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銅陵牡丹的結果 展開
- 銅陵牡丹
- 芍藥科芍藥屬植物
銅陵牡丹
銅陵牡丹
牡丹是屬於毛茛科多年生落葉小灌木,經培育繁衍至今已有幾百個品種,分屬中原牡丹、紫斑牡丹和江南牡丹等三個品種群,銅陵牡丹屬江南品種群,其根皮有鎮痛、解熱、抗過敏、消炎、免疫等藥用,具有根粗、肉厚、粉足、木心細、亮星多、久貯不變質等特色,素與白芍、菊花、茯苓並稱為安徽四大名葯,亦是全國34種名貴藥材之一。
銅陵丹皮主要出產於新橋鎮和金榔鄉,其中新橋鎮鳳凰山地區的鳳凰、牡丹、陶鳳三個村,由於獨特的土壤、氣候條件所產的丹皮被歷代醫藥實踐證明為藥效最好。《中藥大辭典》明文記載:“安徽省銅陵鳳凰山所產丹皮質量最佳”,故稱鳳丹。鳳凰山地區位於長江南岸,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無霜期較長,光照充足,土質為金沙土質(該土質在分類學上命名為紅壤性麻砂土),適宜丹皮種植,且該地區又無工業和化肥農藥污染,植保保護較好,所以種出的丹皮質量好,經濟價值高。
銅陵鳳丹種植歷史悠久,據史考,在崇禎年間(1628-1644年)鳳凰山地區的牡丹皮生產發展到相當規模,到清代,鳳凰山的三條沖東山、西山地區已發展成為全國著名的牡丹皮生產地區,鳳丹也成為名貴出口特產,據清代撰修的《銅陵縣誌》把生產牡丹皮列為本縣主要物產之一,“邑產、姜、蒜、薴麻、丹皮之類,近亦間有服賈者,但遠人市販者居多”的記載,同治年間(1862~1872年)銅陵牡丹皮一度緊銷,鳳丹皮市價昂貴近達“萬斤稻穀易其擔”,清末民初年間,是銅陵歷史上丹皮生產的鼎盛時期,1924~1926年間,產量曾達700噸,以後由於時局動蕩,丹皮運銷困難,丹皮產量逐年下降,1949年銅陵鳳丹僅產21噸,解放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視丹皮生產,從1953年開始,牡丹皮生產列為國家統一購銷物資,價格穩定,國內外需求量大,1985年種植面積256.2公頃,產量達113.9噸,1992年產丹皮591噸,1995年丹皮937噸,2000年產丹皮1140噸,解放后至八十年代丹皮是由國家藥材公司統一收購、經銷;進入九十年代則有不少個體藥材經銷商參與經銷。1992年國家農業部授予新橋鎮鳳凰山地區中國南方牡丹商品基地,使我市丹皮種植及生產得到長足的發展。目前已有一萬畝生態牡丹園,年產牡丹皮1000噸,其中鳳丹700噸,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丹皮受主要出口地區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價格大跌。
鳳丹所含的化學成份有芍藥甙、丹皮酚、丹皮甙、丹皮多糖、苯甲酸、甾醇、揮髮油等多種物;其中丹皮酚含量的高低是檢驗丹皮品質優劣的主要指標,我市目前主要加工產品為丹皮酚,用來做抗心血管系統疾病的藥物,還可作為牙膏、香皂、花露水等日化產品添加劑,如食品防腐、衛生保健等方面大有市場潛力。
1998、2002年銅陵縣醫藥有限公司“銅鳳”牌鳳丹皮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授予“安徽省名牌農產品”。1999年,“鳳丹皮”作為國家“農協會”的指定產品,參展北京國家“農博會”。作為安徽省名牌農產品,“鳳丹皮”還先後參加了在廣州、西安、上海、深圳、珠海、合肥等地農產品展銷會。銅陵的牡丹栽培距今己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銅陵縣誌·古迹》篇記載:“仙牡丹,長山石竇中有白牡丹一株,高尺余,花二三枝,素艷絕麗。”相傳為葛洪所種。據考證,仙牡丹相似今銅陵大面積栽培的藥用品種“鳳丹白”。《銅陵縣誌》卷十四中 有石洞村(今銅陵縣董店鄉)盛嘉佑等人寫的《牡丹宅懷古》詩三首。其中有:“籌 邊持節善懷柔,西夏還轅錫予優。一種名花分御園,九重春色滿贏州。”此時應為北宋時期。如今銅陵所保留栽培的“御園紅”,重瓣淺紅色品種,據盛姓花農講,就是當 年皇帝賜給他們祖先的。銅陵牡丹主要以生產藥材為主,品種單一,集中種植於鳳凰 山一帶,其數量可為全國第一。有關白牡丹的栽培,《巢縣誌》和,《無為縣誌》均有記載。至今在巢湖市還有宋時留傳下來的山崖牡丹,由於花色雪白如玉,被稱為“銀 屏牡丹”,宋代時歐陽修在滁州任官時就對此株牡丹留下了詩句。這株牡丹特奇,千 百年來,經當地百姓觀察,每年“穀雨,,定開無疑,但綻開朵數卻有講究。11-13朵 則預示當年大澇,6-7朵則預示當年風調雨順,5朵以下則預示乾旱。此外,安徽還 有寧國、歙縣等地,歷史上也曾盛產牡丹。《寧國縣誌》載:“寧國、蟠龍素產牡丹, 以黃、白為貴,土人運往廣東,價重洛陽,洪楊亂后,所產甚稀,近陳氏商藝尚保存遺種雲。”總之,安徽牡丹主要是以生產藥材為主,其觀賞品種數量相對較少。
銅陵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