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場鄉
江蘇鹽城濱海縣下轄鄉
天場鄉古稱“天賜場”,隸屬於江蘇省 鹽城市 濱海縣,位於204國道西南,東連濱海縣城,通榆河、S327省道貫穿境內,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利。2007年全鄉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97億元,同比增長28.9%;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39億元,比2006年增長18.9%;完成財政收入2263萬元,同比增長60.9%,增長幅度居全縣第一;農民人均純收入4200元,比2006年增長12%。全鄉總面積83.3平方公里,2007年年底,全鄉在冊12452戶,49458人口,下轄14個村民委員會、93個村民小組。
鄉工業項目集中區距204國道2公里,位於縣經濟技術開發區西區規劃區域內,規劃實施面積6平方公里。交通便捷,設施完善,已實現了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話、通有線電視、通寬頻網的“六通”目標,初步形成了以紡織、機械、農副產品加工等為主的企業群。
2000年新開挖高標準魚塘1350畝;積極實施“十倉百戶萬頭豬”工程,全鄉飼養生豬達5萬頭;利用豐富堆堤資源種植牧草,發展畜牧業,以鄉畜牧防治中心為龍頭,興建畜禽基地,購進波爾種羊1對,F2代波爾山羊1500隻,向全鄉提供優質波爾山羊苗,擴大飼養規模,山羊飼養在天場鄉已初具規模;在盪北、盪東兩村示範種植杭白菊100畝,取得了一定的社會效益;以蘆葦編織為“一村一品”的唐河、楊庄、徐圩等村,大量引進蘆葦編織村,三個村的蘆葦編織業得到迅猛發展,僅楊庄一個村就有210台機械,柴簾規格主要有:3×3、3×4、3×5、3×6、4×5等。2008年計劃種植脫毒山芋5000畝,並實行多級加工;引進陸王仙桃苗5500株,連片示範種植100畝;建設600畝食用葡萄示範基地,已實現一期工程50畝。
天場鄉
天場鄉的工業十分薄弱,富民興鄉的希望和要務在加快工業發展上。市財政局在天場鄉工業園區投入資金30萬元,修建一條長300餘米、寬8米的水泥路,支持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駐鄉工作隊隊員把招商引資作為重中之重的工作來抓,即使在2003年上半年發生“非典”疫情的情況下,也克服困難,先後十餘次赴蘇南、上海、浙江等地洽談招商引資項目,取得明顯成效。2003年6月招引常州陽光化工集團來天場投資,2003年10月引來浙江客商來天場投資。天場鄉進園區企業已達8家,其中投產企業7家。同時,通過思想發動、政策推動、典型帶動,幫助群眾認識到勤勞才能致富,“死錢”要變“活錢”用,“借錢蓋房”不如“借錢生財”等道理,激發了本土創業發展的熱情,湧現了一批地方民營企業主。潘吉崗村於凱成投資興建的吉崗腊味廠年消化豬肉250噸,實現產值500萬元。
柴簾:天場鄉有水面1.5萬畝,盛產優質蘆葦,柴簾編織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鄉內楊庄等村為柴簾編織專業村,年產各種規格的柴簾50萬條,遠銷山東等地。
水果:天場鄉鄉農業項目集中區佔地600畝,以鋼架大棚套種為主,生產的西瓜、草莓、葡萄等農產品暢銷縣內、外市場。
天場鄉企業
濱海縣長紅軸承有限公司:濱海縣長紅軸承有限公司是浙江省慈溪市長紅軸承廠的下屬企業,建於2002年,擁有固定資產300萬元,有從業人員50人。專業生產孔徑3-35的各類微小型深溝球軸承,產品遠銷歐美地區,被國內外多家廠商指定使用。
教育:鄉內現有中學兩所,小學5所,教職員工346人,中級職稱以上有108人。在校學生6400人,中心初中被評為鹽城市窗口學校,中心幼兒園是市級模範園。
天賜橋。位於天場鄉政府原址,橫跨天賜溝,建於清乾隆年間,為民間募捐所建磚木結構橋,是清朝時縣境內29座橋樑之一。
天賜溝黨支部。1930年春,漣水中共組織派黃夢民發展天賜溝的管伯益入黨,管伯益又發展管伯寧、惠祖光、劉學榮入黨,建立了天賜溝黨支部,是縣內最早成立的黨支部之一。
楊庄戰鬥。1944年12月10日,偽軍孫良成部41師及日軍一部,由廢黃河北開往阜寧,殿後部隊800多人當晚駐於現天場鄉楊庄村。新四軍二十二團和二十四團各一部在潘盪區隊的配合下,發起攻擊,打死打傷敵軍500餘人。
沈關。位於現天場鄉海關村,形成於明朝末年,為防倭寇,派兵設關,后沈姓遷此建庄,得名沈關。
天盤。位於現天場鄉盪東村,形成於清朝末年,歷史上製鹽業興旺,所住各戶均以燒鹽為業,因煎鹽用的器具為盤鐵,又稱鐵盤。鹽場東遷后,煎鹽器尚存,此地逐稱為鐵盤庄,后漸以諧音替代,村名為天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