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理工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

大連理工大學的二級學院

大連理工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是大連理工大學二級學院

據2021年3月官方資料顯示,學部現有教職工280人,其中包括教授86人,博士生導師89人,副教授97人,國家長江學者3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6人,優青2人。其中在校本科生2866人,碩士研究生896人和博士研究生441人。

學部簡介


1949年建校初期時成立電訊工程系和電機工程系,著名電子通信工程專家畢德顯院士任兩系系主任。1952年全國高校調整,電訊工程系調到解放軍通信工程學院,電機工程系調到東北工學院。1956年,成立機電系並以全國著名控制理論學者王眾托院士為首成立了工業企業電氣化專業,1960年重建無線電工程系,1980年無線電工程系更名為電子工程系,1981年成立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1994年成立自動化系。1997年電子工程系、自動化系和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三系組建成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2007年成立生物醫學工程系。學校於1991年創辦電磁工程系,2000年更名為電氣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系。2009年12月12日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電氣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系整合組建電子信息電氣工程學部。

機構設置


電氣工程學院
信息與通訊工程學院
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
生物醫學工程學院
人工智慧學院
電工電子實驗中心
信息技術試驗中心
計算機基礎實驗教學中心
綜合辦公室
學生工作辦公室

學部領導


孫希明部長
楊雪岩黨委書記
趙珺副部長
董恩源副部長
郭艷卿副部長
葛宏偉副部長
於德剛副書記、副部長
徐佐省副書記、紀委書記

學科專業


電氣工程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師資隊伍


學部專業齊全,師資力量雄厚,年齡結構合理。學部現有教職工315人,其中包括教授105人,博士生導師101人,副教授115人,高層次人才11人。近三年來,學部已經完成和正在承擔來自國家、地方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的重要科研項目六百餘項,其中包括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課題等。學部近三年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千餘篇,獲批專利400餘項,軟體著作權130餘項,出版學術專著和教材近20部,獲得科研獎勵20餘項。這些成果獲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推動了國家和地方經濟的發展。

科研成果


學部積極參與各類科研獎勵的申報,近三年,共獲得20餘項科技獎勵。由孫希明教授作為第一完成人的項目“非線性切換系統的分析與控制”獲2020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這是電信學部首個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得的國家級科技獎勵。由趙珺教授和王偉教授團隊完成的“數據驅動的工業能源系統運行優化技術及應用”通過中國自動化學會組織的科技成果鑒定,鑒定專家一致認為“成果總體達到國際先進,在數據驅動的能源產消存多尺度預測方面處於國際領先水平,並建議推廣應用”。
成果名稱負責人獎勵類別/成果鑒定獲獎等級/鑒定結論牽頭情況
非線性切換系統的分析與控制孫希明國家科學技術獎二等牽頭
電器智能化關鍵技術及應用廖敏夫遼寧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牽頭
智能真空開關設備關鍵技術及其應用廖敏夫遼寧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牽頭
無線異構網路演進中干擾控制的理論與方法研究趙楠遼寧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牽頭
微感測器中的微尺度傳熱理論和應用技術研究唐禎安遼寧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牽頭
基於新能源的有源配電網能量平衡控制技術及應用孫輝遼寧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牽頭
冶金行業能源預測與優化調度技術及應用趙珺中國自動化學會科技獎一等牽頭
高維複雜系統的神經網路特徵分析、建模預測及模型優化理論韓敏吳文俊人工智慧科學技術獎二等牽頭
基於多天線協作的無線網路干擾管控機理與方法趙楠中國電子學會科學技術獎三等牽頭
一種航空發動機過渡態關鍵性能參數預測方法張碩大連市人民政府三等牽頭
數據驅動的工業能源系統運行優化技術及應用趙珺中國自動化學會國際先進牽頭

學院簡介


1997年電子工程系、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和自動化系三系組建成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下屬電工電子實驗中心和12個研究所。包括通信與信息工程和控制科學與工程等2個博士后流動站、六個博士點和十二個碩士點。其中信號與信息處理、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計算機應用技術為三個遼寧省省重點學科。
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現有教職員工194人,其中教授26人,副教授48人,講師38人,雙聘院士1人。現有在校本科生2590人,碩士研究生921人和博士研究生160人。
我院專業齊全,師資力量雄厚,年齡結構合理。近三年來,學院已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攻關、863計劃、973計劃和國防預研等科研項目20項,其中有8項獲國家及省部級獎勵。2003年科研進款1800萬,位居學校前四名。近三年已經完成和正在承擔來自地方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的課題百餘項,獲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推動了國家和地方經濟的發展。全院近三年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逾600篇,出版學術專著和教材50多部。
學院積極與國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和企業聯繫,追蹤信息領域的發展潮流,先後與英國愛丁堡大學、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多所大學聯合辦學,與日本、美國等國家和地區的研究機構和企業建立了科技合作與交流關係。
學院畢業生具有紮實的專業基礎知識、良好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深受用人單位的歡迎。目前他們已在信息、通信、計算機、自動控制等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每年都有優秀本科生保送到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科院等院校的研究生,受到兄弟院校的好評。
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將把握髮展機遇,迎接時代挑戰,為建設一流學院而努力奮鬥。

信息技術


歷史改革
信息技術研究所成立於1988年,時為適應電子信息技術領域的發展和我校信息學科建設的需要而成立。王宏禹教授任第一任所長,為校屬所。自該研究所成立以來先後為我校獲得“信號與信息處理”博士點、遼寧省重點學科(信號與信息處理)、及“信息與通信工程”博士后流動站起到了關鍵性作用,並一直作為我校“電子信息工程”本科專業信號類課程的教學,“信號與信息處理”(先期還包括“通信與信息系統”)學科點的主辦單位,承擔學科建設、科學研究、研究生培養和本科教學的任務。
基本概況
“信號與信息處理”學科博士點、碩士點,“信息與通信工程”博士后流動站,信號與信息處理省重點學科主辦單位;
“電子信息工程”本科專業的專業教學、畢業設計指導的主要單位;
現有師資隊伍:郭成安邱天爽殷福亮孔祥維、李建華、馬曉紅、崔君、徐鋼、李小兵、盧湖川、郝育聞、陳喆、商雲晶、張立
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2名;講師7名;助教1名
研究方向及內容
(1)現代信號與信息處理理論、方法及應用:隨機與時變信號處理,非平穩、非高斯隨機信號處理,非線性信號處理,自適應信號處理;
(2)數字圖像處理、識別與計算機視覺運動圖像分析與識別,工業圖像檢測與產品質量檢驗,紅外圖像處理技術,視頻編碼壓縮、碼率控制及視頻傳輸;
(3)語音信號處理:通信系統中的聲回波消除,語音增強與雜訊消除,說話人識別,語音盲分離,基於麥克風陣列的語音信號處理;
(4)智能信息處理:神經網路理論與應用,生物特徵信息識別,電磁場設計的反問題;
(5)生物醫學信號處理:腦電心電信號處理及在臨床檢測和診斷及康復工程中的應用;
(6)信息安全技術:信息隱藏技術,圖像水印,網路內容監控技術;
(7)現代通信中的信號處理關鍵技術:移動通信中的信號處理關鍵技術,多媒體通信中的信號處理關鍵技術;
科研獲獎情況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甲類)一等獎:“隨機與時變數字信號處理理論與方法的研究”,1990年;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乙類)三等獎:“顯像管燈絲二次繞線機視覺控制系統”,1992年;
大連市科技進步一等獎:“LTD-1型探地雷達”,1995年;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三等獎:“隨機與時變信號處理一些專門問題的研究”,1996年;
中國高校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二等獎:“隨機與時變信號處理系列研究?自適應與非平穩隨機信號處理”,2000年;
遼寧省政府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三等獎:“隨機與時變信號處理系列研究?自適應與非平穩隨機信號處理”,2001年;
教學工作
本科教學
(1)信號與系統;(2)隨機信號與系統;(3)數字信號處理;(4)數字圖像處理;(5)檢測與估值;(6)多媒體技術;(7)數據通信與計算機網路;(8)專用集成電路設計;(9)生物電子學;(10)信號綜合處理(DSP)實踐;
研究生教學
(1)數字信號處理;(2)網路通信;(3)數字圖像處理;(4)隨機數字信號處理;(5)神經網路理論與應用;(6)模式識別;(7)檢測與估值;
承擔的科研項目
(1)穩定分佈雜訊下誘發電位潛伏期變化的動態韌性檢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0170259);
(2)混合語音的盲分離方法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60172073);
(3)非平穩隨機信號處理中若干問題的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60172072);
(4)信息隱藏的掩密分析方法研究,973項目(G1999035805);
(5)“2002AA154010”項目, 863計劃項目(2002AA154010);
(6)基於麥克風陣列的語音增強方法研究,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基金項目;
(7)基於非平穩隨機信號處理的中樞神經系統損傷檢測的研究,遼寧省科學技術基金項目(2001101057);
(8)人體生物特徵信息識別技術的研究,遼寧省科學技術基金項目(20022139);
(9)穩定分佈雜訊下EP信號潛伏期變化的動態韌性檢測,教育部項目;
(10)混合語音的盲分離方法研究,教育部項目;
(11)語音通信中回波抵消器的研製,橫向項目;
(12)指紋圖像識別技術研究,橫向項目;
(13)火車外形輪廓測試系統,橫向項目;

通信技術


發展歷史
由於大量老教師的同步退休,電子系原有的“微波教研室”於1995年和併入原“通信教研室”。后又根據學校及學院發展的需要,於2003年9月改製為“通信技術研究所”。
學科建設
本學科以通信系統理論研究和應用開發為重點。目前具有門類較為齊全的“現代通信系統”實驗室,為本科生和研究生培養創造了條件。本學科在國內較早地開發出了光纖圖像監控系統,廣泛用於大型工業現場、城市交通關管理等領域。長期以來,承擔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國家“八五”科技攻關項目、國家部委和省部級攻關項目、遼寧省自然科學基金課題近20項,並完成了大量的企事業委託應用課題的研究與開發,多項研究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出版學術專著和教材10餘部,在國內外核心學術刊物發表論文100多篇。曾獲省市科技進步獎以及其它部門科技獎10餘項、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和省教學成果特等獎各2項、國家教育部優秀教材二等獎1項。

微電子技術


簡介
微電子所的前身是20世紀60年代建立的微電子教研室,當時的微電子教研室的規模很大,在晶體管和印刷電路的研究中曾取得過突出的成績。70年代後期,微電子教研室的科研方向轉移到半導體感測器方面,並於1990年成立了大連理工大學“感測技術研究所”。其間承擔了多項國家“7.5”、“8.5”、“9.5”、和“10.5”感測器科技公關項目20餘項,在硅杯式壓力感測器、低差壓感測器、煤氣報警器等方面的研究居於國內領先水平,曾獲國家計委,科委、財政部頒發的“7.5”科技攻關重大成果獎,省部級一、二、三等科技進步獎多項,國家專利3項。
近年來,本所的基礎理論研究和技術開發並重,在微電子器件中的微尺度理論研究和微感測器的開發研究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在國內外本專業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100餘篇,被SCI、EI等國際權威檢索機構收錄40餘篇。根據學科發展的需要,2003年將感測技術研究所更名為微電子研究所。目前本所與香港科技大學、德國Karsruhe大學等單位建立了合作關係,也是亞洲大學集成電路設計聯合體的成員。
負責人
所長:唐禎安(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師資隊伍:閆衛平(教授、碩士),蔣國平(副教授),馬靈芝(副教授),
王開宇(講師、留德碩士),巢明(助教、留德碩士)。
學科點
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專業博士點
物理電子學”專業碩士點
“測試計量技術與儀器”專業碩士點
學科方向
微納米電子器件微尺度理論和技術研究
集成電路的設計和應用研究
感測器的設計、製造及應用研究
智能儀器儀錶和虛擬儀器及遠程實驗技術
目前承擔的主要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微感測器的微尺度傳熱研究”59995550-5
S863預啟動項目“推進器氣體感測器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