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研究生支教團

1998年成立於北京的教育扶貧機構

1998年,清華大學響應團中央、教育部號召,組建了研究生支教團。23年來,清華大學研究生支教團薪火相傳,366名志願者前往西藏、青海、甘肅、寧夏、山西、河南、河北、湖南、雲南等地區接力教育扶貧,為中西部地區發展貢獻了青春力量。

經過20年的發展,清華大學研究生支教團逐步形成了完整的人才培養鏈條和系統的工作體系。支教前,志願者們在校內外進行了為期一年的系統培訓,努力提升專業水平;在服務學校,志願者們奮戰在教書育人一線;服務期結束並返校入學后,有70%的志願者擔任了“雙肩挑”學生政治輔導員;研究生畢業后,更有70%的志願者選擇前往基層或重點行業工作。

2014年,清華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在由光明日報中央電視台聯合主辦的“尋找最美鄉村教師”大型公益活動中,獲得“最美鄉村教師支教團體”稱號。2016年,清華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在由新華網、中國網事、中國教育電視台聯合承辦的“中國網事·感動2015年度網路人物”活動中獲評“中國網事·感動2015年度網路感動人物”。2018年,清華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獲得學雷鋒志願服務“四個100”先進典型最佳志願服務組織等榮譽。2020年,清華大學研究生支教團青海湟中分隊獲評第24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

成立背景


清華大學研究生支教團
清華大學研究生支教團
1998年7月6日,團中央、教育部聯合下發了《關於實施青年志願者扶貧接力計劃有關政策的意見》,對研究生支教團的選拔、培訓和保障工作做出部署。清華大學積極響應,遴選7名品學兼優、素質過硬的同學成立第一屆研究生支教團,並於1999年7月派往河南、甘肅、山西、陝西、青海、湖北等省開展支教活動。2005年,清華大學組織了第一批赴藏支教志願者,開始在“世界第三極”開展志願服務。2007年,根據清華大學援建青海大學工作的需要,在團中央的批准和指導下,學校開始組織支教團成員赴青海大學從事信息化建設、本科生輔助教學、政治輔導員等工作,這一新模式是對團中央扶貧接力計劃一次具有深遠意義的工作探索,也有效促進了清華大學援建青海大學工作的開展——至2011年7月第十二屆支教團完成了綜合教務管理信息系統建設三年任務以及其他教學、教務工作,為這一對口援建的支教項目劃上了圓滿的句號。2010年,第十二屆研究生支教團的培訓派遣及後續管理服務等工作納入西部計劃管理體系並進行試運行;2011年4月,團中央、教育部、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同意,從8月起,將研究生支教團項目併入西部計劃基礎教育專項,統籌實施。
清華大學研究生支教團
清華大學研究生支教團
截至2017年底,清華大學已成功組織了19屆共301名志願者參與支教扶貧工作,累計服務時長超過75萬小時,教授學生超過1.9萬人。截至2018年11月,清華大學第20屆研究生支教團的21名志願者正在西藏拉薩市的西藏職業技術學校、西藏軍區拉薩八一校,青海湟中縣的湟中職教中心、湟中一中,湖南湘西州的吉首市民中,3地5校開展支教工作。清華大學歷屆研究生支教團人數及服務地情況如下表所示:
屆數年度人數服務地
第一屆19997河南、甘肅、山西、陝西、青海、湖北
第二屆20006甘肅
第三屆20014甘肅
第四屆20026青海
第五屆20039青海
第六屆20049青海
第七屆200516青海、西藏
第八屆200616青海、西藏
第九屆200721青海(包括青海大學)、西藏
第十屆200823青海(包括青海大學)、西藏
第十一屆200923青海(包括青海大學)、西藏
第十二屆201021青海(包括青海大學)、西藏
第十三屆201119青海(包括青海大學)、西藏、甘肅
第十四屆201220青海、西藏、甘肅
第十五屆201319青海、西藏(增加八一學校)、甘肅
第十六屆201421青海、西藏、甘肅
第十七屆201520青海、西藏、甘肅
第十八屆201621青海、西藏、湖南(增加吉首民族中學
第十九屆201720青海、西藏、湖南
第二十屆201821青海、西藏、湖南
第二十一屆201922青海、西藏、湖南
合計344

工作理念


清華大學研究生支教團
清華大學研究生支教團
清華大學歷來注重對學生公益意識和志願精神的培養,高度重視研究生支教團的相關工作,從1998年組建第一屆支教團伊始,學校就對成員的選拔、培訓工作嚴格把關,在志願者派出后緊密跟蹤工作進展和服務情況,安排校領導、老師和輔導員帶隊實地考察,做好歷屆支教團的返校總結和分享宣傳,鼓勵志願者在支教課堂之外為服務地做出更多力所能及的貢獻,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嚴格選拔


為確保選拔“優中選優”,形成一支有力的戰鬥隊伍,清華大學每年都會成立支教團工作領導小組,由校團委統籌協調,負責志願者的招募與選拔工作。選拔流程包括組織考察、體檢、初審、面試、群眾意見調研、公示等環節。學校制定並實施了《清華大學研究生支教團考核辦法》,加強對項目的管理和質量的保證,分三個層次開展培訓工作:

提高實際技能

第十九屆志願者
第十九屆志願者
組織中西部省情區情培訓、北京區縣小學的周末支教、授課方式及技巧培訓、辦公軟體培訓、教務系統培訓、民族宗教政策與風俗禮儀培訓、社會工作方法與支教案例分析、教學實踐及試講、體能與身體素質訓練、高原疾病的預防與治療、心理輔導和挫折教育等活動。自2009年起,每年利用清華附中的優勢資源,為志願者提供旁聽名師授課、參與課程和試題設計的實踐培訓。

提升綜合素質

組織以團隊協作為基礎的日常活動,加強志願者團隊意識和協調能力的培養。自2012年起,每年安排志願者在正式支教之前即赴支教地考察學習,實地了解服務地的支教環境,向老師及支教團學長取經。自2013年起,要求每個志願者通過教師資格考試。每一屆支教團成員還會在支教前或支教中通過普通話水平考試、計算機等級考試。

塑造理想信念

組織開展結合時事或針對重要文件精神的學習討論活動。邀請往屆志願者分享實際經歷,組織導師講座培訓,引導志願者探討扶貧支教的理念和精神,堅定理想信念。
系統、有效的培訓工作使研究生支教團成員在出發前即具備了全面的知識儲備、系統的教學與管理能力、沉穩冷靜的身心素質、積極樂觀的奮鬥精神和全心全意的服務意識,保證了清華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工作的順利開展。

全程引導


研究生支教團工作獲得服務地肯定的根本在於支教團工作對服務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同時,支教團作為清華大學在當地的“名片”和“代言人”,也積極發掘自身潛力,在更大的範圍內為支教地的各項事業發展貢獻力量。

教育教學

清華大學研究生支教團
清華大學研究生支教團
清華大學歷屆支教團始終奮鬥在各服務學校的教學第一線,身兼多個年級、班級和多門課程的教學任務。志願者們著力提高教學質量,不少支教團成員所教授的科目成績都在當地名列前茅,甚至超過當地學校“尖子班”的水平。志願者們善於發揮所學、因地因需制宜,不僅傳遞知識的力量,還要撒播希望的種子,想方設法拓展服務地孩子們的視野,利用課堂內外,對學生進行勵志教育和心理輔導,鼓勵他們追求上進;設計英語角、團隊訓練營、影視鑒賞、各國文化普及等豐富多彩的環節,引進各種全新的教學資源,鼓勵學生髮揮想象力和創造性,打開視野、增長才幹、重塑信心,全面培養綜合能力。
當地學生在接觸過清華志願者之後紛紛表示“有了考一個好大學的念頭和決心,要成為和志願者老師一樣的人,去外面看看,改變自己、進而改變家鄉”。

學生管理

支教團志願者積極參與當地學校學生管理工作,將在清華所積累的團、學組織工作經驗應用到支教過程中去。在西藏職業技術學院支教的同學們,在學院團學工作“一張白紙”的基礎上組織了首屆團代會、學代會、大學生文化藝術節、社團巡禮月、辯論大賽、科技創新大賽和攝影大賽,為當地學生的大學生活增添了多彩、向上的元素;在青海湟中一中支教的志願者長年擔任“小蜜蜂文學社”和“鳳凰書畫社”的指導教師;在青海大學和湟中職校工作的志願者則肩負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學校網站建設、校園規劃、宣傳推廣和廣播台、電視台管理的重任。
清華志願者不僅傾心奉獻,更努力化身紐帶,架起服務地與清華的聯絡橋樑,引入更多優質資源支持服務地發展。經幾屆支教團的溝通聯繫,清華大學圖書館幫助青海湟中一中建立起了圖書室;清華大學團委幫助西藏職業技術學院開創了院報;連續多年努力爭取校友資源,為專項獎助學金募捐,現已資助150餘名貧困學生完成學業。清華人用行動說話,被當地的領導老師讚許為“雪中送炭”,他們時常感慨“清華的優秀名副其實”。亦有不少志願者被教育機構評為先進教育工作者,多人被聘為校長助理和教導主任助理,並在學生處、教務處等部門為學校發展獻計獻策。

拓展領域

清華大學研究生支教團
清華大學研究生支教團
研究生支教團除認真完成服務學校的教學、團學工作外,還自發開展多項深入基層、了解社會、奉獻西部的活動。自2008年起,清華支教團走遍青海湟中全縣七所完全中學的高考勵志及學習方法指導講座成為了一項特色傳統活動,將希望與熱情傳遞給更多的孩子;2010年,第十一屆支教團為西藏薩嘎縣等五個國家級貧困縣募集20噸冬衣;2011年,第十二屆支教團組織發起多項支持西部教育發展、關愛農民工子女的公益項目,通過申請企業公益項目基金、聯絡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為西部三所小學組織捐贈了價值5萬元的多媒體設備、體育器材、圖書。第十五屆、十六屆兩屆支教團“一杯熱水的溫度”項目為西藏近五千名鄉村小學學生捐贈熱水設備及水杯。“清華·清泉成才班”每年支持不少於20名青海學生獲得2000至4000元獎學金。第十八屆支教團開展助夢計劃系列活動,通過助夢冬衣、助夢遊學、助夢文具、珠峰下的陽光浴室等活動累計籌款籌物64萬餘元。
助夢文具捐助活動
助夢文具捐助活動
隨著清華研究生支教團工作經驗的積累,支教工作內容已逐步由最初單純的教學工作,發展為以教學為基礎,協同服務受援地經濟振興、扶貧助學、文化進步、知識普及、信息化建設等多個領域的志願行動,並努力使上下屆支教團援助項目保持了良好的延續性。學校領導老師一直非常關心研究生支教團工作,每年均組織慰問團赴服務地看望志願者,並為當地帶去了大量的書籍與文化科技用品。校團委安排支教團專項輔導員定期與支教團成員溝通,與服務地團委保持工作溝通和交流,共同做好服務管理、督促檢查、總結評估、安全健康等工作,保障支教團圓滿、順利的完成支教工作。
學校十分重視對支教地的扶貧支援,本著“拓展內容、建立機制、加深合作”的原則,針對服務地開展了大量幫扶工作。校團委、美術學院、清華附中等單位,陸續派出負責人或專家組專赴青海、西藏,對服務地文化推廣、教育教學等方面進行指導。服務地各級領導也對支教團工作給予高度肯定,所在省、區教育廳和團委各級領導均多次與支教團成員座談交流。

成績斐然


志願者在青海
志願者在青海
多年來,清華大學支教團的工作獲得了社會各界的肯定,其中也湧現了眾多表現突出的志願者和鮮活的事迹。由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盧雍政作序的支教文學作品《釀了又釀的青稞酒》,引起了廣泛的社會反響;第十屆西藏支隊李文韜記錄了十五萬字的《西藏支教日記》,也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中央電視台的《成長在線》、陝西電視台的《成長的故事》、青海電視台的《五味人生》《假日風情》、西藏人民廣播電台《新聞早世界》、青海湟中電視台新聞欄目均對我校研究生支教團工作給予了熱切關注,並進行了新聞報道。第八屆支教團張哲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援藏幹部老喻》,西藏支隊韋翯鈺在《中國青年報》上發表文章《星光璀璨》;第十屆湟中支隊張晶在《西寧經濟》上發表文章《青青校園,職教風采——記清華大學第十屆研究生支教團》;第十八屆志願者在新華網發表系列文章《清華支教團故事》,集體創造《青春步壤》文集。第八屆支教團被評為“中國百個優秀志願服務集體”,第十屆支教團被評為2010年“青海省優秀青年志願服務集體”,第十二屆志願者李博洋由西藏自治區推薦當選“中國青年志願者優秀個人”。第十四屆支教團的調研項目成功入選“中國青年志願者公益圓夢行動”。第十四屆志願者王佳明獲得了2013年“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的榮譽稱號。第十八屆志願者白浩浩被評為西藏自治區”志願者標兵“。

重視延續


志願者在西藏
志願者在西藏
清華大學歷屆研究生支教團完成支教工作返回學校后,均十分注重與服務地的後期聯繫和交流。支教團志願者都將服務地視作第二故鄉,始終關心關注當地的發展,在結束志願服務后,用其他的方式繼續為支教地服務。
清華每年寒暑假均舉行新老支教團總結座談會及出征儀式,邀請有關領導聽取彙報,並非常關注每個支教志願者在返校后的學習和成長,近70%的志願者回到學校后,擔任“雙肩挑”思想政治輔導員的工作。許多志願者在研究生畢業后,選擇通過村官、選調、報考公務員等方式回到西部,投身公共部門或重點行業,將自己的命運和國家民族的需要緊密結合在了一起。第二屆支教團的侯貴鬆通過一年的支教經歷堅定了到基層建功立業的人生方向,第八屆支教團的韋翯鈺、第十二屆支教團的吳履偉在畢業后赴廣西基層政府工作,第十五屆支教團的普布多吉和次旺拉姆則在畢業后返回家鄉繼續踐行著奉獻雪域高原的誓言。
通過支教,莘莘學子不僅用辛勤的付出和汗水向服務地的孩子們播撒了愛心、知識和希望,更在這個過程中,錘鍊了意志品格,培養和鍛煉了“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成大事業”所應有的責任感、使命感和工作能力。

所獲榮譽


2014年,清華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獲得中央電視台“最美鄉村教師支教團體”稱號。
2014年,清華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入選"中國網事·感動2014"第三季度網路人物。
2016年,清華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入選"中國網事·感動2015"年度網路感動人物。
2018年,清華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助夢計劃”入選“全國青年志願服務優秀項目庫”.

成員名單


第一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楊海軍向輝、黃新剛、鄭吉林、羅曉光、王松、何欣;
第二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侯貴松、劉振江、胡新舒、張詩高、何振善、韋芳(女);
第三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陳林峰、李平(女)、高宇寧董智
第四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王冠楊洋、王舜堯、鄧詩微、沈毅
第五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高軍、戰濤、郝強、史敏傑、王珏、郭龍岩、徐億勇、李楠、張瑞廷;
第六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王愨、宋水泉、王耕、拜福君、王永瑞、孫博、蕭歌(女)、李向達、王惟(女);
第七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侯曉明、李明詩(女)、張鎳、李傑(女)、曹金、朱曉博、梁娜(女)、袁飛張舒寧舒怡(女)、張曉光、烏英(女)、李長峰、吉·青珂莫、巨鵬、劉大年
第八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曹鵬、賈曦、羅丹劉瑩(女)、胡尚如、沈逸軒、林泊生、鄭偉、蔡煜剛、韋翯鈺、張路、王旭煜(女)、張哲、畢佳慧(女)、羅燦(女)、葉君
第九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張燁(女)、趙永聖、任霄澤、葉芊(女)、王姍(女)、張璐(女)、王博、李偉、王敏(女)、趙一博、劉文超高帆孔越王峰王璐(女)、邵馨遠(女)、周林路、劉景建、張潔(女)、鄭曉慶(女)、胡京奇
第十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張晶(女)、塔拉、劉坤、解丹(女)、雷光普、鄧靜芝(女)、陳天琦、郭敏曉、成俊、李曉航(女)、侯聰、陳雷、歐陽尚夫、余來、李文韜、李愷謝龍羅文張元智、濮志嬌(女)、吾夏琳(女)、樊煥美(女)、王宇翔
第十一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許昊、倉馥芝、陳麗(女)、侯樂迪(女)、黃璐璐、姜弋、李斌、李景濤、林宛婷(女)、寧毅孫聰、唐曉虎、王沖王嘯王艷麗(女)、王寅(女)、旺姆(女)、謝磊、嚴潤晨、張海生趙雅博朱斌、朱科
第十二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孫碧波(女)、李博洋、劉滿君、李雨萌(女)、王筱(女)、唐家渝、饒國興、利錦標、嚴晗(女)、朱雨辰、何軍、蔡元紀、閆思宇、林海、賈昊昊、姓名、劉雅坤(女)、潘鏡如(女)、劉澤華、包璽善、吳履偉、董磊
第十三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田園(女)、劉過、謝諹、李哲翔、王鑫楊帆劉寶龍、宋馥璇(女)、蔣辰臨、李舒濤、劉暢、白雲龍、丁戊辰、趙于敏(女)、曾鈺峰、吳安琪(女)、楊昶賀(女)、王文婷(女)、孫小凡(女)
第十四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陳峰、韓三偉、白瑪曲宗(女)、王佳明、烏吉丹、曹東曉、趙思遠、劉信言、王赫(女)、池昱東、孫文健、常偉偉(女)、俞理曉、宋湘平、李坤(女)、馬迪、周璇(女)、崔亞男(女)、王倩(女)、安東生
第十五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元茹峰、普布多吉、次旺拉姆(女)、孫彤仁欽卓瑪(女)、魏榮強、劉燕玲(女)、夏文婧(女)、文翀翊(女)、鍾領、蘇昊、卜苑(女)、張浩原(女)、趙證、陳昱嘉(女)、馬家嬋(女)、袁東邦、劉士傑、劉通
第十六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曹文靜(女)、黃兵、王展碩、黃成(女)、羅秀婷(女)、鄧悅歡(女)、丁超傑、郭萌(女)、屠俊豪、席亞彬、郭寶運、歐媚(女)、索朗多布吉、覃菲(女)、王碧妍(女)、於陽、楊鵬、殷浩淳(女)、林嶸凈(女)、鄭昱宇
第十七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董子豪、劉鍇、邱凡、次旺多傑、張本奇、周大力、李也、劉豫航、張翊群(女)、賈一凡、梁健楠、劉天樂、包逸達、陳曉姝(女)、齊譞(女)、陶曼麗(女)、趙舒顏(女)、毛雯芝(女)、王媛媛(女)、潘文彪
第十八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白浩浩、曾興、陳致佳、韓昊慶、洪旭、侯志騰、李思源(女)、李紫鑫、梁清馨(女)、盧森、洛桑晉美、馬曉東、石雪薇(女)、史恩賜(女)、孫凱麗(女)、田浩、王潤佳、王震、吳彥琦(女)、姚佳(女)、張琦琦(女)
第十九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王越(女)、陳夢妮(女)、羅穎(女)、井琳(女)、趙華田、孫明豪、向虹霖(女)、石楚陽、丁超凡、李申(女)、楊雲盛、楊之旭、朱其盛、崔廣鑫、黃福興、孫程(女)、李金昭(女)、姜丹巧(女)、裘昊天、孔茗(女)
第二十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支教地支教中):馮夢迪(女)、黃瑩泓(女)、江穎(女)、坤福賢、林曉雪(女)、劉淙、羅錦郎、洛嘎、戎靜(女)、王一茗(女)、王玥璇、魏文罡、徐文馨(女)、楊波、楊釗(女)、張然然(女)、支宇珩、朱海雯(女)、朱強(女)、卓瑪(女)、祖麗德孜(女)
第二十一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培訓中):王曉宇趙越(女)、高索芬(女)、王文輝(女)、田中原、劉博遠、張梓涵(女)、朱明媛(女)、馮晨龍、胡瑞環、潘曉童(女)、唐宏博、高娟(女)、田拓、李瑤(女)、韓儲銀、向歡(女)、朱軒慧(女)、陳緣(女)、戴尚琪、王大為張薇(女)

代表文集


第五屆支教團張瑞延《釀了又釀的青稞酒》
前言:
2004年8月18日,清華大學第五屆研究生支教團一行九人離開了生活學習了四年清華,踏上了茫茫西去的路途。
我們不過是剛剛離開校園的孩子,就要把文明的訊息帶到祖國的西部去;我們學生的歷程還沒有走完,就要開始做一個山區的老師。
一年的時光究竟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我們又能給那裡的孩子帶去什麼?
但是我們都從容不迫地踏上了征途,開始了苦難與挑戰並存的支教生活。
第十屆支教團李文韜《西藏支教日誌》
清華大學研究生支教團
清華大學研究生支教團
前言:
謹以此書獻給:
我的父母和我深愛、眷戀的青藏高原可愛的學生們;
共同在高原戰鬥一年的兄弟們;
我魂牽夢繞的西部。
第十八屆支教團集體創作《青春步壤》
前言:
清華大學研究生支教團
清華大學研究生支教團
深夜燈下的備課本,課堂上的琅琅書聲,交談與走訪,遊歷與自省,這所有的喜怒哀樂承接連綿,不可分割,共同構成了支教生活最本質最原始的情緒記憶。物有感而鳴,文因氣而成,在這一年的時間裡,研支團的各位戰友或許會在夜深星瀾時思考自己近期的經歷而援筆成文、聊作記錄吧?或許會在節氣更替、新年到來之際總往啟今、躬身自省吧?而文字就產生了……
這些文字的寫就並非為了一場特定的總結會,而是真正的支教實錄。其中無需掩藏真實的低落、真實的困惑、真實的矛盾,亦不會羞澀遮掩真實的自豪、真實的喜悅、真實的成長。這其中的多樣性、真實性,相信能打動閱讀它們的你與我,而這也許是將這些文字集結起來的最大意義吧。
歷屆支教團部分成員集體創作《與你西行》
前言: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研究生支教團的志願者們懷抱著“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的信念和決心來到支教地,通過家訪、調研等方式深入了解當地的教育、經濟狀況。紮根祖國大地,了解國情民情,志願者們用眼皮貼近草皮,探索祖國中西部發展的真實狀況,思考教育扶貧的方式與意義,收穫“寫在大地上的論文”。
支教一年,自教一生。支教服務的地方,就是志願者認識國情民情的課堂。清華大學支教志願者們通過服務西部、深入基層,讓自己收穫了真知和真情、磨練了意志和品質、增長了才幹和學識、堅定了理想和方向,在辛勤付出中踐行了人生的價值、實現了自我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