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耆
黃耆
黃耆(學名:Astragalus propinquus Schischkin)是豆科黃耆屬植物。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主根肥厚,木質,常分枝,灰白色。莖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細棱,被白色柔毛。羽狀複葉有13-27片小葉,長5-10厘米。總狀花序稍密,有10-20朵花;總花梗與葉近等長或較長,至果期顯著伸長。莢果薄膜質,稍膨脹,半橢圓形,果頸超出萼外;種子3-8顆。花期6-8月,果期7-9月。
分佈於俄羅斯和中國;在中國分佈於東北、華北及西北,中國各地多有栽培。生長於林緣、灌叢或疏林下,亦見於山坡草地或草甸中。
黃耆根可以入葯,味甘,性微溫,具補氣固表、利尿、強心、降壓、抗菌、托毒、排膿、生肌、加強毛細血管抵抗力、止汗和類性激素的功效,治表虛自汗、氣虛內傷、脾虛泄瀉、浮徠腫及癰疽等。
戴糝(《本經》),戴椹、獨椹、蜀脂、百本(《別錄》),王孫(《藥性論》),百葯綿(侯寧極《葯譜》),綿黃耆(《本草圖經》),黃芪(《綱目》),箭芪(劉仕廉《醫學集成》),土山爆張根(《新疆藥材》),獨根(《甘肅中藥手冊》),二人抬(《遼寧經濟植物志》)。
為豆科植物黃耆或內蒙黃耆等的乾燥根。
生長於中溫帶和暖溫帶地區,喜日照、涼爽氣候,耐旱,不耐澇。有較強的耐寒能力,多生長在山坡中、下部的向陽坡及林緣、灌叢、林間草地、疏林下及草甸等處。地上部不耐寒,霜降時節大部分葉子已脫落,冬季地上部枯死,翌春重新由宿根發出新苗。種子萌發溫度比較低,平均氣溫約8℃時滿足黃耆播種的溫度要求。
分佈於俄羅斯和中國;在中國分佈於東北、華北及西北(甘肅、四川和西藏等),中國各地多有栽培。
種子處理:播種前要進行選種,除去癟粒及霉腐種子以確保全苗,減少病蟲害。由於黃耆種子種皮堅硬不易透水,存在休眠狀態,為提高發芽率,應採取以下方法,促使其儘快發芽。
沸水催芽:將選好的種子放入沸水中攪拌1分鐘,立即加入冷水,將水溫調到40℃后浸泡2-4小時,將膨脹的種子撈出,未膨脹的種子再以40-50℃水浸泡到膨脹時撈出,加覆蓋物悶12小時,待萌動時播種。
酸處理:對老熟硬實的種子,可用70-80%濃硫酸溶液浸泡3-5分鐘,取出迅速置於流水中,沖洗半小時后播種,此法能破壞硬實種皮,發芽率達90%以上,但要慎用。
播種時間分春播和秋播。多採用春播,時間在4月末至5月初,5月上旬出苗,約1個月齊苗。播種時在整好的畦壟上按行距45-60厘米耬一淺溝,溝寬8-10厘米。施入三元素複合肥(氮、磷、鉀各15%)10千克作種肥,覆土5厘米,踩底格子后採用條播方式,把處理好的種子均勻撒入溝內,然後覆1.8-2.4厘米厚的土,腳踩1遍或鎮壓1次即可。每畝用種量為1.5-2.5千克。
黃耆遇積水會發生爛根和死苗,平原地區栽培要選擇地勢較高、排水良好、滲水力強的砂質土壤種植;地下水位高、雨水多的地區宜選擇高燥地和河沿高地種植;山區宜選擇土層深厚、土質肥沃、土壤滲水力強的向陽山坡地種植。黃耆為深根性植物,為促進根部發育健壯,在秋天要求對土地進行深翻達40厘米以上,作高畦,開深溝,這是地下水位高的平原地區防止黃耆爛根的一條重要措施。畦連溝寬160厘米,畦面做成龜背形,每隔兩畦開一條深溝,淺溝10厘米,深溝50厘米。
移栽:可在第2年春季(用秋播苗)當苗高10-15厘米時進行移栽。在壟上開溝,順壟向移栽,幼苗平放或斜放於溝中,覆土踩實,澆透水即可。
徠施肥:
● ● 基肥:黃耆根深,生長期長,為滿足其生長發育對營養成分的需要,整地時必須施足基肥,每畝施優質農家肥3000-4000千克加過磷酸鈣20-30千克或磷酸二氨8-10千克,宜在秋天深翻前施入地表面,然後翻入耕層,最遲要在整地作畦前施入。施肥要均勻。
● ● 追肥:追肥要根據氣候條件及長勢而定,一般追肥2次或3次。第1次在5月上旬至5月下旬苗高10-20厘米時,澆稀薄的糞水,每畝需人糞尿750千克或豬糞尿1500千克沖水澆;第2次在6月上旬苗高30-40厘米時,每畝施尿素25-30千克;如果前期脫肥,葉色黃,則在7月上旬至7月下旬苗高60-80厘米時,再進行第3次追肥,這時已封壟,可施入氮素化肥、餅肥和過磷酸鈣。
出苗、間苗、定苗、補苗:播種后7天開始出苗,30天左右苗木出齊。當苗高5-7厘米時進行第1次間苗,通過2-3次間苗后,每隔8-10厘米留壯苗1株。如遇缺棵,應將小苗帶土補植,也可用催芽種子重播補苗。
中耕除草:黃耆幼苗生長緩慢,如果不注意除草易造成草荒,因此,在苗高5厘米左右時,要結合間苗及時進行中耕除草。第2次於苗高8-9厘米時進行,第3次於定苗后各進行中耕除草1次。第2年以後於5月、6月及9月各除草1次。要經常保持田間無雜草。
灌水防澇:出苗前保持土壤濕潤,出苗后要少澆水,促進根系下扎。在將要開花時適當灌水,種子成熟后應不澆水或少澆水。黃耆生長旺盛時期的6月、7月和8月,正逢雨季,田(畦)間發生洪澇和積水要及時排除,並隨後進行中耕,保持田間地表土壤有良好的通透性,以利於根系生長,防止爛根。秋後,當上部莖葉枯萎時進行培土,以利越冬。
收穫:黃耆生長2-3年後採收為佳,生長年限過久可產生黑心,影響品質。本地區在10月下旬採收,用工具小心挖取全根,避免碰傷外皮和斷根,去凈泥土,趁鮮切去蘆頭,修去鬚根,曬至半干,堆放1-2天,使其回潮,再攤開晾曬,反覆晾曬,直至全乾,將根理順直,紮成小捆,即可供藥用。質量以條粗、皺紋少、斷面色黃白、粉性足,味甘者為佳。正常年份每畝可產干品300千克左右。
留種:選3年生以上生長健壯、無病蟲害地塊作黃耆種子田。黃耆種子的採收宜在9月果莢下垂黃熟、種子變褐色時立即進行,否則果莢開裂,種子散失,難以採收。因種子成熟期不一致,應隨熟隨采。若小面積留種,最好分期分批採收,並將成熟果穗逐個剪下,捨棄果穗先端未成熟的果實,留用中下部成熟的果莢。若大面積留種,可待田裡70-80%果實成熟時一次採收。採收后先將果枝倒掛陰乾幾天,使種子后熟,再曬乾,脫粒、揚凈、貯藏。
白粉病:黃耆白粉病一般在7月後花蕾結莢期發生,主要為害葉片和莢果,多發生在高溫、高濕條件下。癥狀:發病葉片兩面和莢果表面初生白色粉狀斑,嚴重時葉片被白粉覆蓋。被害植株早落葉,嚴重影響生長。防治方法:發病初期用25%粉銹寧1500倍液或1:1:120波爾多液噴霧2-3次;也可用50%代森銨水劑1000倍液或5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霧防治。
枯萎病:黃耆枯萎病是由真菌引起的根部病害。6月開始發生,7-9月為害嚴重,高溫多雨、地下水位高、土質黏重容易發病。癥狀:鬚根變褐色並腐爛,主根發生紅褐色或焦褐色爛斑,病株的葉子發黃、脫落。地上部枯萎,根部完全腐爛。防治方法:不在酸性土壤上種植,不在低洼地栽培,不重茬。可用5%石灰水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灌澆病穴。
小象鼻蟲:黃耆小象鼻蟲的成蟲和幼蟲為害黃耆幼苗和幼根,嚴重時吃光地上部分,造成缺苗斷壟。防治方法:出苗后,隔10天用敵百蟲2000倍液噴霧,以殺死成蟲。
①黃耆,又名:膜莢黃耆、東北黃耆。
多年生草本,高50~80厘米。主根深長,棒狀,稍帶木質。莖直立,上部多分枝,光滑或多少被毛。單數羽狀複葉互生;小葉6~13對,小葉片橢圓形、長橢圓形或長卵圓形,長5~23毫米,寬3~10毫米,先端鈍尖,截形或具短尖頭,全緣,上面光滑或疏被毛,下面多少被白色長柔毛;托葉披針形或三角形。總狀花序腋生,具花5~22朵,排列疏鬆;苞片線狀披針形;小花梗被黑色硬毛;花萼鐘形,萼齒5,甚短,被黑色短毛或僅在萼齒邊緣被有黑色柔毛;花冠淡黃色,蝶形,長約16毫米,旗瓣長圓狀倒卵形,先端微凹,翼瓣和龍骨瓣均有長爪,基部長柄狀;雄蕊10,2體;子房被疏柔毛,子房柄長,花柱無毛。莢果膜質,膨脹,半卵圓形,長2~2.5厘米,直徑0.9~1.2厘米,先端尖刺狀,被黑色短毛。種子5~6粒,黑色、腎形。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生長於向陽山坡或灌叢邊緣,也見於河邊砂質地或平地草原。分佈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青海、四川、西藏等地。
②內蒙黃耆
形態極似上種,主要區別為小葉較多(12~18對)較小,小葉片通常為橢圓形,長4~9毫米;子房及莢果光滑無毛,莢果寬11~15毫米。
分佈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河北、山西、新疆等地。
以上兩種植物的莖葉(黃耆莖葉)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③金翼黃耆
主根肥厚。植株各部有或多或少的伏貼柔毛。小葉6~9對,矩形或闊橢圓形,長7~19毫米,闊3~8毫米,先端鈍圓,有時微缺,背面稀生伏貼柔毛;托葉披針形。總狀花序,有花3~13朵;萼鍾狀,萼齒5;花冠黃色,旗瓣倒卵形,長12毫米,闊7毫米,翼瓣有特別長的耳,耳長幾與爪一樣,龍骨瓣比翼瓣、旗瓣為長,長達15毫米;子房無毛,花柱有微柔毛。莢果無毛,倒卵形,長8毫米,兩側扁,其下有比莢果長的瘦細子房柄,頂端有長喙。種子1~2粒。花期7~8月。
生於叢林、山溝中。分佈河北、山西、陝西、四川、甘肅、青海等地。
④多花黃耆
直根粗大。莖高15~100厘米。小葉7~26對,長橢圓形至線狀披針形,長8~20毫米,寬2.5~5毫米,上面綠色,無毛,下面霜白色,有或多或"白色的伏貼長毛。總狀花序,具花15~40朵,常偏向一側;總花梗和花序軸上均有黑毛;苞片披針狀錐形,有黑色長柔毛;萼鍾狀,萼齒5。內外密生伏貼黑毛;花冠白色或黃色,龍骨瓣比旗瓣、翼瓣短;子房有黑色長毛,花柱無毛莢果紡錘形,被伏貼黑色長毛。花果期7~9月。
生於高山、草坡上。分佈四川、青海、西藏等地。
⑤塘谷耳黃耆
多年生草本,高50~70厘米。直根粗大。小葉3~5對,狹卵形或長橢圓狀卵形,長2~5.5厘米,寬0.8~2厘米。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小花密生,下垂;花梗短,被黑色硬毛;苞片線形,被黑色殘白色硬毛;萼鍾狀,萼齒尖,3長2短,萼管內面被黑色長硬毛;花冠黃色,旗瓣匙形,先端圓形,微凹,長約17毫米,翼瓣與龍骨瓣等長;子房被黑色長硬毛。莢果紡錘形,長約2厘米,具較萼長的子房柄。花期7~8月。
生於草坡。分佈甘肅、四川、青海、西藏等地。
此外,尚有多種黃耆屬植物在各產地亦同供藥用。如春黃耆(又名藏黃耆)(西藏)、雲南黃耆(西藏、雲南)、彎齒黃耆(雲南)、阿克蘇黃耆(新疆)等。
秋季採挖。除凈泥土,切去根頭部及支根,曬乾後分別打捆。或曬至六、七成干,捆成小捆,再曬乾。
乾燥的根呈圓柱形,極少有分枝,上端較粗,下端較細,兩端平矗??0~70厘米,粗1~3厘米。一般在頂端常帶有較粗大的根頭,並有莖基殘留。表面灰黃色或淡棕褐色,全體有不整齊的縱皺紋或縱溝。皮孔橫向,細長,略突起。質硬略韌,堅實有粉性,折斷面纖維性甚強,呈毛狀;皮部黃白色,有放射狀彎曲的裂隙,較疏鬆;木質部淡黃色至棕黃色,有多少不等的放射狀彎曲的裂隙;老根斷面木質部有時枯朽而呈黑褐色,甚至脫落而成空洞。氣微弱而特異,味微甜,嚼之有豆腥氣。以根條粗長、皺紋少、質堅而綿、粉性足、味甜者為佳。根條細小、質較松、粉性小及頂端空心大者質次。
主產山西、甘肅、黑龍江、內蒙古、遼寧、吉林、河北等地亦產。
甘肅、河北、青海所產的小白耆(又稱小黃耆),為植物金翼黃耆的根;甘肅、青海所產的白大耆,為植物塘谷耳黃耆的根;四川所產的川耆,主要為塘谷耳黃耆及多花黃耆的根。此等商品外形與上述相近,但較細小,質量亦較差,產量也少。
黃耆除上述品種外,尚有一種紅耆。為豆科植物多序岩黃耆的根,產量較大。藥材呈長圓柱形,少分枝,上粗下細,長10~50厘米,粗6~20毫米。表面棕黃色或近於棕紅色,有縱皺及少數支根痕;皮孔橫向,淺黃色或暗黃色,略凸出;栓皮易剝落。質柔韌,斷面纖維性且富粉質,皮部棕白色,形成層成棕色的環,木質部淡黃棕色,中心顏色較淺,有細緻的類白色放射狀紋理。氣微弱而特異,味微甜。
產甘肅南部。
內蒙黃耆脂質的皂化產物中分出亞油酸、亞麻酸;非皂化部分中有β-谷甾醇。
此外,朝鮮產黃膏,曾分離出一種似皂甙的結晶。
①利尿作用
黃耆煎劑給大鼠皮下注射或麻醉犬靜脈注射均有利尿作用。0.5克/公斤的利尿效價與氨茶鹼0.05克/公斤及雙氫氯噻嗪0.2毫克/公斤相當(大鼠皮下注射)。且利尿作用持續時間較長,連續給葯7天亦不產生耐受性。健康人口服黃耆煎劑亦有利尿及鈉排出增加。梭果黃耆煎劑給大鼠皮下注射或麻醉犬靜脈注射亦有利尿作用但較黃耆差。黃耆與岩黃耆(品種均不明)給麻醉兔靜脈注射亦有輕微利尿作用。
②對實驗性腎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