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大藏經
佛教經典之一
中華大藏經 漢、藏、滿與蒙古四種文字的大藏經。漢文絕大部分是東漢、魏晉南北朝、唐朝期譯出的。從兩晉南北朝開始,中國僧人及佛教信奉者下不少著作,有經序、註疏、論文、工具書、史料編輯,有一些假託譯出的佛經,正統佛教徒稱為“偽經”。這些大量的中土著述,豐富和發展了佛教傳統的“三藏”(經、律、論)的內容,使大藏經成為一部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百科全書。
2018年5月20日,《中華大藏經》(藏文部分)電子版首發式在北京舉行,實現了在計算機上對《中華大藏經》所收經典的原版閱讀。
隨著漢譯佛經和華人著述大量湧現,約在公元2世紀 後半期即有人從事目錄整理,隋以後,手抄佛經盛行,經錄之學發展起來,出現了各種體例的經錄,它體現了當時編輯者對佛經分類標準的分歧。對後來影響最大的是唐代僧人智升的《開元釋教錄》,它正式承認中國學者的佛教著述的地位,列入目錄,並分類排定次序。據最新發現資料,《開元釋教錄》最初的形式與今天的分類法亦不盡相同。漢文大藏經的編輯,雕印,以它的宏篇巨制,版本眾多、歷時久遠聞名於世,雕版印刷發明以前,佛經主要靠手寫流傳。北朝已有石刻佛經,雕鑿在岩石上與造像都以祈福為目的。隋以後,佛教徒中為了保存佛教文書,以防兵火戰爭的破壞,系統地雕造石版佛經。公元十世紀,北宋開寶年間始以木版雕印佛經,世界上第一部大藏經問世。後來歷遼、金、元、明、清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雕印藏經。現存公家私家刊印的大藏經達十七種之多(即:宋有《開寶藏》、《崇寧藏》、《毗盧藏》、《圓覺藏》、《資福藏》;遼有《遼藏》;金有《趙城金藏》;金元之際有《磧砂藏》;元有《普寧藏》、《官版藏經》;明代有《洪武南藏》、《永樂南藏》、《永樂北藏》、《武林藏》、《萬曆藏》、《徑山藏》;清有《龍藏》)。民國以後還出版過兩種鉛字排印本《頻伽藏》和《普慧藏》。在國外,漢文版藏經有《高麗藏》(根據北宋《開寶藏》翻刻,經版兩次毀於火,今本高麗藏已非原貌)、《弘教藏》、《卍續藏》、《大正藏》。綜觀國內外刊印的各種版本大藏經,都有收錄不全、排印錯漏等缺點,都不是理想的版本。
為避免過去刊印的許多種大藏經的缺失,《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力求做到版本要“精”、內容要“全”。編輯《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共用了八種版本與《趙城金藏》對校。這八種版本是:《房山雲居寺石經》、《資福藏》、《影宋磧砂藏》《普寧藏》、《永樂南藏》、《徑山藏》、《清藏》及《高麗藏》。《趙城金藏》30年代初被發現后,引起國內外學術界的重視。它是《開寶藏》的復刻本、裝幀、版式保留著《開寶藏》的基本特點,在《開寶藏》幾乎散佚殆盡的情況下,它不論在版本方面,或在校勘方面都有無可比擬的價值。在我國現存藏經中,未經傳世的孤本還有《房山雲居寺石經》、《遼藏》、《元官版藏經》《洪武南藏》、《武林藏》和《萬曆藏》六種。這幾種大藏經,除殘缺嚴重者外,多為《磧砂藏》和《永樂南藏》的復刻本,所收經籍少於《趙城金藏》不宜作底本使用。《趙城金藏》收錄經路近7000卷,現存5380餘卷,雖有缺佚,可用《高麗藏》補入。《高麗藏》和《趙城金藏》同屬《開寶藏》系統的復刻本,版式完全一致,用《高麗藏》補《趙城金藏》,可謂“天衣無縫”。
2011年5月24日,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正式對外公布,歷時近25年的《中華大藏經》(藏文部分)對勘、編輯、出版工作宣告完成,《中華大藏經》(藏文部分)與任繼愈先生主持完成的《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終成完璧。
大藏經,為佛教經典的總集,簡稱為藏經,又稱為一切經。自唐宋以來,歷代都有大藏經的編輯出版。新中國成立后,《中華大藏經》的編輯出版工作即被提到日程上來。《中華大藏經》是由漢、藏兩種文字組成的大藏經,這在大藏經歷史上是首創。
上世紀60年代初,作為“文化遺產”的“搶救”對象,部分學者提出編輯出版漢文《中華大藏經》的設想,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呂澂先生為此還專門目錄,即80年代出版的《新編漢文大藏經目錄》。但該設想其後沒有真正落實。
新中國成立后,佛教文獻的整理研究工作一直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1963年12月30日,毛澤東主席在讀了任繼愈先生1963年初出版的《漢唐佛教思想論集》之後,作出重要批示:“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寫的文章也很少,例如任繼愈發表的幾篇談佛學的文章,已如鳳毛麟角,談耶穌教(基督教)、回教(伊斯蘭教)的沒有見過。不批判神學就不能寫好哲學史,也不能寫好文學史或世界史。”不久后,隸屬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的世界宗教研究所正式成立。遺憾的是,不久后“文革”爆發,佛教研究被迫中斷。
改革開放后,1982年,時任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的任繼愈先生,在全國古籍整理出版會議中建議整理出版《中華大藏經》,分別漢文、藏文等不同文字,同一採用《中華大藏經》這一名稱。同年8月,國務院古籍整理規劃領導小組正式決定,委託任繼愈先生負責,開始了《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的編輯出版工作。4年後,季羨林、任繼愈、多吉才旦、土登尼瑪等漢、藏學者一致建議應儘快整理出版《中華大藏經》(藏文部分)。1987年5月,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組建“大藏經對勘局”,在四川成都展開《中華大藏經》(藏文部分)的整理出版工作。
《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歷經13年,動員了約160人參與,最終於1994年底編纂完成,1997年由中華書局全部出齊。這部大藏經共收經籍1939種,分106冊。2004年出版《總目》一冊,共計107冊。漢文《中華大藏經》以《趙城金藏》為基礎,總匯了歷代大藏經有“千字文”帙號部分,會勘了包括《房山石經》在內的8種有代表性的藏經,其文獻性的價值突出,為繼承和創新佛教傳統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更原始更優越的版本。
漢文大藏經的編纂出版,同時也推動了藏文大藏經的整理和出版。藏文大藏經,分《甘珠爾》、《丹珠爾》兩部分,甘珠爾又稱正藏,丹珠爾則為副藏,前者是有關佛陀說教的總集,包括經藏與律藏兩大部分,後者則是歷代高僧大德對佛陀說教的解說論述。此次出版的《中華大藏經》(藏文部分)共232卷,《甘珠爾》選擇8種木刻版本進行對勘,《丹珠爾》選擇4種木刻版,從最初對勘到最後出片,一共經歷了12項24道工序,是目前為止校對最精良的藏文大藏經。
《中華大藏經》(藏文部分)與(漢文部分)是姊妹篇,它們的出版是我國佛教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值得大書特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