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力北五味子

黑龍江省鐵力市特產

鐵力北五味子,黑龍江省鐵力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五味子,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其果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鹹味,此則五味具也,故名“五味子”。黑龍江省鐵力市是的北五味子最佳適生區域,市境內的高寒山區黑壤土地,陰山陽坡、河溝低洼之處都可覓見其蹤影。鐵力北五味子品質好,有效成分高,為中國中藥材市場上享有良好聲譽。

2005年12月21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鐵力北五味子”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產品特點


植物特徵

鐵力北五味子系木蘭科多年生落葉木質植物,在野生條件下,植株可高達8—10米,莖皮灰褐色,皮孔明顯,單葉互生,葉片卵形、闊倒卵形至闊橢圓形,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細齒,花單性,雌雄同株,花黃白色或粉白色,雄蕊5枚,雌花心皮多數,開花后花托逐漸伸長,至果實成熟時呈穗狀,其上有著生球形漿果,熟時深紅色,干后表面呈褶皺狀。
鐵力北五味子
鐵力北五味子
鐵力北五味子是一種抗寒性很強的植物,芽眼萌動比一般樹木早(4月中旬),幾乎不受晚霜的危害,能耐受住早春寒冷的氣候而正常生長。5月上旬展葉,5月下旬至6月初開花,花期10—14天,單花6—7天開完,開花的臨界溫度0—1℃,8月末至9月下旬果實成熟。

藥用價值

五味子能調理中樞系統的興奮過程和抑制過程,使之趨於平衡,提高智力活動能力、工作效率;促進新陳代謝,增加體內免疫能力和肌體防禦能力,降低轉氨酶,對肝臟有一定的保護作用;有強心及興奮呼吸的作用;能促進健康人淋巴母細胞轉化;對多種病菌抑制作用
木脂素是五味子的有效藥物成份。
種子木脂素含量:北五味子19.2%,南五味子10.2%。
莖中木脂素含量:北五味子10.5%,南五味子8.6%。

營養價值

鐵力北五味子每百克鮮果中含水量79.8克,蛋白質1.6克,脂肪1.9克(種子含脂肪38.8%,乾果含4%),果膠含4%,維生素C21.6毫克,胡蘿蔔素32.0微克,灰份0.7克,熱量100俚語焦耳;五味子果實含有17種氨基酸(每升汁液含971毫克),其中人體必須的7種氨基酸佔17.7%,無機元素按含量多少由多到少排列為鉀、鈣、鎂、鐵、錳、鋅、銅等。五味子果實木脂素含量10.2%,莖為10.25%,根為12.4%。
JJaf33607D55536C3756DD3B28350301E2
JJaf33607D55536C3756DD3B28350301E2
鐵力北五味子每百克嫩葉中含水份79克,蛋白質3.9克,脂肪0.3克,碳水化合物13克,鈣3.63毫克,磷22毫克,鐵6.6毫克,胡蘿蔔素5.08毫克,維生素C22毫克;含有16種氨基酸,其中7種氨基酸人體必須的佔總量的28.87%—34.02%,礦物質含量2.21%—3.08%,主要元素有鉀、鈣、鐵、錳、鋅等,木脂素含量為0.014%—0.028%,故有“人間仙果”之美稱。

產地環境


鐵力市位於黑龍江省中部,伊春市西南,東枕小興安嶺群山,西接松嫩平原,屬小興安嶺南麓向松嫩平原的過渡地帶,介於北緯46°28′40″—47°27′30″,東經127°38′20—129°24′10″之間,東西橫跨140千米,南北縱越115千米,總面積為6443.3平方千米。東部、東北部與伊春市轄區接壤,南部、東南部與依蘭通河縣毗鄰,西南、西北慶安縣接壤。哈爾濱至佳木斯的鐵路橫貫東西,由北疆伊春通向哈爾濱的高速公路縱穿南北。
鐵力地域遼闊,土地總面積為6620平方千米,地貌特徵可概括為“八山一水一分田”,主要由山地、平原、丘陵和水面構成。地勢東高西低,海拔平均500米。森林覆蓋率為76.02%,水域面積占伊春市面積的6%,空氣中負氧離子平均含量每平方厘米2.7萬個,年平均氣溫1.4℃左右,有著“天然氧吧”之美譽。
鐵力是黑龍江省藥材重點產區,境內有野生藥材300多種,總蓄積量200多萬噸。人工改培藥材主要有五味子、平貝母人蔘刺五加林蛙等。其中,野生五味子改培面積達30萬畝以上,人工栽培達到5000多畝,年產北五味子達200噸,是中國最大的北五味子栽培基地之一。
鐵力北五味子
鐵力北五味子
鐵力屬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一年四季氣候差異很大,早春低溫、多雨雪;夏季溫和、多雨;秋季降溫迅速;冬季乾燥、嚴寒,降水量630毫米,主要集中於七八月,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420小時,日照百分率為54.9%;無霜期128天,全年多是東南風,春季多有西南風,冬季時有西北風,全年平均風速為2.7米每秒。全年6—7級大風數為13天,有效積溫為2249℃,氣候條件非常適合北五味子的生長發育。

歷史淵源


五味子,俗稱“山花椒”、“秤砣子”、“葯五味子”、“面藤”等,古醫書稱其為“荎蕏”、“玄及”、“會及”,始載於秦漢時期的《神農本草經》上品,被列為上品,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其果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鹹味,此則五味具也,故名“五味子”。
東晉葛洪在《抱朴子》中記載:“移門子服五味子十六年,色如玉女,入水不沾,入火不灼也。”賦予了五味子神奇的色彩。
南朝時期,陶弘景說:“今第一出高麗,多肉而酸甜;次出青州冀州,味過酸,其核並似豬腎。又有建平者,少肉,核形不相似,味苦,亦良。此葯多膏潤,烈日曝之,乃可搗篩。”
唐朝時,河中府(今山西省永濟縣蒲州鎮)所產的五味子,被定為皇家貢品,每年需按數納貢
宋朝時,蘇頌說:“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鹹味,此則五味見也,”這就是五味子得名的出典。
明朝時,李時珍說:“五味,今有南北之分,南產者,色紅;北產者,色黑,入滋補藥必用北產者乃良。亦可取根種之,當年就旺;若二月種子,次年乃旺,須以架引之。”
清代,光緒還遵照藥王孫思邈“六月常服五味子,以益肺金之氣,在上則滋源,在下則滋腎”之訓,常於“六月初用五味子八兩,水洗凈,浸半日,煮爛濾去渣,再熬似飴,少兌蜂蜜收膏”,以作補益強身之用。
20世紀90年代開始,鐵力對北五味子進行人工裸地栽培,並按照GAP的管理原則制定了《鐵力北五味子的栽培標準》和《標準化生產操作規程(SOP)》,通過採用標準化、規模化、規範化進行栽培操作,不僅提高了北五味子的質量和醫藥成分,還給鐵力帶來較大的經濟收入。
鐵力北五味子
鐵力北五味子
鐵力市十分重視北五味子的發展:一是出台了相關扶持政策,劃撥土地扶持基地生產,成立龍頭企業帶動產業發展;二是加大宣傳、擴大品牌知名度,利用網路媒體平台廣泛宣傳,建設五味子行業管理信息化網站,參加歐盟在上海舉辦的有機認證培訓班,組織參加哈洽會、森博會和各類北葯產品展銷會;三是開展交流合作與培訓,開展與南京農業大學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等高校產業對接,加強產學研聯合。發放技術資料2000多份,組織農戶搞好GAP生產。

生產情況


2006年,鐵力市桃山林業局五味子改培基地達3000公頃,年采五味子400多噸。
2010年,鐵力市北葯業建成省級基地3個,市級基地5個,北五味子、綠色人蔘、平貝母留存面積達到7070畝,比2005年的3730畝增加3340畝。

產品榮譽


2005年12月21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鐵力北五味子”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鐵力北五味子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以黑龍江省鐵力市人民政府《關於界定鐵力北五味子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的請示》(鐵政辦發[2005]35號)提出的範圍為準,為黑龍江省鐵力市雙豐鎮、鐵力鎮桃山鎮朗鄉鎮工農鄉、年豐鄉、王楊鄉等7個鄉鎮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種子選育
選擇穗長、粒大、結果率高、抗病蟲害、豐產型的單株,進行無性或組織繁殖。
鐵力北五味子
鐵力北五味子
(二)種植技術
1.育苗:採用大棚營養缽育苗和扦插育苗。
2.移栽:將育好的苗木,於第二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進行移栽定植。
3.移栽密度:採用200厘米的行距,75厘米的株距。
4.施肥:採用旋基礎肥料和追肥兩種,施用酵素有機肥,不施用化肥。
5.埋樁、架線、立架桿:每6米至10米埋一根架桿,然後拉兩道鐵線。在植株伸蔓前立架桿,在每株的株距間等距離各立二個架桿。
(三)田間管理
1.除草:採用機械趟土除草和人工鋤頭除草,每年進行兩次。
2.水分管理:低於40%的含水量時,進行人工滴灌。每年進行3至5次。
(四)病蟲害防治
優先採用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科學使用化學防治,使用低毒、低殘留農藥。
(五)採收
1.採收期:每年的9月1日至9月25日。分期採收,早成熟的先採摘,晚成熟的后採摘。
2.採收標準:果實全部著色,紅色或紫紅色,手捏變軟即可。
3.採收方法:選擇晴天採收,在上午露水消失後用採收剪採收,採收器械應保持清潔,無污染,採收時需防壓破,採收過程中應盡量排除非藥用部分及異物,剔除破損、腐爛變質的部分。暫不進行初加工的,應放陰涼處貯放。
(六)初加工及包裝貯藏
1.初加工方法:將採收后的果實揀凈果枝及雜質,攤放在木(竹)制的晾曬盤內進行晾曬,也可用烘乾室進行烘乾,烘乾溫度不能超過55℃。
2.包裝貯藏:經過初加工乾燥的產品,剔除癟粒、霉粒和雜質后包裝,外包裝可選用紙箱,內包裝為無毒塑料袋。包裝后產品貯藏在有空調及除塵設備的庫房內,地面具有防潮、防塵、防蟲、防霉、防鼠、防火、防污染等設施,包裝好的產品放到距地面60厘米至70厘米高的貨架上,定期抽查、防止蟲蛀、霉變、腐爛等現象。
(七)質量特色
色澤為紫紅色,皺縮、皮厚、有香氣、油性好、有光澤,粉末色澤紫色,種皮薄而脆,果肉氣微,味酸,種皮破碎後有香氣、味辛、微苦,無異味。

專用標誌使用

鐵力北五味子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鐵力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