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房吳鄉
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下轄鄉
四房吳鄉位於甘肅省會寧中北部,東與大溝鄉接壤,西與甘溝驛、河畔兩鄉毗鄰,北靠草灘鄉,南接韓家集鄉,南北長21公里,東西長18.5公里,耕地面積88000畝,其中川地9422,林地14400畝,其它均為山旱地。鄉政府駐南張家,距縣城60公里。四房吳鄉轄四房吳、三房吳、大房吳、藺家灣、朱曹溝、范家溝、坡里張家、劉家灣口、大南岔、小南岔等10個行政村,63個村民小組,共有人口18732人(截至2018年末戶籍人口),全系漢族。
四房吳鄉屬於黃土高原梁峁溝壑地形,境內山樑縱橫,七梁八坡,山大溝深,小溝小岔密布,山脈多南北走向。海拔1600-1800米,氣候乾燥,年平均氣溫6.2℃,年無霜期121-173天。地下水資源缺乏,年降水量300毫米左右,年蒸發量1700毫米。這裡"十年九旱",乾旱是其主要災害。
1961年建四方公社,1983年改四房吳鄉,2015年改為四房吳鎮。1996年,面積258.8平方千米,人口18732人(截至2018年末戶籍人口),轄朱曹溝、大房吳、二房吳、三房吳、四房吳、南坡川、范家溝、藺家灣、坡里張家、任家岔、大南岔、劉家灣口、小南岔13個行政村。
四房吳鄉土地寬廣,物產豐富。全鄉耕地面積為8.77萬畝,其中機修梯田面積達2.71萬畝。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蕎麥、莜麥、糜子、穀子、豌豆、扁豆等。部分糧食作物已轉化為經濟作物,土特產有胡麻油、洋芋、杏仁、杏皮、籽瓜、良谷等。野生動物主要有野狐、野兔。家畜有馬、騾、驢、牛、羊、豬。荒山野生牧草資源十分豐富,適於發展牛、羊。家畜的主要飼草有高粱、草谷、苜蓿。經濟林木主要有杏、桃、梨、果樹等。
地膜覆蓋種植田
鄉村道路
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以項目建設為重點,以農業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實現農民收入較快增長為第一要務,通過抓項目、調結構、促發展,全鄉工作邁上新台階、發展進入新階段,基本實現了"四通四化、三帶三改、兩抓兩放、一調一高"的目標。即:"四通":就是全鄉實現了社社通電、社社通電話(行動電話)、社社通廣播電視、社社通公路;"四化"就是全鎮初步實現了生態化、梯田化、集雨節灌化和農業產業化;"三帶":一是林帶,以沿串子梁為核心,輻射7村32社,面積達5.3萬畝。二是草帶,全鄉共種植2.7萬畝相對連片的紫花苜蓿草帶。三是養殖帶,在大方、三房等六個村形成了小尾寒羊養殖帶;"三改":一是農網改造,實現了社社通電。二是中小學危房改造,實現了校校脫危。三是村址改造,實現了村村有址。"兩抓":一是抓黨的建設,主要是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樹立黨員幹部的宗旨意識,認真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二是抓小康建設,以"聯村聯戶"為載體,有重點地實施"雙培雙帶"小康建設工程;"兩放":一是放手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全鄉近幾年發展非公有制經濟66戶,從業人員達800多人。二是放膽整頓機關作風,大力抓了幹部職工的工作作風,建立健全各項制度。"一調"指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推動全鄉農業向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經營、市場化運作、社會化生產、科技化服務、企業化管理的方向持續快速健康協調發展;"一高"指農民人均純收入逐年提高,由2000年的660元提高到1170元,年增100元左右。
教育事業
四房吳鄉南方測繪希望小學落成
計劃生育
計劃生育工作常抓不懈,全面落實人口與計劃生育目標責任制等多項制度,建立完善了依法管理、優質服務、政策推動、綜合治理的工作機制,人口出生率從十年前的15‰下降到現在的10‰左右,十年間共減少出生人口400多人。認真貫徹國家計劃生育政策,由處罰多生向獎勵少生與處罰多生相結合轉變,從根本上轉變群眾生育觀念。
醫療衛生事業
四房吳鄉便利店
紅嘴山一角