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淋巴管炎
流行性淋巴管炎
馬流行性淋巴管炎(epizootic lymphangitis,簡稱EL)是由偽皮疽組織胞漿菌(Histoplasma farcimlnosum)引起馬屬動物(偶爾也感染駱駝),以形成淋巴管和淋巴結周圍炎、腫脹、化膿、潰瘍和肉芽腫結節為特徵的慢性傳染病,被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rld Organization for Animal Health(英),Office Intentional des Epizootic(法),OIE]列為B類疾病,我國農業部列為二類動物疫病。
馬流行性淋巴管炎(epizootic lymphangitis,EL)是由偽皮疽組織胞漿菌(Histoplasma farciminosum)引起馬屬動物(偶爾也感染駱駝)以形成淋巴管和淋巴結周圍炎、腫脹、化膿、潰瘍和肉芽腫結節為特徵的慢性傳染病。
馬流行性淋巴管炎分佈於全世界,如義大利、北非、埃及、東西赤道非洲、南非、蘇丹、伊朗、土耳其、希臘、德國、英國、芬蘭、瑞典、丹麥、比利時、前蘇聯、北美、秘魯、日本、印度、印度尼西亞、緬甸、越南、中國、泰國等國家。流行性淋巴管炎是一種頑固性疾病,一旦感染髮病很難清除,至今無有效的治療方法。初期局部感染病例多數可治癒,全身性重症病例,病程長達3-4個月,較難治癒。
偽皮疽組織胞漿菌(HF)是Rivolta在1873年從病馬潰瘍的膿性分泌物中發現的。發現本菌的當時Rivolta稱它為偽皮疽隱球菌(Cryptococcus farciminosus),Tokishge(1896)獲得本菌純培養物,命名偽皮疽酵母菌(Saccharomyces farciminosus),1934年Redailli(Rivolta)和Ciferri定名偽皮疽組織胞漿菌(Histoplasma farciminosum),1935年Dodge稱之偽皮疽酵絲菌(Zymonema farciminosum)。近半個世紀,國際公認本菌的分類學位置是半知菌綱、念珠菌目、組織胞漿菌科、組織胞漿菌屬。原菌為雙相型。本菌寄生在動物機體內以孢子芽裂繁殖為主的寄生型和在培養基上生長階段呈以菌絲繁殖為主的腐生型。寄生型偽皮疽組織胞漿菌呈球形、卵圓形、梨子形。長2.5-3.5μm、寬2.0-3.5μm,菌體有雙層細胞膜,細胞原漿均質,半透明,可清楚看到透明折光的類脂質包含物。新生體呈淡綠色,其中有2-4個折光率強、能迴轉運動的顆粒。在病變組織和膿液中也經常發展成少量菌絲。腐生型偽皮疽組織胞漿菌呈長的菌絲,在培養基上形成皺褶菌落。菌絲分枝有橫隔,菌絲直徑為2.1-4.2μm。當培養時間延長時形成直徑為5-10μm的厚垣孢子。在腐生型的菌體中也有少量寄生型的孢子菌體。
馬流行性淋巴管炎能在多種培養基上生長,如蛋白腖肝湯瓊脂、睾丸瓊脂、含2%葡萄糖和1%甘油卵黃培養基、沙堡羅培養基、2.5%葡萄糖馬肉湯等培養基,但生長發育都很緩慢,一般接種后15-20天才能看出菌落開始生長。在動物臟器浸液瓊脂上28℃經7天培養可旺盛生長。本菌在斜面培養基上形成蠶豆至拇指大象爆玉米花樣不正形多皺褶隆起呈灰白色至淡黃色、淺褐色菌落。在液體培養基深部發育微弱,很長時間僅呈高粱粒大的毛球樣發育;但在液體培養基表面發育良好,30-40天發育旺盛,形成淺灰淡黃色多皺襞的菌膜,表面呈撒粉樣,液體保持透明。
馬流行性淋巴管炎能在pH6.5-9.0生長,pH7.7-7.8生長發育旺盛。培養溫度為26-30℃,27-28℃培養時發育旺盛。
偽皮疽組織胞漿菌對外界因素低抗力頑強。病變部位的病原菌在直射陽光作用下能耐受5天,60℃能存活30分鐘;在80℃僅幾分鐘即可殺死。0.2%升汞要60分鐘殺死,5%石碳酸1-5小時死亡。在0.25%石碳酸、0.1%鹽酸溶液中能存活數周。在1個大氣壓的熱壓消毒器中10min殺死。病畜廄舍污染本菌經6個月仍能存活。
在培養基上生長的本病原菌在日光直接作用下能存活5天,60℃加熱能抵抗一小時,在80℃幾分鐘即可殺死。0.2%升汞、5%石碳酸、1%甲醛溶液、5%石灰乳1-5小時殺死本菌,在5%-20%漂白粉中要1-3小時才能殺死本菌。在乾燥的培養基上可生存一年,在密封的培養基能存活一年以上。
自然感染是通過病畜潰瘍膿性分泌物直接或間接通過受損傷的皮膚和粘膜侵入而發病。包皮及陰囊有病變的種公馬與母馬交配也可直接感染。病變部位的膿液或分泌物污染的廄舍、廄具、馬具、刷具、墊草、土壤、廄肥、管理人員用的鞋、靴、工作服、醫療器械、保定架、繩、繃帶材料等都是間接傳染本病的媒介物。當皮膚、粘膜有損傷時亦可借污染的媒介物而感染。
在低濕地區及多雨年份、洪水泛濫之後發生較多,無明顯季節性,一年四季都可發生,但一般秋末到冬初發生較多。馬、騾、驢對感染有同樣的易感性。本病與年齡關係不,幼齡及老齡的馬屬動物都可發生,但2-6歲馬較敏感,在牧區則以1-3歲育成馬發病率較高。
一般污染地區發病率為2%-5%,流行嚴重地區為10%左右,個別嚴重的發病率可達32%-51%。死亡率和廢役率一般佔20%-30%。
流行性淋巴管炎潛伏期的長短與機體抵抗力、感染次數及病原菌毒力強弱等因素有關,短的40天左右,長的達半年以上。人工感染潛伏期30-60天。病灶最常見於四肢、頭部(特別是唇部),其次為頸、背、腰、尻、胸側和腹側。病灶通常從皮膚的某一部位開始,出現豌豆大的硬性結腫,初期被毛覆蓋,用手觸模才能發現。結節逐漸增大,突起於皮膚表面,變成膿腫,然後破潰流出黃白色或淡紅色膿液,逐漸形成潰瘍。繼後由於肉芽增生,潰瘍高於皮膚表面如蘑菇狀或周圍突起中間凹陷,易於出血,不易癒合。
這種病灶發生在某一部位淋巴管上,則這個淋巴管變粗呈索狀,若其上面形成許多小結節則為串珠狀。局部淋巴結變大,有的如拇指大,有的如核桃大。初期硬性腫脹,后變軟直至化膿穿孔形成潰瘍。潰瘍不斷地分泌出膿性分泌物,使病灶附近的毛粘結成痂皮。除皮膚病變外,也常侵害鼻腔粘膜和頜下淋巴結。典型的是鼻粘膜上發生大小不同的黃色圓形或橢圓扁平隆起,表面乾燥,多數具有明顯的邊緣。這種隆起逐漸增大形成結節並破潰形成潰瘍。當有此病變時,鼻腔流出少量膿性鼻漏,臨診上很象鼻疽。會陰、陰囊、睾丸、乳房、陰筒、陰唇、眼結膜等處也可有病灶出現。
本病常呈慢性經過,每例的病程不同。有些病例病變僅限於侵入的原處,可在2個月痊癒;嚴重病例可拖延數月。有的病例似乎臨診痊癒,但等到濕冷季節又重新複發,病程慢長,乃至消瘦和衰竭,最後力盡而死。
偽皮疽組織胞漿菌進入機體並能抗禦機體的防禦得到生長發育的機會則在淋巴間隙中繁殖,並隨淋巴液向遠處蔓延。當病原體蔓延到淋巴管的瓣膜部位受阻形成阻塞,由於病原菌繁殖和侵害,引起淋巴管內膜和周圍炎及淋巴結炎,致使淋巴管變厚、腫脹。在腫脹的淋巴管上由於局部淋巴液高度郁滯,管腔高度炎性擴張,形成結節。
皮膚和皮下組織中有大小不同的化膿病灶,其間的淋巴管充滿膿液和纖維蛋白凝塊,淋巴管內壁則呈高度潮紅和細顆粒狀。單個結節是由灰白色柔軟的肉芽組織構成,其中散布著微紅色病灶。局部淋巴結通常腫大,含有大小不等的化膿病灶,陳舊者被堅韌的結蹄組織所包圍。
個別四肢關節含有漿液性膿性滲出液,周圍的組織中有的布滿許多化膿病灶。
鼻粘膜上有扁豆大扁平突起的灰白色小結節和由這種小結節形成的較大潰瘍,潰瘍邊緣隆起。有的病例鼻竇、喉頭和支氣管中也有類似的病變。有的病例還可在肺、腦中見到小的化膿病灶。
皮膚病變部位組織細胞及血管周圍的漿細胞浸潤,明顯的增生性炎症。初期的小結節有數目不多的組織細胞、巨噬細胞,且僅見於結節中心,同時見到漸進性壞死性變化。滲出性結節早期特徵是細胞的多樣性,其中白細胞數量增多。有時在結節中心外圍見到肉芽組織,在肉芽組織細胞之間有巨噬細胞吞噬病原菌現象。這種滲出性結節後期由纖維性結蹄組織形成包囊。
成熟結節的膿汁中有膨脹的巨噬細胞,其原生質中有許多病原菌。當發現遊離的、多形的(如卵圓形、雙輪廓形、嗜酸的、分裂的、變形的)病原菌,而且細胞反應和吞噬反應弱時,特別是這種現象出現在進行性全身性疾病時,多預后不良。當出現病原菌少且有很多巨噬細胞和白細胞時,表明機體防衛反應良好,是預后良好的表現。
材料準備
採樣:用注射器無菌採取膿腫內的膿汁,或用棉拭子採取潰瘍面上的膿汁及膿痂,放入小試管,立即送實驗室檢查,或放4℃冰箱保存待檢。
操作方法:壓滴標本製備:用移液管吸取10%氫氧化鈉液或生理鹽水,滴一小滴(約0.025mL)於載玻片中央、而後用鉤菌環取少量膿汁放於液滴內混勻,加上蓋玻片,即成壓滴標本。棉拭子採取的膿汁及膿痂可直接塗於載玻片上。再加10%氫氧化鈉液一小滴,等膿痂變透明后,加上蓋玻片。
顯微鏡檢查:將壓滴標本放於載物台上,把顯微鏡的集光器下調,使進入物鏡的光線弱一些。先以高倍鏡頭(擴大400倍~500倍)檢查,後用油浸鏡頭檢查。膿汁中流行性淋巴管炎囊球菌的典型形態為橢圓形(象西瓜子)或圓形,具有雙層菌膜,一端或兩端尖銳,大小為3μm~4μm×2μm~3μm,內部為均質半透明狀態,內含2~4個折光性強的小顆粒,呈現迴旋運動。菌體多單個存在,也有2~3個菌相連者,常常可在膿細胞內看到十幾個菌體成堆存在。
判定 全面檢查2個壓滴標本,任何一個標本發現典型的流行性淋巴管炎囊球菌,則判為流行性淋巴管炎膿汁檢查陽性。
二個壓滴標本均未發現流行性淋巴管炎囊球菌,應再採樣檢查一次,如仍未發現囊球菌,則判為流行性淋巴管炎膿汁檢查陰性。
變態反應原。
操作方法
剪毛:在被檢馬、騾左側或右側頸部中三分之一的中央部健康皮膚處剪毛,面積5cm×5cm。被毛盡量剪短。
測量皮膚皺福褶厚度:在使用囊球菌素時,須在注射前將剪毛部位的皮膚用手指捏起,以遊標卡尺測量皮膚皺褶的生理厚度(以mm表示),並記入登記表。登記表樣式見附錄A(資料性附錄)。
消毒及注射:用75%酒精棉球或0.1%新潔爾滅棉球消毒剪毛部位后,使用滅菌注射器皮內注射囊球菌素或濃縮囊球菌素,成年馬(騾)0.3mL,兩歲以內馬(騾)0.2mL。注射后3天內,避免重度使役,防止磨擦注射部位。
檢查:在注射后第24h、48h、72h各檢查一次。注射囊球菌素者,用游標尺測量注射部位皮膚的皺褶厚度(以mm表示)。注射濃縮囊球菌素者,用遊標卡尺測量注射部位皮膚腫脹的面積(以cm×cm)表示,並將結果記入登記表。
判定:以第24h、48h和72h三次檢查中的最強反應為準。皮膚增厚度為最強反應的皮膚皺褶厚度減去皮膚皺褶生理厚度所得的差。腫脹面積指注射部位發生的界限明顯的疼痛性瀰漫性腫脹範圍,其判定標準見表1。
變態反應判定標準表
判定 | 囊球菌素皮膚皺褶增加厚度/mm | 濃縮囊球菌素腫脹面積/cm2 |
陰性 | 3.0以下 | 4.0以下 |
疑似 | 3.1-5.0 | 4.1-8.0 |
陽性 | 5.1以下 | 8.1以下 |
注1:疑似反應馬(騾),間隔一周在對側頸部再注射一次,操作方法同4.2。兩次疑似反應判流行性淋巴管炎變態反應陽性。
注2:注射囊球菌素或濃縮囊球菌素后24h~48h,小部分馬(騾)出現輕度體溫升高,絕大多數於第72h恢復正常。
注3:流行性淋巴管炎治癒馬(騾),不宜做變態反應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