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祖同

金祖同

金祖同(1914—1955),字壽孫,回族。筆名殷塵、且同、曉岡,室名:“郼齋”、“隨緣室”。原籍浙江嘉興,祖上“庚申(1860)邐地滬城”。為金頌清四子。幼承家學,聰慧過人,10餘歲時就與章太炎殷墟甲骨鄭逸梅稱其“美風儀,擅辭令,早年即頭角崢嶸,淵博如老儒”。祖父金爾珍系書畫家,父親金頌清乃學者、書商。金祖同聰敏好學,在甲骨學、歷史考古、伊斯蘭研究等方面均有涉足,為海上著名學者;他積極參加抗戰,是堅定的愛國者。白壽彝中國回族史》為其祖孫三人分別立傳。金祖同英年早逝,業績未張,名聲埋沒,殊為可惜。

人物關係


個人作品及成就


1935年----1937年

回族學者金祖同
回族學者金祖同
1935年(民國24年)供職於孔德圖書館,參與上海金山衛戚家墩古文化遺址的考古調查,著有《金山衛訪古記綱要》。1936年(民國25年)籌辦“吳越史地研究會”。同年3~4月間,他奉收藏家劉體智之命,攜其所藏甲骨拓片20冊東渡日本,師從郭沫若搜拓流失在日本的甲骨文,成為郭的私淑弟子。郭沫若的《殷契粹編》就是那時在其大力協助下完成的。郭沫若在《殷契粹編》序言中說:“祖同金君,亦有志於契學,而拓墨之藝尤精。渡日以來,於此邦藏家所蒐甲骨,拓存殆盡,其用力之勤且專,良屬後起之秀。本編之成,彼亦與有力焉。”

1937----1949年

抗日戰爭爆發后,1937年(民國26年)7月暗中協助並隨從郭沫若秘密回國,參加救亡運動。日本當局惱羞成怒,用輿論工具進行污衊。為了反擊日本挑戰,祖同將此次歸國的詳細過程寫成《鼎堂歸國實錄》(后改為《郭沫若歸國秘記》),用筆名“殷塵”發表,由上海言行社出版。還在宋慶齡沈尹默等人幫助下出版《透視》期刊,並參加《說文月刊》的編輯。《救亡日報》在中國書店刊印時,祖同裡外照應,積極參與。抗戰期間在重慶從事學術研究,在《吳越史地研究會叢書》發表學術論文。1949年2月,以筆名“疾雨”發表了《革命青年領導者郭沫若》。

1949年----1955年

金祖同年輕有為,極富才幹。鄭逸梅稱其“美風儀,擅辭令,早年即頭角崢嶸,淵博如老儒。”其妹金德娟女士對筆者說,抗戰結束后,二哥祖同曾與宋慶齡共事於中國福利會,宋曾親筆用英文在一本書的扉頁上題詞“Appreciate your work”,意為“你的工作成績很好”。並參加了祖同的第二次婚禮,十分器重他。祖同亦通舊詩,1949年輯有《郭沫若魯迅劉大白郁達夫四大家詩詞鈔》,署名嘵岡。他為田漢阿英劉大傑王統照茅盾等做舊詩詞續集的願望終未實現。
建國后,金祖同入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在上海圖書館工作。還曾師事衛聚賢、鮑默廠、葉玉森、宣雨蒼、顧巨六,於甲骨文卜辭、史學研究方面頗有成就,收藏台灣高山族文物甚豐。1951年向上海博物館捐贈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所發運糧軍米護照一件。金祖同亦治印,編《郼齋宋元押印存》、《郼齋欽印集存》等。郭沫若為其定潤的《殷塵篆刻例》刊在《申報》。祖同亦善書法,酷愛歐陽通《道行法師碑》。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他與衛聚賢編輯的《說文月刊》可與同時的《制言》、《禹貢》媲美。

主要著述


著作有《殷契遺珠》、《龜卜》、《流沙遺珍》、《殷契卜辭講話》、《讀伊斯蘭書志》、《金山衛訪古記》、《台灣的高山族》等。郭沫若親自為《殷契遺珠》、《龜卜》等作序。除甲骨學著作及本篇言及的8篇著作外,約略統計,金祖同其他編著有《郭沫若歸國秘記》、《郼齋金石圖錄》、《今後回教的教育問題》、《寫給郭夫人安娜女士》、《革命青年領導者郭沫若》、《唐代的當鋪》、《戲論魯迅茅盾聯》、《吳史疑義舉例》、《擬輯唐李衛公集初論》、《唐開元二年西州屯戌烽燧殘牒跋》、《唐西域官文書佚存》、《唐西域官文書續輯》、《兩粵史地書目介紹》、《學術的人格》、《跋顧硆藏魏正始石經》、《遠留在奄美諸島的中國文化》、《沈王校道家書敘錄》、《青紫軒雜鈔》、《蒲氏家譜及其他》、《巴蜀文化專號冠詞》、《瓦當文》、《瓦當題跋》等,另有稿本《隨緣室日鈔題記》、《殷塵序跋文》、《謹書先君嚴諭后》、《穆彰阿本事序》等。

著述介紹


《流沙遺珍》

金祖同《流沙遺珍》刊布一部分珍稀的吐魯番文書。19世紀末,在敦煌文書被掠的同時,吐魯番文書也難逃厄運。吐魯番當時出土數量和完整程度遠遜於敦煌,藏家秘不示人,除個別文書作書法作品發表外,罕為世人所知。金祖同是最早重視,並開展整理和研究的中國學者。1936年金氏東渡隨郭沫若研習殷墟,。在日本收藏家中村不折的“書道博物館”,金氏發現這批吐魯番文書,並發表了《流沙遺珍》,主要是唐代西州即吐魯番文書及《書道博物館所藏經卷文書目錄附解說》。唐長孺是隋唐史大家,武漢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朱雷說:“唐師對吐魯番文書的接觸,據我所知,早年是通過王樹柟的《新疆訪古錄》、金祖同的《流沙遺珍》等。”孫繼民敦煌吐魯番所出唐代 軍事文書初探》的《前言》曰:“有關唐代軍事和兵制的內容,很早以來就成為敦煌學學者們研究的對象。金祖同先生《流沙遺珍》所載40年代初期撰寫的有關西州差兵等文書的跋語和《唐開元二年西州屯戍烽燧殘牒》一文,是國內學者較早涉及軍事文書內容的研究成果。”《流沙遺珍》所刊吐魯番文書對文字、書法的研究亦有意義。教育家馬敘倫《石屋續瀋》、梁繼《顏真卿對民間書法的借鑒——以敦煌、高昌遺書為例》均提到。張鳳在該書序中稱:“金君此稿可為研究此種古代官文書之紅藍本矣。”金氏《流沙遺珍》已被列為學術研究單位與圖書館推薦書籍。

《台灣的高山族》

抗戰勝利后金祖同赴台灣,在台灣大學任教。他將搜尋到的日人撰寫的有關高山人的書籍輯譯,並結合自己考察研究的情況,編寫成《台灣的高山族》。其著書宗旨為:“台灣淪亡五十年,五十下人恐都不知有高山人者,將賴是書為之紹介”。該書1948年9月由亞洲世紀社出版發行,全國各大書店經售。該書分“總論”、“信仰和性情”、“社會制度與習俗”、“生活狀況”四章,包括地理、種族分佈、人口、宗教信仰、祭祀、心性、團體、土地佔有與狩獵、家、喪葬、服飾、蕃社內的制度,及達雅、耶美等7個民族的生活狀況,等等共25節。並配以“達雅族的男女”、“蒲能族的居屋”、“耶美族的部落”、“拔旺族的運搬法”等12幅照片。書首為李秋生序、金祖同自序。金祖同《自序》云:“日人所謂高山人來自南洋馬來,予不之信,蓋其所據者為語言,宇內語源都同,偶有巧合,非確證也。日人於民族之學亦研究有素,非不之知,其故作是言者,配合帝國主義之南進政策而已。”他說:“我謂高山人仍是越族,”“文化起自東南”。大陸和台灣高山人“其間脈絡相通”。並呼籲“諸君子可信我言”。他在滬上名醫、文物收藏家丁惠康博士大力支持下,1948年將採集的實物標本、書籍、照片在上海孔德圖書館舉辦高山族風俗藝術展覽。1949年金氏協助丁惠康攜展品赴京參加“全國少數民族文物展覽會”,並將所藏高山族文物書籍500餘種捐贈中央民族學院。在《台灣的高山族》之前,金氏還寫過介紹高山族的一個簡單小冊子。

《讀伊斯蘭書志》

1935年,金祖同居住滬東,與小桃園清真寺之孤兒院近在咫尺。他常去請教馬達五阿衡,“不足則往來函牘,相與賞析”。不久,金氏撰《墨子為回教考》,載衛聚賢編《古史研究》第二集。此年夏,金氏研讀大量漢文伊斯蘭書籍,一一作札記,並彙編成冊,名《讀伊斯蘭書志》。內容包括三部分:1、序言。2、分別為25部著作作讀書札記。3、附錄。札記一般包括書名、著者、目錄、要義及金祖同自己的讀書心得。金氏《讀伊斯蘭書志》載上海19世紀30年代伊斯蘭刊物《人道》第1卷6、7期合刊至第11、12期合刊。其中對伊斯蘭書籍、伊斯蘭教的認識不乏精闢之論。《讀伊斯蘭書志》被收入《中國伊斯蘭教史參考資料選編》。金氏最早採取讀書札記的方式,專門整理漢文伊斯蘭文獻,向教內教外介紹。這在我國近代伊斯蘭論著中乃開先河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