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信縣

雲南省昭通市轄縣

徠威信縣,隸屬於雲南省昭通市,位於雲、貴、川三省結合部,俗有“雞鳴三省”之稱,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中曾在這裡召開了著名的“扎西會議”。全縣幅員面積近1400平方公里,有漢、彝等民族。威信是一個典型的山區縣,農業以玉米和水稻、烤煙為主。威信縣擁有觀斗山石雕群、扎西會議會址和規模宏大的天台山溶洞,僰人懸棺及天星國家級森林公園等。截至2020年11月1日,威信縣常住人口為352318人。

2019年4月30日,雲南省人民政府決定威信縣退出貧困縣序列。

2019年12月16日,成貴高速鐵路全線開通,威信接入全國高鐵線路網。

歷史沿革


威信縣
威信縣
今威信縣地,相傳於夏、商兩代為梁州、雍州之地,周屬屈流大雄甸。秦代建置,一說歸蜀郡,一說屬夜郎國。西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漢武帝為進一步開發西南夷地,置犍為郡(治今遵義,后遷宜賓),犍為郡於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歸益州管轄。今威信縣地屬犍為郡南廣縣。東漢獻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今威信縣地屬朱提郡(治今昭通)。蜀漢後主延熙十年(247年)隸南廣郡南廣縣,延熙十九年廢南廣郡后改隸朱提郡南廣縣。
西晉惠帝太安二年(303年)為朱提郡南秦縣地,由益州改隸寧州。懷帝永嘉五年(311年)隸寧州南廣郡。東晉明帝太寧二年(324年)隸朱提郡,成帝咸和八年(333年)隸南廣郡。南朝宋代為朱提郡南秦縣地。隋文帝開皇四年(584年)屬協州,煬帝大業二年(606年)屬南寧州(原寧州)開邊縣。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屬協州東安縣,隸劍南道戎州都督府(治今宜賓市)。宋朝為敘州(治今宜賓市)羈縻之地,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為西南番部大巡檢司易溪部地。元世祖至元十年(1273年)屬芒部路軍民總管府強州,隸雲南行中書省烏蒙宣慰司。至元二十四年屬雲南行中書省烏撒烏蒙宣慰司芒部路軍民總管府易溪部。
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正月屬芒部衛指揮使司(隨後改設芒部府),十六年正月由隸雲南布政司改隸四川布政司。十七年改芒部府為芒部軍民府,轄阿頭、易娘、易溪三部。明世宗嘉靖五年(1526年)四月,朝廷為“改土歸流”(廢除土官世襲制,實行流官任期制),以土官隴氏正支無嗣為由,改芒部軍民府為鎮雄軍民府,治所由今芒部移至鎮雄,設流官,下置懷德、歸化、威信(治今三桃鄉新街村)、安靖(治今舊城村)四個長官司。威信長安司(簡稱威信司,清代史籍中也明白記為威信司,后被訛稱為衛靖司)首次正式見諸史籍,距今(2003年)已逾477年。“威信”,含“宣威立信”之義。
清雍正四年(1726年),清廷批准巡撫雲南兼總管事鄂爾泰將烏蒙、鎮雄、東川三府改屬雲南及武裝“改土歸流”的奏請。雍正五年(1727年)閏三月,鎮雄“改土歸流”成功並正式由隸四川改隸雲南,設流官,以杜士秀任知府。雍正六年(1728年),降鎮雄府為鎮雄州,隸烏蒙府(雍正九年改稱昭通府)。在原威信長官司、安靖長官司的基礎上置鎮雄州分防威信分州(簡稱威信分州),設州判協助知州就近管理督糧、捕盜等事宜。雍正七年,鎮雄州清丈土地,劃為10里51甲993個村寨,其中威信分州轄下東向化里6個甲,127個村寨。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設扎西汛、長官司汛。宣統元年(1909年)撤銷。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升鎮雄州為雲南直隸州。
民國元年(1912年),威信各甲紳民向省請求由鎮雄划給上東、中東共10個甲,加上原有下東6個甲成立威信縣。民國2年(1913年),設威信行政區,隸鎮雄縣。原6個甲改為6個區,轄18個保。民國10年(1921年),威信行政公署由長官司移駐紮西。民國21年,設威信設治局。民國23年(1934年)9月,設威信縣,以扎西為縣城,直隸雲南省(1942年隸雲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區,即昭通地區)。
1950年7月,威信縣解放,設威信縣人民政府。10月,全縣設4個區,第一區治扎西,第二區治舊城,第三區治麟鳳,第四區治雙河。全縣有26951戶,12.89萬人。
2005年底,全縣有8鄉2鎮,有村(居)民委員會87個,有村民小組1621個、居民小組12個。全縣人口39萬人。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威信位於東經104°41′15″~105°18′45″、北緯27°42′30″~28°07′30″之間,東西最大橫距57千米,南北最大縱距36.6千米。東與四川省敘永縣、古藺縣接壤,南與貴州省畢節市、雲南省鎮雄縣相連,西與彝良縣四川省筠連縣交界,北與四川省珙縣、興文縣毗鄰。縣城扎西距省會昆明市680公里,距昭通市政府所在地286公里,距重慶直轄市359公里,距四川省會成都市420公里,距四川省瀘州、宜賓、自貢市均在200公里左右,具有“行政區劃屬雲南,經濟流向朝巴蜀大地,與長江中下游發達地區經濟帶緊密相連”的區位優勢和特點。 

氣候環境

威信年均氣溫13.3℃,年總積溫4800~4900℃,>10℃積溫3900~4000℃,最熱月均溫度為22.7℃,最冷月均溫度為-3.2℃,年平均日照時數1033.6小時,年降雨量在900~1100毫米之間,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立體氣候十分明顯,具有夏短冬長,春長於秋,四季不分明,干雨節不明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春秋暖和,冬半年多雨寡照,夏半年雨量充沛,光照條件充足等氣候特點。

地形

威信境內山川雄偉,河谷縱橫,最低海拔480米,最高海拔1902米。

水文

威信縣地處雲、貴、川三省結合部,境內分佈有三大河流,一是南廣河;二是赤水河;三是白水江。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威信縣
威信縣
主要有煤炭、石灰石、硫鐵礦、石英砂鉀鹽磷礦等。無煙煤儲量28.9億噸,優質石灰石遍布全縣,硫鐵礦儲量為1.8億噸,石英砂含硅量在95%以上。水資源理論蘊藏量13.25萬千瓦,可開發利用量4.48萬千瓦,已開發利用1.35萬千瓦。

電力資源

全縣電力裝機2.64萬千瓦,年發電量1.2億千瓦時,電網與四川、貴州及鎮雄聯網運行,是全國農村水電初級電氣化達標縣。

植物資源

植物資源有580餘種,屬國家一、二類保護植物的有10餘種,其中,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活化石桫欏(又名樹蕨),有被列為國家珍稀瀕危保護植物的珙桐、建柏、三尖杉等珍貴樹種。

林業資源

全縣林業資源豐富,現有森林面積70萬畝,是昭通市4個滅荒縣之一,森林覆蓋率45.1%,是全國綠化先進縣。盛產羅漢筍、木漆、天麻竹蓀香菌、黑木耳等土特產品。

水利資源

威信縣地處雲、貴、川三省結合部,境內分佈有三大河流,一是南廣河;二是赤水河;三是白水江。全縣水力資源豐富,水利資源理論蘊藏量達13.245萬千瓦,其中,可開發量為73518千瓦,現已開發16768千瓦。在建電站7座,裝機容量8750千瓦,即將開工建設的l座,裝機容量2500千瓦。至2003年底全縣已建成水電站24座,年發電量10880萬度。豐富的水力資源,給我縣發展經濟奠定了較好的基礎,加之10餘條主要河流在境內縱橫交錯,坡降大、落差集中,開發水電資源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無煙煤資源

威信縣
威信縣
威信縣是雲南省15個重點採煤縣之一,屬滇黔聚煤區的重要組成部份,遙測儲量達40億噸。
煤炭資源遍布全縣10個鄉鎮,以新莊、馬河、石坎三個含煤向斜為主,概算可采儲量28.1億噸原煤。

東片礦

東片礦區(羅布順河、扎西花家壩、柳尾壩等煤礦)
Ag:13.23—29.45%(灰分)平均:18.93%Wf:0.39—0.45%(水份)平均:0.48%
Vr:9.64—12.68%(揮發份)平均:10.98%Cf:63.09%—78.01%(固定炭)平均:71.69%
Sg:1.29—2.53%(全硫)平均:1.68%Pg:0.003—0.010%(全磷)平均:0.007%
Qf:25.236—30.806Mj/kg(低位發熱量)平均:28.426Mj/kgQr:34.929—35.686Mj/kg(高位發熱量)平均:35.218Mj/kg

西片礦區

西片礦區(扎西墨黑、三桃蒲草壩、林鳳觀音山、長安乾溝等煤礦)
Ag:16.86—39.78%(灰分)平均:26.88%Wf:0.46—1.96%(水份)平均:1.08%
Vf:12.64—16.95%(揮發份)平均:14.39%Cf:63.11—72.88%(固定炭)平均:66.90%
Sg:2.43—5.78%(全硫)平均:3.12%Pg:0.004—0.016%(全磷)平均:0.009%
Qf:18.385—28.685Mj/kg(低位發熱量)平均:24.669Mj/kgQr:32.682—35.428Mj/kg(高位發熱量)平均:34.064Mj/kg
變形溫度:1116℃;軟化溫度1203℃;熔化溫度1254℃。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清雍正六年(1728年),降鎮雄府為鎮雄州,隸烏蒙府(雍正九年改稱昭通府)。在原威信長官司、安靖長官司的基礎上置鎮雄州分防威信分州(簡稱威信分州),設州判協助知州就近管理督糧、捕盜等事宜。
雍正七年,鎮雄州清丈土地,劃為10里51甲993個村寨,其中威信分州轄下東向化里6個甲,127個村寨。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設扎西汛、長官司汛。
宣徠統元年(1909年)撤銷。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升鎮雄州為雲南直隸州。
民國元年(1912年),威信各甲紳民向省請求由鎮雄划給上東、中東共10個甲,加上原有下東6個甲成立威信縣。
民國2年(1913年),設威信行政區,隸屬鎮雄縣。原6個區改為6個區,轄18個保護區。
民國10年(1921年),威信行政公署由長官司移駐紮西。民國21年,設威信設治局。
民國23年(1934年)9月,設威信縣,以扎西為縣城,直隸雲南省(1942年隸雲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區,即昭通地區)。 
1950年7月,威信縣解放,設威信縣人民政府。10月,威信縣設4個區,第一區治扎西,第二區治舊城,第三區治麟鳳,第四區治雙河。 
2005年底,威信縣有8鄉2鎮,有村(居)民委員會87個,有村民小組1621個、居民小組12個。

區劃詳情

2010年威信縣轄7鎮3鄉(扎西鎮、舊城鎮、羅布鎮、麟鳳鎮、廟溝鎮、水田鎮、長安鎮以及雙河苗族彝族鄉、高田鄉三桃鄉),83個村民委員會,4個城市社區,1621個村民小組,12個居民小組。縣政府駐地扎西鎮。

人口民族


人口

2009年末威信縣戶籍總人口達410659人,其中常住人口383200人。人口出生率為14.00‰,死亡率為5.20‰,自然增長率為8.80‰。
2021年6月1日,昭通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威信縣常住人口為352318人。

民族

2009年有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滿族、獨龍族等民族分佈。

政治


2021年5月22日下午,威信縣召開四家班子領導幹部會議,宣布市委決定:趙紅同志提名為威信縣人民政府縣長候選人。

經濟


綜合

2009年威信縣生產總值達176600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6.5%,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44142萬元,比上年增長9.7%;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64734萬元,比上年增長23.3%;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67724萬元,比上年增長14.1%。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5:37:38,第一產業所佔比重比上年下降2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所佔比重比上年增加2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所佔比重與上年持平。

第一產業

2009年威信縣糧食總產量達145397噸,比上年增長10.1%;油菜籽產量4430噸,比上年增長25.0%;烤煙產量2750噸,比上年下降8.4%。威信縣農、林、牧、漁業、服務業總產值為65846萬元,比上年增長7.8%。其中:農業產值30695萬元,比上年增長6.4%;林業產值3687萬元,比上年增長0.2%;牧業產值30535萬元,比上年增長10.5%;漁業產值54萬元,與上年持平;服務業產值893萬元,比上年增長0.4%。2009年造林面積達3320公頃,森林覆蓋率達46.9%。
威信縣肥豬出欄20.19萬頭,比上年增長21.1%。大牲畜出欄1.54萬頭,比上年增長30.5%。家禽出欄59.0萬隻,比上年增長15.1%。禽蛋產量達1500噸,比上年增長57.2%。肉類總產量20159噸,比上年增長28.0%。年末生豬存欄19.93萬頭,比上年增長12.3%。大牲畜存欄5.73萬頭,比上年增長2.9%。
2009年末威信縣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76686千瓦。全年農村用電量3828萬千瓦時,有效灌溉面積達8760公頃。農用化肥施用量(折純)12509噸,農用塑料薄膜使用量237噸、農藥使用量122噸。農作物總播種面積53052公頃,比上年增長1.7%。擁有鄉村從業人員18.30萬人。

第二產業

2009年威信縣工業主要產品產量:原煤223萬噸,比上年增長11.5%。發電量14955萬千瓦時,比上年增長2.0%。水泥7.0萬噸,比上年增長6.1%。白酒3180噸,比上年下降42.2%。完成現價工業總產值111825萬元,比上年增長27.5%。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4826萬元,比上年增長45.8%。規模以下工業總產值66999萬元,比上年增長17.6%。按輕重工分:輕工業總產值10365萬元,比上年增長62.8%;重工業總產值101460萬元,比上年增長24.7%。國有工業總產值198萬元,比上年增長12.4%%。集體工業總產值214萬元,同比增長62.8%。股份制企業總產值7502萬元,比上年增長78.3%。其他經濟類型企業總產值103911萬元,比上年增長24.9%。實現工業增加值47220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0.0%。

第三產業

2009年威信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42210萬元,比上年增長20.3%。其中:縣級零售額完成24715萬元,比上年增長22.9%;縣以下零售額完成17495萬元,比上年增長16.8%。分經濟類型看:公有經濟3549萬元,比上年增長21.8%;非公有經濟38661萬元,比上年增長20.2%。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完成28289萬元,比上年增長23.3%;住宿和餐飲業完成5844萬元,比上年增長23.2%;其他行業完成8077萬元,比上年增長9.1%。

固定資產投資

2009年威信縣全社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55206萬元,比上年增長64.6%。按經濟類型分:國有經濟投資38680萬元,比上年增長20.1%;集體經濟投資15959萬元,比上年增長3.1倍;個體私營經濟投資13917萬元,同比下降44.4%;其他經濟投資186650萬元,同比增長98.9%。按管理渠道分:城鎮投資208645萬元,同比增長49.0%;房地產開發投資410萬元;農村投資46151萬元,同比增長2.1倍。按國民經濟行業分:農林牧漁業及水利業投資31964萬元,比上年增長2.2倍,其中水利投資19589萬元,同比增長1.6倍;工業投資170147萬元,比上年增長63.3%;交通運輸郵政通信業投資18362萬元,比上年增長1.0%;教育投資3609萬元,比上年增長1.3倍。

郵電

2009年威信縣郵電業務總量達5210萬元,比上年增長28.3%。年末行動電話用戶達70150戶。有固定電話機11120部。

財政

2009年威信縣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0089萬元,比上年增長32.9%,創分稅制以來的最高水平。財政支出78643萬元,比上年增長18.6%,支出是收入的7.8倍。威信縣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204035萬元,比上年增長18.35%。其中企業存款餘額31387萬元,比上年增長6.41%;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126820萬元,比上年增長22.82%。各項貸款餘額82101萬元,比上年增長30.68%,短期貸款中商業貸款5310萬元,比上年下降3.28%;工業貸款12000萬元,與上年持平;農業貸款35677萬元,比上年增長20.45%;中長期貸款17786萬元,比上年增長58.21%。

保險

2009年保費收入1907萬元,比上年增長22.9%。其中:財產保險保費收入1100萬元,比上年增長18.0%;人壽保險保費收入807萬元,比上年增長30.2%。財產保險支付賠款680萬元,比上年增長4.6%。人壽保險支付賠款141萬元,比上年下降29.5%。

文化


2009年末有中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文化館、圖書館、紀念館、陳列館各1個各鄉鎮建有文化站,居委會、村委會設有文化室。每個鄉鎮都安裝了閉路電視,電視人口覆蓋率達92%。本地台專屬頻道從無到有(301頻道),從有到優,於2014年五一期間調整至25頻道。每天播出4部電影,8集電視劇,開設農業科技欄目5個、知識講座類欄目2個、創業欄目1個、音樂類欄目1個、健康類欄目1個、影視類欄目1個、紀實類欄目1個等等。

交通


出境幹線

威信境內無鐵路、水運、航空,交通運輸全靠公路。雖然威信人民為中國革命作出過重要的歷史貢獻,但長期以來,由於地理條件、經濟發展滯后、思想觀念陳舊的制約,威信仍然是一個典型的山區三農縣,交通條件極為落後,群眾生產生活極為不便。主要出境幹線有三條:一是威敘公路(威信至四川敘永)向東逾界直達瀘州港,為威信、鎮雄、敘永三縣交通樞紐;二是威信至四川珙縣公路直達珙縣、宜賓;三是威信至四川興文公路(順河至柏坳林)。

境內交通

從威信縣的地理區位優勢出發,屬地管理歸雲南,經濟流通主要面向瀘州、宜賓、成都、重慶等大中城市,威信縣已建成威敘二級公路24.3公里,河底下至麟鳳打鐵壩二級公路14.5公里,在建的大落腳至縣城二級公路已完成路基工程,進入路面施工階段。已建成廟溝大塘至大落腳三級公路23.258公里,四級瀝青路完成37.8公里,正在建設的雙河至水田通鄉油路和江西灣至羅布通鄉油路已基本完成路基改造公路,準備進入路面工程施工階段。

鐵路

2013年底開工的成貴鐵路途經威信。成貴鐵路預設為雙車道、時速250公里的高規格鐵路,準備於2017年建設完工投入運行,在縣城附近建設一個火車站。

社會


教育

2009年末威信縣有各類學校285所,其中:普通中學15所,職業高級中學1所,小學269所。幼兒園4所(其中:民辦幼兒園2所)。威信縣有教職工4010人,其中:專任教師3677人。中小學在校學生98516人,其中:高中在校學生5974人,職業高級中學在校學生861人,初中在校學生25531人,小學在校學生66150人。學齡兒童凈入學率達99.46%。在園幼兒3001人。當年被高等院校錄取的學生1281人,上線率達70.5%。

衛生

2009年威信縣有醫療衛生機構18個,衛生機構病床799張,衛生專業技術人員453人,其中:專職醫師269人。有村級衛生所87個,村級衛生所覆蓋率達100%。

環境保護

2009年威信縣環境污染治理投資達1500萬元,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為100%,工業廢氣處理率為100%,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為49%。

旅遊


威信縣
威信縣
威信是紅軍長征經過的地方,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1935年2月,中央紅軍長徵集結威信並在此召開了著名的“扎西會議”(扎西系威信原名)。以洛甫(張聞天)代替博古(秦邦憲)在黨中央負總的責任,保證了毛澤東同志的軍事指揮,實際上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全軍的領導地位,通過了《遵義會議決議》即《中共中央關於反對敵人五次“圍剿”的總結決議》,整編部隊、擴大紅軍,作出了回師東進的戰略決策,並建立了中共川南特委和紅軍川南遊擊縱隊,為紅軍完成戰略轉移奠定了基礎。縱隊所屬的雲南支隊,在主力紅軍走後一直堅持鬥爭10餘年,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威信縣紅色旅遊資源極富特色。紅軍在威信駐留11天,活動期間所形成的紀念地、標誌物較多,承載的革命歷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內涵豐富。主要景區景點有:扎西會議紀念館、石坎莊子上會議會址、水田花房子會議會址、天險兩合岩、紅軍衛生部駐地舊址楊家寨、扎西紅軍烈士陵園、紅軍川滇黔游擊縱隊大雪山基地、雲南遊擊支隊郭家墳基地、紅山頂戰場遺址、鐵爐紅軍標語、白水廟紅軍標語等。1985年,原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來昭通視察,親筆題寫了“扎西會議會址”匾名;1988年,縣城扎西被省政府批准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和省級風景名勝區;1996年,扎西紅軍烈士陵園被國家民政部公布為全國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9年,威信被省政府批准為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革命老區;2001年,扎西會議會址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04年,扎西會議會址被列入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建設規劃;2005年,扎西會議紀念館被省政府命名為首批國防教育基地。
威信是省級風景名勝區,境內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眾多,有記載著紅軍長征時從事革命活動的“扎西會議”會址、兩合岩古棧道等革命歷史紀念地,以及天台山溶洞、觀斗山石雕群、瓦石懸棺、大雪山原始森林、天星國家森林公園等風景區。扎西紅軍烈士陵園和扎西會議紀念館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縣城扎西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威信縣
威信縣
扎西會議紀念館:扎西會議紀念館位於雲貴川三省結合部、素有“雞鳴三省”之稱的滇東北威信縣城扎西鎮東北角,是為紀念1935年2月中央政治局在扎西鎮等地召開的會議而建立的。1976年12月籌建,1977年12月落成並對外開放。1983年1月,扎西會議會址被雲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為第二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2月,胡耀邦同志為扎西會議紀念館親筆題寫了“扎西會議會址”幾個大字。1997年4月,該館被雲南省委、省政府命名為首批“雲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1年6月,扎西會議會址被中共中央宣傳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紀念館佔地面積8960平方米,含扎西會議會址主體陳列和扎西陳列館輔助陳列兩個基本陳列。館內藏有紅軍留下的武器、醫療器械、文獻資料、生活用品及經有關專家鑒定的國家珍貴文物等300餘件。
扎西會議陳列館倚山而建,氣勢恢弘,可鳥瞰扎西全景,有上下兩層四個展室,展廳面積2590平方米。陳列展覽內容自建館以來,先後進行了四次補充和修改,最後一次是在1996年5月。陳列展線長180米,共展出各種圖片170多幅,紅軍遺物70多件,較全面地反映和介紹了紅軍長徵集結紮西、扎西會議、紅軍川滇黔邊區游擊隊和雲南遊擊支隊的革命鬥爭歷史與活動情況。扎西會議會址原為江西會館(又稱江西廟)和湖廣會館(又稱禹王宮),是當地常見的木結構建築,古色古香,典雅莊重。紅軍總部設在江西會館大殿內,周恩來和朱德住在緊鄰會館大殿的左廂房。與大殿和廂房呈直角的左側兩層樓房的二樓即為“扎西會議”的會議室。湖廣會館位於江西會館的右下方200米處,也是傳統的四合院結構,有大殿、左右廂房和戲樓組成。毛澤東和張聞天住在湖廣會館背後的一套三間獨立的房子。紅軍總部第四局設在湖廣會館。這些舊址都按歷史原貌陳列,並常年對外開放。扎西會議紀念館作為紅軍的歷史見證,對繼承和弘揚紅軍精神,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威信縣
威信縣
扎西紅軍烈士陵園:威信縣扎西紅軍烈士陵園始建於1984年,總佔地面積4.67公頃,共計投入建設資金220餘萬元,建園之初是縣級陵園,1988年被省政府批准為“全省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之一,1995年被國家民政部批准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1996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之一。
1935年初,紅軍一渡赤水入川南,北渡長江受阻,中央軍委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張聞天等老一輩革命家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又稱中央紅軍)折向雲南扎西集結,並於2月8日至10日在威信大河灘、江西廟、水田寨相繼召開了繼遵義會議之後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史稱“扎西會議”)。會議通過了遵義會議決議,根據敵我形勢變化,確定了回師黔北,二渡赤水,再占遵義;整編部隊,精簡機關,充實連隊,擴大紅軍;在川滇黔邊緣結合部成立中共川南特委和川南遊擊縱隊(后改稱川滇黔邊區特委和川滇黔邊區游擊縱隊)的戰略部署。“扎西會議”結束了“左”傾錯誤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決定以張聞天代替秦幫憲在黨中央負總責,從而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全軍的領導地位,開始形成了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是紅軍長征以來首次研究全國革命戰爭戰略問題的重要會議,它完成了以遵義會議為標誌的中國革命偉大歷史轉折的一系列決定和部署,使中國革命進入了一個新時期。
根據“扎西會議”決定,中央政治局和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在全軍主力部隊中抽調幹部和武裝人員,在扎西組建中共川南特委和紅軍川南遊擊縱隊,周恩來(軍委副主席)到會作動員,宣布特委和縱隊成立。中共川南特委由徐策(紅三軍團六師政委)、餘澤鴻(軍委幹部團上干隊政委)、戴元懷(原紅八軍團地方工作部部長)組成,徐策任特委書記,徐策犧牲後由餘澤鴻繼任,余策鴻犧牲後由劉復初繼任。
紅軍北上后,特委帶領縱隊在“邊區”二十餘縣迂迴穿插,縱橫數千里,宣傳發動群眾,與數倍、數十倍的國民黨軍隊和地方民團進行了艱苦卓越、不屈不撓的英勇鬥爭。其間,特委根據對敵鬥爭需要,於1936年9月,在威信組建了滇東北特區區委和紅軍雲南遊擊支隊,任命紅軍幹部陳華久為特區書記,殷祿才為特區區長,成立了人民自己的政權機構——特區革命委員會。紅軍雲南遊擊支隊在縱隊的領導下,以威信為中心,建立郭家墳革命根據地,在川滇黔結合部的威信、鎮雄、珙縣、興文、敘永等縣開展游擊戰,部隊由幾十人的農民武裝發展到近千人的紅軍游擊隊,進行了長達十二年的艱苦卓越的武裝鬥爭,開闢了方圓數百公里的游擊區,直到1947年春,終因與上級組織失去聯繫,孤軍奮戰,縱隊和支隊領導及多數同志均在反“圍剿”的戰鬥中犧牲,英勇悲壯,可歌可泣。雲南省委宣傳部組織拍攝的電視連續劇《殘陽如血》,比較全面地反映了這一偉大而壯麗的歷史事件。

地方特產

威信縣特產羅漢筍、咸筍和竹筍、天麻、獼猴桃、土三七、木耳、香菌,威信酸魚

代表人物


徐熙
徐熙,字遠洲,清朝光緒年間的貢生,鄉人號稱徐貢爺,威信縣麟鳳鄉五穀村人,三十年代病逝。
徐熙早年曾發動和組織群眾捐工獻料修一條工程巨大的石板路。這條石板路從三桃至鎮雄邊界,全長約六十華里,是威信縣境內最長的一條石板路。徐熙晚年根據耳聞目睹的鄉情,編寫了一本通俗易懂的《勸孝歌》,供給鄉村學校的兒童閱讀。
殷祿才
殷祿才(1912~1947)川滇黔游擊區的主要開闢者和領導人。字國清,威信縣人。1936年秋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川滇黔邊區游擊縱隊,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多次粉碎敵人的大規模“會剿”,最後幹部戰士全部壯烈犧牲,為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和邊區人民的解放,建立了不朽的歷史功績。
潘朔端
潘朔端(1901~1978)威信縣長安人,黃埔軍校畢業后參加北伐,1946年5月,在遼寧海城率部領銜通電中國起義,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任東北民主同盟軍軍長,東北嫩江軍區副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十二兵團副參謀長。
(以上參考)

獲得榮譽


2020年6月30日,威信縣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