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

動物類群

昆蟲種類繁多、形態各異,屬於無脊椎動物中的節肢動物,是地球上數量最多的動物群體,在所有生物種類(包括細菌、真菌、病毒)中佔了超過50%,它們的蹤跡幾乎遍布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直到21世紀初,人類已知的昆蟲有100餘萬種,但仍有許多種類尚待發現。昆蟲在動物界中種類最多,數量最大,對農業生產和人類健康造成重大影響。最常見的有蝗蟲、蝴蝶、蜜蜂、蜻蜓、蒼蠅、草蜢、蟑螂等。

昆蟲不但種類多,而且同種的個體數量也十分驚人。昆蟲的分佈面之廣,沒有其他綱的動物可以與之相比,幾乎遍及整個地球。分有不同的種類。多數昆蟲可以做標本,是人類可以利用的良好生物資源。

基本簡介


目前全球已經被命名的昆蟲在100萬種左右,占動物已知種類的70%左右,其中單包括金龜子在內的甲蟲就有大約35萬種之多。中國所記錄的昆蟲大約有7萬種,可能有大約50到100萬種還隱藏在祖囯的各地沒有被發現。

解釋


昆蟲的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成蟲通常有2對翅和6條腿,翅和足都位於胸部,身體由一系列體節構成,進一步集合成3個體段(頭、胸和腹)。一對觸角頭上生,骨骼包在體外部;一生形態多變化,遍布全球旺家族。是節肢動物中種類最多的一種。
昆蟲是世界上最繁盛的動物,已發現100多萬種,比所有其他動物種類加起來都多。
昆蟲的構造有異於脊椎動物,它們的身體並沒有內骨骼的支持,外裹一層由幾丁質(英文Chitin)構成的殼。這層殼會分節以利於運動,猶如騎士的甲胄。
昆蟲在生物圈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蟲媒花需要得到昆蟲的幫助,才能傳播花粉。而蜜蜂採集的蜂蜜,也是人們喜歡的食品之一。在非洲、東南亞和南美的一些地方,昆蟲本身就是當地人的食品。
但昆蟲也可能對人類產生威脅,如蝗蟲和白蟻。而有一些昆蟲,例如蚊子,還是疾病的傳播者。
有一些昆蟲能夠藉由毒液或是叮咬對人類造成傷害。例如胡蜂會以螫針向入侵者注入毒液。

分類


鞘翅目是昆蟲綱中的第一大目,通稱“甲蟲”。種類有33萬種以上,占昆蟲總數的40%。在中國記載7000餘種。它們的前翅呈角質化,堅硬,無翅脈,稱為“鞘翅”,因此而得名。外骨骼發達,身體堅硬,因此能夠保護內臟器官。體型的變化甚大。此類昆蟲的適應性很強。有咀嚼式口器,食性很廣:分為植食性——各種葉甲、花金龜;肉食性——步甲虎甲;腐食性——閻甲;屍食性——葬甲;糞食性——糞金龜。
本類群屬完全變態,幼蟲因生活環境和食性不同有各種形態;蛹絕大多數是裸蛹,稀有的為被蛹。
鱗翅目是昆蟲綱中僅次於鞘翅目的第二大的目,由於身體和翅膀上被有大量鱗片而得名。主要分蛾類和蝶類,共同識別特徵是虹吸式口器,由下顎的外顎葉特化形成,上顎退化或消失;完全變態;體和翅密被鱗片和毛;翅二對,膜質,各有一個封閉的中室,翅上被有鱗毛,組成特殊的斑紋,在分類上常用到;跗節6節;無尾須;全變態。幼蟲多足型,除三對胸足外,一般在第3~6及第10腹節各有腹足一對,但有減少及特化情況,腹足端部有趾鉤;幼蟲體上條紋在分類上很重要;蛹為被蛹。成蟲一般取食花蜜、水等物,不為害(除少數外,如吸果夜蛾類為害近成熟的果實)。幼蟲絕大多數陸生,植食性,為害各種植物;少數水生。
雙翅目包括蚊、蠓、蚋、虻、蠅等,是昆蟲綱中較大的目。由於成蟲前翅為膜質,后翅退化成“平衡棒”而得名。雙翅目分為長角、短角和環裂三個亞目。長角亞目的觸角在6節以上,包括蚊、蜢、蚋,是比較低等的類群;短角亞目觸角在5節以下,一般3節,通稱“虻”;環裂亞目就是我們通稱的“蠅”。
膜翅目
膜翅目包括各種蟻類蜂類。膜翅目昆蟲特徵明顯,包括嚼吸式口器,前後翅連接靠翅鉤完成等。本類群分佈很廣,已知種類100000多種,估計至少250000種。根據腹部基部是否縊縮變細,分為廣腰亞目和細腰亞目。廣腰亞目是低等植食性類群,包括葉蜂、樹蜂、莖蜂等類群;細腰亞目包括了膜翅目的大部分種類,包括蟻、黃蜂和各種寄生蜂等。
半翅目,由異翅亞目和同翅亞目兩個亞目所組成,有133科、超過6萬種。異翅亞目即椿象。是昆蟲綱中的主要類群之一。半翅目昆蟲的前翅在靜止時覆蓋在身體背面,后翅藏於其下。由於一些類群前翅基部骨化加厚,成為“半鞘翅狀”而得名。有刺吸式口器,以植物或其它動物的體內汁液為食。屬不完全變態昆蟲。其腹部有臭腺,遇到敵害會噴射出揮發性臭液。同翅亞目包括蟬、蚜蟲等。半翅目的分類仍有爭議,同翅目原先被視為獨立的目,許多地方也仍將半翅目和同翅目視為不同目。
直翅目是一類較常見的昆蟲,包括螽斯、蟋蟀、螻蛄、蝗蟲等,全世界已知20000種以上,分佈很廣。成蟲前翅稍硬化,稱為“覆翅”,后翅膜質。本類群為不完全變態,若蟲和成蟲多以植物為食,對農、林、經濟作物都有為害;少數種類為雜食性或肉食性。直翅目是較原始的昆蟲類群,起源於原直翅目,在上石炭時期已經分成了觸角較長的螽斯類,和觸角較短的蝗蟲類。其中很多種類由於鳴叫或爭鬥的習性,成為傳統的觀賞昆蟲,比如斗蟋和螽斯。
廣翅目
廣翅目是一個較小的類群,僅有泥蛉科和齒蛉科兩科。世界範圍分佈,記載約300種。中國已知有40多種,常見種類有古北泥蛉、東方巨齒蛉、中華斑魚蛉等。有些學者把它列為脈翅目的1個亞目。廣翅目昆蟲的成蟲中至大型,體長8~65毫米,展翅24~175毫米,前後翅相似,翅脈呈網狀,翅成屋脊狀置背上,前緣部脈不分叉;后翅臀區寬廣,可以摺疊;翅脈較多,但到外緣不再分成小叉,可區別於脈翅目;前緣橫脈成列,簡單或端部分叉。
蜻蜓目在昆蟲綱中是比較原始的類群,也是較小的一個目。蜻蜓目分為三個亞目:差翅亞目統稱“蜻蜓”;均翅亞目統稱“蟌”以及發現於日本和印度的兩種間翅亞目昆蟲。全世界約有5000種,中國有300多種。蜻蜓身體粗壯,休息時翅膀平展於身體兩側;蟌身體細長,休息時翅膀束置於背上。間翅亞目則擁有粗壯的身體和束置於背上的翅膀。蜻蜓目屬不完全變態昆蟲,稚蟲“水蠆”在水中營捕食性生活。成蟲也為肉食性種類,捕食小型昆蟲,飛行迅速,性情兇猛。
其它昆蟲
昆蟲綱除了上述的7個目以外還有其它27個目,共計34個目。昆蟲綱種類繁多,形態各異,但是擁有外骨骼、三對足是它們的共同特徵。其中許多種類是我們熟識的:“朝生暮死”的蜉蝣目——蜉蝣,兇猛的螳螂目——螳螂;無所不在的蜚蠊目——蟑螂;令人討厭的虱目——體虱。昆蟲的適應能力很強,不管你喜歡與否,它們都在我們的生活中佔有一席之地。

基本特徵


一對觸角,一般有兩對翅,三對足。昆蟲觸角節數目,包括觸角棒節數目也經常是鑒定依據。
解剖圖:
昆蟲的身體分為頭部,胸部(thorax)和腹部(也譯:下體)(abdomen)。
A-頭部;B-胸部;C-腹部
1. 觸角 2. 單眼 (前) 3. 單眼 (上) 4. 複眼 5. 腦部 (腦神經節) 6. 前胸 7. 背動脈 8. 氣管 9. 中胸 10. 后胸 11. 前翅 12. 后翅 13. 中部內臟(胃) 14. 心臟 15. 卵巢 16. 後部內臟 (腸,直腸和肛門) 17. 肛門 18. 陰道 19. 腹神經索 20. 馬氏管 21. 爪墊 22. 爪 23. 跗節 24. 脛節 25. 腿節 26. 轉節 27. 前部內臟 (嗉囊) 28. 胸部神經節 29. 基節 30. 唾液腺 31. 咽下神經節 32. 口器
體表有外骨骼,身體分節(一節一節的),體軀的環節分別集合組成頭、胸、腹3個體段,從卵中孵出來的昆蟲,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通常要經過一系列顯著的內部及外部體態上的變化,才能轉變為性成熟的成蟲。這種體態上的改變稱為變態。
頭部
頭部是昆蟲身體最前面的一個體段,由幾個體節組合而成,外壁堅硬,形成頭殼。頭部為感覺和取食的中心,頭部的上前方有一對觸角,下方是口器,具有3對口器附肢和1對觸角,兩側通常有一對大的複眼,頭頂常常有一至三個小的單眼。
胸部
胸部由三個體節組成,由前向後依次稱為前胸(prothorax)、中胸(mesothorax)和后胸(metathorax)。每個體節都帶有一對附肢,稱為胸足。胸足分成節段,分別為基節(coxa)、轉節(trochanter)、腿節(femur)、脛節(tibia)、跗節(tarsus)和前跗節(pretarsus)。跗節通常分為5個跗分節,有時還帶有成對的爪子。胸足通常會特化,以更好地完成如挖,跳,游泳或是捕捉等任務。第一胸節的背部被稱為前胸背板(pronotum),通常會特別加固。另外的兩個胸節的背面通常會各帶有一對翅膀。在甲蟲的前對翅膀之間有一塊三角形的甲片。胸部是運動的中心,具有3對足。
腹部
昆蟲在腹部有著重要的器官,如管狀的心臟,梯形神經系統,胃腸系統和生殖器官。部分器官還會“越界”到前面去,如神經中樞——咽上神經節或是腦部,和其他動物一樣位於頭部。在軀體中還藏著分支的氣管,它們會直接把氧氣送到身體的各個器官去。器官開口於線粒體附近,可以更快的利用空氣。昆蟲在體側壁還有氣孔(stigma),直接與外界大氣接觸,可以通過肌肉收縮關閉。因為昆蟲這一套呼吸系統非常有效,所以昆蟲要擔心的並不是缺氧,而是過度氧化。氣孔的可關閉性使得昆蟲具有暫時停止呼吸的能力。腹部是生殖中心,其中包含著生殖系統和大部分內臟,無行動用的附肢,但多數有轉化成外生殖器的附肢。
感覺器官
昆蟲體型雖小,感官卻很發達。它們擁有比許多大型動物更為靈敏的感覺,可以看到人眼看不到的光線,聽到人耳聽不到的聲音,嗅到百米之外的同伴的氣味。
眼睛
昆蟲的眼睛包括單眼和複眼,複眼由許多六角形的小眼組成,單眼有背單眼和側單眼之分。除寄生性昆蟲外,一般昆蟲都有一對複眼,頭頂上還有1到3個背單眼。
視覺的獨特性,昆蟲能看見人類和絕大多數動物都看不到的紫外線,而有些花瓣可以反射紫外線,昆蟲就能依靠這種獨特的視覺,根據紫外線的變化找到花蜜和花粉。
耳朵
有些昆蟲的耳朵長得很奇怪,例如蟋蟀的耳朵就是它們每條前足膝蓋以下一塊呈鼓膜狀的隆起,能感覺其他蟋蟀求偶的聲音;飛蛾的耳朵長在腹部,可以感受到蝙蝠靠近的聲音。
觸角
多數昆蟲在兩隻複眼的中上方都有一對觸角,觸角是昆蟲的主要感覺器官,幫助昆蟲探明前方是否有障礙物,尋找食物和配偶。有些昆蟲也經常用觸角與同伴交流信息。
口器
口器是昆蟲的嘴,擔負著取食的重任。因為食物不同,不同的昆蟲也就具有不同類型的口器,如蝗蟲的咀嚼式口器,蚊、蟬的刺吸式口器,家蠅的舐吸式口器等。

生活習性


溫度是決定昆蟲生長發育速率的最重要的因子,氣候變暖能加快昆蟲各蟲態的發育,導致其首次出現期、遷飛期及種群高峰期提前。陸生昆蟲在環境太熱時尋找一個陰涼潮濕的處所。如暴露在陽光下,它使自己處於體表受熱面積最小的位置。如太冷,昆蟲留在陽光下取暖。許多蝴蝶在飛行前需展翅收集熱量。蛾在飛行前震動翅或抖動身體,並藉毛或鱗片在身體周圍形成一層空氣絕緣層保住體熱。最適於飛行的肌肉溫度是38~40℃(100~104℉)。在嚴寒時,身體結凍是對昆蟲最大的危險。在寒冷地區能越冬種類稱為耐寒昆蟲。少數昆蟲能忍受體液中出現冰晶,不過在這種情況下細胞內含物可能並未凍結。但大多數昆蟲的耐寒意味著阻止冰凍。抗凍作用部分是由於集聚了大量的甘油作為抗凍劑;部分是由於血液中的物理變化,溫度遠在冰點之下而仍不凍。防乾旱包括堅硬的防水蠟以及擴大貯水的機制。水生昆蟲除了步足發生顯著的變化而適於游泳外,主要適應性變化在於呼吸。有的升到水面呼吸。蚊只利用呼吸管末端的最後一對腹氣孔吸氣。龍虱在鞘翅與腹部之間有一貯氣室。呼吸空氣的昆蟲在體表的毛間形成空氣層,作用如鰓,使它能從水中取得氣,延長潛水的時間。水中的昆蟲幼蟲直接從水中得氣。搖蚊幼蟲整個表皮層有豐富的氣管。毛翅目(Trichoptera)和蜉蝣目(Ephemeroptera)幼蟲有氣管鰓。大型的蜻蜓幼蟲鰓在直腸內,水從肛門進出提供氧氣。

生活場所

昆蟲種類這麼多,因此,它們的生活方式與生活場所必然是多種多樣的,而且有些昆蟲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本能的表現很有研究價值,例如昆蟲易於入侵氣候環境相似的地域並定殖。可以說,從天涯到海角,從高山到深淵,從赤道到兩極,從海洋、河流到沙漠,從草地到森林,從野外到室內,從天空到土壤,到處都有昆蟲的身影。不過,要按主要蟲態的最適宜的活動場所來區分,大致可分為五類。
(1)在空中生活的昆蟲:這些昆蟲大多是白天活動,成蟲期具有發達的翅膀,通常有發達的口器,成蟲壽命比較長。如蜜蜂、馬蜂、蜻蜓、蒼蠅、蚊子、牛虻、蝴蝶等。昆蟲在空中活動階段主要是進行遷移擴散,尋捕食物,婚配求偶和選擇產卵場所。
(2)在地表生活的昆蟲:這類昆蟲無翅,或有翅但已不善飛翔,或只能爬行和跳躍。有些善飛的昆蟲,其幼蟲期和蛹期也都是在地面生活。一些寄生性昆蟲和專以腐敗動植物為食的昆蟲(包括與人類共同在室內生活的昆蟲),也大部分在地表活動。在地表活動的昆蟲占所有昆蟲種類的絕大多數,因為地面是昆蟲食物的所在地和棲息處。這類昆蟲常見的有步行蟲放屁蟲)、蟑螂等。
(3)在土壤中生活的昆蟲:這些昆蟲都以植物的根和土壤中的腐殖質為食料。由於它們在土壤中的活動和對植物根的啃食而成為農業、果樹和苗木的一大害。這些昆蟲最害怕光線,大多數種類的活動與遷移能力都比較差,白天很少鑽到地面活動,晚上和陰雨天是它們最適宜的活動時間。這類昆蟲常見的有螻蛄、地老虎夜蛾的幼蟲)、蟬的幼蟲等。
(4)在水中生活的昆蟲:有的昆蟲終生生活在水中,如半翅目的負子蝽、田鱉、龜蝽、划蝽等,鞘翅目的龍虱、水龜蟲等。有些昆蟲只是幼蟲(特稱它們為稚蟲)生活在水中,如蜻蜓、石蛾、蜉蝣等。水生昆蟲的共同特點是:體側的氣門退化,而位於身體兩端的氣門發達或以特殊的氣管鰓代替氣門進行呼吸作用;大部分種類有扁平而多毛的游泳足,起划水的作用。
(5)寄生性昆蟲:這類昆蟲的體型比較小,活動能力比較差,大部分種類的幼蟲都沒有足或足已不再能行走,眼睛的視力也減弱了。有些寄生性昆蟲終生寄生在哺乳動物的體表,依靠吸血為生,如跳蚤、虱子等。有的則寄生在動物體內,如馬胃蠅。另一些昆蟲寄生在其它昆蟲體內,對人類有益,可利用它們來防治害蟲,稱為生物防治。這些昆蟲主要有小蜂姬蜂、繭蜂、寄蠅等。在寄生性昆蟲中,還有一種叫做重寄生的現象。就是當一種寄生蜂或寄生蠅寄生在植食性昆蟲身上后,又有另一種寄生性昆蟲再寄生於前一種寄生昆蟲身上。有些種類還可以進行二重,或三重寄生。這些現象對昆蟲來說,只是為了生存競爭的一種本能。

生長方式

蛻皮生長
昆蟲的幼蟲在生長過程中體形會逐漸變大,它們表面的外骨骼和皮膚就會被逐漸變大的軀體脹破。慢慢地,幼蟲的“外套”開始脫落,新生一層更大、更堅硬的表皮。幼蟲經歷多次蛻變,才能成長為成蟲。
地下生長
多數昆蟲的幼蟲非常脆弱,所以它們要在相對安全的地方才能長成成蟲。例如,金龜子的幼蟲就是在地下生長的,它們會在地下待好幾周,直到長成成蟲后才到地面上活動。
水中生長
有些昆蟲的幼蟲適於在水中生存,例如雌蜉蝣把卵產在水面上,卵經孵化成為幼蟲,幼蟲便一直在水中覓食、生長,它們可以在水中生活1年多,直到離水登陸后變成成蟲。

自我保護

昆蟲的種類不計其數,它們面臨危險時採取的自衛方式也多種多樣。有的具有保護色,有的有警戒色,還有許多昆蟲能將自己變成其他形狀用心,或在外觀上模仿一些具有不被攻擊特性(如具有毒素)的動物(如:有一種毛蟲身上的斑紋看似馬蜂,蜂蠅也是藉助類似馬蜂的外觀躲避天敵),藉以避開敵害。
保護色
有些昆蟲經常混入與自身體色相近的環境中進行覓食等活動,即使敵害靠近,也很難察覺到它們的存在。例如,蝗蟲經常混入與自身體色相近的草叢中,在那裡毫無顧忌地鳴叫,但很多捕食者卻很難從中發現蝗蟲的蹤跡。
警戒色
有些昆蟲從不需要偽裝自己,而是用它們艷麗的體色警示其他動物不要靠近。例如,許多飛蛾體色都呈紅、黃等艷麗的顏色,但它們卻並不是可口的獵物。
斑點
有些昆蟲自身具有“尖利”的武器,但當敵害靠近時,它們不會主動出擊,而是用身上醒目的斑點向那些獵食者發出警告:不要去招惹它們,否則後果會很慘。
許多昆蟲的翅膀上都長著有利於偽裝的翅斑,例如很多蝴蝶和飛蛾的翅膀上都長有眼狀翅斑,在遭遇敵害時,它們就會把翅斑亮出來唬住對方,趁機逃生。
有毒的身體
有些昆蟲經常以一些有毒的植物為食,並把毒汁儲藏在體內。它們的身體會呈現出幾塊黃色或黑色或顏色組合(如黑黃、黑紅等)的斑紋,以此警告捕食者:它們有毒,最好不要以它們為食。
擬態
某些動物在形態、斑紋、顏色等特徵上模仿另一種動物、植物或自然界的物體,藉以保護自身,免受侵害的現象就叫做擬態。例如,枯葉蛺蝶的翅膀像枯葉,竹節蟲的身體像竹節等。
夜間覓食
有些昆蟲的幼蟲為了躲避危險,經常在夜間覓食。例如,玉帶鳳蝶的幼蟲為了避免被其他動物吃掉,白天藏在隱蔽的地方休息,夜間則外出覓食。
鱗片
蝶與蛾的翅膀上覆蓋著色彩斑斕的鱗片,這些鱗片是由它們被壓平的毛髮形成的。鱗片一片片地緊密相連,交織成蝶和蛾的美麗翅膀,便於它們飛行。
飛行
大多數昆蟲具有高超的飛行技術,藉助飛行選擇適宜的生存環境,尋找食物和同伴,遇到危險時快速逃生。在飛行前,昆蟲會先活動控制飛行的肌肉,然後快速起飛。

求偶產卵

昆蟲的求偶行為非常奇妙,有的以氣味求偶,有的以舞蹈、發光或送禮物的方式求偶。一旦雌雄蟲交配后,雌蟲就要花費很多的時間產卵,卵又要經歷多次變化才能變成成蟲。
氣味求偶
有些昆蟲靠氣味求偶,例如雌性橄欖油蝴蝶在求偶時散發出一種濃烈的氣味,吸引雄蝶;雄蝶循著氣味找到雌蝶,與其交尾。
發光求偶
有些昆蟲在求偶時會發出一種特殊的光,例如雌性螢火蟲會蟄伏在草叢中,併發出微弱的光;雄蟲發現后,會用一種更明亮的閃光來回應,等待雌蟲發光的變化以確定求偶是否成功。
舞蹈求偶
有些昆蟲會以舞蹈的形式向異性同伴求愛。例如,蝴蝶有時會跳舞求偶,它們翅膀上的鱗片可以反射一種特殊的光,使它們的舞姿更有魅力,從而吸引異性同伴的注意。
產卵
多數昆蟲都會採取各種措施保護自己的卵。有的昆蟲把卵產在地下,使卵避開危險;有的昆蟲把卵產在食物旁邊,這樣卵孵化后幼蟲就不必為覓食發愁了。

生殖發育

昆蟲幼蟲的孵出通過不同途徑。如蛾、蝶類動物咬破卵殼而出;蚤有孵化刺,用刺在殼上切一縫;有的推掉卵殼上的卵蓋而出卵。幼蟲孵化時能吞入空氣,以便用力掙出卵殼;在孵出後到表皮硬化前,繼續吞氣,擴張自身。表皮一旦硬化,便不能再長,只有通過一系列蛻皮,在蛻去舊皮,長出較大的新皮之際才能長大。蛻皮時,體形可能驟變。多數原始的無翅昆蟲,如衣魚,在長大為成蟲的過程中身體結構幾乎沒有變化,稱為無變態昆蟲。而蚱蜢(直翅目Orthoptera)、蝽(異翅目Heteroptera)和蚜蟲(同翅目Homoptera),起初體形不變,直到最後才變成有翅的成蟲,生殖器也發育成熟,稱不完全變態。高等的鱗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和雙翅目屬於全變態,幼蟲完全不像成蟲;幼蟲經一系列蛻皮,變化較小,然後變蛹,再變為成蟲。幼蟲的形狀多種多樣,可分為5型:蠋型(蛾、蝶類動物)、蠐螬型、衣魚型(蛃型)、叩頭蟲幼蟲型和蛆型。蛹分為被蛹(附肢不同程度地緊貼在體上)、離蛹(附肢不緊貼在體上)和圍蛹(本質上是離蛹,但被幼蟲皮所形成的囊包圍)。蛻皮和變態都受激素的控制。蛻皮是由腦中的神經分泌細胞產生的激素髮動的。這種激素作用於前胸的一個內分泌腺——前胸腺,前胸腺產生蛻皮激素,作用於真皮層,刺激生長和形成表皮。變態同樣受激素控制:在整個幼蟲階段,腦後有一個小腺體叫咽側體,分泌保幼激素。只要血液中有保幼激素,正在蛻皮的真皮細胞產生幼蟲表皮。至最後一齡幼蟲時不再產生保幼激素,於是昆蟲變態成為成蟲。在全變態昆蟲中,蛹在有極少量保幼激素的情況下發育。滯育雖然在任何蟲期都能發生,但在蛹期最為常見。在溫帶,許多昆蟲以蛹期越冬。
除了發育時形態的變化外,許多昆蟲成蟲有多態現象。例如:工蟻和后蟻,工蜂和后蜂均不同;白蟻有兵蟻、繁殖蟻和持續的幼蟲;蚜蟲成蟲則有無翅和有翅之分;有些蝴蝶有引人注目的季節兩態性。這些差別可解釋為:每一種的每個成員的基因中都有發育成不同型的能力,由於環境刺激引起特定的發育途徑。激素或許是控制這些變化的環節。多數昆蟲營有性生殖。蝴蝶的視力很重要,雌蝶的色澤在飛行中能吸引同種的雄蝶。蜉蝣和有些蠓的雄蟲成群飛舞吸引雌蟲。某些雌甲蟲的部分脂肪體形成一個發光的器官吸引雄蟲。雄蟋蟀和蚱蜢發聲吸引雌蟲,雄蚊則被雌蚊飛行時發出的聲音所吸引。但最重要的是氣味。大多數雌蟲分泌信息素引誘雄蟲,雄蟲同樣地也能產生吸引雌蟲的氣味。
交配和產卵需要適當的溫度和營養。一次受孕,終身產卵。交配、產卵期間對蛋白質尤其需要,鱗翅目的成蟲只吃糖和水,幼蟲時貯備下必需的蛋白質。溫度和營養常影響激素的分泌。產卵時通常需要保幼激素或來自神經分泌細胞的激素。沒有這些激素,則生殖中斷。這些現象在冬季見於馬鈴薯甲蟲。少數昆蟲雄蟲罕見,由雌蟲進行孤雌生殖。溫帶的蚜蟲在夏季只產生營孤雌生殖的雌蚜,胚胎在母蚜內發育(胎生)。某些癭蚊幼蟲的卵巢中卵母細胞能在孤雌情況下開始發育,幼體破壞母蟲體壁逸出,這叫幼體生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