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姓

出自《潛夫論》的姓氏

慶(Qìng)姓,源出有二,一是出自姜姓,為春秋時公孫慶克之後,以父名為氏。二是出自媯姓,為春秋時陳桓公五世孫之後有慶姓。據《潛夫論》載,慶姓為春秋時陳國公族之後,而又有為陳桓公五世孫改媯姓為慶姓,稱為慶氏。

姓氏源流


1.據《通志·氏族略》載:“賀氏即慶氏,姜姓,齊桓公之支庶也;漢時避安帝父孝德皇帝諱改為賀氏。”齊桓公之子無虧生公孫慶克,其子以父名命氏,稱為慶氏。春秋時,齊有慶封,晉有慶鄭,皆齊桓公之支庶。慶封於齊靈公時任大夫,庄公時與崔杼同為上卿,執掌國政。后二人再升為左右相國。因崔杼家內內亂,慶封以弒君罪滅掉崔氏,獨霸朝政。其後慶封將政事交兒子慶舍處理,而自己則荒淫無度,引起了滿朝對慶氏的不滿,后慶封親信盧蒲癸與王何,趁慶封外出之機,殺慶舍,慶封見勢不妙,逃至吳國。吳王將朱方(今江蘇省丹徒縣東南)封給慶封,慶氏宗族聞訊趕來相聚,自此,慶氏富於吳。至西漢末,其子孫徙會稽山陰東漢時傳至慶儀為汝陰令,其曾孫慶純官拜侍中。至漢代時,為避漢安帝的父親劉慶的名諱,“慶”姓多改為同義的“賀”姓。
2.出自媯姓,陳國有慶虎,慶寅。
3.出自姬姓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慶父為魯庄公弟弟,在魯國製造了一系列的禍亂。
4.出自姬姓唐叔。"欒、郤、胥、原、孤、續、慶、伯,降在皂吏",慶為晉公族。晉有慶鄭。

遷徙分佈


慶姓出自姜姓,起源於春秋初期,齊桓公的裔孫名公孫慶克,其子名慶封。從他以後,他的家族就以“慶”為姓。因此,賀姓起源於慶姓。賀姓郡望廣平會稽。賀姓南遷的源頭可以追溯到慶封。慶封與齊國大夫崔杼一起,在齊靈公死後,廢除公子牙,立公子光為齊莊公,但是不久又弒齊莊公,改立齊景公,於是激起了齊國貴族的不滿,他們首先煽動慶封殺死崔杼,隨後又進一步發動政變,屠殺慶氏宗族,慶封出逃吳國,受封於朱方(今江蘇省鎮江東部),後來,殘存的慶氏宗族也輾轉南來。另一支為春秋時陳桓公五世孫之後,有改媯姓為慶姓的。在漢朝時,因避諱漢安帝的父親劉慶的名諱,而改姓賀,也有改姓荊的。慶姓是當今罕見姓氏,分佈頗廣,今上海之松江嘉定,福建之浦城,廣東之吳川,安徽之淮南,雲南之馬關,山東之平邑新泰東明,河南之駐馬店,山西之太原、汾陽,江西之豐城,湖南之湘潭,浙江之義烏,台灣之台北,四川之武勝、瀘定,陝西之韓城、西安,北京等地均有此姓。慶姓望居廣陵(西漢改江都國廣陵國,治所在廣陵。東漢改為郡。故城在今天江蘇省楊州市一帶)、河內(楚漢之際置。相當於今河南省黃河北岸武陟縣一帶)。

姓氏名望


慶鴻

東漢洛陽人,為人慷慨而有節義,與杜陵人廉范為刎頸之交,當時人稱:“前有管鮑,後有慶廉。”位至琅琊會稽二郡太守,所至俱有政聲。

慶普

字孝公,西漢今文禮學“慶氏學”的開創者。沛(今江蘇省沛縣東)人。任東平王(劉宇)太傅,立為博士。曾與戴德戴聖同受《禮》學於後蒼,故《禮》有大小戴、慶之學。

慶寬

清末宮廷畫師。一字筱珊(1848-1927),享年79歲。別號松月居士,晚號塵外野叟,又號信叟,清代鐵嶺人,隸正黃旗人。慶寬一生善畫,精鑒別古器,早歲讀書於靈光寺,受業於法華大師。初從山東袁瑞壽學畫,專工筆;復從名師戴醇士學山水;后拜河南王丹麓並學花卉、翎毛草蟲。由於潛心好學,精於水墨設色、丹青技藝,掌握全面。慶寬工書善畫,見知於醇親王,先曾在醇王府供職繪事,後進內務府,歷任內務府員外郎、堂郎中、晉三院卿。欽派辦理清廷大典,奉旨作大批宮廷歷史繪畫,其中所畫陵寢典禮、崇陵山勢全圖,受到皇帝特旨嘉獎。光緒十一年,紫光閣修成,朝廷命征粵、回、捻三案戰績,並功臣真像,設立功臣畫館於京師。慶寬總管其事,經六年而全圖成,計百數十軸之多。光緒十四年,頤和園興工,慶寬奉旨設計繪圖,凡宮殿、樓台、亭、謝以及點綴各景圖樣,皆出自他的手筆。光緒十五年,光緒皇帝舉行大婚典禮,慶寬奉旨主筆繪畫該典禮全圖,工筆彩繪人物、禮儀,圖盡其態,極為工細。光緒二十年,慈禧60大壽。慶寬奉旨繪該典禮全圖,從紫禁城直到頤和園之慶典全圖長卷。慶寬一生,作畫甚多,可惜多為宮廷作畫,不留個人款名,外人很少得識,誠為憾事。

郡望介紹


廣陵郡:西漢改江都國置廣陵國,治所在廣陵。東漢改為郡。故城在今天江蘇省楊州市一帶。唐初改南兗州,又改邗州,又改廣陵郡,又復為揚州。宋為淮南東路。元至元十三年,初建大都督府,置江淮等處行中書省。至元十四年,改為揚州路總管府。
河內郡:古以黃河以北為河內,以南、以西為河外,這是晉國人的觀點。楚漢之際置河內郡,轄今豫北的西部,治懷縣(今河南省武陟西南)。西晉移治野王(今沁陽)。隋於野王為河內縣。隋唐河內郡即懷州。元懷慶路。明清懷慶府河內縣之名不變,常為治所。民國度府,改河內縣為沁陽。

宗祠楹聯


堂號

【慶姓宗祠通用對聯】
〖慶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學同二戴;
義著三河。
佚名撰慶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漢沛縣人慶普,字孝公,與戴德、戴聖兄弟同學禮於後蒼,於是《禮》有大小戴及慶氏之學。官至東平太傅。下聯典指東漢洛陽人慶鴻,為人慷慨而有節義,與杜陵人廉范為刎頸之交,當時人稱:“前有管鮑,後有慶廉。”官琅琊、會稽二郡太守,均有突出政績。“三河”,漢代指河東、河內、河南三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