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壽淇
心血管內科學家
陶壽淇,1918年出生,2000年去世,男,漢族,心血管內科學家,浙江紹興人,中共黨員。1940年畢業於上海醫學院。1947年留學美國,曾任上海醫學院講師。建國后,歷任上海第一醫學院內科主任、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院長、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會主任委員,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委員、世界衛生組織專家諮詢團顧問組成員等。他對心律失常的起因、臨床特點和治療以及肺炎休克的搶救方法等方面,都有獨創的見解。主編中國第一部心臟內科教科書及參考書,為心臟內科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晚年投身於預防心臟病學研究,並推動了這方面的國際合作與交流
(圖1)陶壽淇教授
留在附屬醫院任內科住院醫師。一年後調到重慶西郊衛生站工作。
1943年又回到已遷往重慶郊區的上海醫學院附屬醫院,繼續任住院醫師。在3年住院醫師期間他不辭辛苦,日夜工作在臨床第一線。他尊重師長,善於從各時期指導他工作的高年醫師身上學習他們的特長,汲取他們的優良學風和治學精神。
抗日戰爭勝利后,他隨母校遷回上海,重點從事心臟內科工作,並得到心臟病學前輩董承琅的指導。一年後得到洛克菲勒基金會的獎學金赴美專修心臟病學,在波士頓哈佛大學醫學院附屬馬薩諸塞綜合醫院和密歇根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進修心臟內科和心電圖學,得到當時著名心臟病學家P.懷特(Paul White)教授和心電圖權威之一F.威爾遜(Frank Wilson)教授的指導。
1948年回國后,擔任上海醫學院內科講師,開始循環系統內科、物理診斷及心電圖學的教學工作,並在其附屬醫院建立和發展了心臟內科。
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志願醫療隊。
1955年起任上海第一醫學院醫療系副主任、上海中山醫院內科主任。
1958年晉陞為內科學教授。
從1950年起10多年來,他主持了多次心電圖學、心血管病診斷技術和心臟病學進修班,招收了心內科臨床進修生和研究生,為各地培養了100多名專業醫師,華東華南各省市的心內科專家中不少曾經受教於他。作為一個有成就的醫師,他始終堅持親臨第一線。低年醫師遇有危重緊急病例,他常是隨時予以幫助,他認為心臟病的特點,一是變化快,二是常用的藥物作用強,故急症治療常需要密切觀察反應,隨時調節劑量或變換藥品。因此,作為高年醫師,他一般不願提個意見就走,而是要目睹病人的反應,對處理是否對路,心中有了數,才安心離開。40年來他參加過無數次會診、搶救和醫療保健工作,多次提出與眾不同的見解,搶救了被認為難以挽救的病人的生命,得到病人、同行和領導的好評及信任。早在1948年,他就在搶救霍亂病人時提出,大量脫水后引起的腎臟病變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的腎臟功能損害是可逆的,如果處理得當,及時糾正水和電解質紊亂,可以不致發展到腎臟急性器質性病變的第二階段,後者是造成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根據這個觀點,許多病人經過採取積極措施得到了挽救。早在1948年他的文章《六百八十七例霍亂症之臨床檢討》就發表在當年的《中華醫學雜誌》上,與國外學者首次提出這個看法的時間相近。這篇文章至今仍是中國內科重要參考書《實用內科學》中《霍亂》一節的主要參考文獻。
由於繁重的醫療教學任務佔去他大部分的時間,他很少有足夠的時間專門開展科研,但他從不將醫療與科研對立起來,而是從臨床實踐遇到的問題中提出科研課題,又從對病人的細緻觀察、精心治療中豐富經驗,總結規律,提出見解。他在心血管病研究工作中取得了許多成果。陶壽淇又在多次編寫教材的基礎上撰寫了《實用內科學》(1952年第1版)中有關循環系統病的全部章節。該書是第一部由中國專家自己編寫的內科學教科書。以後他又協助董承琅共同主編《實用心臟病學》(1962年第1版),它也是中國第一部自編的心臟病學參考書,在該書中他撰寫了關於心電圖學、心律失常、冠心病等方面的章節,其中應用了自己的病例資料,介紹了自己的經驗。他以嚴謹的科學作風和高度負責的精神培養中青年醫務人員,為他們修改論文,從數字、文字到標點符號都一絲不苟,又常以他精闢的見解抓住問題的關鍵,達到以理服人。
(圖2)陶壽淇
由肺炎鏈球菌引起的肺炎常伴發感染性休克,此時血容量不足,代謝性酸中毒可以導致心肌受損。過去臨床上糾正低血壓,常應用血管收縮葯。陶壽淇根據細緻的臨床觀察和分析,在1965年大膽提出棄用常規的血管收縮葯,而在補液和充分糾正酸中毒的同時,加用具有強心和擴血管作用且價廉的異丙腎上腺素,這樣可以降低心臟排血阻力,改善心功能和末梢循環,提高心排血量。這一突破使療效顯著提高,病死率從28%降至5%。
2、從心血管病臨床到預防
心血管病流行學在中國起步較晚。陶壽淇作為這方面的帶頭人,與其他科研工作者一起較快地掌握了心血管病流行學科研的基本規律,認真地學習汲取外國專家的經驗,使中國的調查研究方法很快達到國際標準化和質量控制的要求,所得結果得到了國際上的承認。他常親自動手寫進展報告和來往信件,認真修改這方面的學術論文。經過他和其他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中國心血管病流行學研究成果受到國際上的重視,中美心血管病流行學合作研究項目在類似項目中受到好評,作為世界衛生組織合作中心之一的中國醫學科學院心血管病研究所1989年受到世界衛生組織總部的讚揚,被認為是工作做得較好的合作中心。陶壽淇曾多次出席這方面的國際學術會議和工作會議,代表協作研究組向國外介紹中國的研究成果,參加心血管病人群防治工作的討論。1986年他被選為國際心臟病學會流行病與預防學部理事會理事。他還曾應邀作過《世界範圍的冠心病與死亡趨勢及其可能的緣故:遠東經驗》(1986年,美國華盛頓召開的第十屆世界心臟病學會)、《中國的冠心病及其危險因素》(1988年,美國心肺血管研究所召開的冠心病死亡趨勢及其決定因素國際討論會)。《發展中國家高血壓的防治》(1989 年,美國華盛頓召開的第二屆國際心臟病預防學會議)等專題報告。他綜合分析了國內外資料,提出雖然在中國冠心病近30年來有增多的趨勢,但發病率和病死率仍較歐、美、澳等西方國家為低,中國人群血總膽固醇均值近年來雖較前有所提高,但比西方國家仍處於較低水平,這是中國冠心病低發的主要因素,與中國人民長期飲食習慣有關;中國人群血壓水平較高的地區與西方人群相近,吸煙率也較高,因此,將血清總膽固醇保持一個較低水平是人群中冠心病低發的關鍵因素。
60多年來,陶教授在國際和國內發表論文100餘篇,同時參加編寫了多部專業及科普書籍。《實用心臟病學》是我國第一部心臟病學專著,《實用內科學》是中國第一部醫學教科書。
(圖3)陶壽淇
陶教授學識淵博,治學嚴謹。他以精湛嫻熟的醫療技術、認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忘我的工作精神,辛勤地耕耘在醫學教育和科學研究的領域裡。他指導各級醫師臨床實踐,為臨床工作解疑釋難,傳遞世界醫學動態,為中國的醫學事業培養了大批傑出人才。
1995年,獲“保健工作特殊貢獻獎”。
任職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