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廷祚

北宋時期京兆尹

吳廷祚(918~971年),字慶元,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後周北宋時期重要將領。

勤奮學習,博覽群書。早年追隨郭威,長期擔任親校。後周建立后,深得太祖郭威及世宗柴榮信任,官拜樞密使、宣徽南院使,檢校太尉。柴榮親征北漢時,負責東京留守事務。北宋建立后,拜同平章事,兼樞密使,獻計除掉李筠趙匡胤兩次親征平叛,負責東京留守事務。後來主政秦州,拜雄武軍節度使,收復了隴右伏羌之地,累遷京兆尹、永興軍節度使等職。

開寶四年(971年),病逝,時年五十四,追贈侍中。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輔佐後周

吳廷祚出身於官宦之家,少年時期勤奮學習,博覽群書。他後來追隨郭威,擔任郭威的親校。
廣順元年(951年)正月,郭威稱帝,定都汴京改元廣順”,國號大周,史稱後周。吳廷祚被任命為副庄宅使,接著又升任軍器庫使,後來出朝擔任懷州知州(治所在今河南省沁陽縣)。卸任之後,回京擔任皇城使。
廣順三年(953)十二月,郭威誅殺了擁兵自重的天雄軍節度使王殷,命駐守鄆州(今山東省東平縣)的天平軍節度使符彥卿移鎮大名,以吳廷祚為鄆州知州,接替符彥卿鎮守鄆州。
顯德元年(954年),後周太祖郭威駕崩,晉王柴榮按遺命在柩前即皇帝位,是為後周世宗。吳廷祚升任右羽林將軍,擔任內客省使。不久,又升任宣徽北院使。
柴榮即位不久,北漢勾結契丹南犯。吳廷祚隨柴榮御駕親征,北上迎敵,在軍中擔任北面都巡檢使。同年,後周軍在高平之戰中重創北漢、契丹聯軍,勝利回師,途中吳廷祚曾被任命判澶州事。回朝之後,加封為右監門衛大將軍。不久,升任宣徽南院使、判河南府、知西京(今河南省洛陽市)留守事。
顯德二年(959年),汴水決口,朝廷命吳廷祚督率數萬丁壯民夫堵塞決口,接著又增築堤防,從京城一直修到臨淮,只用了數旬的時間就完工了。
顯德六年(959年)四月,柴榮再次率軍親征北漢,任命吳廷祚權東京留守,負責京城開封的留守事務。當年夏天,鄭州原武縣境內的黃河決口了,柴榮命吳廷祚徵發附近各縣丁壯民夫兩萬多人,堵塞決口。
顯德六年(959年)六月,身患重病的柴榮率軍回到京城,著手準備身後以事,任命一批親信大臣,以便輔佐新君柴宗訓,晉封吳廷祚為左驍衛上將軍、檢校太傅、樞密使,執掌樞密院
顯德六年(959年)六月十九日,柴榮駕崩,其子柴宗訓柩前即位,時年七歲,是為北周恭帝。北周恭帝即位之後,吳廷祚進封為檢校太尉。

效忠北宋

顯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二,後周大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隨後回師京城開封,建立北宋,改元“建隆”,即為宋太祖。後周眾臣降宋,均加封官職,吳廷祚加封為同中書門下三品(當時正式官職名稱為中書門下平章事,因吳廷祚的父親名字叫吳璋,為避諱而用了該官職的舊稱同中書門下三品),仍然擔任樞密使。
建隆元年(960年)四月,駐守潞州(治所在上黨縣,今山西省長治市)的昭義軍節度使李筠舉兵反叛。吳廷祚向趙匡胤獻計平叛,他說:“潞州一帶山勢險要,而且與京城之間還阻隔著太行山,如果叛軍佔據了太行山,那麼我們就很難擊破他們了。李筠為人素來自負勇猛輕視他人,如果我們快速出兵出攻打他,他一定會離開上黨縣,主動來尋求與我們作戰,這樣一來,他就像野獸失去山林的遮蔽,魚兒失去了水,可以將他生擒。”五月,趙匡胤率軍親征,命吳廷祚以樞密使的身份留守東京兼判開封府。李筠果然領兵前來作戰,雙方在澤州之南大戰,李筠敗走,後來自焚而死。
建隆元年(960年)九月,淮南節度使李重進佔據揚州舉兵反叛。十月,趙匡胤再次親征平叛,行前再次委任吳廷祚為東京留守。
建隆二年(961年)夏天,趙匡胤對吳廷祚說:“愛卿執掌樞密院的事務,已經一年多了,很辛苦,打算讓你出朝去駐守秦州,以便讓你輕逸一些。明天詔命發出,怕愛卿因為要離開我而擔憂,所以事先告訴愛卿。”隨即任命吳廷祚為秦州知州,雄武軍節度使、奉成階等州觀察處置押藩落使,出守秦州。秦州的夕陽鎮西北一帶是森林,有許多木材,是古代的伏羌縣高防擔任秦州知州的時候,建議設置采造務,調遣軍卒輪番去砍伐木材供給京城,當地部落的酋長尚波於率人來爭奪木材,殺傷了很多役卒,高防抓捕擊殺他們的黨羽,並把事情上報朝廷。趙匡胤令吳廷祚取代高防,並下詔赦免尚波於等人,當地少數民族都心悅誠服。當年秋天,把伏羌之地獻給朝廷。
乾德二年(964年),吳廷祚改任京兆尹、永興軍(治所在今陝西省西安市一帶)節度使、管內觀察處置等使,駐守京兆
開寶三年(970年),吳廷祚進京城祝賀長春節(宋太祖趙匡胤的壽誕之日,陰曆二月十六),不久,身患重病,留京調治。趙匡胤親自去看望他,並派中使王繼恩專門負責監督視察治療事宜。
開寶四年(971年)四月二十五日,吳廷祚病死,享年五十四歲,朝廷下詔追贈侍中,並由官府出錢辦喪事。

主要成就


獻計平叛

宋平李筠之亂示意圖
宋平李筠之亂示意圖
吳廷祚在李筠反宋時,獻上計策,力主控制太行山,定下了平定叛軍的戰略思路。
李筠當時佔據潞州,與開封隔太行山相望,若李筠揮師南下進駐太行山地區,穩固根據地后再與北宋爭天下,必將陷入持久戰,若久攻不下,勢必造成內亂。這是李筠起兵最大的威脅所在。吳廷祚敏銳地意識到這一點,所以向趙匡胤獻計,搶先佔據太行山,迫使李筠主動與宋軍作戰。趙匡胤權衡利弊后,做出的決策是堅決阻止李筠南下太行山區。派侍衛副都指揮使石守信、殿前副都點檢高懷德為前沿軍隊,切斷通往太行山的道路,迫使叛軍與宋軍在長平交戰,宋軍大勝,李筠在長平役失利后,冷靜了下來,想率軍隊南下,佔領太行地區后再圖發展,但為時憶晚,最後困守孤城,蹈火而死。

收復伏羌

吳廷祚就大的成就是主政秦州期間,為中原王朝收復了隴右地區的伏羌之地。
北宋立國之初,仍沿五代後周疆界,西部只及渭州(今平涼和寧夏涇原)、秦州(今天水市東部和中部)、成州(今成縣)、階州武都)一線,除此之外的隴右大部分地方仍由吐蕃部落佔據。秦州只中部和東南部歸屬於宋,原伏羌縣和成紀、隴城部分地方仍由吐蕃部落佔據。
秦州知州高防因為派遣役卒砍伐木材,與當地的少數民族部落產生矛盾,雙方發生戰事,宋軍擊敗了吐蕃部落。但當時趙匡胤尚無意西部疆土,聞報后恐高防在邊境惹出糾紛,即派樞密使吳廷祚為雄武軍節度使、秦州知州,取代高防,吳廷祚到任之後,一方面遵照趙匡胤的命令釋放吐蕃被俘人員,還撤銷了采造務,赦免攻擊宋軍的吐蕃人,以安撫吐蕃人,另一方面,他又與引進使郭永遷督守軍驅走進入秦州境界的吐蕃兵,勒令其回歸本部。以武力震懾吐蕃人。尚波於懾於宋軍的威力,並為感謝釋放被俘人員,將渭河以南伏羌之地歸還於宋。同年,宋在伏羌設寨,派軍屯守,成為唐代大中年間之後隴右第一塊正式歸隸中原朝廷的地方。

人物評價


脫脫《宋史》:①廷祚謹厚寡言,性至孝,居母喪,絕水漿累日。好學,聚書萬餘卷。治家嚴肅,尤崇奉釋氏。 ②夫乘風雲之會,依日月之光,感慨發憤,效忠駿奔,居備要任,出握重兵,如是而令名克終,斯固可偉也。吳廷祚策李筠之破,如目睹其事,誠有將略。”

親屬成員


長輩

曾祖父:吳湛,贈太子太保。
曾祖母:郝氏,追封莒國太夫人。
祖父吳實,贈太子太傅。
祖母張氏,追封燕國太夫人。
父親:吳璋,贈太子太師。
母親:李氏,追封魯國太夫人。

兄弟

長兄:吳廷斌,不仕。
次兄:吳廷晦,成德軍馬步軍都指揮使。
三弟:吳廷人,贊善大夫。
四弟:吳廷贊,龍捷指揮使。

配偶

夫人:原配李氏早亡;
繼室郭氏,郭子儀第四子郭曙孫女。封許國夫人,追封燕國太夫人。

子孫

長子:吳元輔
次子:吳元載
三子:吳元范
四子:吳元扆
五子:吳元吉
六子:吳元慶
孫子:吳昭德(吳元輔之子)
孫子:吳昭遜(吳元輔之子)
孫子:吳昭普(吳元輔之子)
孫子:吳守則(吳元范之子)
孫子:吳守禮(吳元扆之子)
孫子:吳守嚴(吳元扆之子)
孫子:吳守良(吳元扆之子)
孫子:吳守讓(吳元扆之子)
孫子:吳昭允(吳元吉之子)
孫子:吳昭緒(吳元吉之子)
孫子:吳昭華(吳元吉之子)
孫子:吳守仁(吳元慶之子)

墓址紀念


開寶五年(972年)二月二十三日,葬於河南府河南縣平樂鄉張陽村(今河南省孟津縣朝陽鎮張陽村)。

史料記載


《宋史·卷二百五十七·列傳第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