嵐漪河
嵐漪河
嵐漪河,發源於岢嵐縣荷葉坪山馬跑泉,至興縣木崖頭鄉育草溝村南東1公里處入呂梁境,至裴家川口匯入黃河。河全長120公里。流域面積2167平方公里。河床比降為8.59‰。多年平均徑流量0.94億立方米,年平均輸沙量1170萬噸,1967年年實測洪峰流蚤2,740秒立米。該河季節性變化較強,冬季有四個月為結冰期。
嵐漪河位置及水系構成
上游北川河岢嵐縣城區段
北川河:舊名沙河,俗稱干河。發源於荷葉坪山,由東向西去,於岢嵐縣城與東川河匯合,始為嵐漪河。北川河流長48.2千米。此河為時令河,上游至神堂坪鄉新民村一段常年有水,一清見底,水出新民村便滲入地下,除雨季外,中下遊河床乾涸。河床寬約24米。洪水期寬約23—70米,水深2—3米,流速1—5米/秒,洪水延期一般在5—7小時。流量0.147立米/秒。
嵐漪河西出山岢嵐縣城所在地嵐漪鎮,經陽坪、溫泉鄉,在黨家崖出境。
是黃河的一級支流,發源於嵐縣鹿徑嶺西之飲馬池山,海拔2222m,流經嵐縣河口鄉、岢嵐宋家溝灣高家灣水庫、岢嵐城、興縣青草溝、天古崖水庫、魏家灘、瓦塘於裴家川口會入黃河,入口海拔769m,河流全長120km,流於面積2166.6km2。流域內主要支流有:北川河、南川河、馬跑泉河、中寨河。
嵐漪河,從興縣木崖頭鄉青草溝村入境,由裴家川口入黃河。境內流長35公里,河床縱坡降0.912%,流經木崖頭,魏家灘、瓦塘和裴家川口4個鄉鎮的29個自然村。最大年徑流量4億立方米(1967年),最小年徑流量0.22億立方米〔1984年),多年平均年徑流量0.689億立方米,徑流深43.2毫米,多年平均輸沙最1170萬噸,輸沙模數為5440噸/平方公里。
嵐漪河流域:嵐漪河是本縣最大的河流,屬黃河水系。發源於蘆芽山區的荷葉坪、鹿徑嶺西之飲馬池山,由東向西流經嵐縣河口鄉,到本縣黃道川匯馬跑泉之水,經宋家溝、縣城、陽坪、溫泉,到興縣青草溝出境,境內幹流全長64.5千米。幹流在38千米處,與北川河、南川河匯合。較大支流有燕家村、王家岔、中寨、王現庄、西豹峪等7條。河源海拔高程2158米,終點海拔高程1031米。平均比降1/86,流域的形狀係數0.388。流域面積為全縣總面積的81.5%,集雨面積約為1600平方千米,合160萬公頃,正常年徑流量5690萬立方米,豐水年7410萬立方米,中水年3970萬立方米,枯水年2100萬立方米。懸移質多年輸沙量47.5萬噸。正常年清水流量幹流0.2一o.8立米/秒。有小水泉65處,流量為0.615立米/秒,其中大於30公升的泉水有牛家莊、深山岩、水門、劉家岔4泉。河床較平坦,寬窄不一,最寬處約為200米,最窄處約為20米。3月至5月與10月至11月為平水期,水寬5—6米,水深0.3一o.4米,流速0.2米一o.3米/秒;6至9月為洪水期,水寬20一24米,水深2—3.5米;洪水延期一般在6—10小時。11月上旬至次年3月下旬為結冰期,冰厚達0.5—1.35米,人畜都可通行。封凍及解冰前各15天為流凌期,此時過河較為困難。
河流為東西向流向,屬於黃河的一級支流。嵐漪河發源於岢嵐縣境內的飲馬池山,流經河口、岢嵐及興縣的魏家灘,最後由裴家川匯入黃河。
地表水岢嵐縣全縣有四條季節性河流,均屬黃河水系。嵐漪河是本縣最大的河流,發源於 蘆芽山區的荷葉坪,路經嶺西之飲馬池山,由東向西流經嵐縣河口鄉,到本縣黃道川匯 馬跑泉之水,經宋家溝、縣城、陽坪、溫泉,到興縣青草溝出境,境內幹流全長64.5km。河源海拔高程2158m,終點海拔高程1031m。平均比降1/86,流域的形狀係數0.388。流 域面積為全縣總面積的81.5%,集雨面積約為1600km ,合160萬公頃,正常年徑流量 5690m 。河床較平坦,寬窄不一,最寬處約為200m,最窄處約為20m。嵐漪河流域主要有兩條支流,一為南川河,一為北川河。另外還有蘆子河流域、朱家川流域。蘆子河流域發源於蘆子河的劉村,由 東向西流去,至娘娘廟出境,經保德流入黃河,境內流長5km。流域面積56.7km 5666公頃,佔總面積的2.9%。朱家川流域本流域集雨面積323.3km ,合32533公頃,占 總面積的16.3%。
嵐漪河,流經興縣28.5公里;蔚汾河,流經興縣55公里;湫水河,流經興縣26公里。上述三條河流均屬於黃河一級支流。南川河,流經興縣56.3公里,屬於黃河二級支流。小型以上水庫三座:天古崖水庫,總庫容2309萬立方米;明通溝水庫,總庫容954萬立方米;閣老灣水庫,總庫容1060萬立方米。共有淤地壩268座,其中:骨幹壩32座,中壩19座。共有水地6.5萬畝。
嵐漪河
嵐漪河入黃口興縣瓦塘鎮裴家川口村
流域地表水來源主要依靠大氣降水,有少量的地下水補充,其徑流量主要受降水控制。1954~1996年多年平均徑流量8089萬m3,洪水徑流量4651萬m3,佔全年徑流量的57.5%,多年平均輸沙量1066萬t,汛期輸沙佔全年輸沙的100%,距1967年實測洪峰最大流量為2749m3/s。流域內已露出的泉水多集中在嵐漪河的中上游岢嵐縣內,較大的泉水有:牛家莊一帶泉水,出流量為80L/s;北川河上游深山焉、大營盤、黑峪等三泉出流量為110L/s。河流結凍期為12月底至次年4月底解凍,時間在120天左右。嵐漪河流域內工礦企業較少,境內水質較好。
南川河:發源於嵐縣野雞山,由南向北流去,經大澗鄉,至城關鎮的梁家會村前流入嵐漪河。流域面積為258平方千米,境內流長27.8千米。此河兩岸多石山,山高坡陡,河灘較窄;河東多是土丘,坡度不大,可以種田。河床為砂礫石底質。河床平水期寬平均3—5米,水深0.15米;流速為0.51米/秒;洪水延期一般在6—8小時。平均水流量為0.054立方米/秒。此河為常流河水,清澈甘美,可以食用和灌溉。
馬跑泉河,位於岢嵐縣東川宋家溝鄉境內,是嵐漪河上游東川河的支流,發源於岢嵐縣宋家溝鄉之長子崖、各尚泉、沙婆子、馬跑泉河、南溝、北方溝、黃道川等村。流域面積274km2,流長21.5km,平均比降21.2‰,河床為砂卵石,坡度較大,不穩定,河床糙率0.025,屬山區蜿蜒型河流。主槽寬10~20m,漫灘寬20m,階地寬30m左右,高於河床3~5m。馬跑泉河多年平均徑流量3060萬m3。馬跑泉河泥沙屬懸移質泥沙,多年平均土壤侵蝕模數1417t/(km2·a),懸移質多年平均輸沙量38.82萬t,全部來自汛期。河道內有固定堤壩約3500m。在河流出口的高家灣村建有小型水庫一座,庫容650萬m3,有效灌溉面積8000畝,年可發電10萬kW·h。近幾年來,因退耕還林項目的實施,使流域內的水土保持與生態建設得到長足發展。水土流失得到一定控制。
馬跑泉河屬黃河中游黃土丘陵土石山區,為高源丘陵地貌,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區域溝壑縱橫,山嶺連綿。流域氣候特徵為中溫帶東部大陸性季風氣候。多年平均降水量516mm,年際變化在250~816mm之間,水量集中在夏季末,秋季初,7~9月的降水量佔全年降水量的67%,多年平均蒸發量1959.8mm。年平均氣溫6.1℃,1月份平均為-10.4℃,7月份平均為20℃,極端最高溫度為33.5℃,極端最低氣溫為-28.7℃。馬跑泉河基本上以旱年為主,自古十年九旱,特別是春旱、伏旱更為頻繁,乾旱、霜凍、冰雹是主要災害性天氣。在一年之內冬春寒冷少雨雪,而夏秋炎熱多雨,降雨多集中於7~9月,又多以暴雨形式出現,因此局部洪澇災害常有發生。區域內有林場的林區,植被較好。水土流失不十分嚴重。馬跑泉河共轄1個鄉,23個行政村,人口3000人,耕地面積4.82萬畝,人均16.2畝,流域內農作物主要以莜麥、葵花、豆類、胡麻為主,馬鈴薯、玉米、糜谷次之。
北川河,是嵐漪河的一級支流,發源於岢嵐縣梁家坪鄉后子窊,流經福堂坪鄉、三井鎮,至岢嵐縣城匯入嵐漪河,幹流全長48.2km。神堂坪以上為上游,河谷狹窄,坡陡流急,多為石山森林灌木區;神堂坪—高家會區間為中游,河谷開闊,階地平坦,邊坡多為平緩的黃土丘陵,往後則為土石山,其河谷平川區形成岢嵐縣面積最大的成片平川耕地,稱為北三盆地;北川河至五里水村以下河谷逐漸變窄。北川流域面積為572.8km2,其中河谷平川面積30.82km2,黃土丘陵區面積為418.48km2,土石山區面積為116.3km2。北川河年徑流量為2692萬m3,其中岔上斷面年清水徑流量670萬m3。
北川河流域屬中溫帶東部大陸性季風區。具有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氣溫低、降雨少、蒸發量大、無霜期短等特點。年平均氣溫為6.2℃,極端最高溫度33.5℃,極端最低氣溫為-28.7℃,無霜期全年平均120天左右。多年平均降水量487.5mm,年際變化在246.6~816mm之間,降水量集中在夏末秋初,7~9月降水量佔全年降水量的75%。多年平均蒸發量為2260.2mm,常發生春旱、伏旱和秋旱。流域內有耕地面積14.7萬畝。在北川河下游的三井、神堂坪、高家會鄉3個鄉鎮境內,擬建北川灌區工程。工程總灌溉面積為1.68萬畝。灌區建成后,使三井、神堂坪、高家會3個鄉鎮的14個行政村受益。
南川河,是嵐漪河的一級支流,發源於嵐縣野雞山,由南向北從岢嵐縣大澗鄉管庄村入境流經大澗鄉全境及嵐漪鎮馬坊等村,從梁家會村前入嵐漪河。流域面積278.2km2,流長40km,河兩岸多山石,山高坡陡平均寬度3.5km,河床為砂卵石,基本穩定,平均比降8.6‰,河床糙率0.025,屬山區蜿蜒型河流。主槽寬10~30m,漫灘寬20~50m,階地寬200m。南川河清水長流,正常年清水流量0.054m3/s,清水產生徑流主要由降水形成,多年平均徑流量533.9萬m3。泥沙級配以土和砂粒為主,屬懸移質泥沙,泥沙含量18.3%,懸移質多年平均土壤侵蝕模數4427t/(km2·a),懸移質多年平均輸沙量65.71萬t,全部來自汛期。南川河屬黃河中游黃土丘陵土石山區,為高原丘陵地貌,地勢南高北低,東高西低,區域溝壑縱橫,山嶺連綿,植被稀少。
南川河流域氣候特徵為中溫帶東部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點:四季分明,冬季漫長寒冷少雪,春季溫暖乾燥多風,夏季炎熱雨量集中,秋季短促氣候涼爽。根據岢嵐氣象站資料多年平均降水量494mm,年際變化在200~800mm之間,水量集中在夏季末,秋季初,7~9月的降水量佔全年降水量的67%,多年平均蒸發量1959.8mm。年平均氣溫6.1℃,1月份平均為-10.4℃,7月份平均為20℃,極端最高溫度為33.5℃,極端最低氣溫為-28.7℃。南川河基本上以旱年為主。在一年之內冬春寒冷少雨雪,而夏秋炎熱多雨,降雨多集中於7~9月,又多以暴雨形式出現,因此局部洪澇災害經常發生。因區域內植被稀少,水土流失比較嚴重。南川河共轄1鄉1鎮,20個行政村,人口4500人,其中農業人口4400人,耕地面積4.13萬畝,人均9.18畝,轄區內農作物主要由莜麥、葵花、豆類、胡麻、蔬菜、馬鈴薯、玉米、糜谷等。南川河清水長流,沿河兩岸有小型自流灌溉渠道12條,有效灌溉面積約3000畝,地面水資源得到有效利用,區域內已建成水保治溝骨幹壩一座,壩控面積3.3km2。近幾年來,因退耕還林項目的實施,使流域內的水土保持與生態建設得到長足發展,水土流失得到一定的控制。
中寨河,是嵐漪河的一級支流,發源於岢嵐縣中寨鄉之神嶺溝,由東向北經中寨鄉全境至新舍窠村前入嵐漪河,河源海拔高程1974m,流域面積104.37km2,河流長16.1km,平均寬度6.2km,為季節性河流,河床為砂卵石,石灰岩,基本穩定,平均比降15‰,河床糙率0.025,屬蜿蜒型河流。主槽寬5~20m,漫灘寬10~20m左右,階地寬20~50m。中寨河屬季節性河流,徑流主要由降水產生,多年平均徑流模數為2.06萬m3/km2,多年平均徑流量215萬m3。泥沙級配以土和砂粒為主,屬懸移質泥沙,含泥量15%,懸移質多年平均輸沙量31.31萬t,全部來自汛期。
中寨河屬黃河中游土石山區,為高原丘陵地貌,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區域內丘陵起伏,溝壑縱橫,山嶺連綿,植被較好。該流域氣候特徵為中溫帶東部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點:四季分明,冬季漫長寒冷少雪,春季溫暖乾燥多風,夏季炎熱雨量集中,秋季短促氣候涼爽。多年平均降水量450mm,年際變化在250~800mm之間,水量集中在夏季末、秋季初,7~9月的降水量佔全年降水量的67%,多年平均蒸發量1959.8mm。年平均氣溫6.1℃,1月份平均為-10.4℃,7月份平均為20℃,極端最高溫度為33.5℃,極端最低氣溫為-28.7℃,≥0℃的積溫為2829.2℃,≥10℃的積溫為2393.1℃。中寨河流域基本上以旱年為主,自古十年九旱,特別是春旱、伏旱更為平凡,乾旱、霜凍、冰雹是主要災害性天氣。局部洪澇災害經常發生。區域內有林場的大片林區,故水土流失不嚴重。中寨河流域有1個鄉,6個行政村,人口988人,耕地面積1.96萬畝,人均20.8畝,流域內農作物主要以莜麥、葵花、豆類、胡麻為主,馬鈴薯、玉米、糜谷次之。河道內有固定堤壩約2000m。該河流內由於水資源貧乏,基本沒有水利工程,近幾年來,因退耕還林項目的實施,使流域內的水土保持與生態建設得到長足發展。
建國以後在嵐漪河上游東川河岢嵐境內建成高家灣水庫,幹流中遊興縣境內建成天古崖水庫。其中,高家灣水庫總庫容650萬m3,天古崖水庫2409萬m3。支流白家溝上的山莊峁水庫原設計庫容389萬m3,基本淤平現為淤地壩。兩水庫淤積嚴重,已超過泄洪洞高程;壩基均有不同程度的滲漏;下游灌區均為配套,不能充分發揮效益,僅對下游城鎮防洪起了積極作用;但兩水庫校核洪水標準不夠,均須改建。
天古崖水庫,壩址位於嵐漪河中下游的興縣木崖頭鄉石槽嘴村附近,東經 111°09′,北緯 38°40′。控制流域面積 1897km2,占嵐漪河流域流域面積的 87.9%。水庫於 1972 年 1 月動工興建, 1976 年 10 月竣工。水庫為防洪、灌溉、發電、供水等綜合性水利樞紐工程。原設計水庫庫容 2404.81 萬 m3,防洪庫容 1050.3 萬 m3,興利庫容 205.72 萬 m3,死庫容 1278.5 萬 m3。水庫樞紐主要包括:主壩、左副壩、右副壩、溢洪道、泄洪洞、灌溉發電壓力管等。主壩為漿砌石重力拱壩,壩頂高程 1031.5m,壩高 58m,壩頂長度 53m,壩頂寬度 4m。溢洪道位於大壩右岸,為開敞式寬頂堰形式,溢洪道進口寬 25m,槽身寬 18m,長 100.5m,進口底高程 1024.2m,設計洪水標準為 50 年一遇時,最大泄量為 391m3/s,溢洪道相應水深為 3.9m;設計洪水標準為 120 年一遇時,最大泄量為 935m3/s,溢洪道相應水 3深為 7.05m。泄洪洞位於主河槽右岸,進口底高程為 979.23m,洞身為長 23m、寬 4.5m×4.5m 的方型鋼筋混凝土壓力洞,底坡為 1%。設計泄量為 519m3/s,最大泄量為 536m3/s。灌溉發電壓力管位於大壩左岸壩體內,為直徑 1m 的混凝土壓力管道,全長 21m,進口高程 996m,底破 1%,最大泄量 2.5m3/s。天古崖水庫總庫容 2409 萬 m3,主壩為漿砌石重力壩,屬於中型水庫,工程等級為Ⅲ等。洪水設計標準確定為 50 年一遇,校核洪水標準確定為 500 年一遇。
東川河上宋家溝鄉東風水庫
北川流域面積572.8km,流長48.2km,發源於岢嵐縣的荷葉坪山,於岢嵐縣城西入嵐漪河。
南川流域面積278.2km,流長40km,發源於嵐縣野雞山,於岢嵐縣石家會入嵐漪河。幹流平均比降9.6‰,河床糙率0.04,河道呈寬淺式複式斷面,深度1~1.5m,寬70~140m,河流左右擺動很不穩定。
嵐漪河流域總流域面積2166.6km,位於東經110°52′~111°53′,北緯38°12′~38°55′,地處呂梁山以西,東臨蘆崖山與寧武、靜樂縣接壤,北接,西隔黃河與陝西相望,南與蔚汾河毗鄰。以縣劃分為嵐縣169.5km,岢嵐1567.5km,五寨26km,興縣373.9km,保德29.7km。
嵐漪河地形地貌從北到南由西向東傾斜,荷葉坪海拔2783.8m,野雞山海拔2139m,白龍山海拔2253m,山勢巍峨,溝壑縱橫,植被好,為天然森林區,北部為寬穀梁狀黃土丘陵風沙區,溝蝕嚴重;西部為黃土峁狀丘陵溝壑山區,向源侵蝕十分發育,地形被溝谷切割破碎形成長條形梁狀地形,其密度達3.8km/km。
嵐漪河流域位於山西省西部,東經 111° 27′ ~111° 52′ ,北緯 38° 26′ ~38 ° 52′ ,跨越嵐縣、岢嵐、興縣、五寨、保德等五縣,北與保德縣朱家川流域相鄰,東與汾河流域相望,南與興縣尉汾河流域相連,西以黃河為界。
流域內海拔最高為 2222m,位於河源處飲馬池山頂;最低為 870m,位於流域出口處。流域面積 2159km2、平均寬度 18.9km、長度 114km、形狀係數 0.166,流域水系呈狹長形羽狀分佈。流域平均坡度 9.6‰。地勢東高西低,地形複雜,地面支離破碎,屬於典型的黃土高原區。流域內石山區居多,佔全流域的 63%,其餘均為丘陵區。流域上游植被較好,有少數林區;下游較差,屬黃土丘陵區,溝壑發育,水土流失嚴重。
嵐漪河流域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其基本特徵是:春季乾旱多風,氣溫回升快;夏季炎熱多雨,歷時短;秋季天氣涼爽,溫差較大;冬季寒冷乾燥,歷時較長。根據岢嵐氣象站資料,流域內多年平均氣溫 8.4℃,年最低氣溫-29.3℃,最高氣溫 38.9℃,最大凍土深度 1.49m。初霜期在十月 2中旬,終霜期在五月上旬,無霜期 160d,年平均日照時數 2700h。流域內風力一般為 4~6 級,最大可達 8 級以上,最大風速為 20m/s。風向多為西北向。根據嵐漪河流域內 13 個雨量站 1956 年~1998 年的降雨資料分析,流域內多年平均降水量 500mm,汛期(6 月~9 月)佔全年降水量的 72.7%,最大年降水量(1967 年)為 831.8mm,最小年降水量(1972 年)為 242.3mm,全年降水量往往集中在幾場暴雨之中。降水年內及年際分佈極不均勻,降水的地區分佈也不均勻,呈自東北向西南遞減的趨勢。根據岢嵐氣象站資料,流域內多年平均水面蒸發量 1210.7mm,陸面蒸發量 450mm。乾旱指數 2.42。
嵐漪河幹流兩側共有支流 28 條,其中以石家會以上的北川河和南川河支流為最大,它們與幹流(東川河)在石家會附近彙集後由東向西注入黃河。這些支流中只有岢嵐以上幹流及北川河有少量清水流量,其餘均為季節性河流,常年無水。
興縣,建制沿革變遷頻繁。據史料載,興縣戰國屬趙,秦屬雁門郡。西漢為汾陽縣(治今嵐縣古城村)地,屬太原郡。東漢,汾陽縣廢,漢靈帝、獻帝時,為匈奴所據。三國、西晉屬羌胡。十六國時,先後屬前趙、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南北朝,屬北魏,孝昌二年(公元526年)屬廣州秀容郡(今嵐縣古城村)。
北齊始置蔚汾縣,興縣舊志云:“置縣於北齊,因縣城地處蔚汾河谷之寬平處,故取名為蔚汾縣。則興縣建置之始也”。據《山西省歷史地名錄》記:漢為汾陽地,北齊設蔚汾縣,以縣境有蔚汾河故名,屬神武郡。開皇三年(583年)置郡屬石州(今離石)。大業四年(608年)改蔚汾縣為臨泉縣,屬婁煩郡。唐武德七年(624年)改名為臨津縣,屬嵐州。貞觀元年(627年)改為合河縣(因城下有嵐漪河,西與黃河相合,故名)。時縣城設在今興縣城西六十華里的裴家川口北梁。宋元豐年間,遷移到蔚汾水北設城,即今縣城所在地。金時改為興,屬河東北路。元仍名為興州,屬冀寧路。
明洪武二年(1369年),始稱興縣,隸太原府。洪武九年屬太原府岢嵐州。清雍正三年,隸保德州,八年復屬太原府。辛亥革命以後,撤銷了州府制,興縣屬冀寧道。民國十三年(1924年)裁道后,歸山西省政府直轄。民國二十六年(1940年)“晉西事變”以後,建立了由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政府,興縣成為著名的晉綏邊區首府所在地,屬晉綏邊區一專署。1948年,屬五寨中心區。1949年9月,興縣專區成立,轄興縣、臨縣、離石、方山、嵐縣、偏關、神池、五寨、河曲、保德、岢嵐十一縣,專署駐興縣。
1952年興縣屬忻縣專員公署,1958年屬晉北專員公署,1961年復屬忻縣專員公署,1971年歸呂梁專員公署,2004年,歸呂梁地區.
殷商至明清時期
殷商(前16世紀-前11世紀)為冀州領域。
西周(前11世紀-前770年)為蕃服燕京戎地。
春秋戰國時先屬晉,晉三分后,異族入侵,地入於胡,為林胡樓煩王所據。公元前325年趙武靈王起兵逾黃花嶺,驅逐林胡樓煩王,復置樓煩郡,岢嵐屬趙。
西漢初,屬太原郡,隸屬朔方刺史部西河郡。
東漢隸屬并州刺史部西河郡。建安末,魏立新興郡,岢嵐名“廣衍”為其屬地。
三國時期(220年-295年)。為羌胡屬地。
西晉,仍為羌胡屬地。西晉末為劉元海之趙地。
東晉十六國時期:
後趙(319年-337年)屬永石郡。
前燕(337年-350年)、前秦(350年-384年)、後燕(384年-409年)皆屬西河郡。
南北朝時期:
北魏(420年-534年),岢嵐為秀容郡地,后因其地有岢嵐山,名嵐州。
北齊河清二年(563年)築蘇孤戍。
隋初復置樓煩郡,岢嵐為其屬地。大業三年(607年)置岢嵐鎮。
唐朝永淳二年(683年)改為岢嵐柵。長安三年(703年)置嵐谷縣屬嵐州。神龍二年(706年)費縣置軍。開元十二年(724年)復置嵐谷縣。屬嵐州,隸河東道。
五代,因襲前置,仍名嵐谷縣。
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於縣置岢嵐軍,屬河東道。熙寧二年(1069年),廢縣入軍。元豐六年(1083年)復置縣,名嵐谷。靖康二年(1127年)陷於金。
金設鎮西節度使,改為房順郡。后又改為岢嵐軍。大定二十二年改軍為州。貞佑三年(1215年)升防禦,四年(1216年)升節鎮,五年(1217年)復為嵐谷縣,隸河東北路。
元,初名嵐縣,太祖十六年(1221年)省縣入管州,只立巡檢司。
明,洪武七年(1374年)建鎮西衛,八年(1375年)設岢嵐縣。九年(1376年)升為岢嵐州。
清,仍為岢嵐州,轄嵐縣、興縣,直隸太原府。
民國時期
民國元年,廢州改縣,名岢嵐縣,屬山西省冀寧道。民國19年(1930年)3月裁道,由省直轄。民國26年(1937年)9月,屬山西省第二行政區政治主任公署。
民國28年(1939年)冬,“晉西事變”后,岢嵐建立抗日民主政府,屬晉西北行署第二專署。民國29年(1940年)6月,岢嵐縣城淪為日佔區,廣大農村仍為解放區。民國30年(1941年)11月,日本退離岢嵐城,縣城獲得解放。民國32年(1943年),岢嵐縣屬晉綏邊區第二專署。民國38年(1949年10月)前,屬五寨中心專署。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1949年10月,岢嵐屬興縣專員公署。1952年,屬忻縣專員公署。1958年,撤銷縣置,與神池、五寨三縣合併為五寨縣,縣政府駐五寨城內,岢嵐為鎮,屬雁北專署。
1961年,恢復岢嵐縣建制,屬忻縣專員公署。
1967年2月,縣政府改稱革命委員會,屬忻縣地區革命委員會。
1981年5月,撤銷岢嵐縣革命委員會,選舉產生了岢嵐縣人民政府,屬忻縣地區行政公署。
2000年1月地改市后,屬忻州市人民政府。
嵐漪河流域包括25個鄉,349個村,11萬人口,54.8萬畝耕地,276萬畝林地,煤、鋁礬土、鐵等礦產資源豐富。全流域耕地總面積28.99萬畝,農作物主要也春小麥、玉米、莜麥、豆類、胡麻為主,山藥、糜谷次之。
興縣位於山西省西北部、呂梁市北端,東與岢嵐、嵐縣接壤,南和臨縣、方山毗鄰,北與保德為鄰,西經興神黃河大橋與陝西省神木縣相通。全縣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漫長寒冷少雪,夏季短暫炎熱多雨,春旱風大升溫較快,秋季涼爽天氣晴朗。無霜期120--170天,年均日照時數2600小時左右,近六年降水量相對偏少。全縣國土面積3168平方公里(全省第一),轄7鎮10鄉、376個行政村,人口約30萬。北齊設縣,始稱蔚汾;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稱興縣。歷史上名人輩出,清代孫嘉淦、康基田,名垂千古;近現代開明士紳牛友蘭、劉少白,功勛卓著。
興縣是革命老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興縣是著名的晉綏邊區(解放區)首府所在地,是八路軍一二 0師的主戰場之一,是革命聖地延安的屏障和門戶。毛澤東同志在此發表了《在晉綏幹部會議上的講話》和《對晉綏日報編輯人員的談話》兩篇光輝著作;中共七大五位書記處書記(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都曾路居這裡;賀龍元帥在此戰鬥和生活了11年之久。1946年4月8日,我黨高級幹部王若飛、秦邦憲、葉挺、鄧發和著名教育家黃齊生等由重慶飛往延安途中,因飛機失事在興縣黑茶山遇難,史稱“四·八”烈士。革命戰爭年代,興縣曾以貧瘠的土地開荒100餘萬畝,供養邊區4萬餘名黨政軍人員;9萬人口的小縣參軍過萬,犧牲千餘,為中國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在長期戰鬥和生活中形成的晉綏精神,是我們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興縣是特困地區。1985年,被列為“山老邊貧”縣。1994年,有70%的農業人口被納入國家“八七”扶貧計劃。2001年興縣被確定為全省35個國家重點扶持的貧困縣之首;新10年扶貧開發,興縣又被列為呂梁山區連片特困地區縣。
興縣是資源富區。境內已發現煤炭、鋁土礦、煤層氣、含鉀岩石等23種礦產資源。其中:煤炭預測資源儲量461億噸,查明資源儲量136億噸;鋁土礦預測資源儲量5億噸,查明資源儲量1.86億噸;臨興區塊非常規天然氣興縣地區遠景資源量約2160億方。目前中聯公司臨興區塊已取得探明興縣儲量約為873.6億方,探明並測算的經濟可采儲量興縣約為350億方;含鉀岩石資源儲量4.7億噸,工業儲量3.7億噸。
興縣是發展新區。目前已有山西焦煤、中國鋁業、中國華電、華潤集團、中潤集團、冀中能源、豫能集團、中聯煤等大企業相繼入駐,承載了煤電鋁氣等大項目。2017年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完成85.89億元,財政總收入完成42.93億元,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13.33億元。
岢嵐縣位於晉西北黃土高原中部,是忻州市的版圖大縣、人口小縣。全縣國土總面積198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8萬畝,林地179萬畝,森林覆蓋率18.51%,境內以山地和丘陵為主,平均海拔1443米,年平均氣溫6.2℃、無霜期120天、降水量約450毫米。現轄2鎮10鄉202個行政村,人口8.4萬,其中農業人口6.7萬,是傳統農業縣份,屬國務院確定的呂梁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全省扶貧開發重點縣。
岢嵐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抗戰時期,岢嵐是山西臨時省委的誕生地、晉綏抗日根據地的發祥地,賀龍、王震、關嚮應、續范亭、程子華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裡戰鬥過。1948年4月4日,毛主席率中共中央領導機關轉戰西柏坡途中路居岢嵐,留下了“岢嵐是個好地方”的深情讚譽。
岢嵐是全省國防大縣。境內有25基地,是全省國防重地和最大的駐軍縣,組建於上世紀60年代末的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是我國三大衛星發射中心之一,擔負著國防戰略尖端武器的試驗和發射任務。
岢嵐是中國晉嵐絨山羊之鄉。歷經30年培育的“晉嵐絨山羊”2011年通過國家認證,成為全國第三個絨山羊新品種,也是我省牛羊業唯一的國家級品牌。投資6500萬元建成全國高端的晉嵐絨山羊育種中心,帶動發展13個晉嵐絨山羊擴繁場、6個晉嵐絨山羊改良點,累計改良絨山羊40餘萬隻,新建500隻以上的規模養殖場44個、1000隻以上的規模養殖園區14個,全縣扶持發展100隻以上養殖戶3500戶,扶持發展了暖神絨毛、佑鉻皮革、蘆峰食品、澳斯特絨毛等4個龍頭加工企業,形成了皮毛絨肉於一體的羊產品加工體系,設計年加工生產能力為羊肉及肉製品3500噸、毛絨1500噸、羊皮30萬張。“十二五”末,全縣羊飼養量達到70萬隻,畜牧業總產值近4億元,人均畜牧業純收入達到2618元。畜牧業五項指標連續保持全省第一,被譽為“騎在羊背上的岢嵐”,是名副其實的“三晉絨山羊第一縣”。
岢嵐是中華紅芸豆之鄉。經過20年培育發展的中華紅芸豆漸成氣候,種植面積穩定在13萬畝左右,年產2萬噸,具有顆粒碩大飽滿、色澤鮮艷、味甘性溫、高鈣低糖、高纖維低脂肪、營養豐富等特點,2010年被全國糧食協會授予“中華紅芸豆之鄉”殊榮。岢嵐紅芸豆遠銷德國、法國、比利時、荷蘭、義大利、俄羅斯以及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國,出口量約佔全國的三分之一。2011年被國家質檢總局命名為“出口紅芸豆質量安全示範區”,岢嵐縣成為全國重要的紅芸豆種植生產基地和加工出口基地。扶持發展了煒嵐工貿、中崙奧富、蘆芽春、宏晟糧貿、綠源科技等企業,有出口紅芸豆精選生產線2條、種子包衣生產線1條、紅芸豆綜合加工生產線1條,年精選7000噸出口紅芸豆,處理1.5萬噸紅芸豆秸稈和1000噸紅芸豆皮渣。“十二五”期間,出口創匯3280萬美元。
岢嵐是沙棘資源開發大縣。依託全縣60萬畝野生沙棘資源,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對沙棘進行開發利用,逐步從食用轉向藥用。扶持發展了山地陽光、山陽葯業、蘆峰食品等3個沙棘加工企業。其中山地陽光年生產沙棘1萬噸,有9條生產線、6大系列18個品種。山陽葯業規劃年加工轉化沙棘果渣2萬噸,年產高純沙棘黃酮25噸(40噸提取1噸)、沙棘籽油600噸(20噸提取1噸)。蘆峰公司有沙棘飲料生產線1條,年生產能力2萬噸。
岢嵐是晉陝蒙周邊重要的交通樞紐。岢嵐位於晉陝蒙三省交界區域,地處西部能源金三角資源東運的戰略要道。在全省高速公路網三縱十二橫十二環的格局中,岢嵐位於第四橫和西縱的交匯點,第四橫是西通陝甘寧蒙、東達京津冀晉的重要通道,西縱是貫通南北的重要通道。境內有寧岢瓦鐵路運輸線143公里,國道209線、省道岢大線及四通八達的縣鄉道貫穿全境,忻保、岢臨2條高速公路在境內十字交匯,在岢嵐境內約110公里,神岢高速開工建設,全縣公路通車總里程約943公里,岢嵐成為晉陝蒙周邊重要的交通樞紐。
岢嵐是晉西北重要的煤炭運銷集散地。依託寧岢瓦鐵路線,以及五保高速、臨岢高速、209國道、岢保公路貫穿全境的交通優勢,建設完善了安塘煤炭加工運銷集中區、岢嵐站煤炭集運區、宋家寨煤炭運銷加工園區,建成8個雙萬噸列煤炭集運站,年發運能力3000萬噸。公路經銷企業8戶,年經銷能力200萬噸。“十二五”期間,煤炭物流上交稅金占財政總收入的20%以上,特別是2011、2012年分別佔到70%和55%。
岢嵐是文化旅遊勝地。境內以荷葉坪萬畝高山草甸、國家級森林公園為代表的自然風光,以舉世僅有蜿蜒30公里的宋長城為代錶的歷史古迹,以毛主席路居館、衛星發射中心為代表的紅色記憶,以現代園林景點、文明宜居為代表的魅力山城,構成了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岢嵐氣候涼爽、空氣清新,碧水藍天,舒適宜人,是名符其實的清涼山城、養生福地、中國避暑休閑百佳縣。
“十二五”時期,岢嵐縣委、縣政府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及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全力推進“331”發展戰略,初步形成了以煤炭物流、煤化工、新型建材、農副產品加工、新能源開發、文化旅遊為主的六大產業體系,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2016年末,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0.5億元,同比增長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4.7億元,同比增長8%;固定資產投資達到52.5億元,同比增長12.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9.3億元,同比增長6%;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1.1億元,同比下降6.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4萬元,同比增長7%;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5800元,同比增長7%以上。省、市下達的節能減排等約束性指標全部完成。
嵐漪河
嵐漪河
嵐漪河
嵐漪河發源於岢嵐縣荷葉坪山馬跑泉,至興縣木崖頭鄉青草溝村東南1公里處入呂梁境,至裴家川口匯入黃河。河道全長120公里,其中呂梁境內36公里。流域面積2167平方公里,呂梁境內為544平方公里。河床比降為8.59%。多年平均徑流量0、94億立方米,年平均輸沙量1170萬噸,1967年實測洪峰流量2740立米/秒。該河季節性變化較強,冬季有四個月為結冰期。
位於岢嵐縣馬跑泉村的馬跑泉,冬天不結冰,夏天不枯竭,清水長流匯成橫貫全縣的嵐漪河。它的流量為每秒 0.3立方米。岢嵐縣位於忻州地區西南部,南與呂梁地區為鄰,地處晉西北黃土高原中部,管涔山西北麓。面積1986平方公里,轄2鎮16鄉,人口7.5萬,縣政府駐城關鎮。
岢嵐,春秋屬晉,戰國時設婁煩郡,秦屬太原,漢屬雁門郡,魏屬新興郡。北魏因境內有岢嵐山改名為嵐州,隋改稱樓煩郡於大業三年置岢嵐鎮。唐長安三年置嵐谷縣,宋於嵐谷縣置岢嵐軍,金廢軍,升嵐谷縣為岢嵐州,元廢。明洪武七年置岢嵐縣后復升州。民國元年復稱岢嵐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