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猝死的結果 展開

猝死

心音消失、呼吸停止、瞳孔散大等

猝死是指平素身體健康或貌似健康的病人,在出乎意料的短時間內,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猝死分為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心源性猝死也稱心臟性猝死,佔全部猝死病人的75%。心臟性猝死是指由心臟原因引起的急性發作后1小時內非創傷性自然死亡。心臟性猝死的年發生率為41.84/10萬,心臟性猝死人數佔總死亡人數的9.5%。器質性心臟病,尤其是冠心病是心臟性猝死最常見的病因,惡性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動過速、室顫)是發生心臟性猝死最常見的機制。心臟性猝死主要表現為心臟原因引起的胸痛、氣促等急性發作后1小時內,出現意識喪失、無自主呼吸和心搏驟停。心臟性猝死發生過程中一旦發生心搏驟停,需要立即進行心肺復甦(CPR)治療。心搏驟停的生存率很低,大多無法搶救成功。

就診科室


● 急診科、心血管內科。

病因


● 心臟性猝死主要由各種心臟原因引起的,包括器質性心臟病和非器質性心臟病及誘發機制。

器質性心臟病

● 冠心病是心臟性猝死最常見的病因,佔總人群的80%。
心肌病是小於35歲人群中心臟性猝死的主要病因,包括擴張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
心肌炎多見於1歲以上兒童和青少年,是年輕人心臟性猝死的主要病因。
● 瓣膜性心肌病多見於主動脈瓣狹窄引起的心臟性猝死。

非器質性心臟病

● 遺傳性心律失常綜合征,是一組存在潛在惡性心律失常致暈厥或猝死風險的遺傳病。
● ● 長QT綜合征
● ● Brugada綜合征
● ● 兒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動過速
● ● 短QT綜合征
● ● 早期復極綜合征
● ● 特發性室顫
● 預激綜合征
● 先天性傳導系統疾病

觸發因素

● 嚴重的心肌缺血
● 心排血量下降
● 自主神經功能紊亂
● 代謝紊亂及低氧血症
● 藥物的毒副作用
● 過度勞累、情緒壓抑

癥狀


● 心臟性猝死可分為前驅期、發病期、心搏驟停期、生物學死亡期4個時期,處於不同的時期,表現也不同。
● 前驅期:多發生在心搏驟停前數天或數周,表現為心慌、氣促、疲乏、胸痛等癥狀。
● 發病期:是指導致心搏驟停前的急性心血管改變時期,通常不超過1個小時,典型表現為劇烈胸痛,迅速加重的呼吸困難,突然心慌,持續的眩暈等癥狀。
● 心搏驟停期:表現為意識完全喪失,伴有局部或全身抽搐,呼吸斷斷續續直到停止,面色蒼白或呈紫紅色,大小便失禁,瞳孔放大。
● 生物學死亡期:是指腦、心、肺等重要臟器功能永久性喪失,無法再搶救成功。

檢查


● 心臟性猝死不同時期,所需做的檢查也不一樣,醫生根據具體情況會做體格檢查、心電圖、心電監護、超聲心動圖、血液檢查等。
● 體格檢查:醫生通過觸摸頸動脈或股動脈搏動,測量血壓,觀察呼吸、皮膚顏色、瞳孔變化、神經反射等,初步判斷病人所處的時期。
● 心電圖:通過心電圖波形,進一步判斷心臟情況。
● 超聲心動圖:一般在前驅期可發現心臟的異常,評估心臟功能,發現潛在的猝死風險。
● 血液檢查:通過血常規、心肌損傷標誌物、血電解質等化驗檢查來排查病因,評估心臟及整體情況。

診斷


● 醫生綜合考慮病史、臨床癥狀、體格檢查及心電圖檢查結果,來診斷是否發生了心臟性猝死。
● 有冠心病、心肌病等心臟病史。
● 突然發生意識喪失。
● 體格檢查發現頸動脈搏動消失,無自主呼吸,血壓不能測出,瞳孔散大,心音消失。
● 心電圖持續呈一條直線,無波形,或表現為室性心動過速、室顫。

鑒別診斷


● 一旦出現突然的意識喪失,有可能是心臟性猝死,也有可能是心搏驟停等,一定要立即心肺復甦,同時撥打“120”並將病人送到最近的醫院進行搶救,由醫生做出判斷。心臟性猝死需要與急性腦血管意外、主動脈瘤破裂、大面積肺栓塞、電解質紊亂(低鉀或高鉀血症)、藥物中毒等鑒別。

治療


● 如果發生了猝死的生物死亡,則無法搶救成功,重要的是在心搏驟停期的治療,心搏驟停一旦發生,需要立即進行心肺復甦,提供有效的基本生命支持和高級生命支持,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 胸外按壓,維持身體的血液循環,避免身體因為缺血出現損傷。
● 開放氣道,有助於保持呼吸道的通暢,方便進行人工呼吸。
● 人工呼吸,暫時為病人提供氧氣。
● 快速除顫,應用除顫儀恢復心臟節律。
● 高級心血管生命支持,由專業急救醫護人員實施,包括機械通氣、循環輔助儀器、藥物和液體的應用等。

危害


● 發生猝死,不僅是自己失去了生命,還會對家庭產生極大影響。

預后


● 心搏驟停的生存率很低,大多無法搶救成功。

預防


● 戒煙限酒,合理飲食,適量運動,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過度勞累。
● 積極治療心臟病,通過專業醫生篩查出高危病人,降低心臟性猝死的發生率。
● 和家人、朋友一起學習急救知識,掌握心肺復甦技術。
● 植入置入式心臟復律除顫器能有效降低心臟性猝死的發生率和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