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方言

甘肅方言

甘肅方言,是一個很籠統的概念,由於甘肅省地域廣闊,經度跨度大,所以形成了很多方言分支。甘肅境內方言分蘭銀官話和中原官話, (其中在此尤其要著重說明的一點,據史料記載:黃帝之後分封於薊(今北京宣武區廣安門),北京開始操天水的隴中方言(黃帝語言),此說明天水是古黃帝部落語言之源頭。此後面做專門闡述)當然在此兩大方言交界的市縣,諸如:甘谷、武山、通渭、隴西則分別具有了兩大方言的特點,但定西,天水兩地區個區縣所操的方言均相通相近。以蘭州為界,河西地區方言與甘肅南部地區方言有較大的差異。

形成歷史


考晉孝武帝太元五年(公元380年),秦王苻堅分使關中氐人十五萬戶散居方鎮,堅送於灞上,諸氐慟哭離別,秘書侍郎略陽趙整因侍宴而歌曰:“阿得脂,阿得脂,博勞舅父是仇綏,尾長翼短不能飛,遠徙種人留鮮卑,一旦緩急當語誰”(《資治通鑒》卷一百四)。歌中之“仇綏”,元人胡三省已稱“不知為何物”,可以存而不論;至於“阿得脂”,尚未見審音治史者有所考究,疑其即為臨洮方言“阿得”的原形,而“脂”之一音或為原來所有,或為歌者所加,現則完全退化。
晉宣帝青龍三年(公元235年),武都氐王苻雙率其眾六千人來降並世居略陽臨渭(今甘肅秦安縣東南)。穆帝昇平元年(公元357年),苻堅奪位稱制后,其宮宦朝臣、邊帥郡守多略陽人氏,故“阿得脂”當為前秦君臣通用之語。既然武都並無此語,則其必系氐人降遷之後所隨略陽方言。然則何以略陽的原有方言竟變成為臨洮的獨有方言了呢?形成這種現象的唯一人為因素,就是略陽人口特別是當地豪戶向臨洮的大規模遷移和長時期居住。

分類


蘭銀官話

蘭銀官話在甘肅境內可分為金城片、河西片。
金城片:蘭州市及轄地
河西片:甘肅河西片14個地區,敦煌“河西話”的聲調陽平與上聲同調,只有陰平、上聲、去聲三個調。

中原官話

中原官話是甘肅省使用人數最多的一種方言,中原官話區又分為隴中片、秦隴片、關中片。
隴中片
天水市(秦州區)、天水縣、秦安縣、清水縣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庄浪縣通渭縣靜寧縣隆德縣定西市會寧縣臨洮縣、通渭縣、康樂縣、和政縣、臨夏、永靖縣。
隴中片可分為2個小片:
①渭河流域小片:包括六盤山以西的靜寧縣和庄浪縣,定西市的安定區、通渭縣、渭源縣(東部)、天水市的秦州區、麥積區、秦安縣、清水縣、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會寧縣,共計11縣區
②洮河流域小片:臨洮縣、渭源縣(西部),臨夏回族自治州的康樂縣,共計3個縣。
具體來說,隴中片包括青海省大通、樂都民和循化、同仁,寧夏省海原、西吉涇源甘肅省永靖、臨夏、和政廣河、康樂、臨洮、渭源、定西、會寧、通渭、靜寧、庄浪、秦安、張家川、清水、天水市。歷史上長期受氐羌人影響,與關中片有了不同的特點。
秦隴片
隴南市武都區)、成縣徽縣兩當縣宕昌縣文縣康縣西和縣禮縣臨潭縣武山縣甘谷縣、渭源縣、漳縣隴西縣、靖遠縣、景泰縣。
秦隴片可以分為4個小片:
①隴南小片:包括康縣、兩當縣(廣金鄉除外)、成縣、徽縣、禮縣、西和縣6個縣
②隴西小片:包括隴西縣、漳縣、甘谷縣、武山縣,共計4個縣
③洮岷小片:主要包括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臨潭縣,岷縣、宕昌縣的一部分,共計3個縣區,還有渭源縣的一部分
④白龍江流域片:主要包括隴南市的武都區、文縣(除碧口鎮在外)、宕昌縣一部分、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舟曲縣4個縣區
關中片
慶陽市、環縣、華池縣、慶城縣、鎮原縣、正寧縣、合水縣、寧縣、平涼市、涇川縣、靈台縣、崇信縣、華亭縣。

參見


甘肅境內方言
蘭州話(蘭州市)
天水方言(天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