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來大米
黑龍江泰來縣特產
泰來大米,黑龍江省泰來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一江五河產好米、塞北江南六水香”。泰來縣地處東北松嫩平原腹地,土壤有機質和微量元素含量高,有機質含量約為黃土的10倍,區域化肥和農藥施用量遠低於中國平均水平。縣域內一江五河蜿蜒流過,水資源充沛。嫩江過境徑流量平均200多億立方米,上游沒有大城市和高污染企業,水質具有良好的天然屬性。年平均氣溫4.9℃,大於等於10℃的積溫2930.6℃,年平均日照2908.8小時,年平均無霜期在145天左右。背靠小興安嶺大森林和呼倫貝爾大草原,有良好的生態屏障,全年空氣質量達到和好於國家二級標準天數年均在345天以上,最高達358天。豐沃的土壤、優良的水質、充足的光照和清新的空氣造就了泰來大米獨特的品質:米粒呈長橢圓半透明,色澤清白有光澤,營養豐富均衡,香味濃郁獨特,口感綿軟柔順。
2010年02月24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泰來大米”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泰來大米
泰來縣位於黑龍江省西南部,黑龍江、吉林、內蒙古三省(區)交界處。地理位置為東經122°58′—124°,北緯40°8′—46°3′,位於黑龍江省第一積溫帶上,素有“雞鳴三省”、“塞北江南”、“魚米之鄉”的美譽,擁有稀有的寒地黑土資源。這裡四季分明,晝夜溫差大,尤其是水稻灌漿到成熟的八九月,晝夜溫差明顯擴大,溫度極差可達20℃以上,使得水稻成熟期相當集中,當地俗稱“上得急”。因此,泰來縣水稻干物質積累多,直鏈澱粉含量適中,支鏈澱粉和粗蛋白含量高,膠稠度適中。
泰來縣水資源豐富,境內有1江5河,嫩江流經境內,地下水資源也相當豐富,為發展優質水稻提供了保證。同時,縣域及周邊無化工污染企業和粉塵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均無污染。特殊的水資源環境,使泰來大米質量指標優於綠色食品大米標準。
稻鴨共作
早在清朝光緒年間,泰來縣就有外來移民在嫩江一帶利用江水種植水稻。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日本組織的朝鮮墾荒團落戶泰來縣原四里五鄉曙光村,開始了大面積水稻栽培。
20世紀50年代,泰來縣水稻種植面積呈穩步增長趨勢,至1960年增加到3萬餘畝,1980年發展到4.2萬畝。
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特別是泰來縣引進和推廣了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術,使得泰來縣水稻具有高產、穩產和抵禦旱澇災害能力強等特點,再加上“以稻治澇”、“以稻治旱”戰略的推行,泰來縣水稻種植面積呈現快速增長。2004年以來,隨著水稻市場價格的持續上揚,國家“一免兩補”惠農政策的激勵,泰來縣水稻種植面積迅猛增長,發展到120萬畝,年產量可達72萬噸。
泰來大米
2010年02月24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泰來大米”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一)品種
(二)立地條件
(三)栽培技術
1. 育苗:育苗方式為旱育秧,播種期為4月上中旬,播種量:每平方米播催芽種子250克至350克。
2. 插秧:插秧時間為5月中下旬,秧齡35至40天。插秧密度:每公頃插秧≤25萬穴。
3. 田間肥水管理:平均每年每公頃施用有機肥不少於10噸,純氮施用量少於120公斤/公頃。利用無污染的灌溉水灌溉。
4. 環境、安全要求:農藥、化肥等的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的相關規定,不得污染環境。
(四)收割
收割時間為每年10月上中旬,自然晾曬,按品種收割、脫粒。
(五)加工
稻穀→篩選→去石→磁選→礱谷→谷糙分離→碾米→去碎米→色選→拋光→檢驗→包裝。
(六)質量特色
1. 感官特色:米粒呈長橢圓型,長度5.0至5.8毫米,米粒長寬比為1.8至2.2之間,蒸煮時有濃郁的香味,米飯口感綿軟、粘性適中、適口性好,米飯表面有油光潤澤,涼后不回生。
2. 理化指標:堊白米率≤3.0%,直鏈澱粉含量15%至18%,膠稠度≥65毫米,蛋白質含量7%至8%。
泰來大米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黑龍江省泰來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黑龍江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泰來大米的法定檢測機構由黑龍江省質量技術監督局負責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