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越絕的結果 展開
- 漢語辭彙
- 越絕書的簡稱
越絕
越絕書的簡稱
《越絕書》是記載古代吳越地方史的雜史,又名《越絕記》,全書一共十五卷。該書以春秋末年至戰國初期吳越爭霸的歷史事實為主幹,上溯夏禹,下迄兩漢,旁及諸侯列國,對這一歷史時期吳越地區的民族政治、經濟、軍事、天文、地理、曆法、語言等多有所涉及,被譽為“地方志鼻祖”。
關於《越絕書》的作者,《隋書·經籍志》認為是子貢。此書末尾序外傳記有隱語:“以去為姓,得衣乃成,厥名有米,復之以庚。”這個隱語裡面暗藏了“袁康”兩個字;又有“禹來東征,死葬其疆”。這兩句表明作者是會稽人;又云:“文詞屬定,自於邦賢;以口為姓,承之以天,楚相屈原,與之同名”這幾句裡面有隱藏了“同郡吳平”之名。所以《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判定該書作者為漢朝的袁康和吳平,然而這兩人的生平卻無從考證。
關於書名由來“越絕”,首篇《外傳本事》說:“越者,國之氏也。絕者,絕也,謂勾踐時也。”“賢者,所述不可斷絕,故不為記明矣。”清代的俞樾對此作了解釋,這是說《春秋》絕筆於獲麟之絕,其意在記吳、越之事以續補《春秋》,而重點更在於越,故曰,“越絕”。
此書原為三十五篇,所謂“舊有內記八,外傳十七”;北宋初亡佚了五篇,現今只剩十九篇。其中首尾兩篇屬於序跋性質,中間十七篇有內經、內傳和外傳,顯得比較雜亂。但《外傳本事》解釋說:“經者論其事,傳者道其意,外者非一人所作,頗相覆載,或非其事,引類以托意說之者。”這一方面說明其材料來源是多方面的,另一方面說明了,作者著書的意圖,每篇都有其特定的目的,所謂“觀乎太伯,能知聖賢之分”,“觀乎九術,能知取人之真,轉禍之福”等等。
《越絕書》保存有吳、越地區東漢以前的許多史料,特別注重伍子胥、子貢、范蠡、文種、計然(計倪)等人的外交軍事活動;有的為《史記》所採用,如勾踐行計倪、范蠡之術,其道在富米貴谷。這些史料可以和《左傳》、《國語》及《史記》互相印證,補充其不足。
還有《外傳記寶劍》一篇,記述歐冶子、幹將二人為越王鑄了五口寶劍,又為楚王鑄了三口寶劍,都鋒利無比。後來考古發掘證明《越絕書》上所記煉劍之事是真實的。還有篇中所謂“以石為兵”、“以玉為兵”、“以銅為兵”、“以鐵為兵”的記載,大體上反映了今天考古學上的舊石器、新石器、銅器和鐵器時代。
越絕書
《越絕書》,被東漢著名學者王充譽為當時五大名著之一。書名曰“絕”,舊有“斷滅”等說,今人考證,當為上古越語“記錄”的譯音,是越國史記的專名。《越絕書》內容極其廣泛豐富,詳細記載吳越交戰、越王勾踐生聚教訓,最後興越滅吳,逐鹿中原的經過,內容涉及兵法、權謀、術教等,被有些學者稱為“復仇之書”。還記載了許多有關季節變化、農田水利、土地利用、糧食豐歉等內容,因此被不少學者視為一本發展生產、經世致用之書。書中《吳地傳》與《地傳》兩篇,詳細記述了吳越兩國的山川、地理、物產等,因此被有些學者尊為中國地方志之鼻祖。《越絕書》不僅是浙江最早的地方志,也是國內現存最古的地方志。此書還保存了先秦時期許多珍貴的思想史資料。歷代的抄本、刻本有翻元本(越絕書十五卷江安傅氏雙鑒樓藏明雙栢堂刊本雙柏堂本)、張佳胤本、陳塏刊本、古今逸史本、四庫全書本等版本本。研究成果有清人的二種,一為俞樾越絕書札記曲園雜纂,一為錢培名所作,刻入小萬卷樓叢書。
今有:《越絕書》十五卷,四部備要本;張宗祥《越絕書校注》商務印書館1956年版;樂祖謀《越絕書點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越絕書》吳平編吳慶峰點校,《二十五別史》中一種,齊魯書社2000年版。
前言
凡例
第一卷 越絕外傳本事第一 越絕荊平王內傳第二
第二卷 越絕外傳記吳地傳第三
第三卷 越絕吳內傳第四
第四卷 越絕計倪內經第五
第五卷 越絕請糴內傳第六
第六卷 越絕外傳紀策考第七
第七卷 越絕外傳記范伯第八 越絕內傳陳成恆第九
第八卷 越絕外傳記地傳第十
第九卷 越絕外傳計倪第十一
第十卷 越絕外傳記吳王占夢第十二
第十一卷 越絕外傳記寶劍第十三
第十二卷 越絕內經九術第十四 越絕外傳記軍氣第十五
第十三卷 越絕外傳枕中第十六
第十四卷 越絕外傳春申君第十七 越絕德序外傳記第十八
第十五卷 越絕篇敘外傳記第十九
一方面說明,關於越絕書的一些重要問題,意見尚未統一,疑點猶待探討;另一方面也同時說明,正是由於越絕書的史料價值,在諸典籍中佔有特殊的地位,因而使眾多的研究者為之鍥而不捨。
越絕書是記載我國早期吳越歷史的重要典籍。它所記載的內容,以春秋末年至戰國初期吳、越爭霸的歷史事實為主幹。其中有些記述,不見於現存其他典籍文獻,而為此書所獨詳;有些記述,則可與其他典籍文獻互為發明,彼此印證,因而向為學者所重視。在現代社會科學的研究過程中,曾有不少人,從不同角度、在不同程度上利用越絕書,來考察中國古代史、中國文學史、中國民族史、漢語語言學史、中國歷史地理中的一些具體問題,並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這說明此書對於以上諸學科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越絕外傳記寶劍》第十三 白話篇
純均是一把尊貴無雙之劍。春秋時期,一個風和日麗的午後,經過數年卧薪嘗膽終於擊敗吳國的越王勾踐,睡了一個甜美的午覺醒了過來,心情非常舒暢。飲了一壺上好的龍井新茶后,勾踐興緻勃勃地派手下去找一個人。這個人就是薛燭。薛燭是秦國人,此時正在越國遊歷。薛燭雖然年紀輕輕,但卻已經名動列國,被人稱為天下第一相劍大師。不大一會兒,眉清目秀文質彬彬的薛燭就趕來了。賓主一番客套寒暄之後,就帶著隨從來到室外寬闊的露台之上。越王勾踐酷愛刀劍,這個露台高達數丈,氣勢舒張,光線充沛,專門用來看劍賞刀。落座之後,勾踐掃了一眼身邊的薛燭,心想這個年輕人雖然年紀輕輕但卻閱劍無數,一般刀劍肯定難入他的法眼,於是,勾踐一開口就叫手下取來了自己頗為得意的兩把寶劍:毫曹和巨闕。
哪知,薛燭走馬觀花地看了一遍,隨便地說了一句:“這兩把劍都有缺點,毫曹光華散淡,巨闕質地趨粗,不能算寶劍。”說完他還在溫暖的陽光里懶懶地打了一個哈欠。勾踐頗感意外,覺得很沒面子,他想了一想,一咬牙,俯在一個貼身侍從耳邊吩咐了幾句,過了一會兒,侍從率領幾百個鐵甲武士護送一把寶劍來到台下。薛燭感到好笑,問道:“大王這麼興師動眾,拿來的是什麼劍啊?”勾踐對薛燭的態度有一絲不快,他沒好氣地吐出了兩個字:“純均”。只聽見“咣啷”一聲,薛燭從座位上仰面摔倒,束髮的金釵掉在地上,一頭長發披散下來,面色突然凝住、獃滯。好大一會兒,才突然驚醒,只見他腳尖點地幾個縱躍掠下台階,來到劍前,深深一躬,然後又表情肅然地整理好自己的衣服,從侍者手中接過寶劍,小心翼翼地敲了幾敲掂了幾掂之後方才將劍從鞘中緩緩拔出。只見一團光華綻放而出宛如出水的芙蓉雍容而清冽,劍柄上的雕飾如星宿運行閃出深邃的光芒,劍身、陽光渾然一體象清水漫過池塘從容而舒緩,而劍刃就象壁立千丈的斷崖崇高而巍峨……過了好久,薛燭才用顫抖的聲音問道:“這就是純鈞嗎?!”
勾踐點了點頭:是,”他得意地接著說道:“有人要用千匹駿馬三處富鄉兩座大城來換這把寶劍,你看行嗎?”薛燭連忙說道:“不能換。”勾踐做作地皺了一下眉頭問道:“為什麼?你說說道理。”薛燭激動地大聲對道:“因為這把劍是天人共鑄的不二之作。為鑄這把劍,千年赤堇山山破而出錫,萬載若耶江江水乾涸而出銅。鑄劍之時,雷公打鐵,雨娘淋水,蛟龍捧爐,天帝裝炭。鑄劍大師歐冶子承天之命嘔心瀝血與眾神鑄磨十載此劍方成。劍成之後,眾神歸天,赤堇山閉合如初,若耶江波濤再起,歐冶子也力盡神竭而亡,這把劍已成絕唱,區區駿馬城池何足道哉……”勾踐滿意地頻頻點頭:“說得有理,既是無價之寶,我就永遠把它珍藏吧。”
《越絕書》·十五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書中《吳地傳》稱勾踐徙琅琊,到建武二十八年,凡五百六十七年,則後漢初人也。書末《敘外傳記》以廋詞隱其姓名。其雲以去為姓,得衣乃成,是袁字也。厥名有米,覆之以庚,是康字也。禹來東征,死葬其疆,是會稽人也。又雲文詞屬定,自於邦賢,以口為姓,承之以天,是吳字也。楚相屈原,與之同名,是平字也。然則此書為會稽袁康所作,同郡吳平所定也。王充《論衡·按書篇》曰:東番鄒伯奇,臨淮袁太伯、袁文衡,會稽吳君高、周長生之輩,位雖不至公卿,誠能知之囊橐,文雅之英雄也。觀伯奇之《元思》、太伯之《易童句》(案童疑作章),文術之《箴銘》,君高之《越紐錄》,長生之《洞歷》,劉子政、揚子云不能過也。所謂吳君高殆即平字,所謂《越紐錄》殆即此書歟?楊慎《丹鉛錄》、胡侍《珍珠船》、田藝衡《留青日札》皆有是說。核其文義,一一吻合。《隋唐志》皆雲子貢作,非其實矣。其文縱橫曼衍,與《吳越春秋》相類,而博麗奧衍則過之。中如《計倪內經》軍氣之類,多雜術數家言。皆漢人專門之學,非後來所能依託也。此本與《吳越春秋》皆大德丙午紹興路所刊。卷末一跋,諸本所無。惟申明復仇之義,不著姓名。詳其詞意,或南宋人所題耶?鄭明選《秕言》引《文選·七命》注引《越絕書》:大翼一艘十丈,中翼九丈六尺,小翼九丈。又稱王鏊《震澤長語》引《越絕書》,風起震方云云。謂今本皆無此語,疑更有全書,惜未之見。案《崇文總目》稱《越絕書》舊有內記八、外傳十七。今文題闕舛,裁二十篇。是此書在北宋之初已佚五篇。選注所引蓋佚篇之文,王鏊所稱亦他書所引佚篇之文。以為此本之外更有全書,則明選誤矣。別有《續越絕書》二卷,上卷曰《內傳本事》、《吳內傳》、《德序記》、《子游內經外傳》、《越絕後語》、《西施鄭旦外傳》;下卷曰《越外傳》、《雜事別傳》、《變越上別傳》、《變越下經》、《內雅琴考序傳後記》。朱彝尊《經義考》謂為錢 偽撰,詭雲得之石匣中。與彝尊友善,所言當實。今未見傳本,其偽妄亦不待辨。以其續此書而作,又即托於撰此書之人,恐其幸而或傳,久且亂真。又恐其或不能傳,而好異者耳聞其說,且疑此書之真有續編,故附訂其偽於此,釋來者之惑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