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心理醫學

醫學心理學分支

心理生理醫學是研究心理因素和人類健康與疾病之間相互關係的醫學心理學分支,又稱為心身醫學。其主要研究情緒與疾病的關係,即過度的焦慮、恐懼、怨恨及其他心理或精神緊張與各種疾病的關係;心身醫學理論在綜合性醫院中的應用,又稱諮詢-聯絡精神病學,它對各科患者和垂危者給予心理衛生方面的服務;研究與健康和疾病有關的社會學和心理學問題等。

發展歷史


古代記錄

中國古代醫學典籍《黃帝內經》中就已論及情緒對疾病和健康的影響,指出“暴怒傷陰,暴喜傷陽”,“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等。在西方,古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論述了情緒及性格類型對疾病和健康的影響。柏拉圖明確指出,心或身的任何缺陷都會給對方造成最大不協調和不相稱的機會。

近現代發展

到18、19世紀,隨著病理學研究的發展,心理因素對軀體生理功能的影響重新受到重視,當時一些著作中關於憂慮、精神緊張會妨礙疾病好轉和促使許多疾病發生的觀點已被普遍接受,然而對社會心理因素所產生的作用,尚未進行深入的分析。
20世紀初,不少學者進行了大量的實驗研究。坎農觀察了特殊情緒狀態下所伴隨的生理變化,並稱之為情緒行為。他還把人體在危急處境中所產生的適應性改變比作動物的逃避一鬥爭反應。美國心身醫學的創始人之一丹巴在其1935年出版的《情緒和軀體變化》一書中,提出了某些疾病的發生與性格特點和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的理論。

學者觀點及發展


在歐洲,有關心身的觀念則受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的巨大影響。弗洛伊德的有關性心理發展、無意識動機和內部衝突的學說,推動了心身醫學的發展,這種觀點被介紹到美國后,即成為心理生理醫學的主要理論支柱。

亞歷山大

亞歷山大就是按照心理動力學的原理解釋和研究心身疾病的。他認為,被壓抑的無意識的矛盾和衝突,是導致心身疾病的原因。他提出的7種典型的心身疾病是:原發性高血壓支氣管哮喘、潰瘍性結腸炎、甲狀腺機能亢進、消化性潰瘍、神經性皮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後來,由於心理動力學缺乏客觀科學依據,雖仍有一定影響,但已不那麼盛行了。

巴甫洛夫

蘇聯生理學家巴甫洛夫通過動物實驗創立了條件反射學說。在這一學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大腦皮層與內臟相關的理論,被廣泛應用來解釋神經症和心身疾病的發生。美國學者沃爾夫根據條件反射原理創立了一套精確的實驗方法,可以客觀地記錄因心理刺激而引起的內臟器官功能改變的情況。這樣就把心身醫學的研究建立在更為客觀的科學基礎上,從而確立了心理生理學的研究方向,並把心身疾病改名為心理生理疾患。

沃爾夫的繼承者們

沃爾夫的繼承者們把注意力轉移到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方面。如霍姆斯和拉雷對各種類型疾病發病前的社會環境因素進行了分析。他們通過前瞻性和回溯性研究,收集了大量不同人種的資料,發現疾病的發生和嚴重程度與病前所經歷的生恬事件的數量有關。也有人從生理,心理和行為等方面對心身疾病進行了分析研究,認為生活環境變化的性質和人們的主觀態度與發病相關。

馬戈安

美國腦生理學家馬戈安在對大腦皮層、邊緣系統、間腦、視丘下部、網狀結構和脊髓的解剖生理研究作出重要貢獻的同時,也為心身關係的理論進一步提供了科學的依據。到20世紀70年代,心身疾病已經不僅局限於上述7種病,心理社會因素與心身相關的思想以及整體觀念等都被認為是處理所有疾病的基礎。

研究機智與治療預防


心理生理醫學主要研究心身疾病的發病原因和機制、分類、治療、預防等。

心理因素對身體的影響

不良的情緒
不良的情緒
人在焦慮、憤怒、飢饋等情緒狀態下,可伴隨特殊的生理和生化變化。坎農於1932年首先分析了不同情緒狀態對胃腸功能的影響。他認為胃是最能表現情緒的器官之一;並區分了有利或不利於胃腸道分泌和收縮的各種情緒。他的研究還證明,情緒不僅對胃腸道功能有影響,而且對心血管’肌肉、呼吸、泌尿、新陳代謝和內分泌等功能也都存在著類似的關係。
美國神經內分泌學家馬倫應用精確的研究方法,在60年代證明了情緒與內分泌激素水平之間的聯繫。他認為心理因素可以改變體內激素的平衡,影響整個代謝過程。70年代以來,中樞神經激素和神經遞質的研究成果,特別是證實內啡肽與鎮痛有關,引起了醫學界的極大興趣:對心身醫學的支持者也因此大為增加。
緊張狀態概念在心身疾病的病因中具有關鍵的意義。人在緊張狀態下,可產生焦慮、恐懼的情緒,同時引起一系列生理變化。在長期的緊張狀態下,還可引起新陳代謝率以及血糖、血脂含量的增高等。有時,焦慮等情緒的發泄,會因心理的防禦作用受到阻抑,強烈情緒的被壓抑可能導致疾病的發生。另外,反覆或持續地引起功能性變化最後導致不可逆轉的結構組織性變化。
丹巴在人的性格與心身疾病問題上,提出了關於疾病的特殊性格的理論,認為至少有8種疾病與性格有聯繫,包括骨折,冠狀動脈梗塞、高血壓心臟病、心絞痛風濕性心臟病、心律不齊、風濕性關節炎糖尿病等。有人認為,人在幼年時期的心理創傷,不僅會使其心理固定在一個特殊的“情緒—防禦期”,而且也會使生理的發展停留在某一特殊階段中,從而導致具有這類性格特點的人以後容易發生某種特殊疾病。
許多學者曾關注心身疾病的特殊性問題,并力圖通過研究揭示心理應激的性質與受累器官之間的聯繫,但大量臨床和實驗室的資料至今未能使人獲得一致的看法。有人曾對傘兵作過一次調查,發現胃蛋白酶元分泌偏高以及O型血型等素質方面的因素都可能是引起十二指腸潰瘍的條件。因此,特異性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即遺傳帶來的易感素質;幼年經歷導致的易感傾向(包括生理和心理);後天生活環境影響引起的性格改變,使某些器官容易受累;外傷或感染等原因造成的器官功能弱化;情緒緊張或激動時,某個器官常常首先出現反應;等等。

外界環境對身體影響

隨著社會學與人類學的進展,外界環境對疾病的影響越來越受到重視。霍姆斯和拉雷於1967年設計了一種生活事件量表,把患者在病前半年內的各種生活變化的事件,技刺激的強度進行定量研究,結果發現“生活變化單位”總分超過一定標準,容易發生軀體或精神疾病這種方法的主要缺點是沒有把研究對象的主觀態度考慮在內,但它對於提醒醫生在診治患者時要重視其發病前的環境因素是有幫助的。格雷內等人重點研究了分離和抑鬱與各種疾病的關係,發現病情惡化與患者心理上的損失感有密切聯繫,特別是親人喪亡和人際關係破裂等。

涉及範圍


治療

心理生理醫學所涉及的心身疾病的範圍很廣,主要可分為植物性神經系統障礙、代謝過程和內分泌障礙、過敏性疾患三大類。
心理治療有助於減除心身疾病;而社會心理方面的改善措施則有利於預防心身疾病的發生。有關心身疾病的防治措施,對整個醫學都有幫助,因為心理社會因素可以激化機體的不穩定狀態或使疾病狀態持續,影響病程的逆轉。
在一般情況下,心身疾病的治療通常是由非精神科醫生實施的。醫學心理學家或精神科醫生的任務主 要是幫助會診和培訓,對特殊病例施行心理治療。在治療心身疾病時,要從整體出發,處理好醫生和患者之間的關係;恰當地確定治療目標;準確把握患者的性格特點和心理矛盾,還要指導和幫助家庭有關人員;要耐心地傾聽患者的訴述,盡量讓患者將挫折、委屈等感受自在而充分地表達出來,以達到“疏泄”的目的;要主動把生理和心理衛生知識介紹給患者,使其減少不必要的焦慮而主動配合治療。
在藥物治療方面,除針對局部器官功能障礙採用特殊藥物外,尚需針對患者的情緒狀態和睡眠障礙採用鎮靜劑和安眠藥。此外,還應使患者注意勞逸結合,並輔以工療、體療、水療等,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
根據對病因的分析,在制定預防措施時,應該考慮多方面的因素。例如:遺傳與素質;社會與文化背景;個體的生活史,即過去經驗(特別是人際關係)及其積累的作用;使疾病發生和持續的直接環境影響,等等。
由於產生心身疾病的原因來自個人軀體和社會心理兩大方面,預防措施也必須做整體性的安排。一切預防醫學和衛生措施都有助於心身疾病的預防,心理衛生知識的普及宣傳也十分重要。此外還必須依靠教育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管理學家及其他有關人員共同參與這方面的工作。

其它心理學分支學科

心理學概述、比較心理學、策動心理學、動力心理學、構造心理學、機能心理學、理論心理學、普通心理學、認知心理學行為主義心理學、意動心理學、心理統計學、發展心理學、畢生發展心理學、兒童心理學、青年心理學、成人心理學、老年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完形心理學)、工業心理學、管理心理學、勞動心理學、工程心理學、人事心理學、消費心理學醫學心理學、變態心理學、神經心理學生理心理學、諮詢心理學、健康心理學、生理心理醫學、教育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應用社會心理學、數學心理學、拓撲心理學、運動心理學音樂心理學、心理語言學、宗教心理學、法律心理學、環境心理學、民族心理學、群體心理學、審美心理學、文藝心理學、實驗心理學、心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