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班小姐

莫班小姐

《莫班小姐》(Mademoiselle de Maupin)是法國作家戈蒂耶在1835年發表的長篇小說。此篇小說序言被公認為唯美主義宣言。他提出“文學可以無視社會道德”的主張,反對文學藝術反映社會問題,認為藝術的價值在於其完美的形式,藝術家任務在於表現形式美,塑造了一位性格叛逆、特立獨行、女扮男裝、風流倜儻、劍術精湛、勇於冒險的年輕女性形象。泰奧菲爾·戈蒂耶,法國唯美主義先驅人物。

內容梗概


主人公莫班小姐出身富貴人家,父母相繼去世。到了該出嫁的年齡,她仍然對男人一無所知。她隱約感到男人在女人面前和在男人之間表現得不一樣,她想在真正了解男人之後再把自己的心奉獻。於是,她穿上男裝開始遊歷,以男人的身份觀察男人,以兩種眼光、兩個自我去看待世上的男人和女人,――為了找到理想中的男子。途中她遇到了羅賽特和詩人達爾貝特,一次獨特的感情經歷,莫班小姐收穫了一份獨特的感情體驗,更收穫了一份獨特的發現,同時她本人也代表了女性中一種獨特的對待自己、對待生活、對待情感的行為方式。

影響與成就


小說《莫班小姐》發表於1835年,而後一再重版,文論研究層出不窮,公認其序言是“為藝術而藝術”理論的最早文獻。戈蒂耶在這篇文章里尋覓美的途徑,追求藝術的永恆。正如尼采一部著作的題目所喻示的,“美超乎於善惡之上”,呈現為藝術最高的理想境界、詩歌的烏托邦。
《莫班小姐》不僅對種種扼殺藝術個性的政治、宗教或道德說教提出了強烈抗議,還鮮明地表述了“為藝術而藝術”的思想。這一思想,戈蒂耶在他的詩集《阿爾貝杜斯》(1832)的序言中已經有所表露,《莫班小姐》的長篇序文則進一步做了淋漓盡致的發揮。當然,“為藝術而藝術”並非戈蒂耶的發明:古希臘羅馬文化早已充分體現了古人對“純藝術”的追求,公元前五世紀的希臘雕刻家畢達哥拉斯曾稱“美即形式”;十八世紀,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中曾談及“審美快感是惟一獨立且不計利害的一種自由的快感”;萊辛歌德也曾提出文學是“獨立有機體”;這些都為十九世紀後期的唯美主義思潮奠定了思想基礎。不過,將“為藝術而藝術”明確地作為文學綱領來闡釋,理直氣壯地要求藝術擺脫一切控制,維護藝術自身的獨立和主導地位,戈蒂耶確系文壇第一人。

作品評析


《莫班小姐》序言開篇論述文學的美德與背德,提出美德誠可貴,應予遵守,但也未必成為不可逾越的雷池。況且,他的同時代文人一個個道貌岸然,卻言不由衷。每日想一套,動筆寫的則是另一套。在文藝評論上,一夥懦夫毫無創見,如同隱修教士在向俗教徒的妻子獻殷勤,對方卻無法還治其人之身。進而,作者闡明自己的美學觀:“何謂功利,此詞用在什麼方面?竊謂有兩種功利,其詞義向來都是相對而言的。於一個人有效用,對另一個人則未必有益。您是修鞋匠,可我是詩人。對我來說,求實在於兩句詩押韻,因而韻書對我大有用處。您修一雙舊靴子,完全不需要韻書。對我而言,寫一首頌歌,根本用不上皮刀。您會由此反駁,說修鞋匠高於詩人,大眾可以不要後者。不才無意貶低傑出的修鞋業,願將之與君主立憲派媲美,予以尊敬。但敝人承認,自己寧肯穿破皮鞋,也不能讓自己的詩句不葉韻,而甘願以詩代靴。吾儕幾乎深居簡出。憑頭腦行走比用雙腳更靈巧,故很少用鞋,不像那些有德行的共和派人士,為謀求一個職位,得穿靴奔走於政府各個部門之間。為本深知,比起教堂來,有些人更傾向於去磨坊。他們相信麵包能飽肚子,比精神食糧實在。對這些人嘛,在下無話可說。他們不愧為經濟學家,在今朝和來世都一樣橫行在我們生活的塵世……人們都說每天有25個蘇就能活下去。然而,竭力不死並不等於生活。簡直看不出一座從實用角度築造的城邦會比拉雪茲神父公墓更為宜居。沒有什麼美的因素是生命所必不可少的。取消鮮花,世界在物質上並不遭受什麼損失,可誰願不再有鮮花呢?我倒是寧肯放棄馬鈴薯,而要玫瑰花,相信世上只有功利主義者才會拔除鬱金香花壇,換種上白菜。”
戈蒂埃這番通俗的表白,說明他唾棄純物質主義,不贊成由功利心機來支配人類生活,企盼詩意棲居。談到社會進步,他援引傅立葉的“法朗吉”預言,說倘若有朝一日蒙馬特爾火山爆發將巴黎掩埋,那將只剩下藝術能追述昔日的輝煌。他確信,文論應該能夠展望前景,而最美麗的書是尚未面世的作品。他不滿自己眼下的光景,哀嘆浪漫蛻化為淫蕩,劇院變成勾欄。總之,他覺得有必要在藝術殿堂前邊立一警示:“禁止在此堆放垃圾!”在序言的最後,戈蒂埃祈願自己所講女歌唱家瑪德萊娜·德·莫班小姐的情事能夠像小說《激忿的羅蘭》中那位美女勃拉達芒特一樣不遭人擯棄,而會在歐洲以及世界其他地方擁有眾多讀者。
依據小說《莫班小姐》序言里的觀點,戈蒂埃凝思出“為藝術而藝術”的主張,成為19世紀後半葉法國最具影響的藝術評論家之一。巴黎古斯塔夫·莫羅國家博物館舉辦題為“泰奧菲爾·戈蒂埃的歷程”展覽,出版戈氏評畫集《稀奇·非凡·怪異》,顯示了戈氏的美學實踐。從該展覽會上看,戈蒂埃早在1852年巴黎繪畫沙龍里就發現了古斯塔夫·莫羅的才華,稱讚他的作品《俄狄浦斯》為“希臘的哈姆萊特”。繼之,他為莫羅的《美狄亞與伊阿宋》《朱庇特與歐羅巴》《普羅米修斯》和《俄狄浦斯與斯芬克司》等畫幅特寫評論,將莫羅比為義大利15世紀大畫家曼特尼亞,認為他繼承了德拉克洛瓦的畫風,終成法國象徵主義畫派代表。顯然,戈蒂埃看中莫羅,正是因為後者的繪畫生涯體現了他“為藝術而藝術”的理念。
實際上,戈蒂埃的女兒朱迪特就是在父親“為藝術而藝術”的美學觀熏陶下成長為法國藝術殿堂才女的。她與雨果巴爾扎克、納爾華、波德萊爾、福樓拜、大仲馬、小仲馬和龔古爾兄弟過從甚密,尤其博得音樂家瓦格納的熱烈愛慕,當選為龔古爾文學院院士。這位巴黎沙龍才女除自己著有小說《帝龍》、跟彼埃爾·洛蒂合寫劇本外,對法國文學的突出貢獻是往法蘭西文壇引進了中國和日本的東方文化。她將中國古典詩歌譯成法文,結集為《玉書》在巴黎出版,以譯文優雅獲得法國文學界的廣泛讚譽。朱迪特是在父親安排下,自幼跟一位中國秀才丁頓齡專心學習漢語的。丁氏參加過太平天國起義,南京失陷后流亡到巴黎,原來聘他來法國編纂詞典的主持人突然去世,他在火車站沒有著落,此時恰遇戈蒂埃。法國大詩人將他收留到家裡,教自己小女兒朱迪特中文多年;丁頓齡死後與戈蒂埃一家合葬。而今再追溯這段軼事,堪稱中法兩國民間交誼的奇聞。

目錄


作者序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作者簡介


泰奧菲爾·戈蒂耶
泰奧菲爾·戈蒂耶
泰奧菲爾·戈蒂耶是法國唯美主義先驅,“為藝術而藝術”的倡導者。1835年發表小說《莫班小姐》,此篇小說 序言被公認為唯美主義宣言。他提出“文學可以無視社會道德”的主張,反對文學藝術反映社會問題,認為藝術的價值在於其完美的形式,藝術家任務在於表現形式美。1840年發表詩集《西班牙》,力圖用詩來表達造型藝術。代表作《琺琅和雕玉》是他美學觀點的具體實踐。被奉為藝術的典範。戈蒂耶還撰寫小說、遊記、戲劇、隨筆、回憶錄及大量評論。小說還有《木乃伊傳奇》、《弗拉格斯上尉》和短篇小說集《青年法蘭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