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友三

吳友三

吳友三,1909年4月21日出生在浙江省餘姚縣。少年就讀於南京第一中學,後轉入金陵大學附中。中學畢業后考入金陵大學預科,後轉入金陵大學農學院植物系。

人物生平


簡介

吳友三,植物病理學家,農業教育家。他在小麥抗銹育種上培育出十多個品種,對我國東北麥區作出了突出貢獻。在小麥稈鏽菌生理小種分離、鑒定,小麥耐銹性特點和機制的理論研究上做出了重要成果。

求學

吳友三,1935年畢業,留校任助教。在學習期間,他對植物病理學和作物育種學發生了濃厚興趣,也深得著名植物病理學家戴芳瀾和俞大紱的賞識。1938年他隨校遷到重慶,在任教期間,他對小麥、大麥蠶豆的病害做了較多的調查研究,發表綜述文章數篇。1940年離開金陵大學,先後到成都金塘縣銘賢農工專科學校、湖北農學院任教。1944年回到重慶,在中央農業實驗所病蟲害系任薦任技佐。在俞大紱教授的指導下,他在大、小麥品種抗黑粉病菌方面做了不少研究,首次將稈黑粉菌在人工培養基上培養成功。這在當時是被國外同行學者均認為不可能的事情。
吳友三為了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學識,於1948年赴加拿大煞斯坎川大學深造。在著名植物病理學及育種學家J.B.哈靈頓(Harington)博士指導下,開展了遠緣雜交選育抗鏽病品種的研究。1949年獲煞斯坎川大學理學碩士學位,同時受聘為該校農學系助理研究員。

任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接到恩師戴芳瀾教授的來信,希望他早日回國。於是吳友三立即辭去大學里的工作,於1951年回到上海,應聘於復旦大學農學院任教授。1952年9月全國院系進行調整,復旦大學農學院遷往瀋陽,成立瀋陽農學院。吳友三服從國家需要,帶領孩子舉家遷至瀋陽。在臨行前十分風趣地鼓勵有顧慮的教職員工說:“我知道加拿大要比瀋陽冷多了,但一住下也就習慣了。瀋陽的氣候我們很快就會適應,請大家不必過於擔心。”從此,吳友三數十年心血,就奉獻在東北的農業科研教育事業上了。

榮譽

吳友三於198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先後擔任全國政協五、六屆委員;遼寧省政協副主席;中國植物病理學會第四屆理事會顧問,中國植物病理學會東北區分會理事長;遼寧省植物保護學會副理事長;農牧漁業部學術委員;全國教材《農業植物病理學》副主編等職務。曾先後評為遼寧省先進科技工作者,遼寧省特等勞動模範;並受到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表彰。1986年榮獲加拿大煞斯坎川大學名譽法學博士學位。

工作簡歷


1909年4月21日 出生於浙江省餘姚縣夏港渡。
1935年8月 金陵大學農學院植物系畢業,獲農學士學位。
1935—1939年 任金陵大學植物系助教。
1940—1942年 調任銘賢農工專科學校講師。
1943年 受聘湖北農學院病蟲害系任副教授。
1944—1947年 任中央農業實驗所病蟲害系薦任技佐。
1948—1950年 在加拿大煞斯坎川大學研究生院攻讀植物病理學和抗病育種技術,獲理學碩士學位,後任助理研究員。
1951—1952年 復旦大學農學院農學系任教授。
1953—1978年 任瀋陽農學院教授,兼任植物病理教研室組長、中國科學院林業土壤研究所研究員及育種和森林保護研究室主任。
1978年 瀋陽農學院植保系主任。

主要論著


1 吳友三.小麥稈黑粉病(綜述).生物科學雜誌,1936.
2 吳友三.小麥腥黑穗病(綜述).中央農業實驗所特刊,1937.
3 吳友三.小麥病害調查報告(一)、(二)、(三).農報,1936.農林新報,1938.
4 吳友三.小麥赤霉病(綜述).農林新報,1936.
5 吳友三.植物病害防治福建農業出版社,1948.
6 Wu You-san.Temperature and cultural studies on urocys tis tritici koern. Canada Jour.Research C.1949,27:66-72.
7 Wu You-san,Shebeski L H,and Banting J D.The effect of frost on germination and the vitality of seedling from frosted Wheat.Univ.Sask.Extention Bull.,1951,No.128.
8 Wu You-san.Production of stem-rust sori on albino barley.Phytopathology,1952,42(2):177—178.
9 Wu You-san,Shebeski L H.Inheritance in wheat stem-rust resistance derived from Agropyron elongatum.Scientific Agriculture,1952,32(1):26-35.
10 吳友三,朱有釭,瑜璋.小麥溫湯浸種與貯藏關係.瀋陽農學院學報,1956.
11 吳友三.春小麥種子未成熟籽粒的萌芽.瀋陽農學院學報,1962.
12 Wu You-san,Banting J D.and Shebeski L H.The seed value of frost-damage wheat as determined by its commercial grade,bushel weight and seedling development.Canada Jour.Plant Science,1951.
13 吳友三.朱有釭譯.白粉病菌及其防治.農業出版社,1961.
14 吳友三,劉維等.九個春小麥抗銹新品種選育經過初報.瀋陽農學院學報,1962.
15 吳友三等.小麥鏽菌小種區系消長與品種抗銹穩定性問題.中國農業科學,1962.
16 吳友三等.1960-1961年春小麥稈鏽菌生理小種區系消長分析.遼寧農業科學,1964.
17 吳友三等.1962年小麥稈鏽菌生理小種區系消長分析.植物保護學報,1964.
18 吳友三等.1963年小麥稈鏽菌生理小種區系消長分析.植物保護學報,1965.
19 吳友三等.1964年全國小麥稈鏽菌生理小種區系消長分析.植物保護學報,1966.
20 吳友三等.1958-1965、1973—1976年我國小麥稈鏽菌Pucciniagraminisvar. tritici.生理小種區系鑒定和消長分析.瀋陽農學院學報,1978.
21 吳友三,黃振濤.小麥稈鏽菌生理小種鑒定與其有關問題.瀋陽農學院植物免疫室專刊,1973.
22 吳友三,劉維志.小麥耐稈銹品種的性狀分析.中國農業科學,1980.
23 李舜芳,吳友三.小麥稈鏽菌生理小種在離體葉片和苗期的鑒定結果比較.瀋陽農學院學報,1982,17(2):136-137.
24 吳友三等.蔬菜苗床猝倒病的土壤藥劑防治.植物保護學報,1962.
25 吳友三.種子帶病和種子檢疫.科學出版社,1965.
26 吳友三,高雅等.松苗立枯病的研究.植物保護學報,1963.
27 吳友三,高雅等.松苗立枯病研究——田間藥劑試驗.林業土壤研究所集刊,1965.
28 吳友三等.楊苗葉斑性病害的調查和防治研究.林業土壤研究所集刊,1965.
29 吳友三,王崇仁.核盤菌一新種——細辛核盤菌 Selerotinia asari Wu et Wang.植物病理學報,1983.
30 吳友三,王崇仁.細辛菌核疫病 Selerotinia asari的研究I(損失調查、癥狀類型及病原菌).瀋陽農學院學報,1982,17(2):52-61.
31 吳友三.農業植物病理學.農業出版社,1982.
32 吳友三,楊家書,吳畏.小麥品種對白粉病慢發抗病性的因素分析.植物保護學報,1985.
33 楊家書,吳友三等.植物苯丙酸類代謝與小麥對白粉病抗性的關係.植物病理學報,1986,16(3):169-174.
34 吳友三,朱有釭.1956年東北北部春小麥病害調查.植病知識,1957.
35 吳友三.對東北地區小麥抗病選種的商榷.瀋陽農學院學報,1964.
36 王崇仁,吳友三.人蔘黑斑病的研究.瀋陽農業大學學報,1986.
37 王崇仁,吳友三.細辛菌核病的發生規律及綜合防治研究.中國農業科學,1985.
38 吳友三,黃振濤,姚平.中國二十年間小麥稈鏽菌生理小種鑒定和消長分析.瀋陽農業大學學報,1987.

生平貢獻


小麥抗銹育種
1948年,吳友三在加拿大學習期間就開展了遠緣雜交選育抗銹品種的研究。他用小麥與鵝冠草,小麥與黑麥,小麥與山羊草進行雜交,來研究雜交後代抗鏽病的遺傳規律,發表了“小麥與鵝冠草雜交後代抗稈鏽菌的遺傳規律”的論文。同時在國外期間,他收集了小、大麥品種1000餘個,其中有些作為親本後來在國內育種工作中發揮了作用。如在黑龍江麥區推廣的松花江4號優質小麥品種,其親本就有他從國外帶來的材料。
吳友三回國后,在小麥抗病育種上堅持數十年。他認為在小麥的抗病選育方向上要堅持多抗性育種,但對某些耐病性程度低一些的品種,只要有實際效益,也要加以研究。幾十年來取得了豐碩成果。第一批培育出免字52號;第二批又選育出免字849號;接著第三批選育出沈農6871(適於黑龍江省種植的早熟抗銹品種)、沈農1號及耐銹2號等,均已投入生產使用,並受到普遍歡迎。此外,還有免字79系統1-9、免字82-1-2系統(多抗性兼具抗蟲性)等有苗頭品種,后又選育出小麥85—9、85—1—2及85—14等抗銹及多抗性品種,其中早熟品種免字849及沈農6871,在黑龍江國營農場推廣了一定面積。
品種資源鑒定和小麥稈鏽菌菌系的研究,是抗病育種的基礎工作。吳友三和他的助手從1961年起,堅持多年對我國20年間小麥稈鏽菌生理小種鑒定和消長規律進行了研究。他們從國內各省收集材料(稈鏽菌夏孢子樣本)進行了鑒定,指出我國小麥稈鏽菌生理小種有16個,其中21號和34號二個小種群是主要的流行小種群,21C3小種直到1985年仍處於逐年增加的狀況。此外還找出對Sr單基因的抗性小麥品系,累計至今已鑒定出標本達到1.5萬份。在小麥抗葉鏽菌的研究方面,他和助手進行了小麥品種慢銹性的研究,對小麥耐銹性的特點和機制,如耐銹光合作用的機理等也做了一些探索。對於小麥抗銹的機制方面,他們正進行品種基因型的利用及小麥抗病性的物質代謝等工作。同時對於小麥白粉病,他和助手通過調查,初步摸清了是從膠東一帶,借750毫巴的氣流傳來的。
“文化大革命”中,一切研究工作停頓下來,但吳友三仍偷著到試驗地耐心選育,把選好的優良品種帶回家中脫粒,怕人破壞和混雜優良品種,他托專人轉移到可靠的人家保存。這些保存下來的品種,成了以後育種工作中重要的親本材料。
籌建東北植物免疫實驗室
為了更好的開展科研和教學工作,1955年吳友三提出了籌建植物免疫實驗室的設想,得到中國農科院領導的支持。1957年建成並開始使用。以後經過幾次修繕和補充,現已成為一綜合的研究室。它不但可以開展小麥抗銹選育、小麥稈鏽菌和葉鏽菌生理小種分化的研究,還可以進行植病生理、真菌毒素和酶機制的研究。幾十年來,在這個實驗室內,完成了中草藥病害成套防治、核盤菌屬、小麥品種資源鑒定及小麥稈鏽菌菌系的研究。其中核盤菌屬的研究,在國內已達領先水平。目前植物免疫實驗室,已成為瀋陽農業大學個重點研究室,是展示瀋陽農業大學發展科研的一個主要窗口。
提倡教育、科研、生產相結合
吳友三從教數十年,在教育思想上他提倡教育、科研、生產結合。在他領導的瀋陽農業大學植保系,他總是竭盡全力在組織課程設置、編寫教材,使其合乎北方地區生產特點。他對中青教師告誡說“你們要多動手開展科學研究,要多去實驗室、實驗地,要多去農村接觸實際。不看書不行,但若光看書不動手,那只是紙上談兵。”他開設的課程主要根據國家需要,如1956年國家急需植物檢疫方面的技術人員,植保系立即開設了“植物檢疫學”這門課程,吳友三親自講授。他不僅積極地編寫教材,而且準備足夠的帶菌種子和菌種標本,讓學生鑒別,以提高學生工作能力。這是他的工作更加出色
對於農業生產問題,吳友三總是十分關注,而且樂於幫助解決。1950年在加拿大學習期間,煞斯坎川和曼尼托巴兩省的小麥種子受到嚴重的凍害,由於小麥播種期已迫在眉睫、這些種子是否可用,加拿大農業部沒有把握,並十分焦急。吳友三則主動對這些受凍麥種進行反覆實驗,提出對不同程度受凍害種子可以根據種子表面性狀進行肉眼檢驗,並計算出這種種子的發芽率和出土率的誤差在5%左右。這一方法解決小麥播種的難題,受到加拿大有關部門的讚賞。回國后,他經常應農民之邀去田間幫助解決作物病害問題。到瀋陽農學院任教后,去東北北部考察;幾個國營農場都留下了他的足跡。有一次,瀋陽市勞改農場50畝番茄突然果實生斑塊,他立即前去調查,發現是工廠廢氣污染的結果,建議儘快排除公害。有一年遼寧高粱地,高粱莖稈上出現了橫裂紋,當時許多人懷疑是人為破壞,他做了詳細的檢查,並查找大量文獻,最後認定是高粱品種本身遺傳的原因。70年代中期,遼寧省玉米大、小斑病大流行,他立即不辭辛苦查閱了大量文獻,寫出了《玉米大小斑病研究進展》的綜述文章,用來指導防治工作。
吳友三數十年傾注於他的事業——教書育人和致力農業科學研究。曾有人問他:“您是南方人,怎麼肯到東北來呆這麼長的時間呢!”他總是頗有感慨地說:“一個人的一生不必太計較生活和地域的差別,一輩子要多幹些事業才是主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