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公立綜合類大學
從1903年的湖南省垣實業學堂的礦、路科起,到1953年的中南土木建築學院,歷經晚清、民國,湖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如今已經走過了110多年的光輝歷程,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30000多名土木英才。學院堅持傳承和創新優秀文化教育傳統,綜合實力始終處於中國土木工程高等教育領域的第一方陣。土木工程學科是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土木工程一級學科在2012年教育部第三輪學科評估,位列全國第6位;2017年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評估結果為A-。
學院設有建築工程系、橋樑工程系、水工程與科學系、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系、岩土與地下工程系、建造與管理工程系、防災與安全工程系、道路與交通工程系及工程應用力學研究中心、建築材料研究中心,10個教學科研機構和1個實驗研究中心。建有建築安全與環境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國家級基地,建築安全與節能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工程結構損傷診斷、風工程與橋樑工程湖南省重點實驗室、綠色先進土木工程材料及應用技術湖南省重點實驗室,5個科研基地平台。建有湖南湖大建設監理有限公司、湖南湖大土木建築工程檢測有限公司,2個技術服務機構。
湖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土木工程學科是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土木工程一級學科在2012年教育部第三輪學科評估,位列全國第6位;2017年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評估結果為A-。學院設有建築工程系、橋樑工程系、水工程與科學系、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系、岩土與地下工程系、建造與管理工程系、防災與安全工程系、道路與交通工程系,13個研究所,12個實驗室和1個實驗研究中心。土木工程一級學科(含岩土工程、結構工程、市政工程、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橋樑與隧道工程)為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藉助湖南大學土木工程國家重點學科一級學科、土木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土木水利博士后流動站、國家“985”工程“現代結構與橋樑科技創新平台”、國家“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平台、土木工程國家級教學團隊、土木工程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以及建築安全與節能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結構損傷診斷和風工程與橋樑工程兩個湖南省重點實驗室等學科平台的建設,土木工程學科在學術團隊的建設、試驗技術手段的配備、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方面得到了全面發展,科研成果顯著,國際合作與交流頻繁,在國際上具有相當影響。整體上已達到國內一流水平,成為我國中南及華南地區土木工程學科的研究生教育、土木工程技術研究和創新中心之一,為國家培養了大量的建設人才,土木學子遍布全國各地,為我國土木建築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學院擁有圖書10餘萬冊。現有在籍學生3000餘人,其中研究生700餘人。迄今已招生80多屆,培養各層次畢業生28000餘人。
二級學院 | 院系名稱 |
湖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 築工程系 |
橋樑工程系 | |
水工程與科學系 | |
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系 | |
岩土與地下工程系 | |
建造與管理工程系 | |
防災與安全工程系 | |
道路與交通工程系 |
專業設置
院系名稱 | 專業名稱 |
湖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 土木工程(本科) |
13個研究所,12個實驗室和1個實驗研究中心。土木工程一級學科(含岩土工程、結構工程、市政工程、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橋樑與隧道工程)為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藉助湖南大學土木工程國家重點學科一級學科、土木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土木水利博士后流動站、國家“985”工程“現代結構與橋樑科技創新平台”、國家“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平台、土木工程國家級教學團隊、土木工程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教育部長江學者創新團隊以及建築安全與節能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結構損傷診斷和風工程與橋樑工程兩個湖南省重點實驗室等學科平台的建設,土木工程學科在學術團隊的建設、試驗技術手段的配備、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方面得到了全面發展,科研成果顯著,國際合作與交流頻繁,在國際上具有相當影響。整體上已達到國內一流水平,成為我國中南及華南地區土木工程學科的研究生教育、土木工程技術研究和創新中心之一,為國家培養了大量的建設人才,土木學子遍布全國各地,為我國土木建築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 發展目標
面向土木工程新技術研究的國際前沿,構築先進、完善、高效率的科技創新平台,培養一大批具有國際視野,有能力從事基礎性、前瞻性、原創性研究,具有戰略性眼光,在國內外具有競爭性的高水平研究工作人才,取得一系列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原創性研究成果,在整體上建成國際一流水平的土木工程學科教育、工程技術研究和創新中心。
● 辦學理念
● ● 培養未來精英(Trainfutureleaders)
● ● 做世界水平的研究(Conductworld-classresearch)
● ● 發明創造勇於挑戰(Innovatetomeetchallenges)
● ● 服務社會(Servethesociety)
學院現有教職工198人,其中全職院士1人,雙聘院士1人,兼職院士2人,中組部學者2人,外專學者1人,青年2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2人,講座教授1人,芙蓉學者特聘教授4人,在職教授49人(博士生導師40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人,副教授64人,高級工程師6人,講師32人。學院擁有圖書10餘萬冊。現有在籍學生2700餘人,其中研究生700餘人。迄今已招生80多屆,培養各層次畢業生28000餘人。
據2020年1月11日學校官網顯示,學院現有教職工202人,其中教授51人,副教授61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人,高級工程師4人,助理教授27人。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人,芙蓉學者特聘教授1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人,國家創新人才推進計劃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人,國家創新人才推進計劃創新創業人才1人,入選百千萬人才工程一二層次人選1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8人。
● 芙蓉學者:許斌、S.KunnathS.Masri、賀擁軍、李秋勝
● 湖南大學講座教授:鄒小偉、HenkvanZuylen
● 國家級名師:沈蒲生
● 全國優秀教師:易偉建
● 985首席科學家:肖岩、李秋勝、陳政清、尚守平、趙明華、周緒紅、史才軍
湖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始於清朝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湖南省垣實業學堂,迄今已百餘年。百年來,隨著世態變遷,她的名稱和內涵也有過些許變化。1926年高等實業學堂更名為湖南大學,土木系正式得名。1953年全國院系調整時,將中山大學、南昌大學、廣西大學、武漢大學、雲南大學、四川大學和湖南大學的土建與道路、鐵建各專業合併成立中南土木建築學院,設有營造建築、鐵道建築、汽車幹路與城市道路、橋樑與隧道四個系。1958年中南土木建築學院更名為湖南工學院,恢復土木系,設有工業與民用建築、公路與城市道路、給水排水、供熱與通風四個專業。1959年恢復湖南大學,土木系仍然保留,並於1960年增設建築學專業。1982年將供熱與通風專業調出成立環境工程系,1984年將建築學專業調出成立建築系。1997年,湖南省人民政府與湖南大學聯合辦學,成立長沙城市管理學院,掛靠土木工程系,設工程管理專業。1999年,土木系與環工系暖通合併,成立土木工程學院。
土木工程學院設有建築工程系、道路橋樑系、水工程與科學系、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系四個系,有工程結構損傷診斷省級重點實驗室。設有土木工程、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給水排水和工程管理四個專業。此外還設有結構工程研究所、新型工程材料研究所、岩土工程研究所、橋樑工程研究所、鋼結構工程研究所、智能樓宇與建築環境研究所、水工程技術與設備研究所等七個研究機構和甲級資質的建設監理有限公司、土木建築工程檢測中心、化學建材檢測中心、設計院第二與第四研究所、疑難結構工程部、空調環保工程技術開發公司六個科技服務機構。
1949年以來,在校黨委和校行政的領導下,經過一代又一代師生員工的努力,我院在教育教學、科學研究、學科建設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我院1930年開始對畢業生授予學士學位,1962年開始招收結構工程、市政工程、道路工程和建築學研究生。1981年11月,結構工程和道路工程獲全國首批碩士學位授予權。1984年和1986年,建築熱能工程、建築材料、市政工程、岩土工程學科先後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1983年結構工程學科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1993年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學科獲博士學位授予權。1994年土木學科獲得博士后流動站建站權。1995年建築工程專業首批通過建設部專業評估。2000年土木工程專業通過建設部專業複評,2003年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通過建設部專業評估。2005年土木工程專業又全票通過建設部專業複評,並且得到專家組的高度評價。2005年10月,道路與鐵道工程學科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1998年開始招收建築與土木工程方向的工程碩士。1998年工程結構損傷與診斷實驗室被評為省級重點實驗室。2000年又獲得土木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2001年土木工程專業被評為省級重點專業。2002年結構工程學科被評為國家重點建設學科。2003年橋樑與隧道工程學科和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學科被評為湖南省重點學科。工程製圖也順利通過了課程評估,被評為省級一類課程。
多年來,多少教職員工為土木工程學院的建設和發展傾注了自己的心血,多少知名教授與學者以自己優良的師德和淵博的知識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土木學子。100多年來,我們共培養各級各類學生25000餘人,他們遍及神州大地,海角天涯。他們中許多人在事業上做出輝煌的成績,為我國國民經濟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成為社會的棟樑,為我院增添了光彩。
百年對於一個人的生命而言是很長的,但對於一個學院的歷史來說還很短。100多年來,我院在各方面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在國內同行中也具有一定聲譽,但是與國際一流的院(系)相比,我們還有許多差距,任重道遠,我們還要加倍地努力。
智者樂山,仁者樂水。獻身土木,猶如鳳落梧桐。讓我們全體土木人團結拼搏,開拓創新,追求卓越,創造新優勢,實現新突破,力爭跨越式發展,在百年土木積澱的基礎上再創輝煌,再續華章。
湖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的前身是湖南大學土木系,是湖南大學最早建立的系之一。自創建至今,經歷了清朝、民國和新中國三個時代,儘管學校八度變遷,歷盡滄桑,但土木工程學院卻始終保持下來,並不斷發展壯大。縱觀學院百年歷史,大致可分為四個時期。
第一時期(1903-1953):創辦成長期
第一階段:1903-1926年為創辦時期。先輩們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創辦土木科,前後24年辦了四個班,招收學生172人,為土木系的成長起了奠基作用,功不可沒。
第二階段:1926-1949年是湖南大學和土木工程系正規辦學時期。學校和土木系按歐美教育模式辦學。這23年連年招生,聘請了一批知名教授任教。土木系設一個專業,學制四年,寬口徑培養(含公路、鐵路、橋樑、水利、建築、市政等專業),教學計劃安排合理,實行學分制,要求嚴格,淘汰率高。這些辦學經驗,對今天仍有指導意義。1903年至1949年解放時為止,共培養學生500人。
第三階段:1949年8月新中國接管湖南大學至1953年院系調整為止,在黨的領導下,學校進行了初步改造,有一些新變化,但教學計劃與內容,除政治課外,其他課程未變,基本維持原樣。
第二時期(1953-1966):院系調整后的大發展時期
1953年黨中央決定對全國高校進行院系調整,湖南大學雖不復存在,但調整后新成立的中南土木建築學院,集中中山大學、廣西大學、武漢大學、南昌大學、四川大學等高校土木系及雲南大學鐵路系的師資、幹部與設備,形成中南地區實力最強的土木類多學科的學院,在全國影響較大,在國外也有一定影響,這是土木系的輝煌時期。後來中南土木建築學院更名湖南工學院,工學院恢復湖南大學校名。儘管名稱多變,但學校的實質及運行未變。這13年期間,土木系對舊的教育制度進行了深刻的改造。指導思想是向蘇聯學習,抓教學管理,建立教研室,建立與完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學日曆及教案管理,建立正常的教學秩序,建立與健全各種教學檔案,抓師資隊伍建設,開展教研室的教學方法研究與科學研究活動,努力做到保證教師5/6的業務活動時間。由於這些措施得力,教學質量有了很大提高。但專業面改得過窄,這是一大不足,一直影響至今。這期間,學院和土木系的教學、科研、師資力量、實驗室建設及教學管理等多方面工作取得很大成績。這是院系調整政策與措施的威力與效果,是全系師生員工共同努力的結果。
第三時期(1966—1979):文革危難時期
在“左”的錯誤路線影響下,學校停課,連續6年未招生,造成全國性十年人才斷層的嚴重結果。是非顛倒,知識分子受到嚴重摧殘。學校各方面工作停頓,損失很大。1972-1976年招收工農兵學員及1977年開始恢復高考,使學校和系的教學工作和教學秩序逐步恢復。1972-1979年期間,招收學生1971名。他們來自工農兵,不少是下鄉知青,經過勞動鍛煉,吃過苦,有勞動人民感情,他們珍惜上大學的機會,在校學習勤奮,畢業后在各個崗位上發揮重要作用,不少同志現已成為領導骨幹和技術骨幹。
第四時期(1979-2005):不斷完善、發展和大提高時期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土木系經撥亂反正,認真貫徹知識分子政策,貫徹科教興國方針,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學校的教學、科研及其他各方面工作,全面進行整頓提高,建立了正常的教學秩序與安定的育人環境,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科研成果碩果累累,學科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結構工程、道路工程、建築材料、市政工程、岩土工程先後獲碩士學位授予權,結構工程獲博士學位授予權,並獲得土木水利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建站權。1995年6月,建築工程專業順利通過全國性評估。專家視察組對我系的教學質量、師資隊伍、學科建設、辦學條件等各方面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1995年土木系舉辦成立九十年慶典(以學生入學年份定),此後在學科建設、教育教學、科學研究、辦學條件等方面突飛猛進。
辦學百年余來,桃李滿天下。據統計,湖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從1903-2008年共培養各類專門人才28000餘人。現有在籍學生2974人,其中博士、碩士研究生719人,工程碩士218人,本科生2037人。
湖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的前身是湖南大學土木工程系,是湖南大學最早建立的系,源始於1903年的湖南省垣實業學堂土木一班,迄今已有105年歷史。
1903年——湖南巡撫趙爾巽批准成立湖南省垣實業學堂(創辦礦業和道路專業)
1908年——更名為湖南省官立高等實業學堂
1912年——更名為湖南公立高等工業學校
1913年——更名為湖南公立工業專門學校
1926年——成立湖南大學(由工、商、法三個專門學校合併)
1953年——湖南大學土木系與中南地區七所大學的土木系和鐵路系合併成立中南土木建築學院(設營造建築、汽車幹路與城市道路、鐵道建築、橋樑與隧道4個系)成為當時國內實力最強的土木工程專業點之一。同同濟大學、清華大學成為中國高校土木工程三強領跑全國。
1958年——在中南土木建築學院基礎上,增設機械、電機、化工三系,更名為湖南工學院,營建系與道路系合併成立土木系
1959年——湖南工學院更名為湖南大學,土木系設有四個專業:工民建、公路幹路與城市道路、給排水、暖通
1960年——土木系增設建築學和建築材料二個專業
1978年——增設工業造型設計研究室,並籌建工業造型設計系
1982年——暖通專業調出土木系,並以此基礎成立環境工程系
1983年——建築學專業調出土木系,成立建築系
1995年——建築工程專業通過全國首批十所院校專業評估,建立土木水利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1999年——暖通專業調出環境工程系,與土木系合併成立土木工程學院
2000年——獲得土木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
2001年——土木工程專業被評為省級重點專業。
2002年——結構工程學科被評為國家重點建設學科。
2003年——橋樑與隧道工程學科和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學科被評為湖南省重點學科。
2005年——土木工程專業全票通過建設部專業複評,並且得到專家組的高度評價。10月,道路與鐵道工程學科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
2007年——土木工程一級學科和橋樑與隧道工程二級學科順利通過國家重點學科評審。
2014年10月,本院的交通運輸工程學科獲批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 國家級平台
● ● 建築安全與環境國際聯合研究中心(科技部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 省部級平台
● ● 建築安全與節能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 工程結構損傷診斷湖南省重點實驗室
● ● 風工程與橋樑工程湖南省重點實驗室
● ● 綠色先進土木工程材料及應用技術湖南省重點實驗室
● 校院級平台
● ● 建築結構實驗室
● ● 建築施工實驗室
● ● 建築材料實驗室
● ● 道路實驗室
● ● 橋樑實驗室
● ● 風工程試驗研究中心
● ● 地基基礎實驗室
● ● 工程測量實驗室
● ● 給水排水實驗室
● ● 流體力學實驗室
● ● 採暖通風及除塵實驗室
● ● 工程圖學實驗室
● ● 工程結構安全與防護實驗室
職務 | 名單 |
院長 | 鄧露 |
副院長 | 華旭剛、彭晉卿、周雲 |
書記 | 彭嘉芬 |
副書記 | 秦鵬 |
院長助理 | 周石慶、張超 |
各系主任 | 名單 |
建築工程系 | 方誌 |
橋樑工程系 | 邵旭東 |
水工程與科學系 | 許仕榮 |
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系 | 李念平 |
建造與管理工程系 | 鄧鐵軍 |
岩土與地下工程系 | 曹文貴 |
防災與安全工程系 | 許斌 |
道路與交通工程系 | 顏可珍 |
工程應用力學研究中心 | 鄧露 |
湖南湖大建設監理有限公司吳方伯
湖南湖大土木建築工程檢測有限公司黃政宇
陳政清 | 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學教授。 |
周福霖 | 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大學教授。 |
馬克儉 | 中國工程院院士,貴州大學教授。 |
周緒紅 | 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重慶大學校長,曾任蘭州大學,長安大學校長。 |
聶建國 |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
鄭健龍 | 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沙理工大學教授。 |
王用中 |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曾任河南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院院長。 |
廖朝華 |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 |
胡建華 |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湖南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院副院長、總工程師。 |
上官興 | 著名橋樑設計大師,“橋痴”,曾任中交四航設計院路橋所總工程師。 |
周鳳九 | 著名公路工程專家,中國土木工程學會首屆副理事長。 |
官慶 | 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 |
徐建 | 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黨委常委、總經理。 |
郭偉華 | 中國聯合工程公司董事長。 |
彭祥松 | 原遼寧省副省長。 |
高錦屏 | 原湖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
何益斌 |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湖南大學教授。 |
李小軍 |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副所長。 |
陳仁朋 |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原浙江大學教授,現任湖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院長。 |
胡少偉 |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南京水科院研究員。 |
趙福雲 | 青年特聘教授,武漢大學教授。 |
葉光 | 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終身教授。 |
蔣瑞年 | 美國新墨西哥州立大學終身教授。 |
項貽強 | 浙江大學交通工程研究所所長。 |
姚玲森 | 著名橋樑專家,原同濟大學橋樑工程系系主任。 |
高廣運 | 同濟大學土力學研究室主任。 |
譚洪衛 | 同濟大學綠色建築及新能源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 |
陳永貴 | 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同濟大學教授。 |
劉永健 | 長安大學橋樑工程系主任。 |
楊佑發 | 重慶大學結構工程實驗室主任。 |
何勇 | 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交通工程部主任,教授級高工。 |
袁潤章 | 原武漢理工大學校長。 |
朱學紅 | 中南大學副校長。 |
余志武 | 原中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院長。 |
蔣麗忠 | 中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副院長。 |
李耀庄 | 中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副院長。 |
楊建軍 | 中南大學土木工程院副院長。 |
戴公連 | 中南大學橋樑工程系主任。 |
周朝陽 | 中南大學建築工程系主任。 |
陽軍生 | 中南大學隧道與地下工程系系主任。 |
張升 | 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中南大學教授。 |
鄧啟紅 | 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中南大學升華學者特聘教授。 |
張協奎 | 廣西大學副校長。 |
楊偉軍 | 長沙理工大學副校長。 |
張建仁 | 長沙理工大學副校長。 |
劉揚 | 長沙理工大學副校長。 |
顏東煌 | 長沙理工大學校長助理。 |
李傳習 | 長沙理工大學土木學院院長。 |
周先雁 |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校長。 |
王漢青 | 湖南工業大學校長。 |
王國鼎 | 著名橋樑專家,原華中科技大學橋樑工程系主任。 |
徐新華 | 華中科技大學楚天學者特聘教授。 |
羅旗幟 | 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佛山大學副校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