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榷關制度研究

清代榷關制度研究

內涵,從榷關制度的演變,折射出清代社會歷史的全局性進程。作者對清代榷關制度研究的邏輯嚴密性在此表現得淋漓盡致。作者在研究清代榷關制度的同時,把視野延伸到中國明代

內容介紹


本書主要圍繞榷關機構的設置和人員、稅務管理等方面的內容,揭示清代稅制度存在、發展的過程,並從清代國家相關的經濟政策對榷關發展的影響和榷關稅收的社會環境等方面進行研究。
近年來,無論是中國斷代史研究,還是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皆已由大而化之的宏觀 論述逐漸發展到個案研究的微觀突破,其中不乏兼具理論縝密思考和史料深刻剖析相得 益彰的研究佳作。祁美琴女史所撰《清代榷關制度研究》(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4年3 月)無疑就是上述研究範式重大轉變的典型範例。這一研究成果的貢獻,不僅在於梳理 和描述了我國榷關制度演變尤其是清代榷關制度發展的完整歷史過程,使我們加深了對 中國傳統意義上的關稅問題的真切認識,且觸及到榷關這一清代國家財政的“中樞神經”,成為考量清代社會經濟發展與政治制度演變的重要砝碼。通過清代榷關制度研究的 個案突破,以闡釋深化清代史研究的豐富內涵,思路十分明確;而該成果的形成無疑實 現了作者的意圖與既定目標。筆者展讀者再,深感收穫良多。取其大要,有如下四個方 面:
一曰大處著眼,縱觀全局。該作抓住清代社會經濟發展與政治勢力角逐中的根本性問 題,體現了作者選題論證能夠從大處入眼的宏闊視野。誠如作者在論述榷關的設置與沿 革時關注到的那樣:榷關是國家的重要“利孔”所在,榷關的設置與沿革也反映國家稅 收的盈縮變化規律,中央政府既要取得豐厚的榷關稅收來保障其經濟上的控制權,又要 給廣大的地方社會提供必要的物質資源,這種中央與地方利益瓜分的態勢反映在榷關的 增設與撤併過程中的規律性事件,往往表現在中央政府把那些稅收成本高、稅額趨於萎 縮的稅種讓渡給地方政府,另一方面,又將管理成本低、收入相對豐厚的稅種劃歸中央 政府直接掌握,專差與兼差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種利益的考慮。直到清末清理財政改 革時,實行分稅制,即通過稅種體現利益劃分,成為中央與地方稅收制度分治構建的物 質基礎。顯然,榷關問題超出了它的表象本身,作者在平實客觀的介紹與評析過程中,時時處處體現出匠心獨具。如在論證榷關的內、外部組織與管理時,便著筆不繁卻餘味 無窮。從內容來看,儘管榷關內部的組織機構與管理方面的內容著實枯燥無味,似乎難 覓生動的話題,但透過作者對稅款存儲與報解的具體而細微的分析、解釋,我們豁然發 現包括榷關在內的所有官僚機構和利益主體之間均存在著“數馬分肥”的現象,而這正 是榷關運行過程中最具有本質內容之處。從機構歸屬而言,榷關歸戶部管轄,而由於分 設在全國各地,其組織結構幾必然呈現出戶部與地方政府雙重管理的特色。戶部從公開 稅則、劃一稅收、保障庫藏、規範管理入手,地方則協同管理,在一些榷關稅源盈縮變 化比較大、征榷成本較高的時期,往往委託地方兼管,榷關在戶部與地方政府管理關係 方面的此消彼長、相互制約的微妙關係,其表面上往往是組織結構的頻繁調整,而體現 出來的卻是實實在在的利益角逐。同樣,內務府通過對榷關人事的安排與控制,也達到 了清代皇權對“利孔”的實際控制。對於榷關額稅的分配與用途進行細緻的分析研究,也可以通過一斑而窺國家這一龐大機器運轉的全豹。因為榷關稅收的支出,主要是服務 於封建國家的經濟與政治職能需要。既有固定的分配奏銷渠道,也有因時而定的臨時安 排,而這正是國家機器正常運作的生動畫面反映在經濟領域裡的一個縮影。榷關關稅的 盈絀變化,也必然是同期社會經濟繁榮與衰落的晴雨表;而盈絀變化的制約因素也正是 促進或阻礙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所在。這種知微見著的洞察力,是從事社會經濟史研究 不可多得的解剖武器,《清代榷關制度研究》的成功之處,恰恰表現在總體上把握到了 清代榷關與清代社會政治經濟的關聯性問題,給相對生硬的制度考證賦予了極為豐富的 內涵,從榷關制度的演變,折射出清代社會歷史的全局性進程。
二曰史料詳實,剖析深刻。從理論上講,制度史比之社會、經濟、文化史似乎有著更 多的穩定性和規律性。然而制度本身也是人為的一種資源配置手段和工具,如果透過制 度本身去分析其運行的社會背景,實際發生的變數往往出人意料。作者在研究過程中,既滿足了人們對一般意義上的制度構建的認識要求,通過對清代政典法規資料考證,把 清代榷關制度的各個方面作了詳盡的介紹,而且運用大量的文獻資料來論證制度之外的 人為變數;在分析清代榷關的人事管理制度時尤見其研究功力。在闡述榷關存在戶部專 差與地方兼差及差官選用、考核的基本程序之後,特別注意到內務府包衣司員與關差之 間特殊關係,繼而分析清代皇帝安插內務府包衣為關差的多方面考量;尤其是如何妥善 體面地處理“國庫”與“內帑”甚至皇帝本人“私帑”之間的變數關係,使制度層面不 便解決的難題,通過一種有派系傾向的人事安排,從體制外形成有序的“銀兩”供應鏈 結,這正是中國古代帝王大談“祖宗之法”的所謂“法制”,而實際上卻實行“便宜行 事”的“人治”的具體體現。該著作通篇都在闡述著制度運作過程中一以貫之的人為因 素的作用。在檢討清代榷關的發展與貿易限制時,通過大量的事實剖析后明確地指出, “清代的榷關,既是規範商品流通、增加國賦的經濟部門,同時也是執行限制貿易禁令 的行政機構。機構的二重性是榷關設立給商業貿易帶來諸多阻礙的原因,同時也是榷關 管理始終受認為因素的干擾,不能建立起良好的運行、發展秩序的根源所在。”(第294 頁)在榷關興廢與稅利爭鬥中,作者關注到榷關的發展直接受到航運業發展的影響,尤 其是海運業的發達,給海關與內地榷關、特別是那些與海關距離較近的河關之間利益沖 突日益凸現出來,受各自本位利益的誘導,各關之間鬥爭越來越激烈,最後導致處處設 關重疊課徵,各地扼河阻水,常常誘發商民控爭的案件,這種陋習實際上到民國初期仍 然存在。這種控制和阻礙商品貿易的榷關貿易,在制度層面上否定了資本主義在中國專 制土壤上蘊生的可能性。正如作者所推導的那樣,從一開始就證明了中國沒有資本主義,即使有所謂資本主義萌芽,也絕不是西方那種促進國內商品市場形成、保護民族工商 業發展的關稅制度。清代榷關所展現的背景,或曰官僚買辦資產階級與專制體制協同追 求的價值目標是官僚壟斷利益,而非商品壟斷利益,其結果必然是殖民地化。(311頁) 同樣,作者在研究清代榷關的稅額、稅率、稅收及其用處等問題時,也論證了傳統(榷 關)關稅對社會發展的負面影響。像其他歷史時期一樣,榷關的稅率與稅則、稅額與稅 收,在清代沒有一個穩定、透明的標準,既沒有“從價稅”、“從量稅”之分別,也沒 有“定額包干”、“比例分成”等差異。雖然戶部對各榷關都有公開的稅則和奏銷數額,但是各關在征榷過程中實際上卻呈現出隨心所欲、五花八門的混亂局面。這種因地而 異的混亂無章的征榷系統所帶來的後果,除了大量關稅流失,不知去向之外,便是對有 限的商品經濟給予致命的打擊,最終導致現實民生的日益艱難。該書細緻剖析榷關問題 的各個環節,做到了如數家珍般娓娓道來,並在此基礎上取得非常深刻的認識。而這些 成功的取得,都是源於大量翔實的資料例證。資料富澹是該書的一個鮮明特點,這不僅 見諸於每個細小問題,都是通過大量的資料進行鞭剝入里的透徹考究,而且附錄五表的 資料彙輯,使人閱后對許多問題迎刃而解,如從附表(三)“各關專差官員一覽表”所反 映的身份來看,清代皇帝為了控制榷關並且監督各地輿情動向,大量的內務府司員被安 插到各榷關中擔任要職,與前面書中的論述形成對照,使人一目了然。
三曰邏輯嚴密,論證清晰。把握清代榷關制度演變的歷史進程,並通過研究得出科學 結論,關鍵在於如何把握好歷史與邏輯的有機結合與完美統一。該書顯示出在這一問題 上邏輯嚴密、論證清晰的特點。作者首先把榷關制度本身的基本框架及其發展脈絡輸理 得一清二楚,勾勒出其歷史過程的清晰輪廓。但這仍然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因為制度 演變的歷史取決於諸多社會因素的變數,制度的文本層面與制度的實施層面常常是大相 徑庭。所以,清代榷關制度演變的真實情況到底如何,必須在制度外的背景分析方面施 以濃墨重彩。作者所展現給人們的認識恰恰是努力使應然與實然統一起來,將理論研究 紮根於對研究對象全面把握的基礎之上,使得論證更具有邏輯連貫性和穿透力。如在論 證榷關的盈縮與制約因素、晚清榷關的衰落及其地位改變中,既考慮到榷關本身存在的 弊端對榷稅所產生的消極影響,又著眼於社會環境變化對榷稅帶來的強大作用,兩方面 因素的分析論證具備邏輯上的協調一致。榷關本身的弊端常常經過有限的改革之後很快 得到平復,如吏治的整飭,稅率的統一,機構的撤併,稅種的調整,往往在體制內可以 得到及時解決;而社會環境帶來的消極作用,通常不是制度完善所能夠解決得了的難題。如書中分析的戰爭、災害,則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其影響也非常久遠。如太平天國 起義給長江流域的中國傳統關稅制度以致命打擊,在戰爭過後相當長的時期內,混亂的 關稅制度造成對商民重疊課徵的交困局面,便久久沒有得到妥善處理。該書所分析的近 代意義上的中國海關,正是在這一時期乘機攫取了傳統榷關的大片利益空間,清代榷關 走向衰落與近代買辦資本主義海關制度應運而生,這一起一落之間,既是歷史演變的自 然形態,也是理論分析論證的邏輯結果。近代中國內外交困的社會環境,給予清代榷關 制度演變一個基本的走向,中國近代半殖民地化的歷史進程也成為清代榷關制度發展的 最終歸屬。作者對清代榷關制度研究的邏輯嚴密性在此表現得淋漓盡致。
四曰見證歷史,有利當代。作者在研究清代榷關制度的同時,把視野延伸到中國明代 和近代進行對比分析,使人們更加清晰地了解榷關所應對的中國社會經濟演變過程,是 一個歷史滄桑的沉重話題。明代在中國、尤其是東南沿海地區,一度湧現出商品經濟繁 榮的景象。儘管作者不能苟同在封建榷關制度下產生資本主義萌芽的說法,但榷關所具 有課徵稅入、稽查商貨、調控物價的功能,仍然可以說明,榷關產生甚至在一些商品經 濟獲得一定程度發展的地區星羅棋布,正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寫照。榷關進入近代社 會以後,被海關與常關所分割,由於近代中國半殖民地社會的特殊性,使得被帝國主義 控制的海關與常關之間蒙上了一層內外之爭,但是榷關從本質功能上說就是設關徵稅,其作為調控社會經濟的手段在現代中國乃至世界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因而研究清代 榷關制度,無疑能夠給當代社會許多思考和借鑒。因為稅種選擇、稅率輕重、稅關設置,直接導致人們經濟行為的決策方向,正如該書作者所分析的那樣,榷關制度本身對社 會政治經濟產生深刻影響的同時,榷關制度之外的社會環境,常常成為我們考量稅制合 理與否的重要前提。儘管聯繫當代實際來思考這些問題,不是該書所要達到的研究目的,但其結論性的中西封建關稅制度比較,仍然可以超越時空的限制,給當代人以深刻啟 發。
祁美琴女史為蒙古族學者,曾師從當代清史滿族史大家王鍾翰先生,獲史學博士學位。多年來致力於清代制度史研究,曾有專著《清代內務府制度》行世。現又推出新作,功力又見長進。古來文人學士素有“佳作共賞”之雅趣,所以我願為同人推薦這部精審之作。
(資料源:《清史研究》200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