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腔

一種客家語腔調

大埔腔,特指台灣省內流行的一種客家語腔調,屬於粵台片。這裡,大埔是指廣東省梅州市的大埔縣。操大埔腔的台灣客家人大多祖籍大埔,現分佈台中縣的東勢、石崗、新社一帶。大埔腔與四縣腔有較多共同點,又有自己的特色。在台灣,大埔腔客家語使用人數在客家語人群中排第三。

大埔腔介紹


大埔腔,特指台灣省內流行的一種客家腔調。這裡,大埔指廣東省梅州市的大埔縣。
說大埔腔的地區主要是台中縣的東勢、石崗、新社一帶。
大埔腔客家語和四縣腔一樣有六個本調,但是由於多了超陰平和去聲變調兩個變調,所以變為八個聲調。大埔腔中的降調比較多(上、去),升調很少(只有超陰平一個),所以聽起來比較重且硬。客家語一般都是以廣東省梅州市區(梅江區梅縣區梅城口音的客家話為代表。
大埔腔和海陸腔一樣,有舌尖面音的存在,還多了擦音聲母ㄖ(r)。用的語詞也和海陸腔比較接近。但是其調值卻和四縣腔比較接近。([]內指IPA即國際音標,其他為客家語拼音或普通話拼音,下同。)
在聲母上有些四縣的f聲母念為kh,例如苦[kʰu31]、褲[kʰu53]。有些[h]聲母念為[kʰ],例如客[kʰak2]、起[kʰi31]。而屬於中古照三系字的念法也和屬於照二系的不同。大埔腔中有的韻母和四縣腔不同。例如[ang]的韻在大埔腔中很多變為[en],像是“聽[tʰen33]”、“廳”等。還有[ai]變為[e],如“泥[ne11]”。[ieu]變[iau],如“橋[khiau11]”。[i]變[ui]例如“杯[bui33]”。[on]變[an],如碗[van31]。還有一些字的音也不同。例如國念做[kuat2],而不是[kuet],貓念做[ȵiau53]而不是[meu]。
大埔腔有一些和其他地方不同的語詞。像是一樣說“共款”不說“共樣”,表示動作進行中的語尾助詞說“緊”而不說“等”,表示完成的助詞用[pʰet]而不用[tʰet],表示只有的語尾助詞用“寧”不用“定定”,可以說“使得”不說“做得”等。而且沒有名詞的語尾。例如四縣中“桌仔”、“扇仔”的那個“仔”在大埔腔中完全沒有。很多常用詞也有連音的現象。例如今天[kin pu ȵit]連音為[kim pi],他們[kia nen]連音成[kien]等。可以說大埔腔客家語是又重又短。而大埔腔在變調上平聲和去聲都可能變調,但沒有一定的規則。
調值:陰平33、陽平11、上31、去53、陰入2、陽入5、超陰平24、去聲變調55。

台灣客腔簡介


台灣省的客家方言分為客家語支的粵台片、漳潮片、汀北片等,其中包括四縣腔、海陸腔、大埔腔、饒平腔、永定腔、汀州腔、詔安腔等。除了大埔腔外,現作以下簡介:
1、四縣腔(粵台片)
主要為祖籍廣東嘉應州(今梅州)的蕉嶺縣,其次也有來自蕉嶺周邊梅州地區的梅江區、梅縣區、平遠縣五華縣(舊稱長樂)、興寧市的移民。大陸一般稱粵台片程鄉小片,屬嘉應客群。在台灣客家移民中,以梅州人數最多,約佔全省客家人數的三分之二。分佈在南部的高屏地區,和北部苗栗、桃園一帶。
2、海陸腔(漳潮片海陸小片)
主要為祖籍廣東惠州府的海豐縣、陸豐縣,其次也有來自海陸周邊的普寧陸河、和平、龍川紫金河源連平。大陸過去一般稱粵台片海陸小片,屬新惠客群,又分入半山客類;後來將閩南粵東地區與閩南語接觸的客家語劃分為漳潮片后,屬漳潮片海陸小片。惠州府的客家移民,台灣一般認為統一僅使用海陸腔。惠州府來的移民,占客家移民總數的第二位。新竹縣竹東、湖口、新豐、新埔、關西、芎林、橫山、北埔、峨眉、寶山和桃園縣的新屋、觀音一帶最為集中。
3、饒平腔(漳潮片潮汕小片)
主要為祖籍廣東潮州府饒平縣,與大埔腔、豐順腔共同構成台灣客家原籍的第三位--潮州府裔。大陸過去一般稱為粵台片半山客類,後來經重新劃分后屬漳潮片潮汕小片。苗栗卓蘭、彰化員林、永靖、田尾等地及少數參雜。
4、永定腔(粵台片汀南小片)
主要為祖籍福建汀州府永定縣,其次也有來自上杭武平、龍岩州(今新羅)。台北縣三芝、石門鄉為主。永定腔、汀州腔、詔安腔,可以統稱為福建裔客家人。
5、汀州腔(汀北片)
主要為祖籍福建汀州府長汀縣,其次也有來自長汀縣周邊的連城清流寧化。以雲林崙背、西螺及桃園八德、大溪為主。
6、詔安腔(漳潮片)
主要為祖籍福建漳州府詔安縣,其次也有來自漳州府雲霄、平和、南靖華安等縣的客家移民。
大埔腔
大埔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