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韓信廟的結果 展開

韓信廟

唐代劉禹錫創作的七言絕句

《韓信廟》 是唐朝文學家劉禹錫所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開頭兩句極寫韓信的才能出眾和悲慘的結局;最後兩句不說自己同情韓信的冤死,而說韓信之死成為歷史上的一個慘痛教訓,作者在詠史中灌注了對於現實政治的不平與憤慨。此詩沉鬱卻不失豪壯,恰是一篇風格朴老,氣骨森然的佳作。

作品賞析


此詩前兩句一贊一嘆,后兩句是說後來登壇者將以韓信之被誅引為前車之鑒,這是詩人對拜將者戮功臣的譴責,也是對後世拜將者的忠諫。
前兩句,“將略兵機命世雄”高度地評價了韓信,肯定了韓信是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論兵機,論將略,都不愧為名高一世的英雄。“蒼黃鍾室嘆良弓”,急轉直下,寫出了韓信的悲慘結局。“嘆良弓”三字,既是寫韓信英雄末路的悲憤,又補足了韓信為劉邦奪取政權曾立下過汗馬功勞,相當充分地揭露了劉邦、呂雉屠戮功臣的卑鄙伎倆,表達了詩人對韓信的深切同情,對劉、呂的深深憎恨、狠狠鞭笞。
后兩句,就韓信被戮展開議論,指出屠戮功臣的無窮的後患。劉邦、呂雉對有功之臣的殺戮,在千秋萬代之後還使為大將者魂驚膽戰,心灰意冷,每念及此,怕敢立功。這惡果是足資各代的最高統治者為戒的。
此詩借歷史事件而加以發揮,抨擊了劉邦、呂雉屠戮功臣的罪過,不僅為唐代,也為以後各代的最高統治者提供了為政的教訓。在劉禹錫生活的那個時代,唐王朝的最高統治者也在屠戮功臣,王叔文的被賜死就是適例,起碼劉禹錫是這樣認識的。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唐敬宗寶曆二年(826年),劉禹錫罷和州刺史后。詩人北歸路經楚州(治今江蘇淮安)途中,經過韓信廟,面對前賢的不幸遭遇,念及自身的辛酸歷程,真是憂從中來,不能自抑,寫下了這首詩。

作品評價


當代作家儲大泓《歷代詠史詩選注》:此詩前兩句一贊一嘆;后兩句是說後來登壇者將以韓信之被誅引為前車之鑒,這是詩人對拜將者戮功臣的譴責,也是對後世拜將者的忠諫。

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年~842年),字夢得,籍貫河南洛陽,生於河南鄭州滎陽,自稱“家本滎上,籍占洛陽”,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為中山靖王劉勝(一說是匈奴後裔)。唐朝時期大臣、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
貞元九年進士及第釋褐太子校書,遷淮南記室參軍,進入節度使杜佑幕府,深得信任器重。杜佑入朝為相,遷監察御史。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讀王叔文為首的“二王八司馬”政治集團。唐順宗即位后,實踐“永貞革新”。革新失敗后,宦海沉浮,屢遭貶謫。
詩文俱佳,涉獵題材廣泛,與柳宗元並稱“劉柳”,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傑”,並與白居易合稱“劉白”,留下《陋室銘》《竹枝詞》《楊柳枝詞》《烏衣巷》等名篇。哲學著作《天論》三篇,論述天的物質性,分析“天命論”產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義思想。著有《劉夢得文集》《劉賓客集》。
會昌二年,遷太子賓客,卒於洛陽,享年七十一,追贈戶部尚書,葬於滎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