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嶴街道
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區下轄街道
馬嶴街道隸屬於舟山市定海區,地處舟山本島西北部,東鄰干覽,西接小沙,南靠鹽倉,北瀕岱山,經10公里定馬公路與定海城區連接,海陸交通便捷。2014年,全域總面積25平方公里,轄6個社區,戶籍人口10248人。
2014年,馬嶴街道實現社會總產值192.3億元,實現農業產值1.1億元,工業產值186.1億元,入庫稅收9.46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9500元。
1950年5月,定海縣劃分為7區4鎮41鄉。景陶屬小沙區,下轄8個行政村。
1951年、1952年又兩次劃分小鄉,全縣曾劃分為76、88鄉鎮,唯小沙區所轄7鄉未變,故景陶鄉建置亦一直未變。
1953年6月,設舟山專區,原定海縣分為定海、普陀、岱山3縣,並又一次縮小鄉鎮建置,新設定海縣,下轄8區56鄉。10月,原景陶鄉分為景陶、馬嶴、三江、北海4小鄉,屬干硫區。三江鄉人民政府駐石子坑,轄1、2個行政村;馬嶴鄉人民政府駐譽興里,轄3、4行政村;景陶鄉人民政府駐高家,轄5、6行政村;北海鄉人民政府駐蔡家,轄7、8行政村。
1956年4月,又調整鄉鎮建置,4小鄉合併建立景陶鄉人民政府。
1956年8月景陶鄉又分設馬嶴、景陶2小鄉。
1956年底共建12個高級社,分別為光一社、光二社、光三社、光四社、東升社、五星社、聯心社、高興社、三勝社、美滿社、北海社、同興社。
1958年2月,馬嶴、景陶2小鄉合併成景陶鄉。
1958年10月,景陶、干覽二鄉合併建立東風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體制,下轄8個耕作大隊和4個專業大隊。改稱干覽人民公社。
1959年11月,改稱干覽人民公社。時下設4個管理區,即青龍管理區、黃沙管理區、馬嶴管理區、景陶管理區。
1962年12月,建立白泉區,轄白泉、皋泄、北蟬、干覽、馬嶴5個公社(鄉)。次年撤白泉區,所屬5個公社(鄉)直隸定海縣。
1968年4月,建立馬嶴公社革命委員會。
1973年8月,耿家王、革命(原五房,“文革”時期更名)、上袁、下袁合併成三勝大隊。時全公社合20個生產大隊。
1984年6月,政社分設,恢復馬嶴鄉人民政府。
1996年10月,馬嶴撤鄉建鎮,鎮政府駐樓門街西。
2002年5月,實行村級合併,時全鎮共6個行政村。
2005年7月建立社區,時全鎮6個行政社區。
2007,下轄6個社區。
![馬嶴街道](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2/2/m22104398d3dfa4188c04c0730f0760bc.jpg)
馬嶴街道
馬嶴街道地處舟山本島西北部,中心位於東經122°05’,北緯30°07’。東鄰干覽,西接小沙,南靠鹽倉,北瀕岱山,經10公里定馬公路與定海城區連接,全域總面積25平方公里。
馬嶴街道三面環山,北面臨海。境呈圓盆形,地勢由南向北略傾。東西2條山脈都由南向北走向,南面2山脈由東向西走向,間隔長春嶺、龍潭坑2澗,同北面盆地各形成獨立區塊。北面為海積平原,地勢低洼平坦,隨多次築塘圍塗,平原面積不斷擴大為13.09平方公里,山丘區面積11.91平方公里。
馬嶴街道氣候濕潤,四季分明,陽光充足,植被茂盛,屬亞熱帶南緣季風海洋型氣候。年平均氣溫在16.3。C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373毫米左右。
馬嶴街道境內屬黃大洋海域部份,解放前產大黃魚,有時外洋海潮進來,也產小黃魚、鰻魚、鯧魚、黃白姑魚、海蜇、帶魚、兢魚、烏賊等。現大、小黃魚和海蜇已罕見。張網作業還能捕到小帶魚、小鰻、黃白姑魚、舌鰨,資源較豐富者有鰳魚、銀鯧、三疣梭子蟹及黃鯽、鱭魚、梅童、棘頭梅童、鳳鱭、龍頭魚等。
境域內除以面積最大,分佈最廣的黑松、馬尾松等森林植被外,草叢植被以白茅草為主,其中有美麗胡枝子(Lespe dezdrotmosd)、山莓(Rubusco tonoliiglius)、算盤子(Glocnidionpubeyllm)等灌木殘遺或侵入,或有黑松飛子入侵,逐步形成灌木叢或稀樹草叢。自1995年後,灌木逐步取代白茅草,至2007年白茅草逐年減少,境域植被以灌木為主。
2007年,馬嶴鎮有戶數3783戶,戶籍人口10344人,其中男性5427人,佔總人口的52.47%,女性4917人,佔總人口的47.53%。另有外來人口2500多人,鎮內實際居住人口13000餘人。
2014年,馬嶴街道共有3588戶,戶籍人口10248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91人。
馬嶴境內為漢族聚居區,根據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有4個少數民族姑娘婚嫁馬嶴外,余均為漢族。
![馬嶴街道](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4/e/m4e922780270e7e384ee4b04e285005f4.jpg)
馬嶴街道
2014年,馬嶴街道實現社會總產值192.3億元,比2013年增長8.1%;實現入庫稅收9.46億元,比2013年增長2.75%;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9500元,比2013年增長9.5%。全街道共有企業98家,職工5673人,實現企業總產值188.8億元。
2007年,馬嶴鎮實際植糧面積4000畝,糧食年總產1600噸,山林面積13702.5畝,其中柑桔、楊梅等果木3662畝。柑桔產量325噸。建立大棚蔬菜基地250畝,鎮屬蔬菜腌制加工廠年收購各種蔬菜1500噸,是年全鎮農業總產值2.4104億元。
![馬嶴街道](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6/4/m64256fbc9591e3ab11740a61f06d2c81.jpg)
馬嶴街道
2007年,馬嶴鎮共有私營工業企業共78家,形成以水產加工、黃酒飲料釀造、紡織、機械製造加工、水族產品系列、蔬菜腌制加工、塑料製品、建築、建材等為特色的工業格局。2007年工業總產值達16.87億元,出口創匯3.1749億元。外向型經濟日益發展,出口產品有:水產品、羊毛衫、氣霧器、增氧泵、食品等。
2014年,馬嶴街道實現工業產值186.1億元,比2013年增長8.5%。6家產值上億工業企業實現產值178.3億元,占街道工業產值的95.8%。有工業企業78家,職工4524人。累計完成工業性投入6.2億元,比2013年增長47.6%。
![馬嶴街道](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0/6/m06855910646d931adc54bc5b0e33505c.jpg)
馬嶴街道
2014年,馬嶴街道實現外貿出口交貨值3.45億元,比2013年增長10.3%。接待遊客9萬餘人次,實現旅遊收入700餘萬元。擁有4座萬噸以上碼頭,全年完成吞吐量650萬噸。
2014年,馬嶴街道新農村配套道路項目(即第三條街項目),總投資約1500萬元,於2013年年底動工建設,2014年8月底完工。項目總用地面積11029平方米,路面總長度為1020米。
2007年底,馬嶴全鎮有中心學校(九年一貫)1所,在校學生700多名,幼兒園1所,成人文化技術學校1所。教職工83人,其中95%具有大中專學歷。
2014年,馬嶴街道有九年一貫制義務教育學校1所,在校學生633人,教職工69人;幼兒園1所,在園幼兒205人,教職工23人,專任教師14人。成人文化技術學校1所,專職教師2人,兼職教師10人。
![馬嶴街道](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3/2/m32be1ccb316336bb11f42d34d6a45531.jpg)
馬嶴街道
2014年,馬嶴街道打造舟山醫院—馬嶴街道衛生服務中心醫療聯合體,由舟山醫院向街道中心衛生院提供對口技術支援。該聯合體自2014年3月份起每周三、周六,由舟山醫院安排各類專家、骨幹醫生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輪流坐診,全年共安排專家坐診52人次,578名群眾接受專家診療。
2014年,馬嶴街道街道的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5630人,參保率99%;城鄉居民社會保險參保3870人,參保率95%。是年新增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50人,共有2775人納入失土養老保障體系。推出就業崗位120個,實施轉移就業培訓75人。是年,有低保戶88戶,120人,低保邊緣戶102戶,205人,全年發放低保救助金103.41萬元;發放慈善救助款12.41萬元,惠及困難群眾84人;發放特困群體救濟款22萬元,救助特困群體17人。走訪慰問困難群眾163人,發放慰問金12.99萬元;完成8戶危房改造,發放補助13萬元。
![馬嶴街道](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8/1/m8130537f8921e828dd14a2634b864835.jpg)
馬嶴街道
馬嶴博物館是浙江省第一家鄉鎮級博物館,館內設有三個展廳:“海島第一村”、“海鹽文化”、“海島民風習俗”。館內展出的文物有新石器時代的特大石犁、磨製精細的禮器一鑿形器;有民俗文物;石隕石等,描述了5000多年馬嶴古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馬嶴古文化與河姆渡、良渚文化以及東瀛文化的淵源關係;介紹了舟山海鹽生產的歷史和工藝流程;海島居民的生活、生產、時令、禮儀、民間文化等習俗。
涼帽篷墩遺址
![馬嶴街道](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2/8/m28bf283c7368f04b48744f74ac86ee4b.jpg)
馬嶴街道
洋坦墩遺址
洋坦墩遺址時是新石器時代遺址,文化層厚約1.4米,面積2400平方米。出土文物有豆把、陶紡輪、石錛、紅燒土塊和土洋坦墩遺址坯等,陶質為夾砂紅陶、泥質紅灰陶;紋飾以素麵為主,少數飾繩紋和划紋。現有土墩遺址,呈長方形,長60米,寬40米,面積240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