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亮
唐朝開國功臣
李大亮(586年-644年),京兆涇陽人,唐朝開國功臣。
出身隴西李氏武陽房,文武雙全。原為隋將龐玉部下行軍兵曹,與瓦崗軍作戰被俘,隨即獲釋。歸順唐國公李淵,授士門縣令。李淵兵進長安,李大亮輔助李淵開國,發展生產,勸降胡人,被封為金州總管司馬,平定王世充,旋擢遷安州刺史。貞觀年間,歷任交州都督、涼州都督、西北道安撫大使、劍南道巡省大使、左衛大將軍、工部尚書,晉封武陽縣公。貞觀八年(634年),領兵擊敗吐谷渾。貞觀十五年(641年)擊敗薛延陀番將,受封行軍總管。貞觀元年(627),太宗調李大亮任交州(故治在今越南河內市西北)都督,封武陽縣男。后被召入朝拜太府卿,出任涼州(故治在今甘肅武威市)都督。李大亮從金州總管晉陞到行軍總管,對唐朝初年穩定政局貢獻極多。唐太宗征討高句麗,留李大亮協助房玄齡駐守長安,貞觀十九年(644年)去世,年五十九,家無餘資,甚是清貧,太宗慟哭不已。追贈兵部尚書、秦州都督,謚號懿,陪葬昭陵。
李大亮的先祖本是隴西狄道人,世代為當地有名的大姓。是北魏度支尚書李琰之的曾孫,北魏南岐州刺史李綱的孫子,隋朝朔州總管、武陽郡公李充節的兒子。李大亮本人於公元586年(開皇六年)出生,他從小就具有文武才略。隋朝末年,李大亮在龐玉的行營任兵曹。
公元617年(大業十三年),當瓦崗軍李密進攻東都時,龐玉的軍隊被李密軍打敗,包括李大亮在內許多人被俘虜。李密的大將張弼見到李大亮“異之”,於是,張弼把與李大亮一起俘獲的一百多人全部就地斬殺,而唯獨留下李大亮不殺。在與李大亮長談之後,兩人成為至交,留在幕下。
李淵起兵進佔長安,建立唐朝以後,李大亮投奔了唐朝。
公元618年(武德元年),唐高祖授他為土門縣令。當時,正趕上當地鬧飢荒,縣境出現許多盜賊。作為縣令的李大亮對逃荒的老百姓,“招亡散,撫貧瘠”,甚至賣了自己乘坐的馬,幫助百姓,勸大家墾田,當年該縣糧食果然豐收,他又出擊平息了盜賊,秦王李世民到北境巡視時,下書獎勞,賜馬五乘(有說一匹),帛五十段。
後來,突厥又來進犯,李大亮考慮自己一個小小的縣城沒有力量相拒,於是,他大膽地單騎出城赴敵營,說服其豪帥,突厥兵感服,李大亮又殺掉自己的馬與之宴樂,自己徒步返回土門,前後降者千餘人,縣境以清。唐高祖特別高興,升任李大亮為金州總管府司馬。后又奉命出兵荊襄一帶,當時,割據勢力王世充派其兄之子王弘烈佔據襄陽,唐高祖下詔李大亮前去安撫樊、鄧。李大亮率軍進擊,下十餘城,高祖下書安勉,升李大亮為安州刺史。在出使廣州巴東至九江時,遇上輔公祏反叛,李大亮設計生擒其將張善安,又被升為越州都督。在越州,曾寫書百卷,調任后,他都留給越州都督署。
公元627年(貞觀元年),唐太宗任命李大亮為交州都督,封他為武陽縣男。后召回京城封為太府卿。之後,又任命其為涼州都督,在任期間,李大亮以惠政聞。有一次太宗派遣台使者去涼州,看見李大亮有一隻名鷹,這位台使就讓他獻給皇帝。
李大亮秘密向唐太宗奏道:“陛下謝絕打獵已經很久了,而使者要獵鷹,如果是您的意思,我照辦;如果是使者擅自要求,我認為是使者不稱職。”唐太宗回書稱讚李大亮:“有臣子如此,朕還有什麼憂慮的呢?”於是賜胡酒一瓶,並賜荀悅《漢記》一部。
當時,東突厥被攻滅,唐太宗就想安撫各地的胡人,投降的各部,每人賜一領袍、五匹帛,首領授予將軍、中郎將官職,位列五品官職的有百人。又把投降的胡人安置在黃河以南。太宗下令任命大亮為西北道安撫大使,出使安撫大度設、拓設、泥熟特勒及七姓種落未歸附的部族,在磧口準備好糧食救濟他們度過飢荒。李大亮上書說:“我聽說想安撫遠方的人一定要從安撫近旁的人開始。中原是天下這棵大樹的根,各地的胡人是枝葉。損害根本,優待枝葉,來求得國家安定,從來沒有過這種情況。我認為那些自願請求歸附的部族,應該牽制利用他們,讓他們留守塞外,敬畏您的威望,感懷您的恩德,永遠做守衛國家的邊臣。黃河以西的大片地區,多年來被胡人困擾,州縣蕭條,加上因為隋末的動亂,財力損耗得厲害。臣的愚見是停下安撫未歸附的部族的工作,減少勞役,使邊地的百姓能從事農業生產,這才是有利於國家的事。”太宗接受了他的建議。
公元634年(貞觀八年)李大亮被任命為劍南道巡省大使。同年十二月,吐谷渾侵犯涼州,唐太宗命尚書右僕射李靖為西海道大總管,統帥涼州都督李大亮等五位行軍總管,各率軍出擊吐谷渾。李大亮與李靖都出北路,“涉青海,觀河源”,與吐谷渾戰於蜀渾山,大敗吐谷渾,俘獲其名王二十人,斬殺數千,並獲雜畜二十萬。其首領伏允逃走,其妻被唐軍俘虜。吐谷渾的侵擾被平息,另以該部慕容順為西平郡王。但是,唐太宗怕慕容順不能服眾,於是,還派李大亮率數千兵為之聲援。此次戰爭之後,李大亮被晉爵為武陽縣公,拜右衛大將軍。
公元641年(貞觀十五年)冬十月,北方的薛延陀以同羅、仆骨、回紇、靺鞨二十萬之眾(一說八萬),渡過大漠,屯兵白道川(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北),大舉南下。唐太宗任命營州都督張儉統所部壓薛延陀東境;任命兵部尚書李勣為朔州道行軍總管統兵六萬、騎千二百,屯羽方;任命右衛大將軍李大亮為靈州(治回樂縣,今寧夏吳忠市境內)道行軍總管統兵四萬、騎五千,屯靈武,分道以御薛延陀。
公元643年(貞觀十七年),晉王李治被立為皇太子,李大亮兼任太子右衛率,又兼工部尚書,身兼三職,宿衛兩宮。每次到李大亮值勤時,常常不脫衣帽只是坐著打盹。太宗慰勞他時說:“有你在,我能睡個安穩覺。”因為張弼曾經讓他免去一死,到他顯貴時,總想著如何報答張弼。當時張弼擔任將作丞,躲避不見大亮,大亮找不到張弼。有一天,大亮在路上認出了張弼,就拉著張弼哭起來。把自家的財產全都推讓給張弼,張弼拒不接受。大亮就對太宗說:“我能夠侍奉陛下您,全是張弼的力量啊,我願意把自己的官職爵位全讓給張弼。”唐太宗因此升任張弼為中郎將、代州都督。世人都稱讚大亮能知恩圖報,而且讚揚張弼能夠不誇耀自己。
公元644年(貞觀十八年),唐太宗御駕到洛陽時,下詔李大亮為房玄齡副手,房玄齡對李大亮非常稱讚,他對太宗說:“李大亮有王陵、周勃的氣節,可以將大事託付給他。”這一年,唐太宗正準備征高麗,當時,李大亮患病,唐太宗前往探視,親自給李大亮藥物,十分關懷。臨終前,李大亮還上表給唐太宗,苦諫唐太宗不要再進行遠征高句麗的戰爭了,希望他重點把“京師宗廟所在”的關中經營好。但是,唐太宗沒有採納。李大亮不久就去世了,終年五十九歲。為他穿衣入棺時,家裡拿不出珠玉給他含在嘴裡,只能在棺中放了五斛米、三十端布。太宗悲痛大哭,賜予他謚號懿,並賜他在昭陵陪葬。
• 曾祖父:李琰之
• 祖父:李綱,北魏南岐州刺史
• 父:李充節,隋朝隋朝朔州總管、武陽郡公
• 子:李奉誡,湖州安吉縣令。
• 孫:李如璧,監察侍御史,因直言被謫為硤州宜都縣尉。
• 曾孫:李強友,字剛克,為處士,兄弟八人。開元七年五月十七日卒。
李大亮是一個文武雙全的武將,就是台灣台南,供奉的五府王爺,李大亮是京兆涇陽人士,文武雙全,與其結拜兄弟:池夢彪,吳孝寬,朱叔裕,范承業之中,李大亮為大哥,五人輔助唐高祖李淵建立唐朝。李大亮不但忠君愛國、體恤百姓,也賦有君在臣在、君亡臣亡的偉大情操,隨著唐高祖李淵駕崩后,李大亮則追隨唐高祖於黃泉之下。玉皇大帝得知李大亮一事,他被如此偉大的愛君愛國情操所感動,敕封李大亮為代天巡狩,駐守人間,擁坐王船,巡狩四方,以驅疫除瘟,聖稱為大王李府千歲,四月二十六日為他的聖誕千秋。
李大亮品德高尚、為官清廉,早在平定輔公祏的戰爭中,李大亮憑藉戰功,得到唐高祖特賜給他奴婢一百人,李大亮卻把他們全部都釋放了。唐高祖知道以後,對他特別表示讚賞,重新賜給他“俚俾”二十人。後來,破吐谷渾,再賜奴婢一百二十口,李大亮全都給了親戚。他還幫助宗族無後者葬親人三十多人。他死後,原來他養育的孤姓為他送葬如所親者達十餘人。李大亮去世,將要入殮時,他的家中卻“無珠玉為含”。
李世民:“以卿兼資文武,志懷貞確,故委籓牧,當茲重寄。比在州鎮,聲績遠彰,念此忠勤,無忘寤寐。”“卿立志方直,竭節至公,處職當官,每副所委,方大任使,以申重寄。”“有臣如此,朕何憂!”
房玄齡:“有王陵、周勃節,可倚大事。”
曾鞏:“當房、杜之時,所與共事則長孫無忌、岑文本,主諫諍則魏鄭公、王珪,振綱維則戴胄、劉,持憲法則張元素、孫伏伽,用兵征伐則李勣、李靖,長民守土則李大亮。其餘為卿大夫,各任其事,則馬周、溫彥博、杜正倫、張行成、李綱、虞世南、褚遂良之徒,不可勝數。”
《舊唐書》:“大亮文武兼才,貞確成性。賣馬勸農,是為政也;投身諭賊,略也;放奴婢從良者,仁也;因鷹諫獵,臨終上表,忠也;論伊吾之眾,智也;葬五葉無後,報張弼恩,義也;侍兄嫂如父母,孝也;不死婦人之手,禮也;無珠玉為唅,廉也。房玄齡雲,大亮有王陵、周勃之節,名下無虛士矣!迥秀諂事權幸,爰至台司,余不足觀,清風替矣。”贊曰:“大亮才德,陵、勃名隨。迥秀託附,實污台司。”
《新唐書》:“大亮性忠謹,外若不能言,而內剛烈,不可干非其義。對天子爭是非,無回撓。至妻子未始見惰容,事兄嫂以禮聞。位通顯,居陋狹甚。在越州寫書數百卷,及去,留都督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