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嘏

三國曹魏後期重臣,西漢義陽侯之後

傅嘏(gǔ)(209年-255年),字蘭石(一字昭先),北地郡泥陽縣(今甘肅寧縣米橋鄉)人。三國曹魏後期重臣。西漢義陽侯傅介子之後、曹魏尚書傅巽之侄。

傅嘏弱冠時便已知名於世,被司空陳群闢為掾屬。為人才幹練達,有軍政見識。正始初年,為尚書郎,遷黃門侍郎,因得罪何晏而被免職。司馬懿曹爽后,以傅嘏為河南尹。任職期間,集前人之政舉,使百姓獲益。后遷尚書,朝議伐吳三計,傅嘏認為三計都不可行,朝廷不聽,果然在東關之戰中為諸葛恪所敗。此後傅嘏地位日隆,受封進爵。毌丘儉、文欽起兵,傅嘏及王肅勸司馬師自往討伐,最終大破淮南軍。司馬師死後,司馬昭還洛陽輔政,傅嘏以功進封陽鄉侯。

正元二年(255年),傅嘏逝世,年四十七。追贈太常,謚號“元”。有文集二卷。傅嘏在“才性四本論”中持“同”論。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弱冠知名

傅嘏是傅介子的後代,伯父傅巽,曾任侍中、尚書。傅嘏弱冠已知名於世,被司空陳群闢為掾屬。魏明帝景初(237年—239年)年間,散騎常侍劉劭奉命作考課法,傅嘏對此舉提出異議。

不屈權貴

正始(240年—249年)初年,傅嘏官除尚書郎,又遷任黃門侍郎。當時曹爽秉政,何晏為吏部尚書,傅嘏對曹爽之弟曹羲說道:”何晏外表恬靜清淡,但是內心險惡陰暗,貪圖私利,不考慮立身行事的根本。我斷定他一定會先迷惑你們兄弟兩個,那時仁人賢士將會疏遠你們,而朝政也就會因此日趨衰敗了。“何晏因此與傅嘏不和,不久以小事而罷免了傅嘏。又被拜為滎陽太守,但傅嘏未到任。后被太傅司馬懿請為從事中郎。

治理京畿

嘉平元年(249年),曹爽被誅后,司馬懿讓傅嘏擔任河南尹。河南尹內掌帝都,外統京畿,兼有古代六鄉六遂的土地。轄區內的人口雜多,又有許多豪門大族,商人外胡,四方匯聚,是各種利益的彙集處,但也是違法作亂之事滋生的地方。前任河南尹司馬芝的規矩細則過於簡陋,接任的劉靖,綜合他的規矩但又太過繁密,再後來的李勝,更是經常破壞固定的法律、制度來獲得一時的名聲。
傅嘏於是樹立司馬芝的綱統,再以劉靜的概要細則來約束條理秩序,又逐漸恢復被李勝破壞的法規。當時郡里有七百個官吏,但過半都是新人。河南官場的慣例,五官掾功曹主持選職,都授於本地人,而沒有任用外地人,傅嘏只任命合適的人擔任合適的職務,上下級分工不同,又分別加以考核。傅嘏的治理以德行的教化為基礎,並且執法持久,儘管簡單卻不可觸犯,審案酌情合理,刑事案件不用逼供就能得到實情。不施小惠,為百姓做的好事,傅嘏都故意隱瞞事情的原委,假裝不是自己做的。所以在當時傅嘏並沒有顯赫的名望,而官吏百姓在他的管理下逐漸安定。
又遷任尚書。傅嘏常常認為:”自從秦始皇開始廢除分封,設官分職,不同於古代的制度。漢、魏沿襲秦制,一直沿用至今。但是儒生學士,都想把三代的禮制交錯綜合起來,然而禮弘大廣遠,未必適合今天的形勢,制度也常常和具體事務相違背,以至名不副實。這也是歷代都不能達到大治的共同原因。想大力改定官制,依據古代正本清源,但是如今正值帝室多難,所以未能實施。“

謀划準確

嘉平四年(252年),孫權去世。當時征南大將軍王昶、征東將軍胡遵、鎮南將軍毌丘儉等都上表請伐吳,獻上的策略各不相同。
朝廷下詔詢問傅嘏的意見,傅嘏回復道:”想當年夫差凌齊勝晉,威加四方,最終還是引禍姑蘇;齊閔王兼土招境,闢地千里,同樣還是自遭顛覆。善始不一定能善終,這是古代的明證啊!孫權自從破關羽奪荊州之後,洋洋得意,窮凶極欲,因此宣文侯(司馬懿)極力籌劃大舉。如今孫權已死,把兒子託付給諸葛恪,假如他能矯正孫權的苛暴,減除吳國的虐政,使老百姓免遭困苦,得到新政策的實惠,又能內外一齊考慮,避免覆舟之險,雖然不能保證吳國能永遠保持完好,也足以在長江以南延長壽命了。現在朝里議論紛紛,有的說要泛舟徑渡,橫行於長江以南,有的說要四路並進,攻擊吳國的城壘,有的說要大獵於疆場,伺機以動。誠然,這些都是破敵的常用辦法。但自治兵以來,幾次證明我軍的力量尚且不足,吳國作為我們的仇敵,已經近六十年了,他們偽立君臣,但還能夠患難與共,元帥新喪以後,他們上下憂危,把戰船排列在重要的渡口,憑藉險要堅守城池。因此像泛舟渡江,橫行於長江以南那樣的計劃是並不實際的。只有在邊境上一邊大規模打獵一邊進軍的辦法,還有可能行得通。出兵時要發安民告示,進攻時抓到俘虜不許搶劫財物,坐吃歷年積存的糧食,不用派很多兵去運送,不誤戰機,不勞遠征,這倒是軍事上的當務之急。從前樊噲願意帶十萬大軍橫行匈奴,季布當面指出他的短處。如今有人想越長江、入險境,攻下敵人的巢穴,這便有如樊噲。不如嚴明法令,訓練士卒,制定萬無一失的計劃以抵禦敵兵,必會立於不敗之地。“可惜朝廷不從傅嘏之言。同年十一月,下詔命王昶等征吳。
嘉平五年(253年)正月,諸葛恪率軍拒戰,大破曹魏眾軍於東關。
諸葛恪新破東關后,乘勝揚聲說要起兵攻青、徐二州,朝廷準備防備。傅嘏則認為:”淮海並不是敵軍敢於輕易進取的路徑,當年孫權派兵入海,兵船遇浪沉溺,倖存者寥寥。諸葛恪怎敢把眾多將士的性命寄託於海水,以圖僥倖呢?諸葛恪不過是要派素習水軍的偏將,帶領小部分人馬從海路上溯淮水,佯攻給青、徐的守軍看,以迷惑、牽制我們,他自己卻可能糾集大軍進攻淮南。”後來諸葛恪果然圖取新城,但不克而歸。
傅嘏常論才性同異(才性四本論,傅嘏論其同),鍾會把他們收集起來並有所評定。不久,賜傅嘏爵關內侯。

司馬之黨

正元元年(254年),高貴鄉公曹髦即位,傅嘏進封武鄉亭侯。
正元二年(255年),毌丘儉、文欽在淮南起兵討伐司馬氏。有人認為司馬師不應該親自前往,遣太尉司馬孚前往就可以,只有傅嘏和王肅勸司馬師親自前往。傅嘏分析形勢說道:“淮南的士兵強勁,而毌丘儉等人憑藉力量在邊境抗拒,他的力量不可輕易抵擋。諸將前往交戰,各種情況都有可能發生,如果失去好的形勢,那您就完了。”當時司馬師新割目瘤,身體還未恢復,聽到傅嘏的話,突然撐起而說:“我會請求抱病東征。”
司馬師於是引軍親征,並以傅嘏守尚書僕射,一起前往東征。擊破毌丘儉、文欽,頗為依靠傅嘏的謀划。不久,司馬師逝世,傅嘏與司馬昭一起返回洛陽,司馬昭於是繼任輔政,倚重鍾會。鍾會於是一副自負的樣子,傅嘏向其警戒說:“你的志向大過你的能力,功業很難建立,怎麼能不謹慎一點呢!”
傅嘏回師后以功進封陽鄉侯,增邑六百戶,與之前的共一千二百戶。同年,傅嘏逝世,時年四十七歲,追贈太常,謚號元侯。其子傅祗襲爵。
傅嘏自少與冀州刺史裴徽、散騎常侍荀甝相善,二人早亡。傅嘏又與鎮北將軍何曾、司空陳泰、尚書僕射荀顗、后將軍鍾毓共結友好,一起在朝任職,都是當代名臣。
咸熙元年(264年),實行五等爵制,因傅嘏在前朝的功勛,朝廷改封傅祗為涇原子。
西晉泰始年間(266年—274年),傅嘏的夫人鮑氏去世,晉武帝司馬炎賜錢十萬作為喪葬費,重新以少牢禮儀祭祀傅嘏。

人物評價


王基許允、傅嘏、袁侃、崔贊皆一時正士,有直質而無流心,可與同政事者也。
荀粲:子等在世塗間,功名必勝我,但識劣我耳!
裴楷:見傅蘭碩,汪翔靡所不有。
傅玄:①嘏既達治好正,而有清理識要,好論才性,原本精微,鮮能及之。②傅嘏為河南尹,治以德教為本,然持法有恆,簡而不可犯,見理識情,獄訟不任檟楚而得其實,不為小惠,有所薦達,及有大益於民,皆隱其端跡,若不由己。
陳壽:傅嘏用才達顯。
孫盛:晉宣、景、文王之相魏也,權重相承,王業基矣。豈蕞爾傅嘏所宜間廁?
裴松之:①愚以為夏侯玄以名重致患,釁由外至;鍾會以利動取敗,禍自己出。然則夏侯之危兆難睹,而鍾氏之敗形易照也。嘏若了夏侯之必危,而不見鍾會之將敗,則為識有所蔽,難以言通;若皆知其不終,而情有彼此,是為厚薄由於愛憎,奚豫於成敗哉?以愛憎為厚薄,又虧於雅體矣。②傅嘏識量名輩,實當時高流。而此評(《三國志·傅嘏傳贊》)但云“用才達顯”,既於題目為拙,又不足以見嘏之美也。
劉勰:傅嘏王粲,校練名理。
葉適:傅嘏精識自命,謂“何平叔不念務本,敗曹爽兄弟。”是矣。至其為司馬師謀,力疾勸行。又與昭還洛,繼世執政,終移魏柄,此則嘏之所謂務本者歟?國命延促之際,士所去就,忠邪、賢不肖分焉。過是而自號曰“能”,吾不信也。
余嘉錫:①嘏於叛君負國之事,攘臂恐后,則其忍於誣罔以賣其死友,亦固其所。②跡其始末,蓋與賈充不異。幸其早死,不與佐命之數。此乃魏之逆臣,其與何晏、鄧颺及玄、豐不平,皆以其為魏故,而自與鍾毓、鍾會、何曾、陳泰、荀顗善,則皆司馬氏之黨也。所譏議晏等語,大率以愛憎為之。如晏輩固不足道,若豐、玄豈不勝於鍾會、何曾、荀顗,而嘏之好惡如此。

個人作品


傅嘏有文集二卷、《錄》一卷(《隋書經籍志》)。《全三國文》有《對詔訪征吳三計》、《請立貴嬪為皇后表》、《諸葛恪揚聲欲向青徐議》、《難劉劭考課法論》、《皇初頌》。

軼事典故


預言禍敗

當初,何晏、鄧颺、夏侯玄都希望和傅嘏結交,可是傅嘏始終沒有答應。他們便托荀粲去說合。荀粲對傅嘏說:“夏侯太初是一代的俊傑,對您很虛心,而您心裡卻認為不行。如果能交好,就有了情誼;如果不行、就會產生裂痕。兩位賢人如果能和睦相處、國家就吉祥。這就是藺相如對廉頗退讓的原因。”
傅嘏說:“夏侯太初,志向很大,用盡心思去達到目的,很能迎合虛名的需要,確實是所說的耍嘴皮子亡國的人。何晏和鄧颺,有作為卻很急躁,知識廣博卻不得要領,對外喜歡得到好處,對自己卻不加檢點約束,重視和自己意見相同的人,討厭意見不同的人,好發表意見,卻忌妒超過自己的人。發表意見多,破綻也就多,忌妒別人勝過自己,就會不講情誼。依我看來,這三位賢人,都不過是敗壞道德的人罷了,離他們遠遠的還怕遭禍,何況是去親近他們呢!”後來的情況都像他所說的那樣。
姜宸英曾就此事評論道:“夏侯玄不是何晏、鄧颺可以比的,而傅嘏感慨他們劣處的原因,是因為自己是司馬氏的黨羽罷了,並非公論。”
同樣,李豐與傅嘏同州,李豐有美名,為人所讚賞,但與傅嘏不友好。傅嘏與多次向別人說李豐必定會敗亡。后李豐為中書令,與夏侯玄一起遭禍,都和傅嘏所說的一樣。

靡所不有

裴楷評論傅嘏說:“看見傅蘭碩,像是一片汪洋,浩浩蕩蕩,無所不有。”

親屬成員


先祖

傅介子,西漢大臣,曾出使西域,手刃有異心的樓蘭王,官至平樂監,封義陽侯。

祖父

傅睿,官至代郡太守。

父輩

傅允,傅嘏父親,官至黃門侍郎。
傅巽,傅嘏伯父,字公悌。初仕劉表,后歸曹操,有識人之明,官至侍中、尚書,封關內侯。

配偶

鮑氏

兒子

傅祗,傅嘏少子,字子庄。官至司徒、持節、大都督,封靈州縣公,永嘉之亂後設行台向各地募集義軍,試圖營救被俘的晉懷帝,后因急病去世。

孫子

傅宣,字世弘,娶弘農公主,官至御史中丞。
傅暢,字世道,官至秘書丞,行河陰令。后被石勒所捕,任大將軍右司馬。
傅雋,西晉時因傅祗功勞封東明亭侯。

曾孫

傅詠,東晉交州刺史、太子右率衛。
傅洪,晉穆帝永和年間,因胡亂得以返回東晉。

玄孫

傅韶,東晉梁州刺史、散騎常侍。

五世孫

傅弘之,字仲度,官至西戎司馬、寧朔將軍。

文學形象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傅嘏形象與正史相同。少年便有才名,出仕於魏,為司馬氏父子所倚重。孫權病逝,司馬師聞訊,想要整兵伐吳。傅嘏時任尚書,建議各守邊疆,可惜不被採納,結果魏軍果然在東興為吳將諸葛恪所敗。后毌丘儉、文欽於淮南作亂,司馬師引軍親征,與其對峙。當時毌丘儉憂東吳襲取壽春,兵退項城;傅嘏料敵先機,獻策於司馬師,令三軍取樂嘉、項城、壽春,又表奏任用兗州刺史鄧艾破賊,獲得大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