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和

唐朝詩人,作品《大易》

張志和(732年-774年),字子同,初名龜齡,號玄真子,祖籍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先世因“不忍坐視民患”,棄官隱居黟縣赤山鎮(今祁門縣祁門鎮)石山塢,又遷潤田張村庇。唐代詩人。

先後任翰林待詔、左金吾衛錄事參軍、南浦縣尉等職。後有感於宦海風波和人生無常,在母親和妻子相繼故去的情況下,棄官棄家,浪跡江湖。唐肅宗曾賜給他奴、婢各一,稱“漁童”和“樵青”,遂偕婢隱居於太湖流域的東西苕溪與霅溪一帶,扁舟垂綸,浮三江,泛五湖,漁樵為樂。

唐大曆九年(774年)應時湖州刺史顏真卿的邀請,前往湖州拜會顏真卿;同年冬十二月,不慎在平望鶯脰湖落水身亡。

人物關係


大事件

0732

出生

開元二十年(732年)正月初一出生於京城長安行館。

0739

少年成名

開元二十七年(739年)和跟隨父親在翰林院遊玩,翰林院宋學士以錦林文集戲之,張志和過目成誦,傳為佳話。唐玄宗聽說后親自出題試考,張志和對答如流,玄宗甚感奇異,賜優養翰林院。

0747

遊歷太學

天寶六年(747年)因在道術方面的一技之長,被李亨賞重,增補京兆戶籍,遊歷太學。

0755

平步青雲

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起兵反唐,陷洛陽。隨太子李享轉戰靈武一帶,擢除朔方招討使。天寶十五年至德元年(756年)唐玄宗奔蜀,太子李享即位於靈武,是為肅宗。張志和與舅李泌時常獻計於肅宗,徵調回紇兵,謀“三地禁四將計”,敗安祿山於河上,取得了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略性勝利。擢授張志和為左金吾衛大將軍,享正三品待遇。

0757

由外官擢至內官

至德二年(757年)由外官擢至內官,奉上皇還西京,封(吏部)金紫光祿大夫,仍享正三品待遇。

0758

歸隱田園

至德三年乾元元年(758年)以“親喪”為由脫離官場。上元二年(761年)在祁門潤田守孝三周年期滿,妻程氏又卒,遂無復宦意。

0767

撰寫《大易》

大曆二年(767年)在會稽東郭隱居第三年。開始撰寫《大易》十五卷,並作《太寥歌》。

撰寫《大易》
0774

溺水身亡

大曆九年(774年)冬十二月在湖州東平望驛鶯脰湖,因酒醉溺水而逝,年四十二歲。

溺水身亡

人物生平


少年成名

開元二十年(732年)正月初一,在京城長安行館誕生,因娠前其母夢見有神仙獻靈龜吞服,取名龜齡
開元二十七年(739年)和跟隨父親在翰林院遊玩,翰林院宋學士以錦林文集戲之,張志和過目成誦,傳為佳話。唐玄宗聽說后親自出題試考,張志和對答如流,玄宗甚感奇異,賜優養翰林院。
天寶六年(747年)16歲因在道術方面的一技之長,被李亨賞重,增補京兆戶籍,遊歷太學。

平步青雲

張志和坐像
張志和坐像
天寶十年(751年)弱冠之年,太學結業,太子李亨為張志和親賜御名,改名志和,取字子同。
天寶十一年(752年)恩准回家省親時,協助地方官吏除奸滅盜,功績顯著,譽為“神張”。
天寶十二年(753年)外擢杭州,候補杭州刺史,除土豪惡霸李保。
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起兵反唐,陷洛陽。隨太子李享轉戰靈武一帶,擢除朔方招討使
天寶十五年至德元年(756年)唐玄宗奔蜀,太子李享即位於靈武,是為肅宗。張志和與舅李泌時常獻計於肅宗,徵調回紇兵,謀“三地禁四將計”,敗安祿山於河上,取得了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略性勝利。擢授張志和為左金吾衛大將軍,享正三品待遇。

歸隱田園

至德二年(757年)由外官擢至內官,奉上皇西京,封(吏部)金紫光祿大夫,仍享正三品待遇;同年父親張游朝卒。
至德三年乾元元年(758年)以“親喪”為由脫離官場。
《中國歷代書畫家集》張志和像
《中國歷代書畫家集》張志和像
上元二年(761年)在祁門潤田守孝三周年期滿,妻程氏又卒,遂無復宦意。為了逃避唐肅宗的尋訪,只帶了漁童、樵青,告別親朋好友,游黃山、績溪等地。然後復游吳楚山水,最後來到湖州城西西塞山漁隱,自稱煙波釣徒。在此,寫下了著名的詞句“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寶應元年(762年)在湖州西塞山漁隱第二年。結識在苕溪隱居的茶聖陸羽和在與西塞山毗鄰的杼山隱居的詩僧皎然等,開始撰寫《玄真子》著作。
廣德二年(764年)在湖州隱居第四年,《玄真子》撰寫完成,遂改自稱煙波釣徒為玄真子。
廣德三年永泰元年(765年)在湖州隱居第五年。家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祖籍因赤山鎮改縣治,被朝廷佔領用來做縣置,家中李夫人又新逝,加之以前被貶,促成他的意志更消極薄弱,使他的人生觀世界觀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張志和兄張松齡恐怕志和浪跡不歸,在會稽東郡山陰縣築茅齋,作《漁父詞》招勸張志和回家。張志和作《平原留題》詩,到會稽東郭開始陸地隱居生活。
大曆二年(767年)在會稽東郭隱居第三年。開始撰寫《大易》十五卷,並作《太寥歌》。
大曆四年(769年)在會稽隱居第五年。經過三年的努力,終於在會稽完成《大易》十五卷的撰述工作,《大易》共十五卷三百六十五卦。

溺水身亡

大曆九年(774年)冬十二月在湖州東平望驛鶯脰湖,因酒醉溺水而逝,年四十二歲。

主要成就


詩詞

張志和半身像取自道光刻本《古聖賢像傳略》
張志和半身像取自道光刻本《古聖賢像傳略》
《漁父詞》源於吳地吳歌中的漁歌,他的五首《漁父》詞,特別是第一首,詞調與意境完全相符,再襯之以美好的自然山水,境高韻遠,很有藝術魅力,因此廣為傳誦。晚唐釋德成39首《漁父撥棹子》中,有36首的句式格律全依張志和《漁父》。八仙之一的呂洞賓亦有《漁父》詞十八首,不僅其句式格律全依張志和《漁父》,並直接運用到道教的術語中。此後的和凝歐陽炯李珣、李煜所作《漁父》,其內容大同小異。均受張志和《漁父》詞的影響。可見對後世的詞人影響之大。

道學

張志和垂釣圖
張志和垂釣圖
《玄真子》模仿《莊子》《列子》,以假設寓言問答,以論述天地造化,有無、方圓、大小等哲理問題,是《道德經》的深入和補充,或者說是對《道德經》的一個具體釋例,其大旨是在吸收唐代道教重玄思想的基礎上,解釋道家虛無玄妙之說,如書中把“玄真”解釋為“無自而然,是謂玄然;無造而化,是謂真化之玄也,無玄而玄,是謂真玄;無真而真,是謂玄真。”所以《道德經》和《玄真子》的關係,也就一個是綱領、一個是細則;一個是抽象、一個是具體而已。後人稱其“著作玄妙,為神仙中人”。

天文

關於天地關係的理論,頗近於中國古代天文學的“蓋天說”。其不同之處在於,張志和並不認為地勢傾斜的,西北高而東南低。天地間是無形質的碧虛,這又與古代天文學中的“宣夜說”相合。這是張志和吸引古代天文學的地方(宣夜說出在漢末以前)。進一步,我們可以看到張志和對日月之關係的精湛解釋。

個人作品


著作

著作主要有《玄真子》十二卷和《大易》十五卷。
《玄真子》據陳振孫《書錄解題著錄》雲原書有十二卷,南宋時已殘缺,僅存三卷。今《道藏》本三卷,收入太玄部。又《四庫提要》著錄此書一卷。書分三篇,上卷曰《碧虛》、中卷曰《鸑鷟》、下卷曰《濤之靈》。
《大易》十五卷見《道藏》32部《玄真靈應寶簽》。

詩作

《全唐詩》中錄有九首,安徽祁門縣張村庇張氏後裔收藏的《張氏宗譜》中存錄四首,共十三首。而《張氏宗譜》中的一首《漁父》詩與《全唐詩》中一首重複,這樣張志和真正的詩詞作品只有十二首傳世(7詩5詞)。
張志和詩作
《上巳日憶江南禊事》《自歌》《平原留題》
《漁父·八月九月蘆花飛》《空洞歌》《濫仙》
《太寥歌》《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漁父·釣台漁父褐為裘》
《漁父·霅溪灣里釣魚翁》《漁父·松江蟹舍主人歡》《漁父·青草湖中月正圓》
《自敘·世事艱難如意少》--
註:《自歌》另說北宋徐俯作
(以上內容參考資料)

家族成員


關係人物備註
祖父張弘字弘道,張志和祖父。為饒之浮梁州判,后棄官寓居歙州之赤山鎮,夫人王氏終於任
父親張朝游張弘第三子,清真好道,著《南華象說》十卷,又著《沖虛白馬非馬證》八卷。歷任監視御史,東宮侍講。壽終,奉敕加旌贈太師尚書
母親李氏
大哥張松齡
二哥張鶴齡
兒子張衡
兒子張衛
兒子張衢

史籍記載


行書·張志和《漁歌子》
行書·張志和《漁歌子》
●顏真卿《浪跡先生玄真子張志和碑銘》
●唐·陳少游《唐金吾志和玄真子先生行狀》
●《續仙傳·玄真子》
●《新唐書·列傳·隱逸》
●《詩話總龜》
●宋·謝琎《潤田張氏續譜序》
●《唐才子傳》
●明《祁閶志·先達篇》

人物評價


史書評價

●唐·朱景玄唐朝名畫錄》:張志和,或號煙波子,常漁釣於洞庭湖。初顏魯公典吳興,知其高節,以《漁歌》五首贈之。張乃為捲軸,隨句賦像,人物、舟船、鳥獸、煙波、風月,皆依其文,曲盡其妙,為世之雅律,深得其態。……非畫之本法,故目為逸品,蓋前古未之有也,故書之。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志和性高邁,自為《漁歌》,便畫之,甚有逸思。
●唐·李德裕《玄真子漁歌記》:德裕頃在內庭,伏睹憲宗皇帝寫真,求訪玄真子《漁歌》,嘆不能致。余世與玄真子有舊,早聞其名,又感明主賞異愛才,見思如此,每夢想遺跡,今乃獲之,如遇良賓。於戲!漁父賢而名隱,鴟夷智而功高,未若玄真隱而名彰,顯而無事,不窮不達,其嚴光之比歟。
●明·董其昌畫旨》:昔人以逸品置神品之上,歷代唯張志和可無愧色。
●《唐七律雋》:玄真自稱煙波釣徒,此蓋借淮父以自寫照,而成絕妙好辭。語意驚拔,有目空千古之慨。與少陵暮歸之作,同一格調,而尤覺超妙,以襟度灑落故也。然少陵是用世人,玄真是出世人。出世用世原有兩種不同,出世者本無用世心,用世人作不得出世語。

人物爭議


關於張志和死訊的書籍,雖眾說不一,但都持張志和是在顏真卿任湖州剌史期間溺水而亡的觀點(顏真卿在大曆七年(772年)十一月受命委以湖州刺史,次年(773年)一月到任,直到大曆十二年(778年)八月卸任年)。而張志和在哪一年去世的,主要有以下五種說法:
1、潘慎《唐五代詞鑒賞辭典·詞人小傳》、胡云翼唐宋詞一百首》、朱東潤主編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中編第二冊、新版《辭海》等一些的書籍或文獻上都認為張志和卒於約810年。
2、華夏出版社出版的《道教大辭典》稱張志和死於772年。
3、陳耀東在《唐才子傳校箋·卷三·張志和傳》和《張志和著作考》中據《顏魯公文集·浪跡先生玄真子張志和碑》考證認為張志和卒於773年。
4、山東省地方志辦編修的《顏真卿志》認為張志和似乎是死於大曆十一年(776年)。
5、祁門潤田《張氏宗譜》中載:“張志和,卒於唐大曆九年(77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