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團是由湘鄂贛紅5軍、紅8軍合編而成的。時間為1930年6月間。軍團總指揮為彭德懷,總政委為滕代遠,參謀長為鄧萍,政治部主任袁國平。彭德懷任中國工農紅軍第3軍團前委書記。
軍團下轄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紅八軍,5軍軍長為鄧萍(兼),政委為
張純清,政治部主任為吳溉之;8軍軍長為
何長工,政委為鄧乾元,政治部主任為
柯慶施。全軍團共萬餘人槍。6月底,3軍團揮師南下,勇奪
崇陽,強攻
岳州,激戰
平江所向無敵,戰績顯赫。7月間,湘贛邊獨立師擴編的
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六軍成立。編入紅3軍團。值得大書一筆的是1930年7月27曰,紅3軍團的5、8、16各軍攻進
長沙,擴大了紅軍影響,猛烈震撼了敵人陣營。而後又有計劃地撤離長沙至平江、瀏陽一帶休整。8月23曰,在
永和市紅三軍團同
紅一軍團會師合編為
紅一方面軍。
紅三軍團領導合影
1930年6月19日,
贛南、
閩西地區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紅四軍、紅十二軍合編,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團。湘鄂贛的紅第一軍團
朱德任總指揮,毛澤東為政委,楊岳彬任政治部主任,朱雲卿任參謀長。下轄紅四軍,軍長
林彪,政委
彭清泉,參謀長曾士峨;紅十二軍,軍長伍中豪,政委
譚震林,參謀長
林楚;尚在江西地區的紅三軍,軍長黃公略,政委
陳毅。紅一軍團共有2萬餘人。此外,由閩西、贛南、贛西南地方武裝編成的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軍、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一軍、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二軍、
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五軍等各軍也先後歸屬紅一軍團建制。第三軍團總指揮彭德懷,總政委滕代遠,參謀長鄧萍,政治部主任袁國平,並組成中共第三軍團前委,由彭德懷任書記。
紅三軍團下轄第五、第八兩個軍。紅五軍軍長由鄧萍兼,政委張純清,政治部主任吳溉之;紅八軍軍長何長工,政委鄧乾元,政治部主任柯慶施,全軍團共1萬餘人。
秀山倒馬坎紅三軍團紀念碑
1930年6月中旬,中共紅軍第5軍軍委在湖北省
大冶縣劉仁八召開
擴大會議,根據全國紅軍代表會議的精神和中革軍委的決定,將紅軍第5、第8軍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3軍團,彭德懷任總指揮,滕代遠任政治委員,鄧萍任參謀長,袁國平(袁裕)任政治部主任。紅3軍團組成后,向西南方向進擊,相繼佔領
通山、崇陽、岳陽,進至平江地區。7月下旬,一度攻佔湖南省會長沙。不久,由湘鄂贛獨立師和紅5軍第1縱隊為主擴編的第16軍成立,並編入紅3軍團建制,全軍團共1萬餘人。8月23日,在瀏陽縣永和市與紅1軍團會師,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9月中旬,參加第二次進攻長沙未克,移師江西省后,參加中央蘇區第一、第二、
第三次反“圍剿”。1931年春,撤銷軍的番號,軍團直轄第1、第3、第4、第6師。7月,
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劃歸紅3軍團建制。9月,紅3軍團第1、第3、第4、第6師整編為第1、第2、第3師。 1932年,紅3軍團先後參加贛州和
南雄水口、
樂安宜黃、建(寧)黎(川)泰(寧)、金資等戰役。3月,
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整編紅1、紅3、紅5軍團時,將紅5軍團第14軍調歸紅3軍團建制,但該軍此後一直由中革軍委直接指揮。
南雄水口戰役期間,紅3軍團恢復第5軍番號。1933年2~3月,參加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作戰,
賀昌任政治部主任。6月中旬,在樂安縣大湖坪進行整編,將所屬第5、第7軍與第21軍、
興國模範師改編為第4、第5、第6師。7月初,以紅3軍團為主組成東方軍,進軍福建,先後佔領歸化(今明溪)、清流、
泉上、
朋口、連城等地,使閩北、閩西蘇區連成一片。9月下旬,奉命北上,參加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作戰。此間,
楊尚昆任政治委員。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開始長征。紅3軍團為右路前衛,與其他軍團一起,衝破國民黨軍的四道封鎖線,掩護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從廣西全州、興安之間渡過湘江。1935年1月
遵義會議后,參加
四渡赤水作戰,轉戰川、黔、滇。1月中旬,撤銷第6師番號,將其縮編為獨立團。2月,在扎西整編,撤銷師的番號,軍團直轄第10、第11、第12、第13團,
劉少奇任政治部主任。27日,在進攻遵義城戰鬥中,鄧萍犧牲,由
葉劍英繼任參謀長。隨後,渡過
金沙江、
大渡河,翻越夾金山,於6月中旬到達四川省達維,與
紅四方面軍會師。7月21日,紅3軍團改稱第3軍。8月,越過草地,到達巴西。9月10日,中共中央率第1、第3軍和軍委縱隊繼續北上。下旬,第3軍改編為
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第2縱隊。彭雪楓任司令員,李富春任政治委員。10月19日到達陝北
吳起鎮(今
吳旗縣城),勝利結束長征。11月初,恢復紅一方面軍和第1軍團番號,第2縱隊編為第1軍團第4師。隨後參加了
直羅鎮戰役、
紅軍東征、西路軍西征等戰役。1937年8月,紅1軍團、紅15軍團及紅74師合編為國民革命軍第
八路軍第115師,第4師改編為第
343旅第686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