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日根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
王日根,1964年4月出生,江蘇省興化市陶庄鎮人,中共黨員,歷史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廈門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兼任中國經濟史學會理事、中國社會史學會理事、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福建師範大學閩台研究中心教授,福建省歷史學會常務理事、福建省五緣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閩南師範大學閩南文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2006年12月當選為廈門市思明區第十五屆人大代表。
王日根
1980年9月轉入興化市戴窯中學。
1981年考入廈門大學歷史系。
1987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88年獲歷史學碩士學位,旋留校任教。
1990年任講師,1994年、1999年破格晉陞副教授、教授。
1991年9月至1994年10月在職攻讀博士學位,
1997年8月至1998年8月在菲律賓雅典耀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系作訪問學者。
1999年、2002年兩度獲福建省優秀青年社會科學工作者提名。
2001年起任博士生導師、歷史研究所副所長。
2002年2月至8月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亞洲研究所作高級訪問學者。
2006年12月任歷史研究所所長。
2006年6月被授予“廈門大學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2007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2016年9月——2017年3月王日根在日本創價大學國際部做訪問學者。
王日根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專門史(中國經濟史)、海洋史。先後出版專著《鄉土之鏈:明清會館與社會變遷》(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明清民間社會的秩序》(嶽麓書社2003)、《明清海疆政策與中國社會發展》(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民營教育的歷史觀照》(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明清小說中的社會史》(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0)、《光緒皇帝VS明治天皇》(香港三聯書店2005,新星出版社2006),合著《歷史的分野:天威與人力》(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福建商幫》(香港中華書局1995)、《康熙傳》(人民出版社1998、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細說明成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主持點校《明通鑒》(嶽麓書社1998),參加點校《閩書》(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參加撰寫《中國通史教程》第三卷(姜義華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透視中國東南:文化經濟的整合研究》(陳支平、詹石窗主編,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等。在《歷史研究》、《社會學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江海學刊》、《學術月刊》、《文史哲》等刊發表學術論文一百餘篇。在各類報刊發表短論、小品文若干。曾獲得福建省優秀社會科學成果獎2項,廈門市優秀社會科學成果獎4次。
1.《〈明清廣東社會經濟形態研究〉評介》,《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6年第3期.
2.《評介林仁川著<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貿易》,《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8年第3期.
3.《明初考官制度述論》,《東南文化》1989年第3期.
4.《清至民國建甌土地契約中的經濟關係探微》,《中國經濟史研究》1990年第3期.
5.《明清福建商人與社會環境》,《福建論壇》1990年第3期.
6.《明清福建家族內義田的發展及其社會背景》,《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0年第2期,人大複印資料<<明清史>>1990年第8期.
7.《明清福建義田與鄉治》,《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1年第2期.
8.《義田及其在封建社會中後期的社會功能淺析》,《社會學研究》1992年第6期,人大複印資料《先秦秦漢史》1993年第4期,人大複印資料《經濟史》1993年第5期.
9.《清代義田的發展與成熟》,《清史研究》1992年第2期.
10.《明清四都社區文化略論》,《東南文化》1992年第3---4期.
11.《福建家族文化系統研究的新創穫》,《福建論壇》1992年第3期.
12.《宋以來義田發展述略》,《中國經濟史研究》1992年第4期.
13.《吳本崇拜與社會效應》,《吳真人研究》第125--133頁,鷺江出版社1992年5月版.
15.《試論明清文化的世俗化》《社會科學輯刊》1993年第1期.
16.《區域性家族文化研究的拓荒之作》,《史學集刊》1993年第3期.
17.《家族組織宏觀模式的新建構》,《歷史研究》1993年第2期.
18.《明清福建民辦社會事業的發展》,《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3年第3期.
19《<儒林外史>與民族文化的歷史審視》,《東南文化》1993年第4期.
20.《吳本崇拜的地域界限與文化內涵》,《吳真人與道教文化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
21《國內外中國會館史研究述評》,《文史哲》1994年第3期.
22.《明清時代會館的演進》,《歷史研究》1994年第4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古代史》(2)1994年第11期.
23.《明清會館與社會整合》,《社會學研究》1994年第4期.
24.《論明清會館神靈文化》,《社會科學輯刊》1994年第4期.
25.《吳甡:一個練達的地主階級政治家》,《史學集刊》1994年第3期.
26.《明清徽州會社經濟舉隅》,《中國經濟史研究》1995年第2期.
27.《明清蘇北水災原因初探》,《農業考古》1995年第3期.
28.《閩南沿海商工文明的形成及其意義》,《石獅商工文化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
29.《論明清福建會館的多種形態》,《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5年第3期.
30.《明清江南區域經濟史研究的又一力作》,《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5年第4期.
31.《地域性會館與會館的地域差異》,《地域社會與傳統中國》西北大學出版社1995年10月出版.
32.《明清會館的建築設置、區位分佈與文化內涵》,《原學》第4輯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6年版.
33.《明清福建與江南義田的比較》,《學術月刊》1996年第1期.
34.《宋以來義田生成機制論》,《廈門大學學報》1996年第2期.《高校文科學報文摘》1996年第5期,人大複印資料《宋遼金元史》1996年第3期.
35.《清代地權轉移中的非經濟因素》,《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6年第2期.
36.《地域性會館與會館的地域差異》,《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6年第1輯.
37.《明清時期的民間械鬥與封建官府》,《福建史志》1996年第5期.
38.《明清基層社會管理組織系統論綱》,《清史研究》1997年第2期.
39.《"社學即官辦初等教育"說質疑》,《歷史研究》1996年第6期.
40.《清前期福建地域間社會整合組織的比較研究》,《福建學刊》1997年第5期.
41.《明清庶民地主家族延續發展的內在機制》,《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7年第2期.
43.《<簡談明清時期的會館》《光明日報》1997年12月23日第5版"史林".
44.《〈中國原始藝術〉評介》《中國文物報》1997年12月21日第3版.
45.《淺論近代工商性會館的作用及其與商會的關係》,《廈門大學學報》1997年第4期.
46.《<汀龍會館:客家文化凝聚精神的實證》,《汀江與客家人》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47.《<明清民間辦學勃興的社會經濟背景探析》,《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8年第2期.
48.《菲華社會文化脈動淺識》,《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998年第4期。
49.《出土文物的藝術品鑒》,《中國史研究動態》1998年第5期。
51.《中國歷史文選教學改革的點滴體會》《中國歷史文選教學研究》第3輯,甘肅文化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52.《“外患紛起”與明清福建家族組織的建設》《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9年第2期。
53.《海洋思維:認識中國歷史的新視角》《歷史研究》1999年第6期。
54.《商業與中國社會結構變遷的爭鳴》《人民日報》1999年7月24日。
55.《探隱索頤求本真辨難問疑臻堂奧》《中國史研究動態》1999年第12期。
56.《十六——十八世紀福建沿海經濟開發中的商業化傾向》《廈門大學學報》2000年第1期。
57.《菲律賓華社對民間教育的投入》,《教育評論》2000年第1期。
58.《明清海洋管理政策芻論》,《社會科學戰線》2000年第4期。
59.《明清商人經營方式轉換的若干趨向》,《浙江學刊》2001年第1期。
60.《走向民間的歷史學》,《福建日報》2000年5月19日。
61.《元明清政府海洋政策與沿海港市興衰嬗變片論》,《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0年第2期。
62.《論康熙的恤商思想與實踐》,《雲南財貿學院學報》2000年第2期。
63.《地域性歷史研究芻識》,《光明日報》2000年4月28日。
64.《海洋社會經濟史研究的新進展》,《光明日報》2000年7月21日。
65.《長江下游農業歷史地理斷代研究的厚實之作》,《中國農史》2000年第2期。
66.《菲華商聯總會的發展軌跡探析》,《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0年第5期。
67、《清代商人經營方式轉換的若干趨向》,《浙江學刊》2001年第1期。
68、《論“書院改為學堂”——析從傳統大學向近代高等教育轉變的若干機樞》,《高等教育》2001年第3期。
69、《近年來明清基層社會管理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江蘇社會科學》2001年第3期。
70、《傅衣凌對中國社會經濟史學科的貢獻及啟示》,《西南師範大學學報》2001年第4期。
71、《商業史研究的重新審視與推進》,《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1年第2期。
72、《明清科舉制度對民營教育的促進》,《廈門大學學報》2001年第4期。
73、《試論明清東南海洋經濟模式的演遷》,《社會科學輯刊》2001年第6期。
74、《明清東南家族文化發展與經濟發展的互動》,《東南學術》2001年第6期。
75、《施琅統一台灣與清初官方海防力量的加強》,《施琅研究》國際文化出版公司,第263—276頁。2002年6月版。
76、《中國傳統政治文明中的“官民相得”》,《南通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2002年第2期。
第25—29頁。
77、《從社會控制角度研究社會救濟的成功之作——張文著〈宋代社會救濟研究〉評介》,《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2年第4期。
78、論明清鄉約屬性與職能的變遷,《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2003年第2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3年第3期。人大複印資料《明清史》2003年第4期。
79、明代東南海防中敵我力量對比的變化及其影響,《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3年第2期。
81、平台過程中施琅與清政府對海洋認識的深化,《施琅與台灣》,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第179-191頁。
82、簡論林則徐對災異的探源與對策,《林則徐與江蘇》,當代中國出版社2004年3月版,第193-199頁。
85、中國傳統政治文明的多元雙向傳播,《潮聲:廈門大學人文講演錄》,黃山書社2003年版。
88、明代海防建設與倭寇、海賊的熾盛,《中國海洋大學學報》(哲社版)2004年第4期。《高校文科學報文摘》2004年第5期。
89、明清市鎮經濟研究的新高度,《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4年第2期。
91、清代寶慶府社會救濟機構建設中的官民合作――以育嬰堂和養濟院為中心《清史研究》2004年第3期。(與雷妮合作)
92、試論沈葆楨的海洋經略思想與實踐。《沈葆楨生平與思想研究》中央黨史出版社2004年6月版。
95、習禮成俗:明清東南海洋區域社會控制的一種路徑,《江海學刊》2005年第1期。《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2005年第2期。《光明日報》2005年4月12日論點摘編。人民網2005年4月12日轉摘。
96、明清時期的商業風險及其防範,《中國經濟史研究》2005年第2期。
97、從《問俗錄》看明末清前期福建社會風習(與張宗魁合作),《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5年第1期。
98、從“行”到商會:宋以後商人社會管理中的官民互動,《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2005年第2期。
99、從碑銘看明清福建的民間規約和社會管理,《中西法律傳統》第4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廈大史學》第1輯。
100“科舉學”研究的階段性升華——評劉海峰等著《中國科舉史》,《中國書院》第六輯,湖南嶽麓書院2004年版。
101、明清時期社會管理中官民的“自域”與“共域”,《文史哲》2006年第4期,《新華文摘》2006年第19期轉載,《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6年第5期摘要,《人大複印資料·明清史》2006年第10期複印。
102、從幾起京控案看林則徐的為政風格,《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6年第2期,人大複印資料《明清史》2006年第10期。
103、從《天下郡國利病書·福建篇》看明代福建社會,《廈大史學》2006年第2輯。
107、近年來明清基層社會管理研究的新趨向,日本《中國史學》第十五卷,2005年9月朋友書店版。
108、從明清小說看科舉對社會生活的影響,《科舉制的終結與科舉學的興起》,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109、明清福建民間規約與社會管理的經驗與借鑒,《傳統文化與先進文化構建》,鷺江出版社2006年版。
110、明清徽州商人的家族觀念及其超越,《安徽史學》2007年第1期。
111、談堅持高考的權威性與冷靜地對待高考的統一,《湖北招生考試》2007年第1期。
2.《歷史的分野:天威與人力》(第一作者,合作者:林璧屬)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2月出版.
3.《<閩書>點校》(參加者之一)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福建商幫》(第一作者,合作者:陳支平)香港中華書局1995年1月出版.
5.《鄉土之鏈:明清會館與社會變遷》(博士論文)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5月出版.
6.《福建宗教史》(參加者之一)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
7.《康熙傳》(合作者:蔣兆成)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
8.《明通鑒》(標點)(主要參加者之一)嶽麓書社1999版。
9、《明清小說中的社會史》(教材),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10、《民營教育的歷史觀照》(專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版。
11、《明清民間社會的秩序》(專著),嶽麓書社2003年版。
12、《光緒皇帝與明治天皇》(專著),香港三聯書店2005年版。新星出版社2006年1月版。
13、《透視中國東南:經濟文化的整合研究》(主編陳支平、詹石窗,本人為編寫者之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15、《明清海疆政策與中國社會發展》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6、《細說明成祖》(王日根、何鋒),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7、《中國通史教程》(元明清卷)陳支平、陳春聲主編,本人承擔12萬字。
1、1994---1996年,國家教育部古籍整理委員會“《閩書》點校”。
2、1996—1999年,國家教育部“閩南民間信仰研究”。
3、1999—2001年,國家社科課題“東南沿海地域經濟開發與生態環境研究”。
4、1995—1996年,廈門大學課題“明清義田的發展”。
5、1999—2000年,廈門大學課題“菲律賓華人社會文化認同歧異研究”。
6、1999---2002年,國家教育部“科舉制度對西方文官制度的影響”。
7、2000---2001年,福建省委宣傳部“我省社區精神文明建設與社會穩定研究”。
8、2001---2002年,廈門市委宣傳部“廈門外來員工子弟教育研究”。
9、2001—2004年,國家教育部青年基金項目“明清海疆政策與中國社會發展”。
10、2002—2003年.福建省委宣傳部“福建省社區建設研究”。
11、2003—2004年.福建省委宣傳部“中國傳統道德建設實踐的當代價值研究”。
12、2003—2005年,廈門大學社科課題:中國傳統政治文明中的“官民相得”及其現代價值研究。6000元。
13、國家清史工程《清史·通紀》第五卷(嘉道朝),與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黃興濤合作,項目已正式批下來。總經費70萬。5年完成。項目編號為36305004。部門編號為008003。屬於國家項目。
14、閩南文化研究,參加者之一,主持人:陳支平,本人經費5萬元
15、千年海商——晉江商人與民間文獻研究,與陳支平合作,經費70萬元。
1、《鄉土之鏈:明清會館與社會變遷》(獨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5月版。1997年5月在北方十五省市18家出版社第12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圖書評選中被評為優秀圖書。在1996年廈門市第2屆優秀社會科學成果評選中被評為二等獎(1997年9月)。在1998年福建省第3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評選中被評為三等獎(1998年9月)。《讀者導報》1996年9月2日,《廈門日報》1996年12月17日,《社會學研究》1996年第6期,《歷史研究》1997年第3期,《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7年第1期,《史學集刊》1997年第4期,《中國史研究動態》1997年第5期等都發表了對此書的評論,給予了較高的評價。《中央電視台》亦在《讀書時間》欄目介紹了該書。
2、《義田及其在封建社會中後期的社會功能淺析》,《社會學研究》1992年第6期。在《社會學研究》創刊十周年青年優秀論文評選中被評為三等獎。
3、《試論明清文化的世俗化》,《社會科學輯刊》1993年第1期。在《社會科學輯刊》創刊15周年優秀論文評選活動中被評為一等獎。
5、《論明清會館神靈文化》,《社會科學輯刊》1994年第4期,作為“八五”期間優秀科學成果入選《中國“八五”科學技術成果選》第3卷,第1285頁。
6、《明清基層社會管理組織系統論綱》2000年獲廈門市第四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7、《民營教育的歷史觀照》,2003年獲廈門市第五屆優秀社會科學成果二等獎。
8、《民營教育的歷史觀照》,2003年獲福建省第五屆優秀社會科學成果三等獎。
9、晚清至民國時期會館演進的多維趨向,2005年獲廈門市第六屆優秀社會科學成果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