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蟲病小兒鉤蟲病

兒科蟲病小兒鉤蟲病

鉤蟲病,又稱黃腫病,是指鉤蟲寄生於小腸內而引起的一種腸道寄生蟲病

正文


鉤蟲病是一種常見的腸道寄生蟲病。鉤蟲寄生在人體的小腸內,鉤蟲卵隨糞便排出體外,發育成鉤蚴。鉤蚴能鑽入皮膚,感染人體。農民經常赤足下地勞動,故容易患鉤蟲病。

概述


鉤蟲病,又稱黃腫病,是指鉤蟲寄生於小腸內而引起的一種腸道寄生蟲病。本病男女老幼均可發生,尤以小兒發病為多。主要癥狀表現疲勞乏力、心悸氣促、面色萎黃、蒼白、浮腫。本病多因鉤蚴從人體皮膚侵入,或從口而入,漸漸移居小腸寄生,以吸血為生,從而引起貧血所致。

病因


①嬰兒用的尿布被失落在農作物、草堆、土壤上,沾染了塵土中的鉤蚴,未作清洗和晾曬就給嬰兒使用。有些地區,民間喜歡用沙土袋來代替尿布,沙土中往往帶有鉤蚴,嬰兒可因此受到傳染。
②嬰兒穿著開襠褲,赤手裸足露臀,滿地亂爬,隨處亂坐,接觸了具有感染鉤蚴的泥土,鉤蚴即會鑽入皮膚使嬰兒染上鉤蟲病。
③如果母親在懷孕期間患了鉤蟲病,鉤蚴就會通過血液運行感染胎兒,出生后,成為先天性鉤蟲病患嬰。

表現


感染鉤蟲后的一般表現為營養發育均差,面色蒼黃、乏力、食慾下降、皮膚干粗、頭髮稀疏易於脫落,有的還發生吞食異物,如泥土、爐渣或牆土等。此外還會有煩燥不安、眩暈心慌氣短腹脹、腹瀉、腹痛等表現。鉤蟲幼蟲還會隨血液循環到達肺,引起咳嗽、咳痰、咳血或者肺炎,肺部癥狀多在感染后3~15天出現,持續1~2周后恢復。

檢驗


1.血紅細胞及血紅蛋白低,嗜酸性粒細胞增高。
2.大便塗片或用漂浮法可找到蟲卵。
中醫認為鉤蚴屬濕熱蟲毒,侵入肌膚,犯肺則咳喘。寄於胃腸引起脾胃受損,運化受阻,精微不能化生氣血,遂成面黃髮枯、神疲乏力之虛證,故中醫又稱“黃胖病”、“懶黃病”。病位在脾、胃、腸。

治療


貧血嚴重者,先糾正貧血,待血紅蛋白達8克以上再驅蟲。
(一)中醫治療
驗方:擯榔12克、榧子10克、貫眾10克、紅藤15克,煎水分2次服,生大蒜1~2瓣同眼,連服3~4日。單方:南瓜子炒熟去皮30~90克,嚼服,或研粉末,晨間空腹服。
(二)西醫治療
1.滅蟲寧(酚乙鉸),0.2~0.3克/歲,總量1.8~2.4克為限(晚上1次服),不用服瀉藥。
2.甲苯咪唑(一片靈),100~200mg,一天2次,連服3天,2歲以下嬰兒不用此葯。
3.左旋咪唑1.5~2mg/kg,晚飯後1次服,連服2晚。

預防


1)預防①在農村高發地區,普查普治,統一服藥,定期複查,未愈病人重複服藥,徹底消滅感染源。③加強衛生宣傳,使人們了解到鉤蟲病的感染方式,不要讓孩子赤腳去地里玩土,不許他們裸體嬉戲,要改變不穿死襠褲的壞習慣,減少鉤蟲幼蟲侵入皮膚的機會。

參考資料


[1]小精靈http://new.060s.com/article/2005/08/16/14843.htm
[2]寶寶樹http://www.babytree.com/know/knowdetail__kid~2491,ktype~article
[3]醫源世界http://www.39kf.com/cooperate/book/02/Child_digest_disease/2006-04-16-19771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