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腔
梅州腔
梅州腔(即是梅州話),指分佈於梅州地區的客家語方言,包含蕉嶺話、梅州話、興寧話、五華話(長樂腔)等,一般是以梅州市區(含梅江區、梅縣區)梅城口音的梅州話作為代表。在《中國語言地圖集》中,梅州話被劃為客家語粵台片,由於梅州地區面積較大(含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五華縣、豐順縣、大埔縣、平遠縣、蕉嶺縣共8區(縣/縣級市),故梅州話內部存在不同口音,又可細分為程鄉小片、興華小片等,但梅州話和興寧話、五華話等其他梅州話可以完全互通;祖籍梅州的人群所使用之客家語言亦接近梅州話。
梅州市區的梅縣區、梅江區這2個市轄區中的語言都是採用相同的梅州話作為常用語音。梅州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神州之聲(下午時段)、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客家之聲都是以梅州市區(含梅江區、梅縣區)梅城口音的梅州話作為客家語中最為標準的指定語言。
(註:梅州話具有一般客家語的顯著特點,具體可參見客家語、梅州話、興寧話等詞條。)
梅州話指通行於梅州地區的客家語方言,在學界統稱為梅州客家方言,以 梅州市區(含 梅江區、梅縣區)梅城口音(學術上稱為梅州話)為代表。
客都梅州
據史料載:“客民本中原漢族,皆河南光山、固始之民。"唐末因戰亂"移徙於汀贛之間"後轉至廣東,到了宋末,梅州一帶舊時客族,"遭元兵屠戮殆盡",待元亂已定,復出汀贛之間"轉徙於梅"。清詩人黃遵憲《梅州詩傳序》云:"此客人者,來自河、洛,由閩入粵,傳世三十,歷年七百,而守其語言不少變",當中“其語言”即為客家語,發展成為後來的梅州話(客家語一類)。
清語言大師章太炎先生《容方言·序》中說:"廣東稱客籍者,以嘉應諸縣(今梅州2區1市5縣)為宗""大氏(抵}本之河南,其聲音亦與嶺北相似。"林海岩《客說》"客音為先民之逸韻"可見梅州客家為漢民,客話淵源,自然屬於中原先祖口語無疑,所以客家話保存了大量上古和中古語音。黃遵憲說"余聞之陳蘭甫先生謂客人語言,證之周德清《中原音韻》無不合"(見《梅州詩傳·序》)。
由於社會動亂,中原漢人大批日南遷,在經過長期流徙以後,這批被稱為"客人"的中原漢人最後定居於梅州地區,其所操的語言慢慢地發展成為一類客家語方言一一 梅州話。與福建、江西客家語一樣,梅州話也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定型下來,與其他客家語方言一起,形成一種有別於漢民族共同語的獨立的、純潔的、活潑的和豐富的客家語。
梅州話是客家語當中保存較為完好的,梅州境內的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五華縣、豐順縣、大埔縣、平遠縣、蕉嶺縣共2區1市5縣等地均能通行梅州話(各種口音之間互通)。但隨著客家語的普遍流行,梅州話也因推普政策等原因受到深遠影響,辭彙、發音等逐步受普通話等強勢語言的影響。
梅州話在現代媒體(包括廣播、電視、公共服務用語)出現的頻率較多,並且覆蓋面較大,梅州市區(含 梅江區、梅縣區)梅城口音的梅州話在客家語乃至全體漢語眾語言(方言)中影響力非常高。儘管如此,學術上,梅州地區的梅州話還是相當有代表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