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葉鎮

中國唐代城鎮

碎葉鎮,唐調露元年(679年)始置。武周時期,吐蕃聯合突厥等四國圍攻武周,武則天任命碎葉鎮守使韓思忠硬戰到底,成功擊潰敵軍。武周大足元年(701年),李白在此順利出生。開元七年(719年),突騎施攻唐,唐玄宗將碎葉割讓,停戰交好。

故址在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城西南8公里處的阿克-貝希姆(Ak-Beshim),是當時東方運往西方的中轉站。

典故


東方和西方,相對這裡來說,都是一個非常遙遠的夢。
何為歲葉?就是綠羅裙茶!因為一年只能採摘一次,故名歲葉;又盛傳此茶能延年益壽,故名歲葉。這裡的人們,世世代代處於對歲葉的一種期待,所以把這裡叫作歲葉鎮,後來又寫作碎葉鎮,或素葉鎮。
當年到達這裡的年輕人,是老子的後裔——茶園主人的三公子。來到這裡,以為到了大地的邊緣,再也不能往西走了,就住了下來,適逢當地最美麗的姑娘病重,任何靈丹妙藥都醫治不好。年輕人聞訊,就拿出綠羅裙茶,請其試飲。誰知一試,立竿見影。姑娘病癒后,便嫁他為妻,次年春,年輕人說要回去準備嫁妝,隆重地將新娘迎回綠羅裙茶園。誰知一去數年,杳無音訊。姑娘生下一男孩兒,在男孩兒十多歲時,姑娘告訴他是李家後人,並帶他東行尋夫,尋找自己的家園。
母子兩人不遠萬里,歷盡艱辛,終於找到了綠羅裙茶園,卻得知其夫根本就沒回來過。娘兒倆悲憤異常,含淚西返,至中途,覺得這樣回去面對娘家的人,只能給親人增加悲哀。於是就決定停止西歸,在蜀地定居下來。十多年後,男孩兒長大成人,雖聰明異常,卻寄情山水。
據說,這個男孩兒成年後,也曾經回到過出生地,有詩為證:
風吹碎葉舞晴空,
我奏狂歌喚英雄。
歌罷舉杯問蒼天,
蒼天亦笑我精誠。
杯中自有天上月,
腹內更牽萬種情。
一生大醉能幾回,
何不豪飲到天明?
這個男孩兒是誰?詩人:李白。

歷史


碎葉鎮,唐調露元年(679年)安西四鎮復置時,碎葉鎮取代焉耆鎮,為安西四鎮之一。開元七年(719年),唐朝將碎葉割讓突騎施。故址在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城西南8公里處的阿克-貝希姆(Ak-Beshim)。
碎葉鎮
碎葉鎮

綜述


從調露元年(679)唐朝政府平定阿史那都支、李遮匐叛亂之後,安西都護王方翼擴築碎葉城,到開元七年(719)十姓可汗突騎施首領蘇祿請居碎葉,首尾40年裡,作為安西四鎮之一的碎葉,先後歸隸於安西、北庭兩大都護府。此鎮建置之後,在屏衛唐朝的西北邊防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其間多次廢而復置,歷盡滄桑。

沿革


太宗時期
7世紀中期的碎葉,是亞洲大陸上唐朝、吐蕃、突厥三大勢力爭奪之處。
通過一系列重大軍事行動,唐朝打通了中原與西方交往的商路。
640年唐朝在西域設立安西都護府,以加強、鞏固這一具有重要政治、經濟、文化意義的東西通路。
648年唐移安西都護府於龜茲,始創安西四鎮。《舊唐書·龜茲傳》記載:“先是,太宗既破龜茲,移置安西都護府於其國城,以郭孝恪為都護,兼統於闐疏勒、碎葉,謂之四鎮。”
高宗時期
阿史那賀魯叛唐(650)后,奪取了碎葉,自稱沙缽羅可汗。
655年唐朝遣元禮臣奉使西域冊封真珠葉護,“禮臣至碎葉城,沙缽羅發兵拒之。不得前,禮臣竟不冊封而歸。”這條史料暗示了一些背景材料:碎葉已由阿史那賀魯佔據。
顯慶二年(657)唐朝平定阿史那賀魯叛亂,在西突厥本土設立羈縻府州,碎葉歸唐。
顯慶三年(658)創設崑陵、濛池二都護府,冊立阿史那彌射和阿史那步真分主碎葉川東西:川東咄陸諸部歸阿史那彌射統轄,拜興昔亡可汗兼崑陵都護;川西弩失畢諸部歸阿史那步真統轄,拜繼往絕可汗兼濛池都護,其中濛池都護府的治所即為碎葉,不過唐朝並未派軍進駐其地。
從662年起,唐朝與吐蕃勢力開始在西域正式交鋒,自貞觀末年以來已經由唐朝控制的西域地區出現了唐朝與吐蕃之間反覆爭奪的局面。西突厥阿史那氏王族成了雙方爭相扶植的對象。在這一時期由唐朝冊立,並擔任唐朝官爵的西突厥可汗有阿史那彌射、阿史那步真、阿史那元慶阿史那斛瑟羅;而投靠吐蕃與唐朝為敵的西突厥可汗則有阿史那都支、阿史那車簿、阿史那俀子阿史那仆羅阿史那拔布龍朔二年(662)吐蕃奪取了龜茲及唐領西突厥。阿史那彌射舊部阿史那都支和阿史那步真舊部李遮匐“附於吐蕃”,合稱二蕃。碎葉即李遮匐牙庭所在地,唐朝對這一地區完全失控,唐軍一度退守西、庭、伊州。
唐高宗調露元年(679),在唐安撫大使裴行儉平定匐延都督阿史那都支等人的反叛后,又重置四鎮,“立碑於碎葉城,以紀其功”。關於此事,兩唐書《裴行儉傳》和張說撰《贈太尉裴公神道碑》等皆有明確記載。《舊唐書·裴行儉傳》曰:“於是,將吏已下立碑於碎葉城以紀其功,擒都支、遮匐而還。”近年碎葉又發現了一塊碑額,現存吉爾吉斯斯坦布拉那博物館。這個碑額系紅色花崗岩質雕琢而成,寬約82厘米、高約60厘米、厚約15厘米。碑額作雙狼浮雕。因為上面沒有碑銘,我們無法斷定其歸屬,但無論如何,碎葉發現的這個碑額能為研究碎葉川7—8世紀的歷史提供翔實的證據。
裴行儉留其副將安西都護王方翼統兵鎮守,這是唐朝軍隊進駐碎葉的歷史開端。《冊府元龜》卷九六七明確記載:“調露元年,以碎葉、龜茲、於闐、疏勒為四鎮。”故從此時起,安西四鎮是碎葉、龜茲、於闐、疏勒,可見碎葉置鎮始於此年。出於屯兵備戰的需要,王方翼修建衙署。
679年恢復四鎮之後,西域形勢並沒有徹底安定。
682年西突厥阿史那車簿與三姓咽面率部反叛,圍攻弓月城。《資治通鑒》卷二〇三記載,阿史那車簿“帥十姓反”,可見這是一次大規模的反叛活動。史載,王方翼在戰鬥中負傷。
睿宗時期
垂拱元年(685),西突厥首領他匐發動了反唐叛亂,唐失碎葉鎮。垂拱二年(686)“秋九月,丁未,以西突厥繼往絕可汗之子斛瑟羅為右玉鈐衛將軍襲繼往絕可汗,押五弩失畢部落”,斛瑟羅擊平他匐叛亂,重新奪取碎葉。唐王朝在重新光復四鎮地區的同時,卻正式罷廢了安西四鎮的漢軍建制。其中碎葉雖然仍然是濛池都護府治所和西突厥繼往絕可汗牙帳,但防務已全盤移交給阿史那斛瑟羅,漢軍在碎葉的一切軍事及屯田建置已全部撤銷,不再設鎮。余太山認為,武則天主動放棄了唐朝設在西域的安西四鎮。新疆吐魯番出土汜德達告身記載了武則天時放棄安西四鎮的史實。
武周時期
690年,后突厥骨咄祿向西域展開猛烈的攻勢,攻陷碎葉。《資治通鑒》卷二〇四天授元年(690)條記曰:“西突厥十姓自垂拱以來,為東突厥所侵掠,散亡略盡,濛池都護、繼往絕可汗斛瑟羅收其餘眾六七萬人,入居內地。”
691年,突騎施首領烏質勒(690—705年在位)大破東突厥,光復碎葉。《唐會要》卷七三引蘇氏記曰:“至長壽二年十一月,復四鎮敕,是龜茲、於闐、疏勒、碎葉。”此年碎葉重新取代焉耆,備列安西四鎮,是烏質勒主動交回的。武后長壽元年(692),唐武威軍總管王孝傑等率軍擊破吐蕃,收復四鎮。在接受安西四鎮幾度失陷的教訓后,唐政府為鞏固西疆的邊防,遣軍兩萬四千人常駐四鎮,從此安西四鎮的形勢才穩定下來。
唐朝這次恢復四鎮之後,加強西北邊防“徵發內地精兵,遠逾沙磧,並資遣衣糧”,碎葉鎮守使之名開始在史料中出現,其首任鎮守使為韓思忠。碎葉城內設碎葉州,設刺史,為民政主管官員,乾陵蕃人石像中還記錄了碎葉州刺史的官號與人名。
699年,碎葉鎮又陷於後突厥。此年,烏質勒移衙碎葉。《冊府元龜》卷九六七明載:“聖歷中,突厥嗢鹿州都督烏質勒移衙於碎葉。”
久視元年(700)唐朝採納阿史那忠節的建議,令“西突厥竭忠事主可汗斛瑟羅為平西軍大總管,鎮碎葉”,並有漢軍駐防。
704年,突騎施首領烏質勒控制了西突厥大部分領地建立了強大的突騎施汗國。至此,烏質勒雖未稱汗,但其所建政權已發展為真正的汗國了。《新唐書》卷二一五下《突厥傳下》載:“突騎施烏質勒,西突厥別部也。自賀魯破滅,二部可汗皆先入侍,虜無的君。烏質勒隸斛瑟羅,為莫賀達干。斛瑟羅政殘,眾不悅,而烏質勒能撫下,有威信,諸胡順附,帳落寖盛,乃置二十都督,督兵各七千,屯碎葉西北。稍攻得碎葉,即徙其牙居之,謂碎葉川為大牙,弓月城、伊麗水為小牙,其地東鄰北突厥,西諸胡,東直西、庭州,盡並斛瑟羅地。”
碎葉鎮
碎葉鎮
唐朝復辟
景龍三年(709)唐朝與突騎施娑葛全面化解了關係,唐朝正式承認了突騎施汗國,冊拜娑葛為突騎施十四姓欽化可汗,賜其名為突騎施守忠。是年北庭都護晉級為北庭大都護府,碎葉轉隸北庭。此後唐朝以北庭都護呂休璟兼領碎葉鎮守使之職。碎葉直屬北庭大都護府統轄時期只限於709年至714年。由於碎葉轉隸北庭,安西四鎮中碎葉的位置為焉耆所取代。
開元四年(716)唐朝創立親王遙領安西大都護府制度,是歲冊拜靖德太子李琮遙領安西大都護府。北庭大都護府又還原為北庭都護府,於是碎葉復劃歸安西,取代了焉耆,備列安西四鎮。
718年,突騎施可汗蘇祿南下楚河流域,攻陷碎葉,重建突騎施汗國,史稱黑姓突騎施汗國,或突騎施黑姓汗朝,不服唐朝所冊拜的西突厥可汗阿史那獻的號令。《新唐書·焉耆傳》載:“開元七年,龍嬾突死,焉吐拂延立。於是十姓可汗請居碎葉,安西節度使湯嘉惠表以焉耆備四鎮。詔焉耆、龜茲、疏勒、於闐征西域賈,各食其征,由北道者輪台征之。訖天寶常朝賀。”唐朝遣使解忠赴突騎施,冊拜蘇祿為突騎施十四姓忠順(毗伽)可汗,兼金方道經略使,並應其請,讓出碎葉為其牙庭,締結了共同反抗大食的政治、軍事同盟。至十年(722)“十二月,庚子,以十姓可汗阿史那懷道女為交河公主,嫁突騎施可汗蘇祿”。

爭議


目前學術界對648年四鎮問題的討論實際上已形成兩種不同的意見,而爭論的焦點在648年四鎮名單中有無碎葉。岑仲勉先生早已指出:“碎葉列四鎮,是高宗時事;此處當作焉耆(指《舊唐書·龜茲傳》)。唐是時勢力未達碎葉也。”現在國內外大多數學者贊同此說。
余太山先生認為648年四鎮名單中有碎葉、無焉耆。他把《舊唐書·王孝傑傳》關於武則天與侍臣之間一番對話的記載,看作暗指唐太宗貞觀年間就已設置了碎葉等四鎮,並以此證明碎葉四鎮的存在。但是實際上余太山為證明當時安西四鎮包括碎葉鎮而提供的材料都站不住腳。余太山關於貞觀年間存在碎葉鎮的設想,與他對7世紀中期西域地區政治形勢的認識有關。他引用中國史料中的記載,用來說明648年阿史那賀魯降唐是意味著唐朝已實際領有碎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