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李海艦的結果 展開
-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
- 思茅區人大常委會原農環委員會主任
李海艦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
李海艦,男,漢族,1963年11月生於山東煙台。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國工業經濟雜誌社社長、副主編兼編輯部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長城學者”,兼任中國企業管理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工業經濟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經濟期刊聯合會常務理事等;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同行評議專家。曾為中國石化、神華集團、恆逸集團、大慶油田、潞安礦業、新華保險(山東公司)、光大銀行(海口分行)、潤豐銀行、江蘇中煙、四川電信、南京醫藥、山西焦化、杭州電化、北京建設、海南農墾等幾十家企業的高管層做過專題培訓。長期以來,實行研究、講學、編輯、諮詢“四位一體”發展。即:“寫字”(研究),“說字”(講學),“改字”(編輯)和“造字”(諮詢)。以“玩字”為生涯,圍繞著“字”,研究如何把“字”變成財富。2002年6月,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頒發的“為發展我國社會科學事業做出的突出貢獻”表彰證書。
1980年9月至1984年8月于山東大學經濟系學習,獲經濟學學士學位在1984年9月至1987年5月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習,獲經濟學碩士學位;1989年9月至1992年5月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習,獲經濟學博士學位。期間1990年1月至1991年1月由福特基金會資助選派美國伊利諾伊大學作為高級訪問學者。
1987年6月分配至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工作。在學術研究上,1989年8月任助理研究員,1994年8月評為副研究員,1999年8月晉陞為研究員,2002年6月聘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同年評為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在編輯工作上,1994年6月擔任《中國工業經濟》編輯部副主任,1998年1月主持中國工業經濟雜誌社的日常工作,任副主編、副社長;2000年5月起任中國工業經濟雜誌社社長、副主編兼編輯部主任。期間1994年1月至12月擔任河北省安平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助理,1999年4月至7月借調中共中央辦公廳調研室三組工作。
李海艦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長城學者”,工業經濟研究所二級研究員、博士后合作導師,所學術委員、高級職稱評定委員會委員和所黨委委員、所長助理;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業經濟雜誌社社長、副主編兼編輯部主任。兼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同行評議專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同行評議專家;兼任山東大學管理學院、東北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國內EMBA、DBA(戰略管理、管理創新)主講教授;兼(曾)任暨南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吉林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蘭州大學、鄭州大學、河南大學、山西大學、遼寧大學、南開大學等十幾家高校的客座教授;兼(曾)任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學術顧問, 煙台市人民政府經濟顧問, 太原市黨政領導科技顧問。
主要職務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中國工業經濟雜誌社 社長、副主編兼編輯部主任。
中國工業經濟學會 副理事長。
中國企業管理研究會 常務理事。
中國社會科學院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 特約研究員。
普萊斯頓大學等十餘所知名大學 兼職教授。
國家戰略研究諮詢專家。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同行評議專家。
1980年9月至1984年8月於山東大學學習,獲經濟學學士學位;
1984年9月至1987年5月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習,獲經濟學碩士學位;
1989年9月至1992年5月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習,獲經濟學博士學位;
1990年1月至1991年1月,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高級訪問學者;
1994年6月至1998年1月,《中國工業經濟》編輯部副主任;
1998年1月至2000年5月,中國工業經濟雜誌社副主編、副社長;
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西南財經大學博士后流動站管理學博士后;
2000年5月至今,中國工業經濟雜誌社社長、副主編兼編輯部主任。
主要研究領域:管理創新、戰略管理和產業經濟。其新企業觀、新經營觀、新治理觀、新產品觀、新戰略觀、新發展觀、新辯證觀、新文化觀、三大財富及其關係學說、文化經濟相互融合發展、企業市場相互融合發展、現代企業腦體分離發展、從競爭範式到壟斷範式、從SCP到DIM、從經營企業到經營社會、企業市場化說、企業無邊界說、客戶內部化說、客戶價值理論、利潤轉移取向、“三大法則”、“四個代表”、“五做理論”等思想,以及經濟學的三個層次理論、管理學的第二系統理論,在學術界產生了深刻的社會影響,在企業界引起了廣泛的實際應用。
提出的主要觀點
微觀領域
1、新企業觀
(1)關於重新認識企業問題。知識經濟時代,企業是一個“把思想變成財富的組織”,其實質是思想變物質,“無中生有”。具體包括:①企業是一個契約型組織;②企業是一個市場型組織;③企業是一個學習型組織;④企業是一個宗教型組織;⑤企業是一個無邊界組織;⑥企業是一個虛擬型組織;⑦企業是一個網路型組織;⑧企業是一個全球化組織;⑨企業是一個扁平化組織;⑩企業是一個雙模塊組織;⑾企業是一個系統性組織;⑿企業是一個體系型組織。
(2)關於企業核心能力問題。核心能力既是客觀的,更是主觀的;核心能力既是有形的,更是無形的;核心能力既在企業內部,更在企業外部。所謂核心能力的隱性,是指企業的核心能力在其財務報表以外,無形資產、人力資本、組織資本、社會資本,在會計中無從體現;所謂核心能力的外部化,是指企業核心能力所依賴的一切外部因素,如產業景氣、戰略群組,等等。核心能力可有下列學派:制度學派、資源學派、技術學派、知識學派、學習學派、創新學派、文化學派、理念學派、整合學派、標準學派、體系學派,以及人力資本學派、無形資產學派,等等。儘管核心能力的形態是多樣的,但其變化是有規律的:從實到虛、從硬到軟、從無形到有形、從顯形到隱性、從內到外、從物到人。
(3)關於企業經營10大最新轉向。基於10大經濟,包括:客戶經濟、快樂經濟、體驗經濟、知識經濟、創意經濟、網路經濟、虛擬經濟、速度經濟、標準經濟、全球經濟,實現10大轉向:①從玩實的轉向玩虛的;②從玩慢的轉向玩快的;③從玩硬的轉向玩軟的;④從玩有形的轉向玩無形的;⑤從玩顯形的轉向玩隱性的;⑥從玩軀體轉向玩腦袋;⑦從玩內部轉向玩外部;⑧從玩競爭轉向玩合作;⑨從玩實力轉向玩規則;⑩從玩物轉向玩人。
(4)關於企業理論5次重大突破。傳統理論認為,只有所有者享有企業剩餘。然而,實踐正在改寫理論。不僅企業的所有者享有企業剩餘,而且企業的經營者也要享有企業剩餘,這是對企業理論的第一次重大突破;不僅企業的所有者、經營者享有企業剩餘,企業的生產者也要享有企業剩餘,這是對企業理論的第二次重大突破;不僅企業內部的利益相關者享有企業剩餘,企業外部的利益相關者也要分享企業剩餘,讓經銷商分享企業剩餘,這是對企業理論的第三次重大突破;不僅讓經銷商分享企業剩餘,而且也要讓消費者分享企業剩餘,這是對企業理論的第四次重大突破;
把社會責任引入企業競爭戰略以後,不僅利益相關者享有企業剩餘,而且非利益相關者也要分享企業剩餘,這是對企業理論的第五次重大突破。
2、新產品觀
首次提出產品三境界的思想。①產品就是產品。經典理論認為,產品=核心產品+形式產品+外延產品。②產品不是產品。包括:產品是專利,產品是技術,產品是標準,產品是制度安排,產品是盈利模式,產品是總體解決方案,產品是一種生活方式;產品是企業,產品是網路,產品是能力,產品是模塊;產品是信息,產品是概念、產品是思想、產品是文化;產品是快樂,產品是過程,產品是服務,產品是體驗。③產品還是產品。產品,既是有形的,更是無形的;既是靜態的,更是動態的;既是客觀的,更是主觀的;既是物質的,更是精神的。總之,產品是一個雙模塊結構。沒有靈魂的東西和有靈魂的人類是無法溝通的。為此,要給產品注入“靈魂”,即把一個物質的東西轉換成一個具有精神含量的東西,“把死的說成活的”。
3、新戰略觀
提出在經濟全球化、經濟知識化、經濟過剩化背景下重構企業發展戰略。具體包括:專業化經濟;規模化經濟;範圍化經濟;深度化經濟;跨度化經濟;一體化經濟;模塊化經濟;兩重化經濟;服務化經濟;資本化經濟;制度化經濟;學習化經濟;虛擬化經濟;集群化經濟;網路化經濟;全球化經濟;時間化經濟;主流化經濟;飛地化經濟;零度化經濟;總部化經濟;標準化經濟;平台化經濟;體系化經濟。
4、其他觀點
新領導觀、新辯證觀、新文化觀、現代企業腦體分離發展、企業市場相互融合發展、從競爭範式到壟斷範式、企業無邊界說、客戶價值理論、利潤轉移規律。
宏觀領域
1、新發展觀
從國家層面看,提出中國應樹立以國際慣例為主流的發展思想。即妥善處理“中國特色”與“國際慣例”的關係,突出強調國際慣例——按照國際慣例改革,按照國際慣例開放,按照國際慣例運作。從企業層面看,提出從舊企業到新企業的若干轉變:由“兩權分離”轉向“兩權合一”;從整合內部資源轉向整合外部資源;從實體企業管理轉向虛擬企業管理;從明晰內部性物質資本產權轉向共享外部性知識資本產權;從腦體合一經營轉向腦體分離經營;從分工創造價值轉向融合創造價值;從競爭才有競爭力轉向壟斷才有競爭力;從單個企業之間的競爭轉向一個價值鏈與另一個價值鏈之間的競爭;從生產決定流通轉向流通決定生產;從供給創造需求轉向需求創造供給;從產業獨立發展轉向產業融合發展;從一元價值論轉向多元價值論;從經濟型組織轉向學習型經濟;從別人打倒自己轉向自己打倒自己;從廠商主導模式轉向客戶主導模式。
2、新流通觀
進入過剩經濟時代,整個國民經濟運行圍繞著流通企業為中心而展開,流通企業將成為整個國民經濟的龍頭企業,以流通企業為“鏈主”向上整合製造企業,向下整合服務企業。與此相適應的是,整個國民經濟的收入結構、就業結構重心亦從製造企業轉向流通企業;整個國民經濟的利潤來源、運行效率重心亦從製造企業轉向流通企業。過去,只有大生產,才有大流通;如今則倒過來了,只有大流通,才有大生產。惟有抓住流通融合這個核心環節,整個國民經濟運行才能“綱舉目張”,躍上一個新的平台。因此,適應國民經濟從“生產中心論”到“流通中心論”的轉變,適應流通產業從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未端產業”升位為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先導產業”的變化,應以流通產業為主線重構整個國民經濟運行。
3、新開放觀
首次提出“促進中國對外經濟開放由傾斜式開放轉向平衡式開放”的政策主張。認為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對外經濟開放在客體、國別、地區、層次、產業及流向上都具有傾斜性的特徵,今後應當引導傾斜式開放向平衡式開放轉型,即開放客體結構均衡、開放國別結構均衡、開放地區結構均衡、開放層次結構均衡、開放產業結構均衡和開放流向結構均衡,一併實行“點線面體”總體開放戰略。進而提出,經濟開放與非經濟開放是一個有機整體。非經濟開放嚴重滯后經濟開放,以至於深化經濟開放遇到了來自非經濟開放滯后的制約。擴大政治、社會、文化等非經濟開放,可以導致新的意識形態革命,引發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的重大飛躍,可使經濟開放走向一個更高的層次和境界。
4、“三大法則”
根據“三大假定”:①假定人是有慾望的,包括正當的慾望和不正當的慾望;②假定人是有理性的,理性不僅決定著人的慾望性質、內容、程度,而且同時規範著人的慾望實現方式;③假定人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而利益並非是單一的;任何一項政策、體制乃至制度,它要獲得實踐中的成功,必須符合“三大法則”。這就是:①人性法則;②自然法則;③市場法則。根據“三大法則”,可有四種制度安排:①用自己的錢辦自己的事,既講節約又講效果;②用自己的錢辦別人的事,只講節約不講效果;③用別人的錢辦自己的事,只講效果不講節約;④用別人的錢辦別人的事,既不講節約又不講效果。根據“三大法則”,一種制度設計,它的基本指導思想應是“從關心個人利益出發來關心他人利益”、“利用私來發展公”,而不是相反。
5、其他
還有新凡是觀、新公有觀(私營企業姓公)、新安全觀、“四個代表”、西部開發10大觀點評析、中國入世10大衝擊比較、製造業的12大發展趨勢、中國企業的國際化經營,這些觀點對中國社會尤其是學術界產生了廣泛的、深刻的影響。
代表性實務成果
受中共中央辦公廳委託,獨立完成《中央關於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的政策要點》等3個報告;
執筆完成瀋陽、成都、太原、襄樊、順義、肇慶、南川、樂平、蘇州、溫州等地工業發展和結構調整思路規劃研究10多項;調研完成中化進出口、北京綜合投資、江蘇遠東、旭日升、格蘭仕、中紡機、亘元葯業、黃海橡膠、重慶鋼鐵、廣東電網、南京醫藥等企業諮詢報告10多項。
代表性學術成果
完成論文和研究報告400餘篇,專著2部,合作專著10多部,主編3部,獲獎論文10餘篇,發表文字400萬字。論文發表載體多為中央級報刊,諸如《中國社會科學》、《中國工業經濟》、《人民日報》、《經濟日報》、《經濟參考報》、《中國國防報》、《北京日報》等。主要代表作有:
(1)《對外經濟活動中的幾個關係》,論文,載《中國社會科學》1992年第6期。
(2)《走向平衡式開放——中國對外經濟開放結構研究》,專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7月。
(5)《跨國公司是全球四個代表》,論文,載《經濟學家茶座》總第7期,2002年1月。
(6)《新國家經濟安全觀》,論文,載吳家駿、李海艦主編《中國產業經濟發展與企業制度改革》,經濟管理出版社2002年3月。
(7)《企業的競爭優勢來源及其戰略選擇》,論文,載《中國工業經濟》2002年第9期。
(8)《全球化時代的企業運營——從腦體合一走向腦體分離》,論文,載《中國工業經濟》2002年第12期。
(9)《現代企業家:玩什麼?怎麼玩?》,研究報告,載《經濟學家茶座》總第11期,2003年1月。
(10)《從競爭範式到壟斷範式》,論文,載《中國工業經濟》2003年第9期。
(11)《中國流通產業創新的政策內容及其對策建議》,論文,載《中國工業經濟》2003年第12期。
(12)《企業價值來源及其理論研究》,論文,載《中國工業經濟》2004年第3期。
(13)《十大關係新論——基於企業經濟的視角》,研究報告,載《經濟學家茶座》總第16期,2004年6月。
(14)《論企業與市場的相互融合》,論文,載《中國工業經濟》2004年第8期。
(15)《論無邊界企業》,論文,載《中國工業經濟》2005年第4期。
(16)《基於價值鏈層面的利潤轉移研究》,論文,載《中國工業經濟》2005年第6期。
(17)《企業永續發展的制度安排》,論文,載《中國工業經濟》2005年第12期。
(18)《重構獨立董事制度》,論文,載《中國工業經濟》2006年第4期。
(19)《工業增長方式》,研究報告,載《中國工業發展報告(2006)》,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年7月。
(20)《新型產業組織分析範式構建研究——從SCP到DIM》,論文,載《中國工業經濟》2007年第7期。
重要成果評價
(1)《我國跨世紀經濟發展進程中的國際投融資戰略問題研究》,項目成員兼分報告執筆。由成思危任主任、魏禮群任副主任組成的國家軟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認為,該課題提出的有些觀點思路及政策建議為起草“十五大”報告,為制訂中發(1998)3號文件和中發(1998)6號文件提供了重要參考,並引用了本課題的部分觀點及建議(摘自《評審意見》)。
(2)《進出口企業通關風險分析研究報告》,課題主持人。該課題運用神經網路分析方法,通過對天津、石家莊、上海、拱北、九龍和黃埔6個海關2452家企業近30萬個調查數據進行分析后,提出了適用全國海關對企業風險評估的數學模型,通過選擇蘇州、南通和廈門海關實地驗證,其結果與各地海關對企業的實際分類情況基本相符,總體準確率達80%。海關總署稽查司認為,企業風險分析數學模型的建立,初步解決了在各種複雜因素的多維指標體系中評估企業信譽度的科學判別問題。時任海關總署署長錢冠林批示:“此項研究成果很大,意義深遠,現代海關制度其他課題的研究,也可以借鑒這一方法”。一併通過《海關要情》第130期(1996年9月27日)上報黨中央和國務院有關領導和部門。
(3)《走向平衡式開放——中國對外經濟開放結構研究》(專著),作為優秀學術理論著作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年學者文庫。全國政協委員、著名經濟學家周叔蓮認為,“本書為建立‘開放結構學’這門學科打好了基礎”;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經營報》總編輯金碚認為,“本書對促進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書中部分觀點引起了有關部門高度重視,已在《人民日報內部參閱》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要報》刊載。
(4)《國有資產出資人代表——大型集團公司成為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實施研究》,項目成員兼分課題主持人。該項研究成果在東聯公司、中信公司付諸應用並加以豐富完善,它對深化國有資產管理改革,落實國有資產出資人代表,保證國有資產保值增殖,已經發揮並將繼續發揮重要作用。
(1)《沿海開發城市的技術經濟發展預測》(作者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機械電子工業部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989年12月。
(2)《市場經濟與現代企業制度》(作者之一),該書被經濟日報社評為1994年全國十佳經濟讀物,1995年3月。
(3)《中國經濟特區體制創新思路研究》,中國經濟特區未來與發展國際研討會優秀論文獎,1995年7月。
(4)《外資進入與國家經濟安全》,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首屆青年學術討論會優秀論文獎,1997年6月。
(5)《嚴重虧損國有企業虧損問題原因分析》(作者之一),蔣一葦企業改革與發展學術基金首屆優秀研究報告獎,1998年2月。
(6)《順義縣“二次創業”發展戰略策劃與研究》(作者之一),北京市第五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1998年12月
(8)《工業增長質量研究》(作者之一),第三屆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科研成果獎三等獎,2000年10月。
(9)《超越危機——國家經濟安全的監測預警》(作者之一),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2001年度優秀著作二等獎,2001年11月。
(10)《21世紀中西部工業發展戰略》(作者之一),第四屆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科研成果獎三等獎,2002年9月。
(11)《中國工業經濟》(社長、副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二屆優秀期刊獎一等獎,2002年9月。
(12)《中國工業經濟》(社長、副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三屆國家期刊獎,2005年1月。
(13)《中國工業經濟》(社長、副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三屆優秀期刊獎一等獎,2005年12月。
(14)《中國流通創新前沿報告》(作者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全國商務發展研究成果獎二等獎,2006年12月。
(15)《跨國公司進入及其對中國製造業的影響》,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2006年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2006年12月;第六屆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科研成果獎三等獎,2007年4月。
我是一個以“玩字”為生涯的人。一是“寫字”。一開始時,“寫字”純粹為了生計需要;後來,又把“寫字”當作一種自我價值實現。二是“說字”,即民間所講的“賣唱”。時常,會“寫字”的人不一定會“說字”。長期以來,各領域的“話語權”之爭,通俗的講就是“說字”之爭。三是“改字”。作為編者,一頭連接作者,一頭連接讀者,我把他們稱作“兩個上帝”。一切為了“兩個上帝”,這是我“改字”的一貫原則。四是“造字”。所謂“造字”,就是創造新的理論範式,在宏觀上“領航”社會與時俱進、與世俱進,在微觀上“點撥”企業價值創造、價值實現。圍繞著“字”,經濟學家是一個指導人們如何把“字”變成財富的人,而《經濟學家茶座》則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揭示了把“字”變成財富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