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堂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明堂是紫微城的大朝正殿,先後號稱“萬象神宮”、“通天宮”,是唐、武周神都洛陽的地標性建築,高達98米,佔地12000平方米,是世界歷史上體量最大的木質建築,亦為中國建築的巔峰之作。

明堂,即“明政教之堂”,是古代帝王用於布政、祭祀的重要禮制建築。唐、武周明堂始建於垂拱三年(687年),次年底建成,號萬象神宮,允許百姓入內參觀。695年被毀,次年重建號“通天宮”。

明堂是集中式建築,共三層,底層方形象徵四季。中層十二邊形效法十二時辰,上為圓蓋,九龍捧之。上層二十四邊形,法二十四節氣。頂層置金鳳(后改作火珠,被譽為“國寶”),中有巨木十圍(周長15米),上下通貫,其形制及理念為北京天壇“祈年殿”所延用。

明堂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十一五”期間重點保護的大遺址之一。其保護展示工程於2012年4月初步落成,高21.18米。2015年提升至33.52米,與“天堂”合稱“明堂天堂景區”,並於4月11日全面開放。

唐人劉允濟作賦贊曰:“粵自開闢,未有若斯之壯觀者矣!”“盛矣美矣,皇哉唐哉!”開元年間李白隨唐明皇至東都,作《明堂賦》贊曰:“穹崇明堂,倚天開兮”;“四門啟兮萬國來,考休徵兮進賢才。儼若皇居而作固,窮千年兮悠哉!”

地理環境


隋唐洛陽城按“天人合一”理念設計,其宮城象徵天帝居所紫微宮而命名為紫微城,南北軸線高大建築均冠一“天”字,整個軸線可謂一字天。尤其經過武則天對洛陽城的營建之後,改變了洛陽紫微城中軸線主殿為單層的傳統,使洛陽宮城殿宇的立體輪廓和風貌氣勢顯得更加輝煌壯麗。
天宮取名對應二十八星宿中的“心宿”
天宮取名對應二十八星宿中的“心宿”
明堂是紫微城正殿。紫微宮本為天上星宿三垣的中垣,位於北天中央位置,故稱中宮。紫微垣之內是天帝居住的地方,是天帝內院。隋煬帝營建洛陽時,仿照天上宮闕命名,故而隋唐洛陽城宮城名為“紫微城”。又因為天帝在紫微宮布政的宮殿叫明堂,即二十八星宿中的心宿。所以到武周時期,武則天一改周禮明堂建在城南的傳統,將明堂建在了紫微城內,並且作為洛陽城的外朝正衙,呼應天上心宿星座,即“法紫微以居中,擬明堂而布政”。

建設背景


名稱由來

明堂解剖推測圖
明堂解剖推測圖
所謂明堂,即“明政教之堂”,是“天子之廟”。用作朝會諸侯、發布政令、大享祭天,並配祀宗祖。
東漢·桓潭《新論·正經》:“王者造明堂、辟雍,所以承天行化也,天稱明,故命曰明堂”。
東漢·班固:“天子造明堂,所以通神靈,感天地,正四時,出教化,崇有德,重有道,顯有能,褒有行者也”。
“明堂”一詞最早見於文獻《逸周書》,出現頻率很高,最初為周公在洛邑始建,“明諸侯之尊卑”,表明在當時有實體的明堂建築存在。
但明堂最初的形制如何,卻不見準確記述。《考工記·匠人》記載的周代明堂是從夏代的“世室”,殷商的“重屋”發展起來的。
一般明堂都建於城南,即所謂“布政之宮,在國之陽”。
明堂雖古已有之,但各朝營建時的形制與規模不盡相同,沒有一個完全統一的式樣。
漢代以來,明堂祭祀已經成為國家重要的祭祀活動,有固定場所和專門禮儀。
西漢平帝以來,自都城南北郊形成之後,明堂成為都城空間重要的南郊禮制建築。
王莽把持朝政,在長安城南郊修建明堂。
東漢明堂為“上圓下方,八窗四闥,九室重隅十二堂”,曹魏、西晉修繕後繼續使用。
南北朝時期,明堂制度發生變化,北魏在大同就修建了明堂。南朝的宋、齊、梁、陳,以簡潔的“十二間殿”作為明堂,進行明堂大享及宗祀禮儀。
社科院楊鴻勛復原明堂及應天門
社科院楊鴻勛復原明堂及應天門

歷史沿革


唐朝明堂

楊鴻勛復原的明堂
楊鴻勛復原的明堂
早在隋代即有建造明堂的計劃,但未及施行。唐高祖受禪,天下尚未太平,明堂未遑建立。唐太宗之世,天下初定,明堂之事被提上了議事日程。太宗追古制禮,但明堂規制已無章可循,此事終被擱置。唐高宗時期重議明堂方案,多費周折,但未來得及建造,高宗便一病不起,嗚呼而去。
武則天繼承高宗遺願,同時也視明堂為自己得天命的標誌和王朝國運的象徵,因此對造明堂之事極為重視。但其決斷議案的風格與高宗截然不同,不聽諸儒喋喋不休的爭議,而獨與北門學士議其規制,明堂方案被很快確定。
萬象神宮內部空間復原
萬象神宮內部空間復原
唐睿宗垂拱三年春(687年),武則天力排眾議,拆除紫微城之正殿乾元殿(即隋之乾陽殿),就其地創建明堂。垂拱四年(688年)十二月辛亥,明堂成,號“萬象神宮”,高二百九十四尺(91.43米),“鐵鳳入雲,金龍隱霧”,“去都百餘裡外,遙望見之”,使得天下百姓雲集紫微城外,呼籲入內參觀。於是武則天順應民心,公開放任百姓(一說神都婦人及諸州父老)入紫微城參觀萬象神宮,同時給參觀者賜予酒食,攬盡天下人心。自垂拱四年十二月辛亥,至永昌元年正月已未,參觀活動持續了九日才停止。公開放任百姓參觀皇宮正殿,在世界歷史上都極為罕見。吐蕃等世界各國聽說明堂建成,皆遣使來賀。
據《舊唐書·武后本紀》記載,“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凡三層,下層法四時,各隨方色,中層法十二辰,上為圓蓋,九龍捧之。上層法二十四氣,亦為圓蓋,以木為瓦,夾紵漆之,上施鐵鳳,高一丈,飾以黃金。中有巨木十圍,上下通貫,栭、櫨、橕,藉以為本。下施鐵渠,為辟雍之像,號曰萬象神宮”。
明堂
明堂
這次修建的明堂貢奉李唐先祖,故為唐明堂。明堂氣勢恢弘、壯觀華麗、巍峨參天,有吞天吐地、包羅萬象之氣,武則天於是給明堂起了一個很大氣、莊嚴的名字——萬象神宮。明堂外觀凡三層,可登臨,底層為正方形,端莊如印;中層為十二變形,覆有圓蓋,上有九龍;頂層為二十四變形,覆有圓頂攢尖,其上立飾金寶鳳;室內為突破性的多層複合空間,中有巨型通心柱,直徑有十人合抱之粗。其體量、規模之大小,按日本所藏唐代尺子的平均值(每唐尺約30.33厘米)計算,高度約在88米左右,底層各邊長約90米,這無疑是中國古代建築史上最高大的木結構單體建築,同時也是唯一一座樓閣式皇宮正殿建築。建成后,劉允濟曾作《明堂賦》,不禁唏噓慨嘆——“盛矣,美矣!皇哉,唐哉!”

武周明堂

明堂[唐洛陽紫微城正殿]
明堂[唐洛陽紫微城正殿]
武則天證聖元年(公元695年),武則天稱帝后的第五年,武則天的面首薛懷義失寵後放火燒了明堂身邊的天堂。然而由於明堂離天堂過近(考古勘察知,兩者之間的夯土地基僅距16米),“證聖元年(695)正月丙申夜,天堂火災,延及明堂,至清晨,二堂具毀”。
明堂是帝國命運和皇權的象徵,明堂被毀這件事對武則天打擊很大,然而她並沒有灰心。公元695年三月,武則天又下詔造明堂、天堂。又鑄銅為九州鼎十二神,皆高一丈,安置在各自的方位。
武則天天冊萬歲二年(公元696年)三月,新明堂落成。由於這次新修的明堂貢奉的是武氏族人,故為武周明堂,又號曰“通天宮”;其中的“太室”號為"端扆殿"。
武則天明堂
武則天明堂
公元697年,四月,朝廷鑄成九鼎,移置於通天宮。豫州鼎高一丈八尺,能容納一千八百石;其餘各州鼎各高一丈四尺,能容納一千二百石;分別在鼎上鑄山川物產的圖象,共用銅五十六萬零七百餘斤。太后想用一千兩黃塗鼎,姚說:“九鼎是神器,可貴的是天質自然。而且我看它五色光芒相互輝映,不須靠金色才放光采。”太后聽從他的意見。九鼎自玄武門拽入,命令宰相、諸王率領南北衙禁衛軍十餘萬人及儀仗隊中的大牛、白象一同牽拽。
開元年間,唐玄宗勵精圖治,國勢日隆,曾先後5次移居東都,在洛陽主政近11年,開創了繁盛一時的“開元盛世”。這時的大唐帝國依然是兩京並重,“三秦九洛,咸曰帝京”。東西兩京,攘外安內,交相輝映,他們共同撐起了大唐盛世的天空。
開元五年(717年)唐玄宗更明堂為“乾元殿”;開元十年(722年),又恢復了“明堂”舊稱。
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對明堂進行改造,拆除上層和柱心木,在平座上新建八角樓,樓上設有捧著火珠騰空而起的八條龍,改修下層為新殿。
唐玄宗改造明堂為含元殿
唐玄宗改造明堂為含元殿
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佛光寺火,廷燒廊舍,改新殿為含元殿。
安史之亂中,明堂被叛軍和回紇兵兩次焚燒,於公元762年被徹底損毀。至此,象徵國運的明堂在見證大唐盛衰沉浮與榮辱變遷后,在戰火中轟然倒塌,化為焦土殘垣。

明堂重生

重建的明堂
重建的明堂
1986年,考古專家於洛陽市中州路和定鼎路附近發現了武則天時期的明堂遺址。並於2007年起洛陽啟動了隋唐洛陽城的現場發掘。
2008年12月至2010年7月對天堂遺址進行了全面考古發掘,基本搞清了該遺址的形制布局與沿革變化。
2008年,明堂遺址被國家文物局確定為“十一五”大遺址保護和絲綢之路申遺重點項目成功立項。
2009年,明堂遺址考古發掘和規劃設計完成。

科研成果


初步發現

1986年,洛陽市準備修建市公交公司的大樓,地址選在了中州路和定鼎路之間的一塊地方。一天,施工隊正
在施工,當挖到一處房子的地基時,一個工人忽然發現了深埋土中的一塊矮矮的古磚,文物專家分成幾個小組連夜進行發掘。發掘後期,幾處遺跡連在一起,竟然形成了一圈圓形夯土遺存,而且越清理,整個遺跡的面積越大。歷經幾個晝夜,整個建築遺跡終於清晰地顯露在世了人面前,丈量它的尺寸,足有一萬平方米。通過查閱史料和一系列的分析,考古專家得出結論,這處被老百姓戲稱為武則天澡盆的遺跡,正是唐朝赫赫有名的建築——明堂。

發掘成果

明堂遺址及中心柱遺址坑
明堂遺址及中心柱遺址坑
明堂是武周時期的宮城(紫微城)正殿,按禮制明堂應建在郭城之南三里之外,七里之內。武則天標新立異,自我作古將明堂建在了宮城中心,上為嚴配之所,下為布政之居。明堂建成后武皇於此宴賜君臣,赦天下,縱民入觀。遺跡主要由宮城正殿夯土基址、正殿宮院院門、宮院步廊、水渠等組成,形成以宮殿為中心,由宮院院門和步廊圍合而成的宮院院落而布局。
明堂基址平面呈八邊形,僅存底部夯土基礎部分。由內而外由六周八邊形夯土組成。其中心為巨形大柱坑,坑底部為直徑約3.67米的柱礎石。柱石坑位於最內圈八邊形夯土台基的中心部位。由內而外第一圈夯土直徑13米,夯土厚10米;第二圈夯土寬6米,殘存厚1.2米;第三圈夯土寬8米,殘厚10米;第三圈夯土寬8米,殘厚1.2米;第五圈夯土寬7米,殘厚4米;第六圈夯土寬11米,僅存其外側邊緣底部二層夯土。台基東西、南北總寬約105米。夯土純凈堅硬,層厚8-10厘米。
明堂中心柱坑遺址。武則天為標新立異,在紫微宮乾元殿的基址上建造明堂。中心柱高86米左右,作為斗拱梁架依附的主幹,上下貫通。今天通天柱已經不復存在了,但是位於柱子下面的四方柱礎石依然保存完好,其中三方上面有圓形的榫眼,在柱礎石外側有包磚呈八邊形,外圍是夯土。

保護展示

明堂遺址保護展示工程,於2010年6月初啟動,總高20米左右,總寬度105米,外觀為三層台基,上為八角攢尖屋頂。建築總面積近1萬平方米,共分2層。明堂保護展示建築一樓的分為三大部分,中間是明堂的中心柱坑遺址,周圍設有四個多功能展廳,這些展廳分別位於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象徵著古代明堂內部青陽、明堂、總章、玄堂,大廳的外圍是文化長廊。登上三層台基後進入攢尖屋頂籠罩下的首層,這裡是遊客集散、休息的空間。首層中心有一個與下層連通的共享空間,可以從這裡直接俯瞰最下面的明堂中心柱坑遺址本體。
2005年,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被列為國家“十一五”期間重點保護的大遺址之一,是洛陽市打造國際文化旅遊名城的“天字一號”項目,明堂則是這個工程中的首個亮點。明堂遺址項目通過世界上先進的聲、光、電手段將看不見摸不著的歷史轉化為絢麗的感官體驗,用一種完全不同的方式詮釋洛陽歷史及盛唐文化,在國內甚至世界範圍內都屬首創。

建築特色


外觀總述

明堂外觀
明堂外觀
武周明堂主體結構高294尺(約合86米),頂部金鳳(后改火珠)高20尺,總高91.43米;東西南北寬360尺(約合105米),總建築面積約1.2萬平方米,是中國古代建成的規模最大的明堂。
明堂外觀三層,每層都使用重檐,屬最高等級的做法。室內五層,除對應室外的三個明層外,還有兩個暗層,具有結構轉換的作用。整個建築異常高大,室內凈高最高處超過20米。
明堂裝有板門和破子楞窗,這種門窗造型簡潔,卻是等級最高的門前樣式,多用在最正式、最莊重的建築上。
一層為八邊形,約7200平方米,室內凈高50尺(約15米),是舉行政治儀式、頒布政令、舉行朝會的場所。
二層十二邊形,約3200平方米,室內凈高72尺(約21米),功能未知。
三層為二十四邊形,約1600平方米,室內凈高80尺(約23米),供奉有五方天帝神位、李氏先帝、武氏先祖牌位,是大享天帝、祭祀祖宗的國家級祭祀場所。

高度考略

明堂,高294尺,頂部金鳳高1丈,后改作高2丈的火珠。
《資治通鑒·唐紀二十》:”辛亥,明堂成,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上施鐵鳳,高一丈,飾以黃金。”
294尺有多高?日本人藤田元春《尺度綜考》載,正倉院所藏唐尺及仿唐尺中二十六件之長度,經實測,最短者為29.421厘米,一般長29.543厘米到29.997厘米,較長的30.088厘米,特長的達31.209厘米,二十六件平均長29.75厘米(一說30.33厘米)。
如果按照最短的一唐尺=29.4cm計算,則明堂主體建築高294*0.294≈86.43米。加上頂部10尺的金鳳,總高為304*0.294≈89.38米
如果按照平均值一唐尺=30.33cm計算,則明堂主體建築高294*0.3033≈89.17米。加上頂部10尺的金鳳,總高為304*0.3033≈92.2米
如果按照特長值一唐尺=31.209cm計算,則明堂主體建築高294*0.31209≈91.75米。加上頂部10尺的金鳳,總高為304*0.31209≈94.87米
《資治通鑒·唐紀二十一》:“丁巳,新明堂成,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上施金塗鐵鳳,高二丈,後為大風所損;更為銅火珠,群龍捧之,號曰通天宮。
如果按照最短的一唐尺=29.4cm計算,則明堂主體建築高294*0.294≈86.43米。加上頂部20尺的火珠,總高為314*0.294≈92.316米
如果按照平均值一唐尺=30.33cm計算,則明堂主體建築高294*0.3033≈89.17米。加上頂部20尺的火珠,總高為314*0.3033≈95.23米
如果按照特長值一唐尺=31.209cm計算,則明堂主體建築高294*0.31209≈91.75米。加上頂部20尺的火珠,總高為314*0.31209≈98米。
目前世界上現存最大的木質建築——日本奈良東大寺大佛殿,長57.01米,寬50.48米,高48.74米;中國現存最大的木質建築——故宮太和殿,長64米,寬37米,高26.9米,而明堂,長寬均為105米,高度達到98米,是東大寺大佛殿整體體量的2倍,太和殿體量的3倍;此外,目前已知中國其他朝代建築,如明奉天殿,宋大慶殿,唐含元殿等,其體量均未超越明堂。由此可見,明堂是世界歷史上體量最大的木質建築,亦為中國建築的巔峰之作。

殿堂布局

明堂布局
明堂布局
明堂分為五個殿堂,中為太室,武則天號為端扆殿;又通達四齣,分東西南北四向室,東出謂之青陽,南出謂之明堂,西出謂之總章,北出謂出玄堂。四向室各有左右房謂之個,即“左個”、“右個”。
明堂的五個殿堂與不同的季節、色彩、五行、五帝、五神是相呼應、匹配的。古人認為,天子在不同的季節應在相應方位的殿堂起居、布政,才能使天人合一、風調雨順、百姓安居樂業。所謂的“明堂大享”就是向五帝、五神和黃帝列祖列宗獻祭的國家級祭祀活動。武則天在明堂中還合祭代表天的昊天上帝和代表地的皇地祇
明堂與五方、五色、五室、五帝、五神對照表
五方五色五行五室季節五帝一說五帝二說五種五帝三說(方士說)
青陽青帝太昊句芒靈威仰
明堂赤帝炎帝祝融赤熛怒
西總章白帝少昊蓐收白招拒
玄堂玄帝顓頊玄冥葉光紀
太室季月黃帝黃帝後土含樞紐

象徵意義

明堂建築作為儒家禮制的重中之重,設計時多會在造型、尺寸上比附一些儒家典籍中的神秘數字和象徵性內容,以顯示建築設計的順天應人、符合禮制。
▌台基八邊形:象徵黃蹤,以八個方向代表大地(周禮)
▌屋頂圓形:象徵圓璧,混元一體代表上天(周禮)
▌台基寬三百六十尺:乾之策二百一十六,坤之策一百四十四,總和三百六十;又一年三百六十日(周易)
▌每面三個台階,一周十二個台階:天有三階,地有十時辰(漢書)
▌每個台階二五級:從凡人到聖人共有二十五等(文子)
明堂[唐洛陽紫微城正殿]
明堂[唐洛陽紫微城正殿]
▌第一層有四殿:一年四季(尚書),每個方問象徵一個季節、一種顏色。
▌每殿開三門:一季三個月(尚書)
▌一周總計十二門:一年十二月(尚書)
▌三層共三十六門:一季三十六旬(漢書)
▌板門寬十三尺:陽數五,陰數八,相合為十三(周易)
▌第二層十二邊形:象徵一天十二時辰
▌第三層二十四邊形:象徵二十四節氣
▌建築高二百九十四尺:洛書第一行,象徵上天

文化活動


軼事典故

大享明堂
明堂·萬象神宮
明堂·萬象神宮
明堂既是布政之宮,也是敬神之所,為武則天“至尊所居”,是皇權的象徵,大享明堂,是武則天當政時的重要政治活動。武周革命前,武則天五次大享明堂。
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闊三百尺。共三層,上為圓蓋,周圍有九條龍捧托。頂部有鐵鳳,高一丈,飾以黃金,號“萬象神宮”。明堂落成后,武則天宴賜君臣,大赦天下,並允許百姓入紫微城參觀萬象神宮。允許百姓參觀皇宮正殿,這在世界歷史上都極為罕見。
從明堂建成,歷經武則天稱帝,從永昌元年(689年)到長安四年(704年),幾乎每年元日、冬至都在明堂大朝大祀,明堂聖殿成為了正殿,成為了她的統治中心。
天命神鳳
據《資治通鑒》記載,載初元年(690年)九月五日戊寅,群臣上言:“有一隻鳳凰從明堂之上飛出,落在了上陽宮肅政台梧桐樹上。”武則天急忙率眾觀看,只見鳳凰看到武則天后便向東南飛去,此時身後卻有數萬朱雀雲集朝堂,翩然起舞久久不肯離去。看到此景,一個大臣立即跪倒在地,向武則天解釋道:“鳳凰象徵的就是神皇您,它飛到肅政台,見到您后才離開,就是在暗示您登基大寶;這些朱雀代表的正是臣下我們,您如果還是不登基,就是違背天意,朱雀們便不會離開,我們也將長跪不起呀!”
明堂在宮城中的位置
明堂在宮城中的位置
看似萬般無奈之下,武則天順應天意,決定登基稱帝,身後的數萬朱雀也果然飛走了。公元690年九月九日,武則天登上則天門,宣布改國號為周,大赦天下,改元天授。其實,這並非真的天降祥瑞,而是武則天為登基而製造的輿論。鳳凰是孔雀所扮,朱雀“雲集朝堂”是因為武則天事先派人在朝堂上布滿鳥食,掐準時機將“數萬朱雀”從籠中釋放,餓了許久的鳥兒們見到朝堂上的“饕餮盛宴”,自然久久不肯離去,於是成功為武則天製造輿論。
武則天對於明堂可謂鍾愛有加。其實,這座盛極一時的大唐建築正是這位女皇帝為自己登基準備的,包括明堂前面的則天門,也都有著象徵皇權的特殊意義。洛陽明堂,也和武則天的大周政權一樣幾經曲折。據史料記載,這座明堂幾次失火,更是幾次重修。這座代表著武則天政權的建築,始終是屹立不倒,風采卓絕。
明堂盟誓
公元699年,75歲的武則天“慮身後太子與諸武不相容”,將李武兩大家族和滿朝文武召集到明堂,舉行神聖而莊嚴的儀式,命皇太子、相王、太平公主與梁王武攸暨、定王武攸寧等人立誓文,向天地神靈保證李武之間和睦相處,永結為好,並告天地於明堂,銘之鐵券,藏於史館。

藝術形象

文學
洛陽紫微宮明堂
洛陽紫微宮明堂
《明堂賦》唐·劉允濟
《明堂賦》唐·李白
《唐明堂樂章》武則天
舞蹈
《神宮大樂》武則天
影視
《狄仁傑之通天帝國》

價值意義


明堂不僅規模宏大,又是標新立異、時髦華麗之作。武則天以獨特的方式和創新精神建造明堂,“時既沿革,莫或相遵,自我作古,用適於事”,一反過去拗於周制的復古傳統和呆板四方的單層建築模式,又在內涵上繼承了傳統明堂“象天法地”的設計原則。唐洛陽宮明堂上圓下方的建築形制,開創了以後中國古代明堂建築由方到圓的先河,它所體現出的天子與天相通、象徵性表達四時、十二時辰、二十四氣以及四面八方、天人合一、天圓地方等宇宙時空觀的思想,直接影響了後來的明清禮制建築——天壇祈年殿的形制與設計。
明堂建成后,武則天非常高興,“永昌元年正月元日,始親享明堂,大赦改元。其月四日,御明堂布政,頒九條以訓於百官。文多不載。翌日,又御明堂,饗群臣,賜縑纁有差。自明堂成后,縱東都婦人及諸州父老入觀,兼賜酒食,久之乃止。吐蕃及諸夷以明堂成,亦各遣使來賀。”可見當時大唐第一高樓——明堂落成之後天下轟動的盛況,遊客紛至沓來,像極了今天世界第一高樓“迪拜塔”剛落成時的樣子。只不過,這個大唐最著名的地標和旅遊景點只是偶爾對外人開放。
社科院楊鴻勛復原的明堂及在建的天堂
社科院楊鴻勛復原的明堂及在建的天堂
不過,明堂“大唐第一高樓”的稱號並沒有保持多久。則天帝是個高樓迷,明堂建成后不久,即命僧薛懷義開始修築更高的用來安放大佛的“天堂”。《舊唐書·則天皇后本紀》記載:“懷義作夾大像,其小指猶容數十人。於明堂北起天堂五級以貯之,至三級則俯視明堂矣”,《資治通鑒·唐紀二十一》也記載:“堂始構,為風所摧,更構之。日役萬人,采木江嶺,數年之間,所費以萬億計,府庫為之耗竭。”可見,天堂工程比明堂大的多,也比明堂(高88米)高的多,在第三層就可以俯視明堂全景。
大唐帝國第一、第二高樓——天堂、明堂的落成,構成了神都洛陽城最恢弘壯麗的天際線,代表了大唐建築技術無與倫比的傑出成就,折射出大唐國民昂揚自信、開拓奮進、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昭示著大唐正站在世界之巔,是萬國中心。

主要景觀


新明堂總共分為8個展示廳,主要展示明堂考古發掘、歷代明堂規模、遺址全景浮雕等。
一、中心遺址大廳:
1986年考古發掘明堂基址,是六圈八邊形的夯土台基,在明堂遺址中心為圓形的巨型大柱坑,坑口直徑9.8米,逐層內收,坑底直徑6.16米,深4.06米。坑底為四塊大青石構成的巨型柱礎,柱石外圍由兩圈刻度線,外圈直徑4.17米,內圈3.87米。其中三方上面有圓形榫眼,在柱礎石外側有包磚呈八邊形,外圍是夯土。整個遺址坑有不同程度的殘損和酥鹼,經過專家們反覆研究,採用輕鋼架結構進行保護,基本上不改原柱坑的外觀。
二、正北:沿革廳——鉤沉輯古,千年不竟
前方是唐朝大詩人李白在盛唐時期所做的《明堂賦》。明堂,是古代帝王所建的重要禮制建築,用作接見群臣、發布政令、大享祭天之所,是古代禮制建築體系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唐代時期的明堂是最為恢宏壯麗的建築之一,唐代劉允濟和李白均曾寫過明堂賦,讚美這座壯觀的建築。
接下來是明堂建築歷朝歷代發展的外觀樣貌。
明堂
明堂
武周時期,武則天以“自我作古,用適於事”建明堂,在形制,結構,規模的方面,將明堂這一古代重要的禮制建築,推到了一個不可企及的巔峰高度。垂拱四年,(公元688年),武則天毀乾元殿,造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四面各寬三百尺,有上下三層,下層象時,各隨方色;中層通貫。上為圓蓋,有條九龍作捧著的姿態。上有鐵鳳,高一丈。飾以黃金,稱為“萬象神宮”。下層象四時,各隨方色;中層法十二辰,圓蓋,蓋上盤九龍捧之;上層法二十四氣,亦圓蓋。”上層為圓頂亭子,上立高一丈的塗金鐵鳳,屋頂鋪木胎夾紵漆瓦。明堂有上下貫通的巨木中樁,作為斗栱梁架依附的主幹。明堂的規模和複雜程度超過唐兩京所有宮殿,反映其設計與施工能力已接近或達到封建社會的最高水平。武則天時期,曾在此宴饗群臣,接受朝賀,發布政令。
三、西北:大享廳——應天順時,受茲明命
我們現在參觀的是大享廳,位於明堂的西北側,主要展示的是武周時期在明堂發生的一些重大事件。明堂即是武則天的布政之宮,也是敬神之所,是武則天皇權的象徵。
那些我們的大享廳里,首先設置了一個武皇寶座十萬朝樂的體驗區,再現了一代女皇上朝的盛大場景。
武則天自與高宗共同執政算起,前後執政了半個世紀主要生活在洛陽,可以說武則天一生中最精彩的篇章,都是在洛陽譜寫的,那麼也都發生在這座明堂里。
前方式武則天在明堂受朝時的微縮場景,再現了一代女皇武則天,打破世俗,赫令群臣,榮登大寶,君臨天下的無上氣概。
武則天於公元的687年令薛懷義拆毀李唐時期的乾元殿,就地建造明堂,僅僅花費的一年時間,明堂就建造完成了,距史書記載,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
但可惜的是,武則天花費的巨大的財力和精力的明堂,毀於公元695年,很快明堂重建,並於696年的3月完工,由於這次新修的明堂貢奉的是武氏族人,所以也叫做武周明堂,又稱通天宮
明堂、天堂
明堂、天堂
四、正西:政績廳——娥眉氣宇,天下胸懷
我們現在所在的位置為政績廳,公元690年,武則天稱帝登基,極具政治才能的她總結唐太宗的經驗和教訓以及自己輔佐高宗20年的經驗教訓,比照前朝與當今,制出了施政大綱十二條,也就是我們面前所看到的——建言十二事,穩定了社會,造福了百姓,為後來一些執政者提供了很好的參考。
武則天統治時期,武則天親自主持考試,雲集各地精英於洛陽,考生有上萬人之多,連續考了數日。在他執政之後,又開設了武舉。武則天在位的15年間,基本能維護了帝國的統一,疆域的遼闊,國家的強盛。這裡的互動體驗區,各位遊客可以重返大唐,感受武周盛世的威嚴。
五、西南:文化廳——蔚然唐風
來到文化廳,我們首先看到的是這面裝飾有二十個漢字的牆壁—武皇造字,作為歷史上唯一一位正統女皇帝,她在文字上大膽改革,增減前人筆畫,從其獨創卻廣為使用的二十個漢字中,不難窺見其才氣與非凡智慧!其中日月當空這個字念zhao,是武則天當初為自己起名字所用,因為日月當空普照大地,所以叫照。
升仙太子碑歷經1300餘年風雨滄桑,依然矗立於河南省偃師市府店鎮南緱山之巔,武周聖歷二年(公元699年)二月初四,武則天由洛陽赴嵩山封禪,返回時留宿於緱山升仙太子廟,一時觸景生情而撰寫碑文,並親為書丹。
唐朝,處於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無論在思想還是物質生產都達到了歷史的高峰,唐代盛行波狀的連續紋樣與花草相結合圖案,工藝飾品普遍使用花卉圖案,結構圖活潑自由,豐滿圓潤!唐代女性的服飾,確實是濃艷、大膽、奢華、雍容大氣、標新立異。
六、正南:城建廳——象天法地,輝赫有截
隋唐洛陽城始建於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唐,五代,北宋,一直沿用,南宋初年,宋金爭奪洛陽,城區毀於戰火。隋唐洛陽城前後沿用時間長達五百餘年。由宮城,皇城,東城,外郭城等幾部分組成。
在天字軸線上修建了世界上最高的木建築——明堂與天堂。形成了隋唐洛陽城最為輝煌壯麗的景觀。
在進入一層時,我們看到遺址坑的時候,有跟大家提到巨木十圍的說法,就是說的明堂中心柱的尺寸,現在我們這裡虛擬設計了通天柱的剖面裝置。柱體就是有多層巨木包裹合圍而成,以榫木連接,鐵箍圍合。以此來展示當年氣勢恢宏的通天柱,讓我們再次領略盛唐的奢華。
明堂、天堂
明堂、天堂
七、東南:休息區(衛生間)
八、正東:影院
明堂一層東廳——影視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弧幕影院之一,該弧幕熒屏長達28米,寬4米,為大家帶來超震撼、廣畫幅、寬視域的全新體驗。
九、東北:規劃廳
1、L顯示屏:
隋唐洛陽城遺址,被國家文物局列為“十一五”國家重大文化遺產地及大遺址綜合保護與科技示範區,同時被列入絲綢之路申遺名單。武周明堂遺址位於隋唐洛陽城遺址核心區內的中軸線上,以隋唐洛陽城遺址“一區一軸”的規劃為基礎,傳揚洛陽武周明堂大遺址的保護理念,整體性地展示和宣傳隋唐洛陽城宮城的文化價值。這個L型的展示屏所展示的正是從古至今的發展歷程。

旅遊信息


行車路線

自駕車路線:【北京、天津、石家莊方向】:沿京珠高速到鄭州,轉連霍高速到洛陽市內中州路與定鼎路交叉口就可看到景區
【太原方向】:沿大運高速至運城,轉運三高速轉連霍高速至洛陽西出口,沿王城大道至中州路與定鼎路交叉口。
【山東、濟南方向】:沿連霍高速至洛陽市內中州路與定鼎路交叉口。
【武漢方向】:可沿二廣高速洛陽廛河站行車至中州路與定鼎路交叉口。
【西安方向】:可沿連霍高速至洛陽西出口,沿王城大道至中州路與定鼎路交叉口。
市內公交路線:
【洛陽公交車】:的首末時間通常為5:30--21:00,價格有1元和1.5元,買票方式:投幣,刷卡。
市內有4、5、6、8、9、18、21、26、41、48、49、56、59、65、81、86、101到中州中路與定鼎路交叉口下車即到景區南門。
計程車:【洛陽市內計程車】:起步價6元(含2公里),每公里1.5元。
鐵路高鐵線路:【洛陽站】:乘坐5、48、41路到中州中路與定鼎路交叉口下車即到景區南門
【高鐵龍門站】:乘坐33、76換乘81、53、61到中州中路與定鼎路交叉口下車即到景區南門。打計程車,大約十分鐘左右。資費15元左右。

票務信息

通票
景區遊覽分為白天遊園和夜遊(含天堂、明堂)
白天門票正價120元,夜間80元。微信購買門票105元,夜間60元。關注“隋唐洛陽城”微信公眾平台,點擊“在線購買”,選擇“在線購票”即可。
年票
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已加入洛陽市旅遊年票,遊園可攜帶年票、身份證,通過驗證即可。年票使用除重要法定節假日,景區重大活動以外均可使用,含周六、周日。景區夜遊不接受旅遊年票使用。
特惠政策
A.免票政策:兒童身高1.4米以下;老人70周歲以上(持有效證件);殘疾人(持殘疾證,視力、智力殘疾者和一級、二級肢體殘疾者的一名陪護人員);士兵、軍官憑有效證件免票。
B.優惠政策:老人60-69周歲憑有效證件可購景區優惠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