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建中湯

一劑處方

黃芪建中湯是一劑處方,源於《金匱要略》,配方主要有黃芪桂枝白芍、生薑等,重在溫養脾胃,是治療虛寒性胃痛的主方。用於氣虛里寒,腹中拘急疼痛,喜溫慰,自汗,脈虛。

又有胃痛治不及時或治不如法,形成寒熱錯雜者,常見胃脘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鳴下利,舌苔黃白相兼,脈弦數,可與《傷寒論》之生薑瀉心湯以辛開苦降,和胃消痞。對於胃熱腸寒或胃寒腸熱所導致的消化不良,吸收障礙者皆可適用。但必須詳辨其寒熱之偏勝,而調整姜、連用量之輕重,恰到好處,才能達到預期的療效。

功效


本方以黃芪、大棗、甘草補脾益氣,桂枝、生薑溫陽散寒,白芍緩急止痛,飴糖補脾緩急。
加減:若泛酸者,可去飴糖,加吳茱萸暖肝溫胃以制酸,另可再加瓦楞子。泛吐清水較多者,可加乾薑、陳皮、半夏、茯苓等以溫胃化飲。如陽虛寒甚而痛甚,可用大建中湯建立中氣,或理中丸溫中散寒,中陽得運,則寒邪自散,諸症悉除。如寒象不明顯,以脾胃虛弱為主者,可用香砂六君子湯以益氣健脾,行氣和胃。

方解


黃芪建中湯於小建中湯內加黃芪,是增強益氣建中之力,陽生陰長,諸虛不足之證自除。

名家論述


著有《溫熱論》的清代著名中醫溫病大家葉天士為黃芪建中湯治虛勞提出具體指征:
1、久病消瘦;
2、胃納不佳,時寒時熱,喘促短氣,容易汗出;
3、脈虛無力;
4、有操勞過度史;
5、陰虛內熱者忌用。
黃芪建中湯
配方:
原方:黃芪一兩半、桂枝、生薑各三兩、芍藥六兩,炙甘草二兩、大棗12枚(擘)、膠飴(飴糖)一升。
黃芪22克、白芍18克,桂枝、生薑各9克、炙甘草6克、大棗6枚(擘)、膠飴(飴糖)30克。
功效:
溫中補虛,緩急止痛。
用法:
煎湯取汁,兌入飴糖,再以文火緩緩溶化,分2次溫服。
功效:
中焦虛寒之虛勞里急證。證見腹中時時拘急疼痛,喜溫喜按,少氣懶言;或心中悸動,虛煩不寧,勞則愈甚,面色無華;或伴神疲乏力,肢體酸軟,手足煩熱,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脈細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