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龜山鄉的結果 展開
- 湖北省黃岡市麻城市下轄鄉
- 台灣省桃園縣下轄鄉
龜山鄉
湖北省黃岡市麻城市下轄鄉
龜山鄉位於湖北省黃岡市麻城市,早期稱龜侖社。其聚落分佈受台地地形影響分散四個區域。龜山鄉有部份建設或設施以“林口”為命名或被媒體冠上“林口”地名,如國道一號林口交流道、林口工業區等等,原因在於1968年後政府在林口鄉和龜山公西村、文化村一帶規劃林口新市鎮,以中山高為界,以北為林口鄉,以南為龜山鄉。另在台灣省有同名龜山鄉。
龜山鄉
1917民國六年八月創立「有限責任龜山信用組合」專營金融業務。
1935民國二十四年增營供銷運銷業務,更名為「保證責任龜山信用購買販賣利用組合」。
1944民國三十三年更名為「龜山莊農業會」。
1946民國三十五年改為「龜山鄉合作社」。
1949年10月再改組始稱「龜山鄉農會」並辦理第一屆理事會及監事選舉,並由理事會聘任總幹事主持會務,每屆任期四年。
1988十二月二十五日遷入新建辦公室。
1993增設企劃稽核部。
1995增設資訊部。
1996增設山福辦事處。
1999增設舊路辦事處。
2000增設樂善辦事處。
2001本會第十四屆理、監事、會員代表、小組長改選,選出理事長游象紀、常務監事陳有明,並聘請林文能擔任總幹事。
2005本會第十五屆理、監事、會員代表、小組長改選,選出理事長游象紀。常務監事陳有明,並聘任朝全擔任總幹事。
龜山鄉
轄52個村委會:鋪頭坳、矮橋、石陂、石頭咀、方家山、花橋河、鮑家東垸、汪家板橋、西埠沖、萬家垸、董家山、新屋垸、周家崗、九里沖、凌家垸、元正橋、楊家鋪、鮑家垸、梁家山、大坳、打雁尖、邱家畈、瞿家畈、丁家河、土門墩、響堂垸、曹家寨、棗樹坳、李家山、鄧家山、龜頭河、月形塘、邊店、大峰尖、燕子寨、三屋畈、李家垸、鐵爐沖、王壟、大橋邊、晏家垸、梨樹山、栗林口、王家咀、段家畈、大塊地、茶園沖、龜尾、險道河、韓家廟、玉皇殿、柿餅山。
龜山鄉
龜山鄉位於麻城市東部,距京九鐵路麻城二級區段站30公里,距武漢天河機場130公里。全鄉轄43個行政村,一個國營茶場,農戶總數為14154戶,版土面積為316平方公里,總人口6萬人。2001年全鄉工農業總產值5.96億元,農民年人平純收入2000元。
自漢代以來栽桑養蠶就已成為龜山農家“衣食海內”的主導產業,蠶業生產一直是“桑拓遍野,蠶務最重”的繁榮景象。全鄉現有桑園3萬畝,年養種量4.5萬張,年產鮮繭300萬斤。由於不料推廣大棚養蠶、方格蔟等新技術,不斷革新烘烤工藝,龜山蠶繭的產量和質量都有大幅提高。畝桑產葉量超過2000公斤,畝桑產繭量為75公斤,張種產繭量35公斤。鮮繭全繭重2克,鮮繭繭層率大於21%,粒繭絲長大於1000米,解舒率大於70%,生絲等級在3A以上。
龜山鄉
龜山鄉政府所在地鋪頭坳街,小城鎮建設已全面鋪開,面積達5萬平方km,區內人口1萬人。龜山全鄉實現了村村通公路、通電話,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基地站已全部建成,信號實現了無縫覆蓋,龜山鄉科技信息站已與國際聯網,有線網路電視覆蓋全鄉。
龜山鄉地處大別山腹地,鄂東主峰之一--龜峰山腳下,其境內山川秀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特產十分豐富。龜峰山海拔1250米,遠眺:山形如一隻巨大的神龜,昂首矗立,氣勢雄偉。唐太宗李世民在《題龜峰山》中賦曰:“乾坤造化有神功,勝地安然氣象雄。”龜山鄉因龜峰而得名。
龜山鄉位於風景秀麗的湖北省黃岡市麻城市,是湖北省著名的省級風景名勝區。景區內風光如畫,文物古迹眾多,旅遊資源非常豐富。龜山鄉風景名勝區,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優美的自然環境、便利的交通、豐富的旅遊資源,每年都吸引著百萬中外遊客來此觀光旅遊。
龜山一日游
龜山鄉
古名翼際山,又名大別山、魯山。位於武漢市漢陽城北,為武漢市名勝古迹較多的三山之一。龜山風景區在歷史上就是有名的遊覽勝地。龜山前臨大江,北帶漢水,西背月湖、南瀕蓮花湖,威武盤踞,和武昌蛇山夾江對峙,形勢十分險峻。
龜山上的名勝古迹可謂琳琅滿目,山頂有禹王宮、月樹亭、龍祥寺等;山南有太平興國寺、桂寺狀元寺;山北有關王廟、藏馬洞、磨刀山地;山地西面的桃花洞羅漢寺等。另外還有三國魯肅墓,向警予烈士陵園和紅色戰士公墓。
從山的東麓拾級而上,可瞻仰辛亥革命領導人之一的黃興銅像。順山嵴行百餘步就踏進了望江亭,這裡是觀賞長江的最現在現在處。現山上矗立著中國第一座現代化旅遊電視塔——湖北廣播電視塔,站在塔樓上,遊人可鳥瞰江城全景,坐在旋轉餐廳里可環視三鎮全貌。
相傳大禹治水到此,遇一水怪作亂,數載不克,后得靈龜降伏水怪,治水成功。后靈龜化為一山,即龜山。在龜山東端,有禹功磯,禹王廟,摩崖石刻等古迹;晴川閣遺址在禹功磯上,與蛇山磯頭上的黃鶴樓隔江相望,“為三楚勝地,千古巨觀”。在龜山的南腰間建有魯肅墓,墓周芳草青青,林木蒼蒼,清幽異常。在龜山的西面,建有向警予墓。墓呈圓形,白色,基環方圍。在月湖側畔,建有古琴台,又名伯牙台。相傳古時伯牙在此鼓琴,鍾子期能識其音律,即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後人感其情誼深厚,特在此築台以資紀念。據記載,此台北宋時已有,清嘉慶年間重修,后頹敗,新中國建國后修復。
公交401、402路。
交通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