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即事
明代于謙詩作
案牘閑清晝,歌謠遍閭。細柳,甘雨洗嘉蔬。
遣興杯,消愁。阜,復。
春
(1).春天;春季。《詩·豳風·七月》:“春日載陽,有鳴倉庚。”漢辛延年《羽林郎》詩:“胡姬年十五,春日獨當壚。”唐寒山《詩》之六十:“洛陽 多女兒,春日逞華麗。”管樺《故鄉》:“我被這春日的太陽曬得發熱。”
(2).春天的太陽。三國 魏 曹炯《六代論》:“雖壅之以黑墳,煖之以春日,猶不救於枯槁。”《晉書·樂志下》:“仁配春日,威逾秋霜。”唐杜牧《商山麻澗》詩:“雉飛鹿過芳草遠,牛巷雞塒春日斜。”
(3).立春之日。宋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立春》:“春日,宰執親王百官皆賜金銀幡勝。”
即事
(1).任事;作事。《史記·封禪書》:“洽矣而日有不暇給,是以即事用希。”唐韓愈《南海神廟碑》:“公乃盛服執笏以入即事。”《續資治通鑒·宋寧宗慶元四年》:“樞密使 襄,請用步卒穿濠築障……軍民並役,又募饑民以佣,即事五旬而畢。”
(3).以當前事物為題材的詩。宋魏慶之《詩人玉屑·命意·陵陽謂須先命意》:“凡作詩須命終篇之意,切勿以先得一句一聯,因而成章,如此則意不多屬。然古人亦不免如此,如述懷、即事之類,皆先成詩,而後命題者也。”
案牘
官府文書。南朝 齊謝朓《落日悵望》詩:“情嗜幸非多,案牘偏為寡。”宋吳曾《能改齋漫錄·事始一》:“以 江西 民喜訟,多竊去案牘,而州縣不能制,湛 為立千丈架閣。”劉師培《論近世文學之變遷》:“觀其體制,又略與案牘之文同科,蓋行文之法,固不外徵引及判斷二端也。”
清晝
歌謠
(1).民歌、民謠、兒歌、童謠的統稱。古代以合樂為歌,徒歌為謠,現則統稱為歌謠。《詩·魏風·園有桃》:“心之憂矣,我歌且謠。”毛 傳:“曲合樂曰歌,徒歌曰謠。”《漢書·藝文志》:“自 孝武 立樂府而采歌謠,於是有 代 趙 之謳,秦 楚 之風,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亦可以觀風俗,知薄厚雲。”北魏 賈思協《〈齊民要術〉序》:“今采捃經傳,爰及歌謠,詢之老成,驗之行事,起自耕農,終於醯醢,資生之業,靡不畢書。”《老殘遊記》第十回:“揭開來看,也有詩,也有文,惟長短句子的歌謠最多,俱是手錄,字跡娟好。”茅盾《霜葉紅似二月花》十:“船頭和船尾的兩個船夫時時交換著幾聲呼喝,像是歌謠,又像是行舟的術語。”
(2).歌唱。《荀子·禮論》:“歌謠謷笑,哭泣諦號,是吉凶憂愉之情發於聲音者也。”《史記·商君列傳》:“五羖大夫 死,秦國 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謠,舂者不相杵。”唐吳兢《樂府古題要解》:“夜聞諸女歌謠。”
(3).歌頌。《北史·裴廷俊傳》:“又命主簿 酈惲 修起學校,禮教大行,人歌謠之。”唐姚鵠《襄州獻盧尚書》詩:“禮樂政行凋敝俗,歌謠聲徹帝王都。”元鄭光祖《周公攝政》第三折:“先帝升遐,當今嗣國,宗祀明堂,歌謠聖德。”
里閭
(1).里巷;鄉里。《古詩十九首·去者日以疏》:“思還故里閭,欲歸道無因。”南朝 梁武帝《東飛伯勞歌》:“誰家女兒對門居,開顏發艷照里閭。”葉聖陶《窮愁·倚閭之思》:“厥後道出 齊 魯,瞻拜 泰岱、孔 林,迄於前日始返里閭。”
(2).指鄉里友人。唐李紳《憶登棲霞寺峰》詩:“卻數共游者,凋落非里閭。”《元典章新集·刑部·諸盜》:“里閭相勸,族黨相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