判學派的本質意義。
建設學派與批判學派研究的共同範式就在於能對現存制度、文化與發生的社會現象進行冷靜的反思和尖銳的剖析,無論兩者的具體理論與學說如何參差百態,都無不表現出深刻的憂患意識和懷疑精神,無不體現著強烈的人文關懷或終極關懷。所以,與經驗學派相比,建設學派與批判學派的理論思想與平衡現代文明的人本主義思潮一脈相通,在這一學理層面上,建設學派與批判學派是存有這一點共性的。
批判學派與建設學派的區別
學術價值觀:學術的平衡主義
批判學派的立場更傾向於批判現實,研究更注重於凸現問題,方法更著眼於深度思辨而不是表層量化———諸如此類的取向,容易使批判學派的研究體系走向另一個極端,那就是最終忘記了自己的研究到底是為什麼服務,到底能不能解決實際問題。而建設學派,打造的是服務社會的學派,是對人類、國家、民族發展進步有益,對個人長遠發展有益的學派,它既凸顯問題,但更注重方略,既進行理性思辨,也開展諸如觀察法、實證法、比較法、體驗法、田野調查法、版本比較法等量化分析,除追求至善至美,還求新、求實、求通、求容,追求一種圓融暢達的研究狀態與境界,這都是建設學派在批判學派基礎之上的創新點與不同之處。另外,建設學派與批判學派相比,看重的是學術的平衡主義。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未發展成熟,現又處於社會發展轉型期,各類矛盾較之以前更為突出,若過分強調批判學派的批判觀點,無疑會加劇社會矛盾,也不利於問題的解決。建設學派提出學術平衡主義,認為可適當引入批判的因子,有意識地引進對自身學派體系有價值的認識問題的視角與研究方法,同時堅持自己的研究傳統,以形成一種學術平衡。
學術理念:批判容易 建設難
批判學派是在西方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條件下產生並發展的,主要針對資本主義體制下的缺陷,在表現自由的環境中,提出的具有批判性的學術觀點,涉及各個學科領域,無所不包。批判學派提出的批判是深刻的,是尖銳的,有些觀點甚至特別激進,帶有相當的烏托邦特徵。雖然批判學派批判性的研究視角對資本主義過分的發展偏向起到一定的學理性監督,對當時的學術領域注入了一股新鮮活力,但其只批判不建設,只說是什麼、不提怎麼做的方式不能用來指導具體實踐,高度抽象化的概念體系只能用來改造主觀世界,改造價值觀,而對客觀世界的改造無疑作用不大。而建設學派,是以辯證唯物主義為其價值取向,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堅持歷史與現實相結合、堅持聯繫與區別相結合的學術理念,以觀察、體驗、實證、比較等為主要研究方法,針對真問題展開全面、深入、持續、徹底而達到認識、解決社會問題推動社會進步等目標的知識分子群體或學術共同體。建設學派的功能就在於解決“怎麼辦”的問題,以尋找社會發展與人類文明的正確方向與路徑。提倡建設學派的人,他們是理想主義者,不會放棄終極正義,同時也是現實主義者,善於從“能夠怎樣”入手而不浮誇於“應該怎樣”的空談,卻又不把“能夠”僅作為無可奈何的妥協,而是動態地推動“能夠”不斷進展,並在其中埋設下達到“應該”的脈絡。
研究方法:實證+體驗式研究
建設學派是在批判的基礎上提出具有建設性的方法論的探討,強調定量分析,注重實證經驗,注重實踐調研,結合理論方法進行體驗式研究,深入研究領域體會建設的樂趣。而批判學派注重定性研究,使用哲學的思辨方法和符號學、人類學的方法,一般從哲學、政治經濟學、文學等領域出發,注重思辨、人文研究,注重文本分析,通過分析文本,洞悉社會現象,從而對社會缺陷進行選擇性批判。建設學派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實證法、體驗法、觀察法、比較法、田野調查法、版本比較法等,他們注重挖掘研究對象的內在規律,出發點與著眼點都緊扣具體實踐環節,都與人們的實際經驗形成密切聯繫,其研究方法及成果不僅有突出、明顯的經驗主義色彩,還具有建設性本質。因為研究的成果往往能直接用來指導社會實踐,是對“怎樣做”的最好詮釋,是通過全面、深刻認識世界和社會,尤其是認識世界和社會的固有缺陷,提出的理性且具有可行性的系統解決方案,所以建設意義更大。
建設學派的挑戰
建設學派作為新興的學術發展流派,其學術價值觀、學術理念、學術方法論極易被人們所誤讀、誤解、誤判,其研究對象由於自身在理念上的差異與隔閡,也構成對建設學派在體系建構中的最大挑戰。而導致誤讀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建設學派進行的研究往往是系統化的、集團化的、高成本的,而批判學派往往是思辨性的、個性化的、低成本的,故易使人們對建設學派的研究動機和實質效果產生質疑。
建設學派的樂趣
學術探索之路雖艱辛,但建設學派在挑戰之中收穫更多的還是快樂。
平衡主義價值觀
建設學派主張貢獻和獲得之間平衡的最大化。自己生活的挺好的,同時也為國家做了很大的貢獻,這樣的人生可能是最划算的。自己生活的不好,但為國家做了很多貢獻,這也挺好的,很崇高的。但是很多崇高之間也很虛偽,也許它在道德上也有麻煩,可能你對國家好了,同時你也不得不對你的家庭不負責任,它們並不平衡。物質追求與社會奉獻並不是絕對對立的關係。想要享受生活必須與奮鬥相結合,通過自身的不懈努力獲得堅實的物質基礎。所謂羨山林之樂者,未必真得山林之趣;厭名利之淡者,未必盡忘名利之情。金錢和社會地位是不可缺少的,應底氣十足地坦然對待。在此基礎上整體地觀察生活、思考人生,做人生的加法。比較好的一種狀態是:首先不為生計發愁,並有多餘的條件幫助別人。富有並不影響高尚,富有可以更好地高尚。
相關微小說摘錄:
某道德家因“淡泊名利”獲得了終身成就獎。記者問:“請問你有何感想?” “我很激動,我的職稱馬上就可以解決了,退休工資還要長一級,領導也說了,我兒子的工作儘快安排。還讓我參加淡泊名利宣講團了,到處走走,吃喝都免費……”“你這算淡泊名利嗎?”“我氣憤!你聽見我說名利了嗎?!!”
輔導員動員畢業生“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有同學不懂,問:“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在哪裡呀?”“你白學四年了!”輔導員說:“最需要的地方肯定是基層呀……”,同學又問:“為什麼那麼多人在北京呢?”,“因為他們都有犧牲精神呀,他們要去了,你們還有機會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嗎?”
以真心求真諦,以善意求善果,其樂無窮
蔡尚偉堅持24小時工作制,學術、工作、生活、人生於一體。生活、學術、工作不能分隔,工作既享樂。
學術有時也是一種極限運動。警惕自己身上的局限,隨時做好準備,實現自我超越。要堅守個人標準,取法乎上,得乎其中。
盡人力順天意。了解個人的階段性人生價值,閱盡人生春夏秋冬的風景。建設學派堅持:因為建設,所以無悔。
相關微小說摘錄:
某地開展“葡萄是酸的還是甜的?”大討論,結果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認為““葡萄是酸的”,更有一半的人認為““葡萄是有毒的”,另有百分之十的人懷疑這世上真的有葡萄這種東西。一個醉漢迷迷糊糊地問大眾:“會不會也可能是甜的呢?”,“扁他!扁他!!我們都沒吃過葡萄,難道他真吃過?”
一位農夫辛勤耕種,尤善使用鋤頭,畝產比其他農夫高一些,被鄉里評為勞動模範。第二年畝產比上年還要多,鄉里準備再次評他為模範,有農夫不滿,說他想出名,怎麼能評模範呢,激烈爭論后還是評了。第三年畝產大大超過了往年,大家一致同意不評他:“他完全不務正業,不用鋤頭用什麼耕作機了!”
讓未來告訴歷史 ——
“大傳播”是發展趨勢“大建設”是眾望所歸
以“傳播為目標,媒體為工具,通過傳播提升人生”,在實踐中體會傳播的樂趣,是建設學派“大傳播”理念的精神內涵。新聞傳媒作為大眾傳播的一種形態,與其他傳播形態的本質基本一致。媒體傳播實際上是一種自我傳播基礎上的傳播,它為人際傳播提供了一種平台。可以說,一個人就是一個媒體。生活本身就是對媒體傳播的實踐,只是在日常化的實踐中我們要努力去接近更專業化的要求,用專業眼光、專業標準來訓練自己的觀察和思維方式,而不僅僅局限於技術層面的實踐,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樣才能更好地順應“大傳播”的發展趨勢。
蔡尚偉建構的建設學派,是對“批判學派”的批判與超越,堅持在批判的基礎上進行善意的建設性方法論的探討,以有助於實際問題的解決與學術的真正深化。他所做的一系列學術研究與產業實踐都秉承了建設學派的核心本質,比如大文化、大傳播、大產業理論的構建,大新聞學觀、大傳播學觀、實踐觀的提出,通過創作歌詞、劇本、微小說等進入傳播實踐、產業實踐領域,在實踐中進行體驗式研究,從而為學術研究奠定實踐基礎,這也是他大文化、大傳播、大產業觀,實踐觀等一系列獨創觀點的微觀化呈現與具體化操作。未來的建設學派,還會繼續秉承貫通、包容、務實、創新的學術價值觀,堅守善於發現、精於探索、勇於擔當的基本學術理念,系統運用觀察法、實證法、比較法、體驗法、田野調查法等多種研究工具,為世界、為社會、為個人提出理性且具有可行性的問題解決方案,以追求最終極的人文關懷與真善美的理想狀態。建設學派的理論體系,是值得構建的。
相關微小說摘錄:
古代,沒有手機,沒有qq,也沒有微博。他經常晚上默默地躲在男生宿舍陽台的陰影里,面紅耳赤地眺望女生宿舍里她的身影……情不自禁地寫一種叫“信”的東西給她,又太怕她拒絕,托自己的室友去送。一天一封。三個月後,室友成了她男友……喂!你相信二十多年前的上古真有這樣奇怪的物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